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张总你慢点推翻量子力学,否则... 下一主题:论证时间是所有运动物体的一个共量
我写了新文章:社会经济运行的实质乃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楼主] 作者:马国梁  发表时间:2012/08/25 17:04
点击:1973次

   社会经济运行的实质乃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重新研读马克思《资本论》后的几点新认识

山东 章丘一职专 马国梁

生物是大自然演化所产生的奇迹之一。生物与非生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活动有了能动性。它从身体内部自发的产生出各种需求,并通过自身的活动得到满足。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因为有了高级的意识和思维,所以我们的需求就更是复杂多样,活动也千差万别。其中为了生存所必需的直接的物质生产是一项最基本的活动。

到了现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已经高度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各种物质产品通过市场交换到达消费者手中。马克思在其鸿篇巨著《资本论》中详细地研究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的成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们将永远怀念这位历史巨人。

近期笔者重新研读《资本论》,感到又有新的收获,特别是对商品的价值进行了科学的量化。现在将之写出来发表如下,以便与大家进一步商讨。

一.劳动量的实质就是做功多少

笔者认为广义的"劳动"应该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欲望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不管是物质生产还是对人的服务,它都要消耗人的脑力和体力。它反映的是人和物或人和人的关系。劳动"多少"的计算公式应该是

劳动量 = 劳动强度×劳动时间

其中   劳动强度 = 劳动力度×动作速度 = 功率

所以  劳动量 = 功率×劳动时间 = 做功量

由功能原理我们知道:这当然是需要消耗相应的能量的。

劳动种类千差万别。劳动对象不同,劳动强度也有所不同。

二.产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动力直接对原料做功创造的

物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一切性能都叫做使用价值。人们在使用这些物品时,它的价值将会被慢慢消耗掉,从而成为废物。这个过程就叫做消费。虽然物品的性能复杂多样,其使用价值不便比较,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能不同程度的满足人的需求。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我们的主观感觉进行比较了:我们对某物的需求越强烈,那么它的使用价值就越高。

物品的使用价值一般是由人力和其它动力直接对原料做功创造的。这类人工制造的物品叫做"产品"。产品的使用价值越高,那么它的加工过程就越复杂,我们对之所需做的功就越多,能的转移也就越多。所以社会财富的积累实质上是对能量的积累。

"其它动力"可以是畜力、水力、风力、机械力、热力、电磁力、化学力及光的作用;它们直接做功所消耗的能量从根本上说都是来源于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及核能。间接的做功(如人对机器的操作),还有辅助功(如农民种地),都不能直接创造使用价值,但它是创造使用价值所必须具备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所以这并不"改变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结论。如粮食的生产的确是植物靠太阳能进行的,核力发电所消耗的是原子核能,天然温泉用的是地热能,而潮汐发电则是消耗的是海洋能,但这些都必须在人工创造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所以人类的劳动必不可少。

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还发现:在一般情况下,物品的使用价值与生产它所需的直接做功成正比。物品的性能越好、质量越高,数量越多,那么加工它所需做的功就越多。

三、产品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等同

劳动者所生产的物品不光可以自己消费,还可以用来向别人换取所需的其它物品,这就是它的交换价值。很显然,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其使用价值之一。因为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光是相对于制造它的人,相对于别人也同样具有。这样就为产品的相互交换奠定了基础。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可靠后盾。其使用价值越大,交换能力就越强,它的交换价值也就越大。两者总是一致的,都与动力直接对原料做的功成正比。既然如此,那么今后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区分,就将它们统称为"价值"好了。

当然产品的使用价值在客观上是由直接的动力功决定的,但在主观上它还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例如人类赖以为生的粮食以及关系到人的生存安危的饮用水、药品、御寒衣等,它们的价值在急需时可能达到无限高的程度,而在不用时它们又似乎价值为零。面对同一件产品,拥有者需要用之交换,而消费者则需要使用,这就为产品的交换提供了机会。

凡为市场交换所生产的物品都叫做商品,商品交换的原则是两方产品的价值相等。虽然双方的产品种类不同,用途不同,其主观使用价值不便比较,但两方为了生产它们所需做的直接动力功则应该相同。

