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高伯龙院士号召反对宇宙大爆炸论 下一主题:to 无忧仙人
评陈绍光的量子旋进论基本原理
[楼主]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2012/01/14 19:24
点击:1123次

 

评陈绍光的量子旋进论基本原理

----21世纪弦学宇宙的统一规范之路

王德奎(四川省绵阳日报社)

摘要】如果把陈绍光教授类似两个桶之间能形成螺旋环流上升的量子旋进论,看成泰勒桶类似的图像,能使我们更准确、精细地来全面研究弦论与基本粒子及其超伴子、暗物质、暗能量等的统一规范之路。

关键词】量子旋进论 泰勒桶 里奇张量 里奇辐射

 

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陈绍光教授的《引力起源与引力红移》一书,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叫做"量子旋进论"。在这之前的2002年,四川科技出版社也曾出版过我们的《三旋理论初探》一书,内容属于圈量子三旋论的数学及其应用。但我们知道陈绍光及其量子旋进论,已是在2011年末的"季灏-陈绍光问题"讨论,因陈绍光教授指责季灏先生是把"相对论与牛顿力学能混合应用"。由于这涉及彭罗斯和佩雷尔曼的里奇张量与里奇流的研究,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陈绍光的"非点"及"动与静"思想

网名"qapin"的先生说,量子旋进论是用"非点模型"首先取得了实质性研究成果的论文。原稿完成于1964年6月10日,与夸克模型和弦模型产生于同一年代。该文1978年在清华大学公开报告后,受到了中央领导重视并指示刘达校长支持该项研究。此后,作者被从江西宜春计量所调入江西省科学院,并在清华大学、江西省科委和江西省科学院三方合作支持下,长驻清华大学专心研究了12年。由该论文发展出来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和两部专著。

据报道,陈绍光1936年出生于江西宜春,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一直致力于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的研究工作。1978年他提出两项重大的物理课题,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关注,并指示相关单位给予充分的支持。自此,陈绍光调入江西省科学院并派往清华大学物理系从事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的研究工作。他在清华大学约12年,除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课题之外,潜心从事理论物理的探索,获得许多重大的突破。1997年,陈绍光退休来到深圳,在深圳市民营企业家的帮助下,仍然活跃在科技第一线。

报道说,陈绍光思维活跃而严谨,理论造诣深厚,而且实际的设计和动手能力很强。2003年,陈绍光将多年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部科学论著《引力起源与引力红移--谁引爆了宇宙》,此书是陈绍光20年来研究成果的精华,除公开发表过的引力屏蔽效应外,其余都是首次公开面世,许多命题都有突破性的进展,其深远的影响难以评价。

《引力起源与引力红移》有哪些重大突破呢?据介绍陈绍光是从量子场论出发,深入阐明了真空极化机制,得出一个新的引力公式。这是一个新的引力定律,它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完善和发展。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不能解释的问题,新的引力公式都可以作出解释。用这个公式解决了许多以前的理论和实验不相洽的重大物理问题。例如:引力屏蔽效应,地球重力场的量子效应。有专家认为,这本书无论从广泛性来讲,还是从深刻性、深远性来讲,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2004年3月12日下午陈绍光在深圳大学举行的"引力理论的研究"学术报告会,是他的新引力定律是在深圳完成并属国内首次公之于世。

1、qapin说,1964年陈绍光领先弦模型和夸克模型的《量子旋进论》,是说以弦论和夸克为坐标,即是以相近的认识发表思想。但量子旋进论,只是与"非点"的思想接近。

如果只是这一点,层子论也是非点论。从夸克到弦论,"非点"的发展是量子圈环和量子球体在竞争。弦论的发展是超弦,即开弦和闭弦兼备。夸克从量子色动编码看,基础也是量子圈环的自旋,而不是量子球体的自旋,才具有多色粒子态。所以最后归结到圈量子引力理论,是"非点"之争的指向。正是在这一研究上,我国的"三旋理论"在1959年创立,也领先弦模型和夸克模型。改革开放后,三旋理论1983年开始在铅印刊物发表论文,到2007年已经出版《三旋理论初探》和《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等5部专著和100多篇论文。量子旋进论和圈量子三旋论是相争?还是相反相成、相辅相成?我们认为,国内还是和谐的好。

1)qapin的回答是:"说的不错。参考的坐标,只能用国际的主流理论‘夸克模型'和‘弦模型';要竞争,也只能跟主流理论竞争。因为三旋理论和陈老师的量子旋进论,目前都是无人问津的东西,要成为国际主流理论至少还需要一百年。这也是陈老师不急于发表《量子旋进论》的原因"。qapin说:"三旋理论和陈老师的量子旋进论当时都未能发表,让‘夸克模型'和‘弦模型'己经風行世界。我国理论物理所李淼和许多高校的理论物理研究者,尤其是年轻一代都成了‘弦模型'的追随者。想要改变,就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涉及到实际利益,决不是一两代人能实现的。陈老师与三旋理论没有任何要相争的东西,他也没有与‘夸克模型'和‘弦模型'竞争的兴趣。他现在发表,是留待22世纪或23世纪的人查阅的。他相信到那时,《量子旋进论》肯定会流行的。让后几代人客观地评价去吧!"

