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封神英雄榜》第35集 柳琵琶 说... 下一主题:恒星大小
深度挖掘惯性力的实质
[楼主]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2014/05/25 13:25
点击:239次

牛顿第二定律F=ma,F是物体所受合力。物体受力会给施力者一个反作用力,反作用力由于不在讨论对象范围内,这里不予讨论。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产生一个“惯性力”作用于自身,这是每一个聪明的物理研究者这都应该深刻理解的。
物体受合力加速或受合力为零静止,宏观现象是一样的,但是微观上是有区别的。我们要了解物体受的力是哪种形式的力,不同的力作用后有何不同。

均匀场力、有心场力
无限大平行板电容器之间的电场是匀强电场。匀强电场是一种匀强力场。在匀强电场中带电物体所受的电场力是匀强场力。重力或点电荷形成的场是有心力场。有心力场的强度随距离变化的,它是非匀强力场。在地面上比较小的高度范围内,这种变化不是太显著。因此有时会把势能写成mgh,取一段近似线性代替积分运算,这也是实用的。

从力的作用点区分力
场力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能将力直接作用到受力物体的每个分子、原子上。电场力和重力都是这种力。

机械力不是场力。
一般机械力加速物体,有推或拉两种基本模式。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施力处处于物体的局部。力是通过受力点的分子、原子将力逐步传递到整个物体的。这就在物体内部产生一个力的差别。比如我们推一个在光滑平面上质量为m的箱子,我们为了分析,把箱子在水平运动方向分割成10段,每段质量为m/10。物体受力加速,整体产生加速度a。物体受外力F1=ma作用在第一段箱子上,第一段箱子把力传递给第二段箱子F2=(9m/10)a,传递到最后一个段上,只有F10=(m/10)a了。这就在加速物体中产生了力的梯度,是局部受力引起的一种不均匀受力。

负重的感觉
站在升降机中的人也可以被分成N段,人在地板的支持力下静止或向上加速,都有一个力的梯度存在于人体的各段,脚底和地板之间力最大,头皮处受力为零。这种力的梯度使人感觉到负重,而且感觉受力最大处也是脚下。人平躺下就会觉得轻松,是有效段数减少了,力的梯度减小了的缘故。在无重力的太空中向上加速升降机,加速力也要从地板向上传递,依然产生了一个力的梯度,人可以感觉到负重或超重。
由此可见,人感觉到负重,并不是因为有重力场作用在身上,而是因为有局部支持力作用在身上,是局部受力产生了力的梯度所为。

失重的感觉
升降机在重力场中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在太空无重力(或非常微弱)场合时,里面的人都会产生失重的感觉。事实上,前者并没有失去重力,重力依然作用在人体上。失重的感觉来自于失支持,使得人体各段之间的力消失为零,力的梯度为零。
在重力场中,物体每个分子、原子都是同时受力的。在太空无重力场中向上加速的升降机里,并不存在一个向下的“惯性力场”。前面说了,产生的负重来自地板给的加速力,在人体上产生力的梯度引起的。

并不存在所谓的“惯性力场”和重力场等效。
把一个人均匀带上电荷,置于和地面平行的平行板电容器中,电场力方向相反抵抗重力。人悬浮在地面以上,此时电场力=重力。电场力和重力都是作用在每个细胞之上的,没有局部受力,没有力(暂不考虑内部电荷之间的斥力)和力的梯度产生于细胞之间。因此人也是感觉失重的。
在无重力场空间,把均匀带电人在电场中加速,由于各细胞受力相同,没有局部受力,没有力(暂不考虑内部电荷之间的斥力)和力的梯度产生于各细胞之间。因此人也还是是感觉失重的。人并不会因为加速度很大而有任何超重感觉。
前面的这些论述,我都曾在相关帖子中叙述过,在这里采用专题形式特别提出来供大家批判。加速中的物体并不会自身产生惯性力,更不会产生惯性力场。所有的这种感觉都是对梯度力的误判。而梯度力源于物体局部受力。

结论:
1、太空无重力场中非加速状态、有重力场中自由落体状态。都产生“失重”,原因在于失去了局部支持力,导致分子、原子之间传递的力及其力的梯度消失,和有没有重力没必然关系。
2、太空无重力场中加速状态、有重力场中静止状态。都产生“负重”,原因在于有局部支持力,导致分子、原子之间传递的力不为零、力的梯度不为零。这也和有没有重力场没必然关系。
3、物体加速中产生的“惯性力”并不存在。不存在一个同时作用于每个原子上的惯性力及其惯性力场。结论2已给出原因。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330383.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封神英雄榜》第35集 柳琵琶 说... 下一主题:恒星大小
[楼主]  [2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4/05/25 13:41 

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就是拿这个根本不存在的“惯性力”和真实的重力进行比较、进行等效的。而对负重感和失重感的产生缘由全无分析。
[楼主]  [3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4/05/26 14:40 