四、做功和价值的特殊关系

我们说"物品的价值般与直接的动力功成正比",就是说还有一些例外情况。

(一)做功没有创造任何价值甚至对人造成某些危害和隐患,那样的功都是些无用功或有害功。

(二)物品的价值不是人类加工的结果,而是原本就有的。如原始森林、矿藏、自然水、风景区、地面空间、古迹文物等。所以这些东西往往是谁有能力、谁有资格占有它就是谁的。它们的交换价值既取决于它们的质和量,也取决于购买者的认可。例如对同一件文物的价值认定就会因人而异,只有最后的成交价才是它的真实价值。

(三)还有些服务性的劳动对象不是物品,而是场所、环境或者是别人,劳动只是取得了某些效果。在此情况下,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仍然是由直接做功多少决定的。如果他使用动力工具,那么他创造的价值就会更多。但这些价值皆归雇主所有,且不能用来交换。

(四)即便是关系到人的生存安危的饮用水、药品、御寒衣、住房等,在常规情况下,它们的交换价值也应按照直接的动力功来计算。由于重要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必要的时候将由政府进行调控,任何个人和团体都不得干扰它的生产和流通。

(五)原生(一次)性的能源物质,如粮食、煤炭、石油、核原料等,因为它们所含的能量都不是人力功生成的,所以它们的价值都应按人类为了获取它所直接做的动力功来计算。例如粮食生长所需的动力功来自于太阳,且太阳的作用不可替代,但粮食的价值只能按农民对土地、庄稼直接做的人力功和它力功来算。只有这样它们的交换价值才能比较低廉。如果其交换价值很高的话,那么在生产领域它们将失去应用价值。

(六)金、银两种金属的使用价值本来不高,但因为资源稀缺,开采难度大,产量有限,且密度高,性质稳定、不易损耗,所以它们被选中成了制作货币的材料。从此它们的身价大增,有了很高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代之流通的纸币则自身价值更低,但它是国家强制发行、使用和流通的信物,所以它的身价也就不低了。由于这种东西可以无限印制并投放市场,所以它是极易贬值的。

五.剩余价值是人类利用廉价能源创造的

任何物品都有两重性:当它被作为消费品时,那么它的价值将会被慢慢消耗掉;而若将之作为生产资料时,那么它的价值将会被渐渐转移到新产品上。

人本身也是具有多重性的。他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消费者;且他自身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动物:他既可以消费别人,也可能被别人消费。他的劳动不光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达到自给自足;还可以为别人服务,满足别人的欲望。直接的人对人的服务,中间可能见不到物质产品;而物质的生产活动则是劳动者将自己所创造的价值逐渐储存到物质产品上。当生产效率足够高时,人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自身生存所必须消耗的价值,从而产生剩余价值,积累下劳动产品。尤其是当很多人分工、协作时,生产效率就会更高。

当然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如果大家都使用简陋的工具、原始的方法进行生产,那就会年年都入不敷出,还何谈剩余价值?

比如生产粮食的农民,要从事生产必须先有粮食。但他们吃了粮食之后,不可能将粮食中所含的能量全部用来做功,而只可能用其中的一少部分做功。如果这些功能够超过上年生产他们所吃的粮食做的功,那么剩余价值就产生了。这些功借助太阳所产的粮食就能超过他们所吃的粮食。

因为粮食有了剩余,于是一些人就可以不当农民,而专门从事其它物品的生产了。但这些手工业者吃了剩余的粮食也不能将其能量全部用来做功,也只是用了其中的一少部分。同理,如果他们所创造的价值能够超过他们所吃的粮食的价值,那么剩余价值也同样可以产生。此时手工业者只需拿出部分产品就能换到他们所需的粮食,剩下的产品仍归他们自己享用。很显然,手工业者对剩余价值的创造依然是借助的太阳能。下面我们就用具体数据来说明这一点。

在旧中国,我们的生产力十分落后。那时全国共4亿人口,90%的生活在农村,城市人口只占10% .设在一年中,3.6亿农村人共创造出3.6个单位的粮食。则他们需要交付城市消费的剩余粮食是