2)有网名"不对不对又错了"的先生指出,2004年4月29日,陈绍光在北京大学作学术报告公布他的第三预言说:"今年4月20日发射升空的美国引力探测器B,将探测不到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时空扭曲。即探测器B中的四个镀铌的石英超导陀螺的转轴,不会因地球的自转而改变相对方位"。当年6月10日,陈绍光应深圳市科协和深圳大学邀请,在深圳大学再次作学术报告时,重申了上述预言。这是他论证大爆炸论与广义相对论直接相矛盾,揭露引力红移实验结果造假。但到2011年底,陈绍光不再提他在2004年的大胆预言了。因为实验结果支持了广义相对论。陈绍光的第三预言失败,原因非常简单,陈绍光历来反对相对论,他越想推翻相对论,而相对论却一再被实验证实。

3)对此,我们认为,应该对陈绍光老师的预言持宽容态度。我们对陈绍光教授是尊敬的。我们认同,三旋理论和陈老师的理论目前都是无人问津的东西,要成为国际主流理论至少还需要一百年;要竞争只能跟主流理论竞争。但我们也许与陈绍光教授及其学生的理解不同,即不是一定要打垮夸克论、弦论、相对论、大爆炸宇宙论,才是竞争,才是跟国际主流竞争。因为虽然夸克论、弦论、相对论、大爆炸宇宙论已经成为主流,但是在它们开辟的航道的前头,仍有大片的光明,如量子色动能源、色动化学、色动几何等应用,这就是三旋理论在夸克论、弦论后来居上后,仍在前行的动力。但以上有人说,我国科学家陈绍光的第三预言:引力探测器B是负结果,被证实失败。原因是陈绍光历来反对相对论,想作爱因斯坦第二。

我们问道:如果现在出版的陈绍光教授1964年的老论文《量子旋进论》,是一篇与夸克模型和弦理论模型同年代提出的,却首先取得了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众多与实验相符合的预言,是他因为反对相对论、大爆炸宇宙论、夸克论、弦论(1964年前后,当时的弦论称靴袢理论),是否与当时国内潮流需要合拍,才受到上层重视,得以给予研究条件的吗?

4)qapin先生很生气地说,他说的是陈绍光1978年在清华大学公开报告后,而不是1964年就开始受到上层重视。他要求:还是将弦论和三旋理论的一个可以实验检验的成果拿出来!他说,因为学术之争应该是争解释更多实验事实,这才是正途!其他的歪门邪道,他们见多了! 说什么"第三预言失败了",为何不拿出证据来反驳他们的《GP-B 任务失败的原因经陈绍光分析是超导磁屏蔽的漏洞》?

2、大连的"理论思维"张志强先生说,他赞同陈绍光教授的这类观点:"自洽的理论体系不一定完全经得起实验检验,在被实验证实、尤其是证伪的过程中,理论体系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从牛顿力学发展到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总是伴随着物理学时空定义的改进,我们拭目以待新的时空定义出现在中国。"那么陈绍光的量子旋进论的基本思想与运动方程到底是些什么呢?张志强为什么赞同陈绍光的观点呢?

1)张志强说:"时空者,工具也"。陈绍光、汪斌、陈其良的文章《物理学的时空是描述物质运动的工具》,意在平息"绝对时空"与"相对时空"长期无聊的争论,希望人们不要把等效于动量能量变化的"时空收缩"、"时空弯曲"等虚幻的人为概念,当作真实的物理事件来讨论。

2)陈绍光、汪斌、陈其良的文章内容是什么呢?《物理学的时空是描述物质运动的工具》指出:古代流传下来的朴素的观点,空间是指盛装万物的容器,时间是指物质运动变化的顺序。数学空间正是这种朴素的、抽象的、不需要操作定义和计量单位的定性时空。物理学的时空,是定义了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的可用于计量的各种的坐标系,是用来测量物理量並通过研究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来发现物质运动规律的,其显著的特征是可操作性和定义性。从定义的人为性和多样性可见:光速无限大的伽利略绝对时空t|r|m和光速有限恒定的闵可夫斯基平直时空(t r)|m以及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t r m )等都只是一种工具。

但是,人们在运用具体的物理学时空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时,头脑中同时还保留着抽象的数学的时空,并往往把物理学时空与数学和哲学时空混同起来。人类过去很长时间一直以为在不连续的可见物体之间,是什么也没有的空间。当发现空间中有空气后,又认为抽掉空气后的真空是什么也没有的空间。当发现宇宙背景辐射,知道真空並不是空无一物之后,又认为微观粒子的电子与原子核之间总应该是空的。经典场论和量子场论的发展,特别是真空涨落效应也被观测到了之后,才知道粒子之间填有並充满着各种连续的场。但习惯上还是认为连续的场,也是在空间中运动的。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是,既然分离的实物之间充满着各种连续的场,实物与场的存在和运动是物质的本性,它並不需要物质之外的腔体(作为容器的客观时空)来装载它,或者说,没有客观时空这个容器,物质照样在运动着。无客观的时空隔在时空定义与动力学方程之间,时空定义与方程直接地融合成一体后,才能与客观世界建立联系而被实验检验。

例如光行差观测法只有结合牛顿动力学求出的地球运动轨道,才能间接地证伪单程光速无限大的假定。物质的运动是实物与场的混合运动以及力学与电磁学的综合运动,而且光速内含在时空定义中,使得可被实验检验的力学与电磁学的动力学方程必需用同一个时空定义的坐标系。对理论体系的起码要求是内部自洽。在被实验证实、尤其是证伪的过程中,理论体系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从牛顿力学发展到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

