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剖学对藏象说之商榷 高也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
[摘要]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之基础,由于既往中医解剖理论不清,以致当代中医不承认中医有解剖学,创造藏象说取代中医解剖学。导致科学对中医的困惑。从《黄帝内经》整理出来的解剖学,其完美精密,与当代解剖学并无矛盾。以此为依据,发现当代中医藏象说不符合传统中医的象数理论,标本颠倒,概念混乱,里表不分,值得商榷。 [关键词] 中医解剖学,藏象说,黄帝内经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之基础,《黄帝内经》中存在完美精密的解剖学,已经被发掘整理出来。[1] 当代中医几乎不承认中医有解剖学,认为中医的脏腑不是现代解剖学的脏腑,以藏象说来模糊中医的解剖学。因此,造成科学对中医的困惑。近五十年来一统中医学界的藏象说确实值得仔细商榷。 1. 藏象一词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中黄帝问藏象,歧伯答道: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 为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 肺者, 气之本, 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为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 肾者, 主蛰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 其充在骨, 为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肝者, 罢极之本, 魂之居也,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以生血气, 其味酸, 其色苍, 此为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名曰器, 能化糟粕, 而转味入出者也, 其华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其味甘, 其色黄, 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上面即是"藏象"一词的出处,及歧伯的解释。首先是解剖器官之名,其后是这一解剖器官之表象。 2. 藏象之数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虽然提出"藏象"概念,但该篇前面说九藏,后面说十一藏,本篇之中就存在矛盾。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有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几乎完全相同的句子:"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 合则为九, 九分为九野, 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 形藏四, 合为九藏"。但值得注意的是,《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没有"其气九州、九窍"一说。九州不是天地自然产生,而是人为的,因此不太符合传统中医的人体仿天地观。[1] 唐代王冰对"九分为九野, 九野为九藏"注释说:"《尔雅》曰:邑外为郊,郊外为甸,甸外为牧,牧外为林,林外为垌,垌外为野。"宋人虽有疑义,无非是上文秩序上的异议。[2] 但此处并无"九分",只有七分,以此推论要加入比邑更小的宅和卧室了,或者是比野更大的地和天。明代张介宾的解释则认为九野就是"九州之野"。[3]则与前述"其气九州、九窍"一样,不符合《黄帝内经》的人体仿天地观。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认为天地至数与藏相关,神藏五是:脾胃、肺、肝、心和肾;形藏四是:胸中、头角、口齿和耳目。可是,如果把脾和胃,口和齿,耳与目分开,神藏五和形藏四都不对数了。显然十分勉强,给人以牵强附会的口实。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出现十二藏,多出一藏:膻中。 如上所述,《黄帝内经》对藏象之数,多有不同。十二藏的说法以配及三阴三阳之数,比较符合传统中医的指导思想,传统中国文化是建立在象与数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考虑象的同时,不能忽略数。[1] 3. 奇恒之府 脏腑十二,不能完全囊括人体各个器官,《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中黄帝直接提出这个问题: 黄帝问曰: "余闻方士, 或以脑髓为藏, 或以肠胃为藏, 或以为府,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 愿闻其说。"黄帝显然是听说了其他的医学理论,而且这一理论直指《黄帝内经》十二脏腑说之不足,且没有脑这一重要的人体器官,另外,脏与腑如何区分,各派说法也有所不同。歧伯回答说: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 皆藏于阴而象于地, 故藏而不写, 名曰奇恒之府。"请看:六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首先,按照《黄帝内经》的其他篇章,脑与髓属于同一类,是为骨空,与骨连成一体,是《黄帝内经》的重大失误。[1] 但说明脑髓为阴是不同学派都能接受的。奇恒之府六,其中三者:脑、髓、骨对《黄帝内经》来说本是一系统。 第二,有女子生殖器官,却无男子生殖器官。对男性就有问题了。 第三,脉是管道,也成一府,莫非血气也成藏,更是令人质疑。 第四,胆已经在六腑之中,此处再出现,重复了。张介宾解释说:"五脏者,主藏精而不泻,故五脏皆内实;六腑者,主化物而不藏,故六腑皆中虚。惟胆以中虚,故属于腑;然藏而不泻,又类乎脏。故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府,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决乎此也。然东垣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其说亦通。"[3] 其实并不通。说胆藏而不泻,不对。否则,李东垣(1180~1251)不会再提出"胆气春升"一说。而李东垣这一说,却与《黄帝内经》的理论有所不同了。 第五,奇恒之府不仅存在象的问题,更没有术数的支持。 4. 藏与象 如上《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黄帝问什么是"藏象",歧伯的解释,说了五脏的各个脏之名:1)所出之本,2)包含了神、魄、精、魂和营的哪一种,3)其精华表现的部位,4) 其充实所在的部位,5) 阴阳配对,6) 相应于一年的哪一个季节。如是,脏是解剖意义的器官,6个对应于解剖器官的表象,是为藏象。"藏"本与"脏"通。因此,藏是藏,象是象,解剖器官是解剖器官,表象是表象。