现在大家都应该明白了吧?物体加速运动产生的“重力”并不是有一个“惯性力”作用在物体之上,而是因为有一个机械推力加载到物体之上。该力是加速物体的力,是外部施加给物体的力。这个力作用在物体底部,在物体各层次间产生力和力的梯度,这样物体就感觉到了“重”。

而使用场力加速一个物体,因为力是均匀作用在物体每个原子上的,不是逐级传递到所有原子上的,所以没有原子间传递的力,也不产生力的梯度,因此就失“重”。

地面静止时的重力感觉也是如此,重力施加于物体每一原子,是均匀施力。但是和重力抗衡的是地面支持力,该力却不是均匀作用于物体每个原子,而是从底部施加在物体上,通过原子向上传递支持力。造成原子间压力和随高度变化的力的梯度。这才是“重”的根源。

物体做自由落体时,重力依然还是作用在每个原子上,但是由于失去了底部地面的支持,失去了支持力在物体内的传递和力的梯度。因此失“重”。

总之,“重”的感觉就是物体中原子间传递支持力的结果,是物体不均匀受力的结果,是物体内部产生力的梯度的结果。“重”不是加速不加速的结果。

我这个分析是没有前例的,是我独家观点。当前物理书都没有类似的分析和总结。而我认为我分析的完全合乎情理、合乎物理原理,合乎牛顿定律。

对这个问题分析透彻以后,大家就知道使“等效原理”成立的地基是如何建立在虚无的理论之上了。他认为加速就带来一个并不存在的惯性力场、他以为升降机中加速的人受到一个向下的“惯性力”、他以为人感觉到加速中产生的“重”和“超重”是惯性力的作用。其实这些感觉都是升降机地板通过人脚(或物体底部)向上传递不均匀加速力的结果。

而这种所谓并不存在的“惯性力”也不是均匀作用在每个原子之上的力,因此也不能形成什么“惯性力场”!

本文章所述原理,引用须注明出处。

谁对此有不同看法?坚决拥护“等效原理”的同志应积极提出反对意见。

[楼主]  [4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4/05/26 14:52 

“等效原理”的根基是如此的虚无,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存在的合法性就已经不再存在了。
[楼主]  [5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4/05/26 15:08 

物体或人在升降机中加速的图我就不费劲画出了,相信大家根据中学知识全部能够画出来。只要把总质量沿高度方向等分成N段,讨论每一段的受力,就能提供理论上的分析。当把N增加到无穷大时,实际上每一段的厚度就成了原子之间的距离了。我们就得到了无可辩驳的理论来推翻“惯性力”、“惯性力场”的伪科学理论。
[楼主]  [6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4/05/26 15:34 

[5楼]“当把N增加到无穷大时,”改为“当把N增加到足够大时,”更确切。
[楼主]  [7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4/05/27 05:40 

[3楼]
“而这种所谓并不存在的“惯性力”也不是均匀作用在每个原子之上的力,”
应为
“而这种并不存在的所谓“惯性力”也不是均匀作用在每个原子之上的力,”
[楼主]  [8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4/05/29 04:15 

前面我分析了升降机内物体受力情况,现在再看一看旋转物体的受力情况。
一个|___|形旋转平台,平台侧面有直立的侧壁,最大半径为R,平台内半径r处放一个质点m。从平台上面俯视,平台逆时针旋转,角速度为ω。当平台由零速逐渐加速旋转起来后,质点m开始受到一个逐渐加大的向心力。该力是由质点和平台之间的静摩擦力提供的。向心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时,质点保持在原半径r不变,相对平台底部没有滑动,能跟随平台做圆周运动。随着转速提高,向心力也随着增大。当所需向心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开始沿切线出现滑动,致使质点所在位置的半径变大。这时它要维持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更大,但是摩擦力已经不能给出,质点将不可逆转地沿切线滑向侧壁。滑动一旦产生,就形成正反馈,即使此时停止加速,滑动也将持续进行到底。

这个过程是物体向外移动的过程,在这里并没有一个力使它向外运动,只是因为阻止它沿切线惯性运动所需要的摩擦力(向心力)遭到了破坏。

质点滑到了边缘后,不再由摩擦力提供向心力,转而由侧壁提供向心力。(待续)

[楼主]  [9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4/05/29 04:50 

现在我们可以不再考虑摩擦力了,把讨论重点放在侧壁和物体上。为了更好分析,也不再把物体看作质点了。物体就是一个真实的物体,有体积、有质量。

仿照我在分析重力时的方法,我用一把假想的刀,把物体分割成N个同心薄片。最接近侧壁的编号为1,最接近中心的编号为N。这样物体就成了N片的叠加体。每片质量为m/N。

当这样的物体在平台侧壁上旋转时,1号薄片处线速度最大,侧壁提供给它的向心力也最大。N号薄片处半径最小,它所需要的向心力也最小。这样不同半径上的薄片所需向心力就形成了梯度。所有薄片所需的向心力都最终来自侧壁对1号的推力。1号和侧壁之间的力等于N片向心力之和。2号和1号之间的力等于N-1片薄片向心力之和……N号和N-1号之间的力只等于1片薄片的向心力。各薄片之间不仅有力,还有力的梯度。这个力的梯度比在升降机向上加速时的力的梯度还要大。升降机中物体中力的梯度是线性的,旋转平台的因向心力大小和薄片所处半径有正比关系,因而力的梯度更大。

