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中国盆塞海连全球海洋文明一万年
宋大海
远古中国盆塞海文明及全球海洋文明,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征,以及古代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特征,研究源自我国著名冰川学家韩同林等人考证,第四纪大冰川期,中国已成地球大冰球的一部分。如果设想在约100多万年前,全球各大洲虽都有直立人,但为避惧严寒,他们中的一些优势群体都大迁徙到了非洲,约20万年前又从非洲走出,这样既能回答各地的人类起源化石发现问题,又能回答现代人种在非洲汇合杂交的起源。
但各大洲的直立人约100多万年前为什么能到达非洲?约20万年前为什么又能回到祖籍地呢?这就是因为最早吃熟食的蜀人,具有类似西藏披毛犀一类动物的顶尖优势。而"蜀"人最早从何而来?他们在冰期到有语言和文字这几百万年期间的迁徙路线图,是怎样缠结的呢?因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察队,2007年在喜马拉雅山西部海拔4200多米的扎达盆地中,发现的一具完整的披毛犀头骨和下颌骨,也许能为绘制这种迁移路线图,提供新的判断。
因为如果这些蜀人类似西藏披毛犀,在上新世中期约370万年前是生活在目前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他们在寒冷的青藏高原受到了耐寒的训练。在迁徙到附近四川盆地后,由于食物丰富,又学会最早吃熟食,他们的群体组织强度大增,智力开化强度也大增。后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蜀人带着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走出四川盆地,成功地扩展到包括非洲赤道圈在内的欧、亚、非、澳大陆的干冷草原地带。
而他们的使者在欧、亚、非、澳大陆的探险和回到祖籍地之间的交流,带回的信息极大地在外来的原始人群中传播,为欧、亚、非、澳等各大洲中其他的原始人群,提供了非洲赤道圈附近是直立人避惧严寒的好去处,从而他们中的一些优势群体大都迁徙到了非洲。
而约20万年前又为他们从非洲走出,提供了陆路和海路的信息。由此不难想象世界文明起源于8 000多年前的四川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也不难想象中国后来的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问题。如果说人类最早的顶尖优势文明,起源于8 000多年前的四川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那么就能说明在西方海洋文明产生之前,嫘祖、夸父、盘古、女娲、伏羲、蚕丛等先王,就已经在四川盆塞内陆海及四周城邦之间演习操练过多时了。
一、远古海洋是全球联通的,海洋文明的发展具有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远古世界海洋文明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海洋文明的始萌期,是最初的人类在江河湖海岸地带捕捉鱼、虾、贝、蟹;以鱼骨为箭弩猎取禽兽为食;进而饲养与种植稻粟等。考古学家在太平洋两岸发现砖石质网坠、岩浆岩质石臼等;在我国四川盆地及其周边等处的古盆塞海岸阶地上,均发现有古船棺木、绳纹瓦器皿的残片及早期以渔、猎、耕、稼活动为特点的古文化遗迹。
2. 远古人类约20万年前从非洲走出,也与远古早期的非洲海边活动相关。
3. 远古人类约20万年前从非洲走出,一部分对寒冷有适应能力的约280万年前从青藏高原来到四川盆地的原始人的后裔们,开始追寻他们吃熟食的蜀人的祖籍地,并在四川盆地开拓起远古中国盆塞海文明。他们发展四川远古盆塞海经济市场的历程,从约1万年前到公元前4000年,经过约30多个世纪已成为世界远古文明的中心,并借助海洋,其势力、文明传播至世界各地。
4. 公元前3000年代后,四川远古盆塞海开始干涸,中原农耕经济兴起。
