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批驳宇宙爆炸论 童国栋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红移是多普勒效应造成的,宇宙在飞速膨胀,经过严密的数学推导,证明宇宙是150亿年前一粒致密物质大爆炸的产物。 近来,中国科学院的几位院士表示,宇宙大爆炸是错误的。院士们摆脱了西方科学的主流观点,发出了中国科学家自己的声音。其中高伯龙院士的《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一文批驳大爆炸的内容摘录几段如下:“认为大爆炸起源于一个点,时间、空间和全部物质从该点产生。为了解释激化状态如何从一个点扩展开来,后来又诞生了各种理论,包括远大于光速的暴涨论,就更不可思议了。”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它们显然都是错误的,因为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是宇宙中的最基本定律,大爆炸只能使能量和质量改变形态,其数量在爆炸前后应相等,绝不可能从某个时刻开始无中生有。” “现在的宇宙学在逻辑上矛盾重重,应该破除对它的迷信,用辩证唯物主义重新考察宇宙学。” 世界主流科学家普遍认可和支持大爆炸理论的依据,是红移。认为红移是多普勒效应造成的,因此宇宙在飞速膨胀。为此,否定大爆炸理论,必须从红移着手。 红移是电磁波在传播途中的能量损耗的结果,绝对不是多普勒效应造成的。证明如下: 电磁波的能量在沿途以太的传播中潴留损耗,导致电磁波的频率降低,产生了红移。那么,以太是怎样传播电磁波的呢?传播能量为什么会在以太中潴留呢?这就要从单个以太的状态说起。 单个以太的状态是谐振运动,不定地进行着来回往复的谐振运动。以太的谐振速度,有的极高,比如核子正中心的以太;有的非常低,比如太空的以太,频率趋于零。 以太的谐振运动是怎样的呢? 谐振运动是以太的惯性力和磁场力不断变换的过程。以太的惯性位移运动会产生磁场,磁场力又会使以太作相反的运行,往复不断。磁力线围绕着以太的运动轴涡旋。 在磁场力的作用下,以太开始运动,并加速。可是当以太刚一运动,就会因运动能的作用而产生一个方向相反的磁场。这一逆向磁场企图阻止以太的前进,等于和正向磁场进行着抵销。磁能总量与正向磁场、逆向磁场的关系,符合二倍角的余弦公式: cos2a=cos2a-sin2a 在磁能不断地变换成运动能的过程中,当正向磁场余弦平方与逆向磁场正弦平方的差为零时,磁能为零,运动能达最大值,振动到了平衡点。以太继续进行惯性位移运动,运动能不断地变换成磁能。当运动能消耗完毕,以太速度为零,它的振幅达最大值,同时磁能也达到了最大值。这一逆向磁场反过来又推动以太往回运动,周而复始,无穷尽。 这种磁能与运动能不断变换的状态,符合随时间而变化的数学规律,尊重余弦或正弦函数: E运动=Emax sinωt E磁 =Emax cosωt 这种磁能与运动能的变换,并不消耗以太的内能,所以它能够维持谐振运动。这一微观现象不能同宏观的永动机相提并论,宏观物体的运动能最终必然转换成其它能量而不复得,所以永动机不存在。只有当以太通过磁能或者运动能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时,它的频率才随它的内能的增减而变化,否则谐振不停。 内能大的以太,磁场力和贯性力都很大,所以运动速度快,磁能和运动能转换迅速,完成一个周期的时间短,因而振动频率也高,反之,内能少的以太,运动速度慢,频率也低。以太的内在能量与其频率的关系ε=hν,早已被普朗克发现。 当以太以运动能的方式释放、吸收或传递时,就出现了热量及其传导。顺便提一下,以太的振动频率就是温度的本质。一个一个以太含有或释放的内能,造成微观世界的能量一份一份不连续,是ε=hν的倍数,因此以太是能量的单元。 以太的内能以磁能的方式释放、吸收或传递时,就出现了电磁波的发射及其传播,比如2.7K微波辐射,比如原子线光谱《原子不是电子绕核结构-挑战相对论-西陆网》。电磁波的波形与以太谐振运动的波形完全一致。 