3.6×10% = 0.36 单位

设人吃了粮食后只有20%的能量用来做功,那么城市人在一年中总共创造的工产品的价值是

0.36×20% = 0.072 单位 << 0.36 单位

他们需要交付农村的剩余工产品的价值是  0.072×90% = 0.0648 单位

设农村人吃的食物也只有20%的能量做功,那么农村人所创造的价值是

    3.6×90% ×20% = 0.648 单位

而销往城市的0.36个单位的粮食价值是

    0.36×(0.648/3.6)= 0.0648 单位

都是0.0648 单位,可见两者相等。

农村人的剩余价值率是 0.36 / (3.6×90% ) = 11.1%

城市人的剩余价值率是 0.072 / (0.072×90% ) - 1 = 11.1%

可见城乡相等。

  • 由此还知,太阳做功是人力功的倍数为 3.6 / (3.690%20%) = 5.55

其实不光粮食,任何能源物质也都具有两重性。例如煤炭、石油等,当它们被用作消费时,那么它的价值将会被慢慢消耗掉;但若将它用来生产时,那么它就可以代替人力做出更多的功,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当然能源物质就如同粮食一样,它做的功也不可能超过自身所含的能量,但它所创造的价值必须超过自身的价值,才能有剩余价值产生。

所以人们很早就开始利用风力、水力和畜力进行做功了。这是因为它们是自然能源(牛马也只是吃草),价值比用人力低廉,更容易产生剩余价值。尤其是发展到现代的人类社会,先进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利用更是空前依赖。各企业都将用人的地方降到了最低限度。能源和机器挤掉了很多人的工作岗位,其发展趋势就是完全不用人,剩余价值率趋于无穷大。下面我们再以现代的中国为例。

现代中国共有13亿人口,8亿城市人,5亿农村人。设在一年中,农村人共创造出5个单位的粮食,城市人共创造出8个单位的工产品。那么他们的产品交换规模是

    粮食 5×(8/13) = 工产品8×(5/13) = 40/13 = 3.077 单位

但是1个单位的粮食和1个单位的工产品价值却不一定再相等。这是因为工农业生产都已实现了机械化,人均所用的能源物质未必相同,于是人均产值就不一定相等了。此时城乡若进行的产品交换那将是不等价交换。

不过这种不等价交换却没有什么不合理。因为该价值的差别不是由人力劳动的差别造成的,而是由能源使用的程度不同造成的。竟然如此,那么其成果就理应由全社会共享。

不论城乡,我们还是假定大家都以吃粮为本,那么工农业生产的剩余价值率则都是

  8/5 - 1 = 1.6

这比旧中国提高了十多倍。但在农村是因为机械化的实现从而减少了农民人数;而在城市则是因为机器动力的使用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 现在太阳做功是人力功的倍数为 5 / [ 5(5/13)20% ] = 13

如果乡下比城里人均创造的产值要低,那么乡下人就可用比较少的农产品来换较多的工产品。其货币表现就是农产品的单价较贵,而工产品的单价则较贱。但更重要的是:产品价格受局部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

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具有一定的资本,那么它在一个周期内所创造在剩余价值是

剩余价值 = 直接的动力功产值 - 对应的总成本

式中"直接的动力功产值"包括人力功产值和能源动力功产值两项。其具体表现就是所生产出来的具有一定功能、一定质量和一定数量的产品。

而"对应的总成本"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成本(工资)、能源成本、固定成本(原料费、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贷款利息、税费、租赁费等)和销售让利。

"销售让利"是指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与其价值不等时所产生的价值转让;但也不尽然,还有可能发生"销售得利"的情况,此时的销售让利为负值。因此销售价格的计算式是

  销售价格 = 直接的动力功产值 - 销售让利

= 直接的动力功产值 + 销售得利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的计算式是

剩余价值 = 直接的动力功产值 - 可变资本 - 不变资本

式中的"可变资本"即人力成本;"不变资本"即非人力成本。两式在实质上完全一样。

所以要想产生剩余价值,最起码必须

     (人力功产值 + 能源动力功产值) >(人力成本 + 能源成本)

其中单位成本的平均生产效率是

    (人力功产值 + 能源动力功产值)/(人力成本 + 能源成本)

而单位产值的平均成本是

     (人力成本 + 能源成本)/(人力功产值 + 能源动力功产值)

因为一般地

   (能源动力功产值 / 能源成本)>(人力功产值 / 人力成本)

所以能源物质使用的比例越多,那么单位成本的平均生产效率就越高,而单位产值的平均成本则就越低。下面我们还是以现代的中国为例。

现代中国的全民生产总值是年增8%,这就是说我们在抵偿了上年的消费后还能剩下8% 的产值。由此可知人均创造的剩余价值与工资之比是8:100 .