5. 公元前2000年代后,中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与争夺,部落的纷争促进了夏商周等诸朝代的经济又一轮繁荣。
二、远古中国盆塞海文明的第二个特点,是使世界远古文明的分化具有区域性。
远古人类从非洲走出,开始开拓有关远古中国盆塞海文明,即使这是一种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此时从远古四川中国盆塞海文明的走出,造就全球的仍是显著区域海洋文明的烙印。这也是缘于广阔的海洋长期是人类迁徙与交通的障碍。太平洋两岸人类迁徙始于第四纪大冰期、白令海峡成为陆桥时,从亚洲大陆生存的古人向美洲迁移。美洲东岸土著人,具有黑发、黄肤、高颧骨、狭长眼,与蒙古人种类似,该处一些农舍、摇篮、大蒜挂等生活习俗与亚洲民俗相近似。太平洋东岸具有亚裔、印第安裔与欧裔人种之复式结构与多元文化的结合,是该区域的特点。大洋的阻隔和漫长的历史,形成了世界远古文明的分化明显的区域海洋文明特征:
1. 大西洋文明:渔猎、航海、15世纪~16世纪地理大发现、宗教传播,移民与港口城镇建设,海洋贸易,现代科技与油气开发等,组成大西洋海洋文明的特色内容。
2. 地中海文明:航海发现、掠夺与海外开拓,多语种与殖民地文明、宗教、文艺复兴,多民族结构、农耕、田园与酿酒文化构成其独特之处。
3. 太平洋文明:早期是西部的亚太文明---秦、汉、唐、明之儒家文明与佛教文化,向日、韩、东南亚诸国传播;东南亚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交汇,具有周边移民所带来之多元文明(语言、文学、习俗),佛教、回教与印度教交汇之特色。20世纪后期兴起的亚洲四小龙海洋经济文明,以及21世纪中国制造业与海外贸易影响加大所兴起的,以京、沪、穗为中心的中国文明效应。太平洋东部是亚欧移民与美洲土著文明之结合。海洋文明以渔业(如:大马哈鱼与金枪鱼捕获、加工、外销),牧业(牛、羊、驼畜牧),肉、毛、皮加工、制造与贸易,海啸、地震灾害与宗教祈福等结合,成为具有特色的南美太平洋文明。
海岛文明是太平洋海洋文明的重要特色,从北向南众多的海岛跨越不同的气候带,经受不同陆地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在人种、语言、文化、宗教与艺术活动等方面各有特色,诸如大和族文化、鲜族文化、汉族闽粤文化,夏威夷太平洋群岛与澳洲、新西兰等海岛移民文明等。海岛文明具有倚海繁衍、安居、自力更生的蓝色海洋文明之特色。
三、中国远古中国盆塞海文明更具有亚洲-太平洋边缘海文明的特点。
远古四川盆塞海文明的先民,沿盆地海边四周聚居,开发早,但发展缓慢。盆塞海干涸后,就主要为陆地一统文明。到先秦统一中国,才促成了东方海上移民与汉文化的东传。到盛唐与明朝,丝绸、瓷器、香料、药材贸易与移民,经海路至东南亚及东非,伴随贸易传播了语言、文字、汉医、宗教、艺术以及耕作、工艺技术,活动限于第一岛弧以西的渤、黄、东、南海域。
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海上与美、欧交往增加。浙江温州的移民对西欧的商贸、餐饮与文明传播,世纪性延续已成为海商贸易的劲旅。当代中国海洋贸易,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制造、轻工业、小商品以及餐饮等为多,船舶吨位居世界前列,贸易范围遍及欧、美、非、拉。
中国现代海洋文明另一特色,是自1980年以来改革开放派遣留学生至海外学习促进了中国科技与海外交流。国家海洋局组织领导我国科技界,完成查清中国海的使命,并进军三大洋、南极洲与北冰洋,建立科考站,持续地进行海洋、大气、地质地貌、矿产、能源与水产等考察。海洋文明内涵日臻丰富,科学著作、报告文学、影视、歌舞艺术已与世界海洋文化发展潮流一致,具有环球交流的特点。但是,国人被盆塞海干涸造成的陆地聚居与农耕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影响仍深,我国的海洋科学、文化及国防力量仍需极大地增强。
认识远古中国盆塞海连全球海洋文明一万年史,应成为我国当代海洋文明发展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