可见,单个以太的运动状态,让以太具有磁能和运动能的转换功能,赋予了以太具有粘滞磁能的特点,决定了以太传播电磁波时潴留微量能量的本能。这样,作为传播媒质的以太,对途经的电磁波的能量粘一点、搭一点、揩一点油,十分自然、十分正常、也十分必然。就象盛过饭菜的碗碟,必然粘着一点残留物,否则就用不着清洗了。电磁波的能量就是这样潴留损耗的,频率就是这样降低的,红移就是这样产生的。那么,以太是不是电磁波的传播媒质呢?以太是怎样传播电磁波的呢? 让我们跳出现代物理学的紧锢,换一个视角,重新解释电磁波。 以太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星体只不过是以太的高密度集结。所以,电磁波可以在宇宙的任何部位由以太传播。 电磁波是这样传播的:波源的磁场推动周围区域的一群以太产生集体运动,构成运动场。运动场内的单个以太的磁场迭加成了集体磁场,分布在运动场的两侧,并与运动场相垂直。这是变形的涡旋磁场,绕运动场右旋。新产生的磁场一方面抵销波源或先前一个磁场的磁能,一方面则推动其两侧的以太又产生集体运动,出现新一轮的运动场。这是变形的涡旋运动场,绕磁场左旋,并与磁场相垂直。新的运动场一方面抵销先前一个运动场的运动能,一方面又会在更远处形成新一轮的磁场。这样,磁场和运动场在空间由近及远地交替转换,电磁波就产生并传播开去了。 磁场或运动场,是电磁波的一段截面sinxdx。截面一段接一段,排满一个波长的空间,组合成了波形图。在磁场和运动场的转换中,随着能量的传递,每一段截面都要完成一次正弦变化。波形内的所有截面,同时发生着正弦变化,结果是波形完整地向前移动。波形的前端,不断地向更远的空间迅速开发出一个个新的截面。截面的开发速度,就是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波尾的最后一个截面,随着其正弦变化的结束即能量传递的完毕而消失。这些截面都是以太群的运动场或磁场,所以说电磁波是被一层层的以太传播到远方的。 磁场和运动场互相垂直,而且也都与传播方向垂直。磁场和运动场,交替出现,周相相差90度,如同以太谐振运动的波形。磁场和运动场,都是涡旋系统中螺钻的前进方向。磁场波形和电场波形,周相相同,仅相差dx。 太空中的以太距离可视为均等,故电磁波截面的开发速度恒定,所以传播速度C恒定。物体的壳层内的以太密度较大,故传播速度稍微快一点。 上面,我们从新的角度,讨论了电磁波的本质,说明了以太是电磁波的传播媒质。 电磁波的能量,在磁场与运动场的转换中,由沿途以太传递。当某个以太参与电磁波的传播时,这个以太除了它原有的谐振能量外,还短暂地获得了一个额外的“传播能量”ε。电磁波的频率和传播能量的关系,始终保持普朗克的ε=hν。ε的损失,ν就会降低。在遥远的传播途中,电磁波的“传播能量”ε必然会在沿途以太中极其微量地潴留损耗,导致ν的降低,于是就产生了电磁波的红移。电磁波在沿途以太中潴留损耗的“传播能量”,与电磁波的传播距离成正比,即与星系离地球的距离成正比。那么,电磁波的频率,随传播时间有线性红移。 总有一天,天文学家会观察到,天体与地球的距离,事实上没有变大。谁第一个观测到天体与地球的距离没有变大,那么,你对科学的贡献,无与伦比,人类对你的致谢与感激,远远胜过诺贝尔奖。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将证明,宇宙没有膨胀。 宇宙没有膨胀,大爆炸理论是错误的,那么宇宙是怎样演化的呢?是在一个个巨大的泡沫内循环演化,请浏览《泡沫宇宙结构-挑战相对论-西陆网》。比如银河系泡沫内,百努利压力把以太集结成星系及其恒星,引力让恒星最终又解体成了以太。各个泡沫内的循环演化,在茫茫宇宙中此起彼伏,无始无终。 我们从新的角度讨论了电磁波,也从新的角度讨论了物质结构。以太谐振运动的速度差产生的伯努利压力,造就了宇宙的循环演化以及微观的壳层结构。根据以太组合成壳层再组合成微观粒子而集结成星体的物质结构原理,宇宙大爆炸前的那粒致密物质根本不存在。 总之,红移不是多普勒效应造成的,红移是电磁波在传播途中能量损耗的结果。宇宙不是大爆炸的产物,宇宙在循环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