3)我们说,陈绍光等人的文章有一个问题,就是实物与场的存在和运动不需要物质之外的腔体来装载,但并不是它们之间不存在、不需要界面。时空的定义,有一个叫"点外空间"与"点内空间"的界面认知。从数学到进化数学,称为"实数"与"复数";从物理到射影物理,称为"光速"与"超光速";从生命体到无机物,称为"生"与"死"。我们称为"大量子论"。这也是我们与张志强先生的"理论思维"的分野。张志强先生说三旋理论没有数学描述。其实,约70万字的《三旋理论初探》一书,前面一开始约30万字都是现代数学的描述。

当然张志强也不全赞同陈绍光等人的文章。张志强说:"陈绍光等人对时空的物理学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时空不仅是描述物质运动的物理学工具,而且也是客观存在或物理实在。即张志强的理论思维比陈绍光等人更保守地坚守"实数"。他正是从"实数"的数据作为物理概念的深化入手,以物理实在的"实数"时空结构为基础概念,考察时空的基本物理属性,尤其对时空的物理"实数"实在性,时空"实数"物理实在与其它诸物理实在的"实数"量化物理关系,完备时空宇宙起源和演化之"实数"物理实在,进行全面的物理学和宇宙学考察并认识时空和宇宙的。当然这是张先生的认知自由,我们尊重他的选择;但他以此作文字"暴力",是不能赞成的。

3、我们认为,陈绍光教授的量子旋进论的基本思想与运动方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陈绍光认为,物理学研究的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及其规律,可以把物质分为具有静止质量的实物和不具有静止质量的场两大类。这与复活两千多年前年近65岁的古希腊杰出思想家巴门尼德与年轻的苏格拉底发生的最为惊人的智力冲突争论的焦点相似: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真空存不存在界面?巴门尼德认为:如果不存在界面,即物质世界是整体式的,现实是一个没有变化的统一体,那么运动尤其是不可能的。言下之意,巴门尼德赞成常识内的事物是有界面的。但反对的人很多。芝诺为支持他的老师巴门尼德,设计了几个强有力的混淆常识领域里的运动与界面的悖论参加辩论,希腊神话中的飞毛腿阿基里斯追不上龟的悖论就是其中之一。

2)芝诺是这样论证的:在赛跑的时候,跑得最快的永远追不上跑得最慢的,因为追者首先必须达到被追者的出发点,这样,那个跑得慢的必定总是领先一段路。这里芝诺故意留下陷阱:不提无穷小的差距能否合成一段有限的距离,让人往里跳;而把真实的意图即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真空存在界面隐藏起来。

两千多年以来,芝诺悖论诱发了无数场直接的论战,众多试图驳斥芝诺的数学家和哲学家无一不掉进他的陷阱:即认为是解决运动从本质上说是不可能发生的问题,而停留在对无穷小的距离或时间作求和极限的数学分析上。但意犹未尽的人却认为,这种数学分析还不完备。因为芝诺悖论的关键是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真空存在界面,而不是运动的本质是不可能发生或不能结束。因为在宏观世界上任何一个有理智的正常人,即使连算术也不懂,也熟悉运动的发生与停止,跑得最快的人一定能追上跑得最慢的龟,难道有高深智慧的巴门尼德和芝诺不明白?

3)但陈绍光认为,不管是实物的运动还是场的运动,都是最为直接地与时间-空间相联系,它们不可能脱离时-空。另一方面,时-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时-空不可能脱离物质运动而抽象地存在。根据物质与时-空的不可分割性原理,引进五维的时-空-旋来描述物质的基本运动形态的规律。用时间这一维反映过程的前后连续性,用三维空间反映物质运动的伸张性,用第五维旋间反映物质的基本存在形态的特性,得出:反映物质存在特性的旋间,与反映物质运动特性的时间-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组成统一的五维的时间-空间-旋间。这就是量子旋进论的基本原理。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261227.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高伯龙院士号召反对宇宙大爆炸论 下一主题:to 无忧仙人
[楼主]  [2楼]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 2012/01/14 19:24 