设现在的人均日工资是100元,那么人均日创的剩余价值就是8元,人均日产总值是108元。

人的日常劳动功率是100瓦,日劳动时间是8小时,那么每日的做功是

     100×8×3600 = 2880000 焦 = 2.88 兆焦

平均每兆焦的产值是  108/2.88 = 37.5元

如果改用石油生产,那么因为石油的单价是 8元/千克,那么100元成本可买石油

    100/8 = 12.5 千克

又因为石油的燃烧值是 44兆焦/千克,内燃机效率 35% ,那么12.5千克石油所做的功是

   12.5×44×35% =192.5 兆焦

这些做功的产值是

    192.5×37.5 = 7218.75 元

是人力功产值的 7218.75/108 = 66.84 倍

人力成本所以居高不下是因为不仅他本人要吃粮食,他家的不劳动者也要吃粮食;全家不仅要吃的,还要穿的、住的等;他全家不光在他上工的日子要消费,还有不上工的日子也要消费。

而用石油,同样一个日工,只需 2.88 / (44×35%) = 0.187 千克石油就够了,成本只有 0.187×8 = 1.496 元,是人的 1.496/100 = 1/66.84  .

至于经营货币的银行,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商业。它高价"买进"存款,然后再以更高的价"卖出"贷款,从中获利;当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企业,由于行内职员的工作,使得高价买进的存款升值了,于是便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了;它还可以被看作是事业单位,由于行内职员为企业提供了贷款服务,所以他必须提供一笔"劳务费"。劳务费中的一部分用来支付存款利息,剩余部分则归银行所有。其实这笔劳务费不过是贷款企业所赚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六.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生产的目的和行为

生产资料所有制举足轻重。因为生产资料不是生活资料,它的被消费只是价值的转移,而不是价值的真正消失。所以它是能够人为增值的。生产资料被谁占有,那么它的增值就理应归谁所有。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情况下,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占有"无疑成了他们唯一的生产目的。但由此却不可避免的生出来许多弊病。

在剩余价值公式中,资本家将剩余价值与相应的总成本的比值叫做"利润率"。即

利润率 = 剩余价值 / 总成本

=(新创产值 / 总成本)- 1

很显然:利润率必须大于零才能有人干,而利润率的高低则与生产不同种类产品的行业有关。

资本家由于总想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他们就都想生产利润率高的产品,从而使这种产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造成利润率下降,最终的结果是各个行业的利润率趋于相等。这就是"价值规律"所起的作用。然而"获得平均利润"这只是一种趋向,实际上由于资源的限制,人为的干预,垄断性的生产和销售不可避免,这就常常使垄断者获得超额利润。

对于利润的无限追逐,还引来了一次次的经济危机,这是被市场信号所误导的结果。因为市场上对各种商品的需求不是一个定值,部分商品难免发生供不应求的情况,从而促使各企业主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当盲目投资的规模过大时,那么所生产的商品就会严重供过于求,致使市场滞销,进而爆发经济危机。此时如果企业停止生产、解雇工人,则会造成购买力进一步下降、使经济危机加重。有许多商品可能要"被迫"销毁,而广大人民则仍然饥寒交迫。经济危机往往引发政治危机,从而造成社会秩序动荡甚至发生战争,使社会生产力受更大的破坏,人民走投无路。

对于利润的无限追逐还会引发严重的阶级对立。这是因为资本家总想获得最大利润,于是他们就千方百计利用廉价能源和自动化技术,尽可能减少用人成本。这样就使少数的在业工人受到更重的剥削,广大失业工人依然生活无着;而少数资本家之间则可以在商品上互通有无,共同享受,奢侈浪费。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总之,以无限占有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是不合理的,没有前途的。它违背了社会生产的本意,使产品根本得不到充分、合理的消费。所以我们必须摒弃这一生产目的。

而科学、合理的生产目的则应该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让全部产品都能得到充分、合理的消费。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社会生产过程呈良性循环状态。

为实现此目的,社会对企业主和在职员工必须限制他们的过高收入;扩大再生产必须按照总体计划适度进行;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在一线用人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企业应适度增加服务性岗位;产业要更多的向商业让利,以便扩大从商人数;多缴税款,以便政府组织人力进行公益建设,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保障无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其余利润还可通过慈善捐款、赞助等方式,送达所需要的困难人群。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主是不愿用自己的资产"为人民服务"的,而只想用它来为自己无限增值。因此,私有企业的生产规模必须限制,而大型企业的资本必须收归国有。私营企业的收入除了上交国家的,其余都是他们的;而国有企业的收入,则是除了发给职员的,其余都是全民的。国家政府可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向全体人民分发红利,以此作为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剩余部分则应按照计划合理使用。