结构是结构,功能是功能。 张介宾编著《类经》,把《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两书各篇章合并打散,分成十二类,分别重新讨论,注解和分析,其中第三类即为藏象类,他在该书自序里说明他的分类标准时说:"人之有生,脏气为本,五内洞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藏象类。"他对藏象的解释是:"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3] 内藏之解剖器官,外表之形象,始终未否定解剖器官为根本。 5. 藏象说在当代中医理论的地位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中医著作、教科书中涉及中医解剖,皆称曰藏(脏)象或藏(脏)象学说。[4] 藏象说在这五十年中成为仅次于阴阳五行的重要理论。创立藏象说来掩盖阐述不清的中医解剖,甚至否认中医解剖是具体明确的人体器官结构,越说越糊涂,越说越令人怀疑中医。 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中医学》,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5]以及一个收集、学习中医的网站,刊载中医基础理论教材,[6] 两者均将"藏象学说"或者"脏象"放在第三章,仅次于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位置。可见,脏象说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5. 藏象说之商榷 5.1 因字生义,想像丰富 藏象说定义一说:"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藏象"今作"脏象"。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中医学据此作为判断人体健康和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7] 关于象的第一义,不是《黄帝内经》所说,是后代中医的看法,显然不够成熟。以此作为现代中医对脏腑的解释,不太合适。 5.2 标本颠倒,数典忘祖 藏象说定义二说:"基于上述,本书将脏象和脏象学说原来的概念的外延缩小而作如下定义:脏象是人体内在脏腑机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中医学考察人体的生命活动时,以功能活动的动态形象为本,而形体器官和物质构成为从,当涉及"器"与"象"的关系时,着重的不是器,而是其‘象',并且以功能之象来界定其器。所以,脏象则以象为本,据象定脏。就这个意义讲,脏象主要指人体内脏机能活动表现的征象。"[7] 此说标本颠倒。既然知道且定义:"脏象是人体内在脏腑机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则脏腑为本,脏腑机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为标,为从,为末,这是最简单的哲学逻辑,也是《黄帝内经》和传统中医一再强调的标本关系,此处却说,"脏象则以象为本,据象定脏"。何以会出如此重大的差错?!且竟沿续至今!!! 5.3 概念错误,象道混淆 藏象说定义三说:"中医学研究脏腑主要不是从解剖学的脏腑实体器官出发,而是以整体功能为基础,以显现于外的功能现象和联系为基础来确定脏腑的概念。因此,脏腑是一个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不仅具有解剖学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体的功能模型。" [7]
上述引文说"当涉及‘器'与‘象'的关系时,着重的不是器,而是其‘象'",是错误地理解了传统文化所说的道与器的关系,有意、无意、或是潜意识地试图用"象"的观念来代替"道"的观念,概念暗换,其结果就是造成对脏象认识的标本颠倒。 5.4 结构与功能的错误认识 有形的脏腑实体结构是解剖学的范畴,机体的功能是生理学的范畴。前者为结构,后者为功能,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前者为解剖学,后者为生理学。前者探讨局部的结构关系,后者则是建立在结构之上的整体功能。两者截然不同,绝不可混为一谈。 解剖一词出自《黄帝内经》,生理是《黄帝内经》讨论的最主要内容。解剖学与生理学是医学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所有其他的医学学科都是从这两门学问中发展出来的。现代中医不承认传统中医存在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区别,创立藏象学说来代替这两门生命基础理论。但是,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藏象关系,也没有正确理解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本概念,于是得出"中医学研究脏腑主要不是从解剖学的脏腑实体器官出发,而是以整体功能为基础,以显现于外的功能现象和联系为基础来确定脏腑的概念。因此,脏腑是一个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不仅具有解剖学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体的功能模型"[7] 这样一种错误的理论观念。实际否定了中医解剖学,最终得出结论:中医的解剖器官,不是西医的解剖器官。把中医引入一个与现代科学南辕北辙,自弄玄虚的胡同。
参考文献: 1. 高也陶 传统中医解剖学:《黄帝内经》及其现代研究[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 2. 宋本《黄帝内经》[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3,第27页。 3. 张介宾 类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第802页,第33-34页。 4. 德明中医 究竟是脏腑,还是藏象?[J](2008-01-01)[2009-01-18] http://topic.xywy.com/wenzhang/20030905/382162.html 5. 李家邦 中医学(第7版)-目录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6. 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目录[M] (2006-07-18)[2009-01-27]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chulilun/index.html> 7. 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脏象[M] (2006-07-18)[2009-01-27]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chulilun/44-3-0.html#m0-0> (该文已发表在2009年第4期的《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