4、陈绍光的具体分析是,对于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来说,运动的源泉是波-粒二重性矛盾的斗争。用周期-波长所组成的四维矢量来反映波动性的强度,周期愈长则表明过程的时间延展性愈明显,波长愈长则表明空间的伸张性愈显著。而描述一个波动的特性,除了用周期和波长之外,还要用振幅。在四维时-空中振幅愈大也反映客体的空间的伸张性愈明显。当采用五维的时-空-旋,波动性的强度可用五维矢量周期-波长-旋幅:ζ = ( ζ 0, ζ 1, ζ 2, ζ 3, ζ 4 ) = ( i c τ, λ x, λ y, λ z, ξ ) = ( i c τ, λ, ξ )来度量。
式中τ为周期,c为普适常数,后面将证明它就等于真空中的光速。λ x, λ y, λ z为波长矢量 λ 的空间三分量,ξ 为旋幅。五维矢量中时间分量用下标0标志,五维矢量中第五维旋间分量用下标4标志。五维空间的位置矢量则用: ρ = ( ρ 0 , ρ 1, ρ 2, ρ 3, ρ 4 ) = ( i c t, x, y, z, ρ) = ( i c t, r, ρ)来表示。式中t表示时间,ρ 1 = x,ρ 2 = y,ρ 3 = z为矢径r的三个分量,ρ 代表旋径,即第五维旋间的曲率半径。
1)客体粒子性的强度是用能量-动量组成的四维矢量来度量。能量愈大表示客体在时间方向的物质收缩性愈明显,动量愈大表示客体物质的空间聚集性愈显著。而为了描述一个客体的粒子特性,除了用能量和动量之外,还要用自旋量、电荷量和静止质量等物理量。在五维的时-空-旋中,它们是用第五维旋间的旋量来表示:旋量的左、右方向性,反映电荷的正负性;旋量绝对值大小,反映静止质量的大小;旋间与空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反映自旋角动量。在四维时-空中,客体的静止质量或电荷量愈大,则其物质聚集的粒子性愈强。在五维的时-空-旋中,旋量愈大表示基本形态的物质集中于客体中愈多----客体的粒子性愈强。因此,在五维空间中可以用五维能量-动量-旋量矢量来度量客体粒子性的强度。五维能量-动量-旋量矢量写成:
P = ( P 0, P 1, P 2, P 3, P 4 ) = ( i E / c, P x, P y, P z, P 4 ) = ( i E / c, P, µ c)
式中E代表能量,P代表三维动量,µ c代表旋量。波粒二重性矛盾的对立统一律在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中,是用时间-坐标与能量-动量的对易关系 : [q i p j ] = k δ i j = i ћ {i = j};
[q i p j ] = 0 {i≠j}, [q i q j ] = 0, [p i p j ] = 0 {i , j = 0, 1, 2, 3 }
来反映。式中 ћ = h / 2 π,h为普朗克常数。但量子力学中使用算符表示力学量,使得物理意义不清晰。回到德布罗意最初的思想,即采用如下的关系表示波粒二重性的对立统一律:
τ = − k / E, λ x = k / P x, λ y = k / P y, λ z = k / P z
把这一思想推广到第五维则还有:ξ = k / P 4 = k / µ c = i ћ / µ c ,即五维德布罗意波长:
ζ = (i c τ, λ x, λ y, λ z, ξ) = (− i c k/E, k/P x, k/P y, k/P z, k/µ c)
四维对易关系 [q i p j] = k δ i j推广为五维矢量公式的形式: ρ = k / P = i ћ / P ,即
( ρ 0, ρ 1, ρ 2, ρ 3, ρ 4 ) = ( k / P 0, k / P 1, k / P 2, k / P 3, k / P 4 ),
或 ρ P = k 1 1= i ћ 1 1,而对易关系 [q i q j] = 0, [p i p j] = 0 {i, j = 0, 1, 2, 3}
推广到五维则为: ρ ρ = 0 ,P P = 0 {i, j = 0, 1, 2, 3, 4},而
P • P = (i E/c) 2 + P• P + (µ c) 2 = − (E / c) 2 + P 2 + (µ c) 2 = 0
理解的旋量绝对值的平方 µ 2 就是静止质量的平方m 0 2,则P • P = 0正是熟知的相对论力学的结果。而 ζ • ζ = ( i c τ) 2 + λ • λ + ξ 2 = − c 2 τ 2 + λ 2 + ξ 2 = 0,对于真空中的光来说,以后将证明其左右旋量相抵消使 ξ = 0 ,此时波速v = λ / τ = c,这正是熟知的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
2)根据“物质不生不灭,只能由一种存在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态;以及运动的不生不灭,只能由一种运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运动形式”这一基本原理,全宇宙的物质量(旋量)之和,以及运动量(能量-动量)之和,应该是守恒的。另外,用五维能量-动量-旋量矢量P来量度,波-粒二重性矛盾的一方----粒子性的强度,而粒子性,乃是吸引的聚集性,那么,宇宙中能量-动量-旋量矢量之总和的守恒,正表明作为物质运动源泉的波-粒二重性矛盾对立面的一方----吸引性或聚集性,是全宇宙的守恒量。