当然国有企业也是只有少数高管和高官管理的,所以如何让他们克己奉公,为人民当好家、主好事至关重要。否则国有企业就成了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

社会主义在实质上仍然是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只是生产目的发生了改变。

七、我们的最优策略应该是利益兼顾、和谐发展

整个人类社会是自然界中一个最大的有机体,社会经济运行的实质仍是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它是靠人的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能源物质,然后再进行消费,从而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的。其物质的流动过程是:

大自然资源 开采 原料 加工 产品 运输  库存物资 运输 市场商品 采购 消费品 消费 废物 运输 大自然垃圾

个人、集体和单位就像生物体内一个个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各种流动的商品就像是血管中的血液,滋养着身体的每一部分。一旦某些器官发生病变或血液循环不畅、有的组织坏死,那就表明我们的社会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所有产品的价值都是劳动者利用自然能源创造的,然而对之进行瓜分的却是所有的参与人。工人领到的"工资"只能是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的劳动价值,所以若将之称为"生活费用"倒是更准确;同时生产能源、原料和机器设备的人也都要前来割去自己应得的一页瓜;放贷者不劳而获,房地产所有者坐收租费,经商者从中截留,国家政府依法收税。

资本家的组织、管理工作显然属于间接劳动,应该计入成本,但资本家更是生产资料、剩余价值的占有者和消费者。所以他们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偶然性很大。剩余价值的归属实际上就是资本家的收入。其中一部分用于他们的生活消费,而另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规模的扩大或生产技术的提高,再或就是产品方向的扭转。

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我们每个人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运输线上的一员,但我们每个人都必定是一位消费者。只有让每位消费者都得到合理的营养,整个社会才能具有无限的生机,物质的流动、循环才能够畅通无阻。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于是有了细致的社会分工,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进行密切的协作;然而对于劳动产品如何进行分配,却因为各方的利益相互矛盾,从而引发了彼此间的争夺。如果争夺的结果是严重的肥瘦不均,那将必然会影响到生产的效率。所以为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各阶层、各单位以及每个人的利益必须统筹兼顾。分配方式应该向着"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方向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各尽其力、积极工作,而无劳动能力的人必须遵纪守法,得到生活保障。为早日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只有努力奋斗,未来才能充满希望。

(2012.8.23)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275249.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张总你慢点推翻量子力学,否则... 下一主题:论证时间是所有运动物体的一个共量
 [2楼]  作者:否定相对论  发表时间: 2012/08/25 21:02 

用物理观点认识社会问题,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计划经济是最科学合理的经济运行模式。
[楼主]  [3楼]  作者:马国梁  发表时间: 2012/08/26 09:15 

谢谢2楼,难得知音。可惜我们好多人对经济问题不懂或不感兴趣。
我认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政府应该主导经济发展。
 [4楼]  作者:jqsphy  发表时间: 2012/08/26 12:17 

1)“社会经济运行的实质乃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这个结论本身就是熟知;
2)物质和能量还是不够的,应该还要加上信息。这是我在高中时看到的说法;
3)我在那时认为,物质、能量和信息作为社会要素还不够,还应该加上“空间”。现在人口拥挤,环境恶化,生存空间比什么时候都宝贵,甚至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造成与“空间”之间有竞争关系。
[楼主]  [5楼]  作者:马国梁  发表时间: 2012/08/26 16:25 

信息的本质就是广义的“力”,它可以在各级物质层次和同级层次之间转换和传递。故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它的存在离不开物质。眼睛看见敌人是因为有光作用于眼睛,视觉通过神经传至大脑,大脑通过神经将命令传至手指,手指通过扣动扳机将子弹射向敌人,敌人通过子弹的作用而死亡。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物质的运动,信息媒体的转换则是通过力的做功。
 [6楼]  作者:否定相对论  发表时间: 2012/08/26 19:24 

对【5楼】说:
把信息的本质理解为“力”简直是对极了!力学原理是宇宙的根本原理,也包括了人类社会。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3150348663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