拙作《道德经新论》(副标题:揭开宇宙和生命的玄秘),全书计分九篇,共300万字,历经20年,已于日前完成。兹发布于网络,供有兴趣者参研、指正。
贴一下本书第七篇的简单结论: |
拙作《道德经新论》(副标题:揭开宇宙和生命的玄秘),全书计分九篇,共300万字,历经20年,已于日前完成。兹发布于网络,供有兴趣者参研、指正。
贴一下本书第七篇的简单结论: |
宇宙和生命概述:
一,“道”是所有实物的始源、本根、归宿,永恒存在、性征不改。“道”实即立体蛛网状的“象”网,处于反复胀缩、永恒循环过程。在扩张阶段是天体、万物生出繁衍的阶段,在收缩阶段是天体、万物消弭的阶段。“象网”非常细微、高速振动、各向延伸、均匀分布。 二,所有微细实物,都不是点状实心,而是闭合丝线样式(类似于超弦理论中的弦段)。“道生一”的“一”就是稳定的象网“碎片”,“一”具有类似于自然界“电”(或磁)的性质,是电子的深层构造单位。也是后续所有生成物的基本结构单元。 三,宇宙是整体有序的,“象网”对一切事物均有牵拉作用,这类似于物理学的万有引力(“象网”还有推拒作用,类似于虚构的万有斥力)。“象网”和“一”均有电磁性,所以电磁作用是最基本的作用。牵拉和电磁都是象网或通过象网的,所以,“象网”包括“一”是秩序的根据,是熵减的由来。同时,物理学的四种相互作用(或者另外的分类)统一于“象网”,“象网”是大统一、终极统一之所在。换言之,大道就是终极统一、根本统一。 四,生命的本始老子称作“情”,这是因为“情”能够滋生情感、欲望。生命在其本始状态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我完足、不需要借助于其他东西存在、活动。此时的基本特质是无名无知、无欲无求。 五,在宇宙开端中,存在无数的“情”,每个“情”在能力(潜能)、状态等方面是等同的,唯一的区别是各自的“信”不同,凭借着“信”(可以当成个体标识)可将每一个“情”区分开来。 六,当宇宙(大道、象网扩张)开始生演之后,“情”受到外境诱激,产生了情趣、愿欲,从而有了逐取容摄外物的行为,于是生命机体开始出现了。随着宇宙生衍的继续和繁杂,生命机体的形态、机能也日趋复杂。 七,生命机体都有死亡,死亡是“情”与身体的分离。分离之后,身体成为单纯的实物,“情”如果不再对外物有情趣欲求,那就复归本来的状态了,此即佛陀的涅槃解脱,也即老子1章的“常无欲,以观(呈现)其眇”。如果继续有欲望有情趣,那就会寻找合适的场所,再次组建机体。此即佛陀的轮回流转,也即老子1章的“常有欲,以观其徼”。 八,具有欲望、情意的“情”与原始本真的“情”相差很大,故老子另外起了个名字,这就是“德”,谓其能得(能够容摄实物)、效仿(能够依循大道和实物性理)、惠泽(养护滋育身体)。“德”是生命的本相、本质,是生命机体之所以具有生命迹象的根据、凭靠,对身体有着“长育亭毒养覆”之能效。 九,“德”是人们常说的“心灵、精神、心性、灵魂”的本体、实体。在人生社会、交往相处中,人们的心性、气质、行为、情感等,实则就是“德”的呈现、发挥,所以,伦理品德实则就是“德”的外显、显相。 十,所谓《道德经》,就是讲述宇宙和生命的经典。其中道是物质的根源,德是生命的本相(思辨哲学有二元论见解,恰好与老子所述相应。不过老子这里,道和情,或者更准确说,象和情互不生成、各自独立、互不转化、各自永存,与哲学二元论和某些信仰神学的二元论有许多细致区别)。 老子描述和讲论的宇宙真相和生命真谛,是在“虚极静笃”中直接“看到”的,不是通常以为的想象、虚构。老子的虚极静笃与佛陀的深度禅定是一致不二的,两人的生命论内容,在根本方面也完全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