当然,由普遍的对立统一关系,全宇宙中的波动性----排斥的离散性之和也应该是守恒量。这必须注意,全宇宙的物质是无限的,运动是无始无终的,从广与深的角度来看物质运动都是不可穷尽的。因此全宇宙的五维动量之和∑P是一个无穷大的守恒量。不过具体的问题中,总是考虑宇宙物质的有限部分,且经常把与外界交换的五维动量可忽略不计的一部分的宇宙物质近似地看成是与外界无关的孤立的封闭系统。对于封闭系统,既然它与外界发生的动量-能量-旋量(电量与质量)等的交换可忽略,因此其五维动量之和也是守恒量,且这一守恒量是有限的常矢量。
即 ∑P = P 0,这正是封闭系统中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自旋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等定律。而这些定律在现有的科学实验中,从未发现过有与之相违背的事实,即它们确实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我们将其提高成为量子旋进论的基本原理之一。
3)虽然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和经常地相互转化着,但不管怎样转化,全宇宙的五维动量P之和是守恒的,这也正是物质统一性的表现之一。由于内在矛盾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运动的源泉,使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外部形式遵从否定之否定律,即事物的运动总是采取螺线形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方式。自然,由波-粒二重性矛盾的斗争,导致的基本形式的物质运动也不例外,其运动的外部表现方式也应该是螺线形上升、波浪式前进的。
李政道-杨振宁在1956年发现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事实,从而在1957年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论,得出中微子运动的自旋与动量总是平行的,即采取螺线形上升的方式。太阳系的运动也是类似的,如地球在随着太阳系一起平动的同时,又绕太阳公转,其运动空间轨道也是螺线形状。具体来说,我们就以纵向极化的旋进中微子模型,作为物质基本运动形式最原始的模型,物质的统一性也就表现在组成一切物质的原始的旋进量子模型的统一上。
4)既然认为最原始的物质运动形式,是采取旋进方式的,那么,在五维的时-空-旋中,就以旋间量描述旋动特性,普通空间的三分量描述进动(平动)的特性。旋间量与空间量的不可分割性,表现在原始形态物质的自旋(旋动)与动量(平动)的相互平行性上,并使旋间与空间组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四维空间。不管是旋动还是平动都不能脱离时间而进行,即与时间不可分割,因此四维的空间-旋间与时间又组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五维空间或五维的时间-空间-旋间。物质运动最原始形式分为左旋进量子和右旋进量子两种基础的形式,也反映在左旋的中微子与右旋的反中微子之分上。总之它由下述四个原理所组成。
(a)反映物质的基本存在形态的旋间与时间-空间组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时间-空间-旋间,五维空间的位置矢量为: ρ = ( ρ 0, ρ 1, ρ 2, ρ 3, ρ 4 ) = ( i c t, x, y, z, ρ) = ( i c t, r, ρ)
(b)波-粒二重性矛盾的斗争是基本形态物质运动的源泉。客体波动性的强度以 ζ = ( i c τ, λ, ξ ) 五维波长量度,粒子性的强度以P = ( i E / c, P, µ c )五维动量度量,波-粒二重性矛盾的对立统一律以 ζ 和 P 满足的如下关系表示:
ζ = k / P = i ћ / P , ζ ζ = 0 ,P P = 0 (1-1)
(c)全宇宙的波-粒二重性矛盾对立面各自的量的总和是守恒的。特别是对于宇宙中的任一孤立系统或封闭系统,其粒子性(或波动性)强度的总和也是一个守恒量。即:
∑P = P 0 (1-2)
(d)基本形态的物质运动也遵从否定之否定律,即采取螺旋形上升的旋进方式。基本形态的物质更具有统一性,它们都是由原始的左、右旋进量子所组成的。方程(1-1)、(1-2)就是量子旋进论的运动方程。采用这四个基本原理,可以把作为物质基本运动形态的实物与场、电磁场与引力场、电荷、自旋、静止质量等予以统一描述。从运动方程(1-1)、(1-2)出发可以推导出物理学中现有的量子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以及经典物理的基本方程,如Dirac方程、Klein-Godon方程、达兰贝尔方程式、Maxwell方程、Lorentz力的公式、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也可以将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与引力相互作用都归纳成为旋进相互作用机制,而且可以解决微观的基本粒子静质量分布、基本粒子反常磁矩根源、核力、核结构、和宏观的基本地磁、地电场起源、太阳系起源等已有理论未能解决的问题。
[楼主]  [3楼]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 2012/01/14 19:25 

