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因为发现了光电效应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所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但我如果是当时评委会的头头,我肯定不给他这个奖。因为他的这个理论纯粹是一厢情愿、顾头不顾腚的胡扯八诌,只要我们不中了爱因斯坦的鬼打墙,被他牵着鼻子转,只要把眼光朝两边稍微看看,就可以看出他的破绽。 1 一个电子只能被一个光子射中吗? 大家都知道,光电效应中有个截止频率f0,说的是如果入射光的频率低于f0,就不能有电流产生。爱因斯坦为此发明了光子,他说光子的能量是h*f(h为普朗克常数,f为光的频率)。当入射光的频率是f0时,一个光子的能量就是h*f0,这个光子射中了一个电子后,它的能量全部被电子吸收,转化为电子的动能,而这个动能刚好能克服电子的逸出功w,所以低于这个频率f0的入射光就不能激发出电子。 这个理论乍一看太完美了,可是我要问:如果有两个或3个光子射中一个电子呢? 假设入射光的频率是f0/2,那么当有3个光子射中一个电子后,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这时仍然会有电流产生,岂不与实验结果产生矛盾,他的理论还能成立吗?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电子只能被一个光子射中,太理想化了吧,光子就那么听他的话?密密麻麻的子弹打到一群人中,谁说一个人只能中一枪?上帝不掷骰子,上帝也不发飞镖。 2 光子的能量被电子吸收后,为什么会全部转化为电子的动能?为什么就不会有一部分转化为热能、电磁能等等?阳光照到我身上,我就只感觉到热烘烘的嘛,我一动都没动啊!有人可能要说:“你不懂,微观上微粒的动能就是宏观物体的热能,宏观物体的热能就是微粒的动能,这是目前流行的说法。”对这个说法是对是错,我不表态,在这里我暂时还不想捅这个马蜂窝。就假设这个说法是对的,那么把金属加热,就等于提高了电子的运动速度,这样是不是应该有“热电效应”? 3 爱因斯坦对电子的动能、逸出功的计算,全部用的是经典物理理论的那一套,与他的相对论格格不入,为什么?可能是那个时候他还没发现相对论,这个就不提了。 4 解释光电效应时,说电子把光子的能量全部吸收,可是在解释康普顿效应时,又说电子只吸收了光子一部分的能量,我实在看不懂,难道电子听人的话?真是人定胜天啊! 典型的拼凑答案!比方说知道结果等于5,就不顾一切地向5努力就是了。 其实用经典理论就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中的现象。这就要用到类似于“共振”的理论。入射光就好比是一片海水,电子就好比是附着在水草上的螺贝,只有入射光的频率达到某个值以上时,才能使电子产生足够强烈的振动,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其实我的这个解释也不一定对,因为我也受到目前对微观认识上的限制,但即使不对,总比爱因斯坦的解释要合理一些,我这样认为。 其实,人类有很多发明和发现,都为人类服务,但人类并不是都能给予正确解释的。例如酒,酒已经出现几千年了,当时是误打误撞撞出来的,后来就是师傅传给徒弟:“这样下料,这么做,再这么做”,酒就出来了。原理是什么,不知道。当然那时肯定也有解释,而且也很动听,可是,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解释的,但是我敢肯定他们解释的肯定不对,因为他们不知道微生物,不知道酶,不懂生化反应。直到几千年后,才有正确解释。今天的原子弹、光电效应等也是在实验室中误打误撞撞出来的,也是师傅传给徒弟:“这么做,再这么做”,原理是什么,当然今天的解释也头头是道,不过无非都是在拼凑答案,肯定也是会让后人笑掉大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