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好像大了一点哦。
好,我试试看。大家看了,希望尽量对小弟我荒谬之处一一指正。 说广义相对论,首先就要简单说说说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是一个关于惯性系之间坐标变换的理论。它有2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物理定律在任何惯性系中都是一种形式)和光速不变原理(光速在任何惯性系中都是一个恒定的值)。它有三个奇怪的效应:时胀、尺缩、质增。具体点说,就是:运动物体的时间流逝变慢了(时胀)、运动物体的长度缩短了(尺缩)、运动物体的质量增加了(质增)。这里,三个效应都是“静止测量者”对运动物体测量时所得到的结论。而运动物体由于认为本身是静止的,所以,运动物体测量自身就没有这三个效应了。根据相对论三效应变换方式(洛仑兹变换),运用在“质量-动量”关系式中,整理一番,即可得到E=M*cc这个公式(E是物体的能量;M是物体的运动质量;c是光速值)。这个公式指出了“所有物体都具有极大的能量”(然而如何释放这些能量,这个公式没有半点说明,呵呵)。狭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原本独立的空间、时间,在狭义相对论中可以互相转换、互相约制。“时空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狭义相对论所讨论的一切问题,都是在惯性系中。至于非惯性系, 狭义相对论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比如,当时有的科学家提出一个“可以驳倒狭义相对论”的佯谬:双生子佯谬。双胞胎哥哥弟弟,哥哥乘飞船以亚光速远离地球;弟弟在地球上。在弟弟眼里,运动哥哥的时间膨胀,哥哥的时间流逝变慢了;同样,哥哥认为运动弟弟(运动是相对的)时间膨胀,弟弟的时间流逝变慢了。那么到底是谁变慢了呢?时间膨胀,也就是说,更年轻了。所以,当哥哥回来的时候,到底是哪个更年轻呢?根据狭义相对论,无论是谁更年轻,都是解释不通的。这个佯谬让爱因斯坦考虑到非惯性系的问题:飞船起飞加速和飞回来时的转弯减速,都是非惯性系,所以不能运用狭义相对论的结论。 爱因斯坦把非惯性系和引力效应等效起来,这里有一个著名的理想实验:在一个封闭的电梯中有若干个人。当电梯在太空中加速运动的时候,电梯里的人处于非惯性系中。当电梯位于一个星球上的时候,电梯里的人处于引力场中。对于这两种情况,电梯中的人完全无法区分自己是处于哪种状态,只是觉得自己的身体不断地压向电梯而产生了接触力(重力效果)。这个理想实验让爱因斯坦把非惯性系和引力场等效起来了。他进一步指出:惯性质量(非惯性系中的概念)和引力质量(引力理论的概念)是完全等效的。也就是说,惯性质量的数值=引力质量的数值。两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不同角度反映。这就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之一:等效原理。 考察一种现象:一个高速旋转的大转盘上,转盘中央坐着一个人。在这个人的眼里,转盘边缘的每一个小线段,都在做高速的运动。根据狭义相对论的尺缩效应,这些小线段长度缩短了。而垂直方向(半径方向)没有相对运动,长度不变(也就是半径不变)。综合起来就是,转盘的半径不变,而圆周长度缩短了。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圆周的长度小于2πR。其实,地球就是这种情况:站在地球的任意一点上来广大范围画一个圆,测量这个圆的半径和圆周,就会发现圆周的长度小于2πR。这是因为地球是个球体,球体表面是弯曲的,所以我们的几何学用在弯曲的表面上的时候,结论就错误了。回到那个假象的转盘上来,中心的人测量到这个转盘“弯曲”了。这里,转盘处于非惯性系状态;非惯性系等效于引力场。于是,非惯性系引起了弯曲现象;从而引力场引起了弯曲现象。那么,是什么弯曲了呢?是空间嘛?不,弯曲的是四维时空。考虑到转盘边缘的时间也膨胀了,而中心点的时间还是老样子。于是,沿着半径方向向边缘的路径来测量各点的时间流逝状态,发现越是离开中心,时间越是膨胀。所以,非惯性系中,时间也“弯曲”了。同样的说法,引力场使得时间膨胀。综合考虑时间、空间,我们可以得到“引力场使得时空弯曲了”这个结论。注意,这里的时空,是四维时空。弯曲的四维时空,我们是无法形象地体会到,无法直接看到“咦,这个飞船弯曲了嘛”这种现象。我们只能够凭借数学上的测量、推导,来指出我们所处的时空是否弯曲(测量距离、三角形、圆形的特征加以考证)。 狭义相对论适用于惯性系,惯性系,也就是平直的四维时空。