二、陈绍光旋动与平动的进化和射影
从以上陈绍光量子旋进运动方程(1-1)、(1-2)看,陈绍光教授从1964年以来的46年间,确实把我国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这些成绩是:
1、陈绍光建立以旋动(自旋)和平动(进动)两类为分野出发的结合结构域,是正确的。生命领域的生物也大致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类,以此分野出发的结合结构域射影物理学,从牛顿力学开始,确实存在位移是平移和圆周运动的两大类的不同。数学是从条件推出结论。这也是逻辑的力量和要求。但仅是数学成立,只类似机器人,并不是类似进化了的人。例如,数学如果以“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那么涉及的纯数学和物理的标度、度规和规范,都会进化。这正是人们拭目以待新的时空定义出现在中国的第一步。因为速度等于位移和发生此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1)物理学中提到的“速度”一般指瞬时速度;而通常所说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即时速度)相等。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经过某一点或在某一瞬时的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位移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时间间隔之比。速度由于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所以平移与圆周运动不同。当然,平移和圆周运动也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21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定为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从而把数学引向进化数学之路。因为圆周运动已经把速度概念又引向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分类。角速度把时间概念,引向固定周期的描述,使极限速度神秘起来。
2)线速度是质点(或物体上各点)作曲线运动(包括圆周运动)时所具有的即时速度,其方向沿运动轨道的切线方向,故又称切向速度或圆周速度。角速度是连接运动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度。刚体作定轴转动时,体内有一直线始终固定不动,转动刚体上各点速度的分布规律才为线性分布。线速度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v = rω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质点通过的弧长(S或△l)和通过这段弧长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即v=S/△t或v=△l/△t,反映运动快慢的线速度,V=2πR/t。
3)从上也可以看出陈绍光的旋动与平动结合结构域的理论思维有缺陷,即陈绍光如果用旋动(自旋)代替圆周运动的地位,那么从他的运动方程出发,是不可能正确推导出如Dirac方程、Klein-Godon方程、达兰贝尔方程式、Maxwell方程、Lorentz力的公式、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的。例如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同时涉及平移与圆周运动,牛顿万有引力方程和牛顿力学的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一样,是以两质心间的直线距离表示的受力情况,这就只是回到了平移类似的韦尔张量微积分运算。但平移不是全部,韦尔矢量也不是全部,还有里奇张量。张志强说“时空收缩”、“时空弯曲”是虚幻,说明他没有弄懂广义相对论方程。
我们承认出生在德国的赫曼•韦尔,是20世纪杰出的数学人物。他联系微积分运算要求连续性,反之把不连续的量子距离,称为相性因子。杨振宁就是从韦尔思想发展到圆周相性,以规范场解决电磁学中虚数相性因子问题。而在力学矢量分析中,韦尔相性因子只被称为“韦尔张量”。即牛顿的平移与圆周运动结合结构域只是一种韦尔张量结构域,那么陈绍光说季灏是把相对论与牛顿力学能混合应用,陈绍光教授真懂得相对论吗?我国反相对论的人懂得相对论吗?
2、圆周运动的数学进化和物理射影,发生在意大利几何学家格里高里•里奇(Gregorio Ricci)身上。里奇(1853~1925),意大利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张量分析创始人之一。
1)在微分几何中,里奇张量或里奇曲率张量提供了一项方法,由给定的黎曼度规所决定的几何究竟偏离寻常欧几里德n'空间多少的量度。如同度规张量本身,里奇张量是一个黎曼流形之切空间上的对称双线性形式。一般地讲,里奇张量是“体积扭曲”的量度;即它指出了n'维流形中给定区域之n'维体积,其和欧几里得n'空间中与其相当之区域的体积差异程度。
设 (M,g) 是一个 n维黎曼流形, 记TpM 为M 在 p点的切空间.。任给切空间 TpM中的一对向量ξ,η , 里奇张量Ric(ξ,η) 定义为线性映射的迹。在黎曼几何与广义相对论中,一个伪黎曼流形(M,g)之无迹的里奇张量,见于爱因斯坦场方程。爱因斯坦张量是广义相对论中用来描述时空曲率的一个张量,有时也叫做迹反转里奇张量。在物理学和微分几何中,爱因斯坦张量是定义在黎曼流形上的秩为2的张量。时空的度规包括里奇张量和里奇标量。1884~1894年里奇通过研究黎曼、李普希茨以及克里斯托费尔微分不变量的理论,萌发了绝对微分学(现称张量分析)的思想。1896年发表了内蕴几何学的论文,使用了绝对微分学,进而提出缩约张量(里奇张量)的概念,以后成为理论物理的重要工具。1900~1911年里奇和他的学生T.列维-齐维塔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发展。然而直到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使用了里奇理论之后,张量分析才受到普遍的重视。
2)真空引力场为什么用里奇张量而不是黎曼张量呢?里奇张量比黎曼曲率张量描述引力场的优点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场方程的一段是能动张量,是一个二阶张量,所以必须要找出一个和曲率有关的二阶张量来。那么四阶的黎曼张量必须要被缩并,自然就得到里奇张量了。如果是里奇标量,那么就需要和度规相乘才能得到二阶张量。所以,用里奇张量的理由是因为能动张量是二阶的。即从作用量来看,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这里的动力学变量是时空度规,它是二阶的,所以从标量的作用量出发必然只能得到二阶的方程,所以就是里奇张量了。这两个张量描述空间弯曲是不等效的。不存在物质的区域可以存在引力场,是因为里奇张量描述的是物质的情况,而黎曼曲率描述的是引力场,黎曼张量只是反应时空几何,描述引力场的是度规里奇张量,是黎曼张量的缩并,所以自然会有信息丢失。黎曼张量恒为零的流形,必然是平直的。里奇张量恒为零的流形,可以完全不是平直的。在建立了爱因斯坦方程以后,可以说里奇张量恒为零的流形是“空”的,里面没有任何能量与动量。
3)李政道先生说:物理学不是数学;数学比较容易,物理更难。以上的相对论只是数学,所以很少有人读懂物理。真正从物理读懂相对论的,是彭罗斯。彭罗斯的《皇帝新脑》一书指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包括韦尔张量和里奇张量时,直观明白:韦尔张量囊括类似平移运动的相对加速度,对球面客体单向的拉长或压扁作用;这与牛顿力学的性质对应。而里奇张量囊括当球面客体有绕着的物体圆周运动时,整体都有一个纯粹向内的加速,产生有类似向心力的扩张或收缩的缩约、缩并作用。这也许类似科里奥利加速度矢量,但科氏力仅是一般的推算分析。
4)里奇张量奇妙的是,似乎已经包含了韦尔张量,即类似牛顿引力在地球的潮汐效应。
能说明射影里奇张量整体效应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方程: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所以彭罗斯的解释是:“黎曼=韦尔+里奇”。韦尔张量,韦尔是测量类似自由下落的球面的潮汐畸变,即形状的初始变形,而非尺度的变化。里奇张量,里奇是测量类似球面的初始体积改变。这与牛顿引力理论要求下落球面所围绕的质量,和这初始体积的减少成正比相合。即物体的质量密度,或等效地能量密度( E=mc2),应该和里奇张量相等。
简单地说,黎曼曲率描述的是引力场,黎曼张量只是反映时空几何,描述引力场的是度规里奇张量,是黎曼张量的缩并、缩约。对这种“缩并力”,彭罗斯再解释说,爱因斯坦方程存在一个称作能量----动量的张量,它将有关的物质和电磁场的能量、压力和动量都组织在一起。他把这一张量叫做能量,爱因斯坦方程则粗略是:里奇=能量。正是在能量张量中“压力”的出现以及为使整个方程协调的条件要求,使得压力对体积缩小效应有所贡献。
那么不涉及韦尔张量吗?不是的。韦尔张量引起空虚的空间里感受到潮汐效应,爱因斯坦方程意味着存在将韦尔张量和能量相联系的微分方程的结合结构域。彭罗斯对这种韦尔张量重要性的推证,实际上是反过来又把部分里奇张量效应包含在韦尔张量中。但彭罗斯正如牛顿没有解决好超距的引力潮汐畸变一样,也没有解决好韦尔张量的超距作用。因为物体在圆周运动的对称点,里奇张量也有类似对称超距的引力。这种作用传输是隐形的,可以是光速,也可以是超光速。
[楼主]  [4楼]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 2012/01/14 19:26 