前面我早已阐明,这种薄片之间的力和力的梯度造就了“重”。因此宇航员训练中使用旋转来模拟加速中的超重。这里也不存在惯性力和惯性力场。但这种“重”和真正受到重力完全是两回事。
[楼主]  [10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4/05/29 05:34 

[9楼]“但这种“重”和真正受到重力完全是两回事。”应为“这种“重”和真正受到重力完全是两回事。”
[楼主]  [11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4/05/29 06:36 

这里也根本没有离心力的影子。离心力是假想力,是虚拟力,它和其他一切惯性力一样,都是不存在的力。
[楼主]  [12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4/05/29 06:37 

现在我们可以不再考虑摩擦力了,把讨论重点放在侧壁和物体上。为了更好分析,也不再把物体看作质点了。物体就是一个真实的物体,有体积、有质量。

仿照我在分析重力时的方法,我用一把假想的刀,把物体分割成N个同心薄片。最接近侧壁的编号为1,最接近中心的编号为N。这样物体就成了N片的叠加体,每片质量为m/N。

当这样的物体在平台侧壁上旋转时,1号薄片处线速度最大,侧壁提供给它的向心力也最大。N号薄片处半径最小,它所需要的向心力也最小。这样不同半径上的薄片所需向心力就形成了梯度。所有薄片所需的向心力都最终来自侧壁对1号的推力。1号和侧壁之间的力等于N片向心力之和。2号和1号之间的力等于N-1片薄片向心力之和……N号和N-1号之间的力只等于1片薄片的向心力。各薄片之间不仅有力,还有力的梯度。这个力的梯度比在升降机向上加速时的力的梯度还要大。升降机内物体各薄片间力的梯度是线性的,旋转平台侧壁的物体因向心力大小和薄片所处半径还有正比关系,因而力的梯度更大。

前面我早已阐明,这种薄片之间的力和力的梯度造就了“重”。因此宇航员训练中使用旋转来模拟加速中的超重。这里也不存在惯性力和惯性力场。这种“重”和真正受到重力完全是两回事。这里物体薄片所受一切压力来源于侧壁向内传递逐片的压力,并不存在什么离心力。
[楼主]  [13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4/05/31 07:46 

设一个在升降机中的人(或物体)在垂直方向上的质量线密度为λ(y),y为距离地板高度,h是人距离地板的总高度,F(y)是距地板高度为y处薄片间的力,a为升降机向上的加速度,g'是任何高度下的重力加速度。公式
F(y)=(a+g')∫[y,h]λ(y)dy
表示y高度薄层之间的受力。
这里的方括号内表示的是积分下限和上限。(a+g')表示向上的加速度和重力加速度之和。在太空无重力场时向上加速只有a,在地面上静止时只有g',在重力场中向上加速时二者都存在。积分号内表示的是物体y高度以上的质量总和。y=0的位置,也就是脚下,承担人体全部质量引起的力、y=h的位置,质量为零,因此力也为零。这个式子可以写成
F(y)=(a+g')∫[y,h]λ(y)dy
=(a+g')(m-∫[0,y]λ(y)dy)
m是人的总质量,是个常数。对上式对高度求导,即得到
dF(y)=d(a+g')(m-∫[0,y]λ(y)dy)

dF(y)/dy=-m(a+g')λ(y)
这就是物体内力的梯度
推算过程可能有误,希望大家纠错。

从公式可以看到,无论是加速还是静止。只要(a+g')≥0,人体内就存在力的梯度。这就是“重”的产生机理。而所谓“惯性力”则根本不存在。也不存在“惯性力场”。
[楼主]  [14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4/05/31 09:31 

[13楼]果然有误
“dF(y)/dy=-m(a+g')λ(y) ”应为
“dF(y)/dy=-(a+g')λ(y)”
[楼主]  [15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4/05/31 10:23 

在太空中无重力场加速时,dF(y)/dy=-(a+g')λ(y)变成
dF(y)/dy=-aλ(y)
物体内存在这样一个力的梯度。

在地面或引力场中任何高度静止时,
dF(y)/dy=-g'λ(y)
物体内也存在一个力的梯度。

这就是“重”的产生原因。而真正的重力是均匀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在没有地板支持的情况下,失去了上述物体内力的梯度,反而是“失重”。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6021490097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