广义相对论适用于任何参照系(包括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描述的时空是四维弯曲的。广义相对论有几个原理:1、等效原理,前面已经说过。2、广义相对性原理,就是把相对性原理扩展到非惯性系中:物理定律,在任何参照系中都是相同的形式。3、广义光速不变原理。可能还有其他的原理,我有些忘记了(长时间没有看了)。 广义相对论把引力场等效于时空弯曲,这样一来,“引力”这个概念就完全改变了,引力也不再是一种力了。引力产生的效应,完全是时空弯曲产生的“空间投影”、“时间投影”效果。然而为了方便讨论,爱因斯坦还是引用了“引力场”这个名词,和“弯曲时空”是一个现象。由于引力不再是力,那么处于引力场中的物体,根据惯性原理,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然而我们看到的自由落体现象、抛物体现象,都不是匀速直线嘛。呵呵,广义相对论中的“直线”,不再是三维空间中的直线了,而是“四维时空”的直线,包括空间、时间的分量。这条四维直线在三维空间的投影,就是抛物线;在时间上的投影,产生“速度不断变快”的效果。所以,我们讨论广义相对论中的现象,一定要以四维时空作为背景,否则将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广义相对论有三个预言:1、水星进动;2、光线在引力场走弯曲的道路;3、引力波。 1、水星的进动。根据牛顿力学,人们计算出最靠近太阳的水星轨道,是在慢慢地“进动”着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有长轴和短轴。进动,就是椭圆轨道的长轴、短轴在不断地变位旋转。把旋转长轴的角速度称为“进动速度”。广义相对论计算出来的进动速度,比牛顿力学计算出来的进动速度,数值上要大一倍。而且,牛顿力学把这个进动现象归结于其他星球的干扰;广义相对论则认为不是其他星球的干扰,而是由于离开太阳太近,轨道在强大引力场中自然进动。后来测量表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值是符合的。 2、引力场光线弯曲。考虑一个理想试验:加速电梯中的人,观察从外面射向电梯的光线,将观测到该光线走一条弯曲的路径。在强大引力场中(也就是弯曲得特别厉害的四维时空中),光线将走一条可以被人们观察到的弯曲的道路。太阳的引力场就很大,人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在“日食”的时候观察太阳附近的景象。如果广义是对的,那么可以看到实际上位于太阳正背面(相对于地球来说的正背面)的那些恒星(那些恒星发出的光,受到太阳引力场的弯曲,稍稍拐弯走入地球测量者的眼里)。第一次的实验是由英国人爱丁顿做的。结果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后来的几次实验,都证实了广义。 3、引力波。引力是时空弯曲的现象。当产生引力的物体发生变动的时候,由于质量的变动,使得时空弯曲程度也就发生相应的变动,产生了时空波动。这就是引力波。在广义相对论中,取消了瞬时作用(即超踞作用)。引力波以光速向外传播,只要是物体,就一定遭受引力波的洗礼。然而,现实的物体质量波动幅度很小,产生的引力波幅度也非常小,小到无法测量(技术原因)。正如爱因斯坦说的:要产生足够强大的引力波,可以把一根极其粗壮的石柱高速旋转(如何粗壮、何速旋转,我都忘了具体的数值了)。这在现在也是不可能的。美国人韦伯曾经宣称测量到了引力波,而且有纪录记载。可是,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重复的记录了,于是,不作数。 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黑洞”这个魔鬼:极其强大的质量,引起了时空极度弯曲,使得光线也无法逃逸出来。这些东西,都是根据广义相对论方程计算出来的,是否真正存在,还没有直接的证据(间接证据倒是有不少)。 广义相对论更指出了“宇宙膨胀”这个现象。爱因斯坦当初为了防止出现“膨胀着的宇宙”这种不稳定状况,而擅自改变了方程式(添加了一个“宇宙项”)。结果,失败了。目前的膨胀宇宙说法,就是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然而,把时间倒退,回到宇宙产生的一瞬间,广义相对论无法解决这个瞬间物理过程了。这时候就需要用到量子物理。于是,现行流行的一种趋势,就是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结合,称为“统一场论”,或者“量子引力论”。数学太艰深,我啃不动。 暂时广义相对论就说这么些吧。希望各位能够指出小弟的错误。 guoj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