5)但彭罗斯继续阐述了里奇张量和韦尔张量这种结合结构域的产生原理。他说要理解该结合结构域,还可以射影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方程电场E和磁场B的结合结构域。因为韦尔张量韦尔实际是引力场的测定;韦尔的“源”是能量张量,这与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的电场E和磁场B的源,是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电荷和电流的结合结构域的情形相似。这种观点实际是将“麦学”引向“里奇张量”和“里奇流”统一的结合结构域;这里“电荷”对应里奇张量圆周运动的“源”效应,是类似彭罗斯的“扭量球”图像。“电流” 类似“里奇流”,对应韦尔张量平移运动的“流”效应,可联系类似傅里叶级数、泰勒级数展开式变换的“孤子链”,以及隐形传输与宇宙弦。
6)电场E和磁场B,以及电荷和电流这种结合结构域中的平行性、不可分割性,好理解,因为它们客观存在。但它们反过来也射影里奇张量和韦尔张量,以及里奇张量和里奇流这种结合结构域中的平行性、不可分割性。如果你理解其中缩并、缩约这种结合结构域的不可分割性有困难,不妨映射人生或电脑的投入做类比:人的生与死是一种结合结构域;在人出生到死亡这段时间圆周域里,正如一台电脑。电脑要使用,就要充电,这只类似上电网,对应韦尔张量,是直接的;也如人要吃饭是直接的。但电脑还可上互联网,使用的价值更大。这对应里奇张量,是整体效应,其中的一切似乎都编上了密码,而且同样的东西可以是多种密码控制。例如电脑上的同样一个汉字的编码,还可以有大小、字体、颜色的编码。你只要随时在入网,在转帖、复制、打字的过程中,别人对某些字的大小、字体、颜色的编码也就容易混进你的电脑里,即使你的帖子字的大小、字体、颜色按你的想法在写字板上作过一般的处理,但如果你转贴到互联网别的论坛上,直接显示出来后,有时你会发现某些字的大小、字体或颜色变了,这就类似里奇张量的效应。
人生如电脑,你不但要吃饭,你还要入世融入社会,才能生存,这类似有入互联网的整体效应,对应社会对你会有无形的影响。也许你说使用电脑可以只上电网不上互联网,人也可以只要有吃的,逃进深山野林不入世。但这不绝对的。电脑上电网,电网也可以和互联网融合。深山野林也会受到人类社会进程的干扰。同样直线也没有绝对的,例如地球上北半球南北向的河流,是直线,但地壳是圆的,使它的水平线不是直的;地球在旋转,使它在空间的轨迹不是直的。
3、门捷列夫说过,“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相对论的成功,是人类社会有里奇、韦尔、麦克斯韦和牛顿等人这样的积累。我们拭目以待新的时空定义出现在中国,不是和全人类、全社会积累的卓有成效的成果割裂,打倒别人,抬高自己。今天正是在掌握“里奇张量”上,展开着激烈的竞争,显示出国内外科学家各自水平的分野;这是在佩雷尔曼证明庞加莱猜想成功的问题上揭示的。
1)1982年瑟斯顿发现每一个三维空间都只可以分成八种几何对应的部分。这个猜想被称为几何化猜想。瑟斯顿的洞见将导致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因为一个球面只是八种符合平凡基本群的不同几何中的一种。再联系早期微分几何学家格里格里奥•里奇-柯巴斯特罗的发现,汉密尔顿把自己提出的引导流的一个以物理学中的热方程为模型的几何演化方程,命名为“里奇流”。但在三维中,里奇流的“颈”有时会被拉断,把空间分成具有不同特定几何的部分,因此虽然汉密尔顿在里奇流上,还是未能处理好奇点问题。1995年29岁的佩雷尔曼在结束美国三年的学习前,掌握了里奇流;坚持到2002年,他的《里奇流作为梯度流》的论文已找出了汉密尔顿漏掉的一个重要细节:一个随流总是递增的量给出了这个流的方向。佩雷尔曼将其与统计力学、热动力学规则下的数学作了类比,并将这个量称为“熵”。 “佩雷尔曼熵”虽然排除了难住汉密尔顿的几种特定奇点,但仍然需要确定剩下的奇点中可能有问题的种类,且必须说明一次只会有一种情况,而不是多种无限的叠加累积。然后,对每一种奇点,还必须说明如何在它可能使里奇流破坏之前修剪和使其光滑。但这些证明庞加莱猜想的步驟已经足了,只是佩雷尔曼对其最后的步骤解释太过概括。美国里海大学的曹怀东和中国广州中山大学的朱熹平称的完成庞加莱猜想和瑟斯顿几何化猜想证明的论文,只是填补上佩雷尔曼证明里那些没写下的关键细节的三篇独立的论文之一。
2)彭罗斯和佩雷尔曼的里奇张量与里奇流的研究,彻底改变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命运。因为从牛顿力学的韦尔张量立场上看,里奇张量使广义相对论也具有一种“超距作用”和“不确定性”,而有类似量子纠缠的隐形传输的隧道效应和EPR效应。因为里奇张量纯粹向内的加速产生向心力类似整体的扩张或收缩作用,是类似在欧几里德空间中,以运动的起点到最远点的直线距离为直径,所绕着的圆周上同时在产生类似对称向心力的整体扩张或收缩作用。
[楼主]  [5楼]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 2012/01/14 19:27 

3)里奇张量不仅能说明电磁波的发射源作用,而且还说明电磁波脱离发射源后为什么能产生电场生磁场,磁场生电场这种圈套圈的图景。这是一种圈套圈起伏似波动的单链式传播。即物理学上麦克斯韦的圈态电磁场,从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也在暗含联系圆周运动对应里奇张量的性质,这就不是牛顿力学的类似平移运动加速对应的韦尔张量性质。这种物理学中平移运动与圆周运动的区别,从数学到进化数学,有的计算是可行,但应用却不可行。由此涉及的韦尔张量和里奇张量的标度、度规、规范,可以把牛顿力学称为“牛学”;把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称为“麦学”;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称为“爱学”;把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波函数方程称为“薛学”。而且还可延伸把1948年盖莫夫支持勒梅特1927年从独立推导出的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克方程,得出宇宙是从一个初级原子爆炸而来的观点,而预测宇宙有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否定流行的稳恒态宇宙论,完善和第一个建立的宇宙热大爆炸论,称为“盖学”。
宏观中的不动与可动,把生物分成植物和动物。宏观中的平移与转动把物理学分成“牛学”和“麦学”。我们说,只有彭罗斯阐述的“爱学”,才实际部分统一和规范了“牛学”和“麦学”。这是卡鲁扎和克林的五维引力方程已能证明的事实,而“薛学”的量子波函数方程又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了“牛学”、“麦学”和“爱学”。出现“盖学”,正是牛学、麦学、爱学和薛学的应用。
4、但是牛学、麦学、爱学、薛学和盖学并未终结我们们拭目以待新的时空定义出现在中国。
1)因为现在来看老的“爱学”,用时空弯曲解释引力,实际还是站在“牛学” 韦尔张量的立场上的一类科普解释,难以说明相对论的“超距”与“不确定性”隐形传输类似隧道效应和EPR效应的超光速性质。“薛学”的量子波函数方程结合“牛学”和“麦学”,实际薛定谔写波函数方程,也还是从“牛学” 的立场出发的。牛顿力学虽然包括了平移与圆周运动,而且牛顿本人也发明了微积分数学,但牛顿力学的数学方程仍然还是处在韦尔张量的角度描述的。例如牛顿的引力方程就是典型的韦尔张量数学,而在初高中物理学教材中描述圆周运动有关的数学方程,也是典型的韦尔张量数学。薛定谔把他的波函数方程解释为“波包”图像,正如爱因斯坦把他的引力方程只解释为“时空弯曲”图像一样,缺乏射影物理的眼光。因为膜面受压似的时空弯曲只能等价于韦尔张量;该张量对应拉格朗日形式的数学。圆周运动的里奇张量对应彭罗斯的“扭量球”,类似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发射源。麦克斯韦的电磁波圈套圈似的起伏波动的单链式传播包含的里奇张量玄机,实际对应哈密顿形式的数学。电磁波传播的多对单链有的编码成为类似正弦-戈登方程描述的“孤子链”,这在我国已有庞小峰教授的非线性量子力学的孤波方程在阐述。
2)即“麦学”、“爱学”和“薛学”数学方程的实际图像,类似彭罗斯式的“扭量球”发散着庞小峰非线性量子力学式的“孤子链”。但这仍难解释相对论与量子论结合结构域中,量子纠缠隐形传输的隧道效应和EPR效应。原因类似陈绍光教授的的量子旋进论就是一面镜子。
陈绍光从否定之否定律的灵感,把平移与圆周运动的结合结构域看成螺旋形上升的旋进图像,提出存在组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五维的时间-空间-旋间的原始基本形态,及全宇宙的波-粒二重性矛盾对立面各自的量的总和是守恒的;宇宙中任一孤立系统或封闭系统,其粒子性或波动性强度的总和也是一个守恒量,并且他在方程中也引进虚数相性因子,这是他英明和正确的一面。
但陈绍光在细节的五维和“旋间”上,没有分清圆周运动的环圈与球体自旋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与牛学、麦学、爱学、薛学和盖学相似。邱嘉文先生做的“三旋动画集”的视频,可直观地证明和区分这一点。正是环面自旋的多态性,球面不可比,才成为量子色动力学的基础。而第五维可以是环圈客体,而不是球面,20世纪初卡鲁扎和克林用五维统一麦学和爱学,就已经提出。
3)我们知道卡鲁扎和克林的第五维圈论,已经是1984年国外的超弦理论传入国内。当时我国还把超弦理论翻译为“超线理论”;而且国外的超弦理论到今天,也根本不谈类圈体类似牛学、麦学、爱学式的自旋,只是借用薛学式的自旋。但我们不能责怪陈绍光等国内外学人。
因为不管是外文,还是在我们的中文语言里,一般人对“自旋”、“自转”、“转动”语义的理解分别不大。只有我国的三旋理论通过拓扑学、微分几何与微分流形等数学,才第一次对“自旋”、“自转”、“转动”作了规范和定义。这是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的事,那时国内对国外自然科学也较封闭,而且很多学人被放到基层劳动锻炼。我们也如此。但上世纪50年代末的自然大灾害,在饥荒中的分割、穿孔食物,使我们感悟到破裂中分离的圈体,以及圈体旋转中间形成的球面的不可入性,类似奇点,通过用“自旋”、“自转”、“转动”的规范定义,才总结出对类圈体的三旋定义:面旋——类圈体绕垂直于圈面的中心轴线旋转;体旋——类圈体绕圈面内的任一轴线旋转;线旋——类圈体绕体内环圈中心线的旋转。
[楼主]  [6楼]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 2012/01/14 19:28 

5、两年前邱嘉文就做出三旋动画视频。从三旋动画视频出发,不仅可以理解三旋的定义,而且可以使人能联想到“泰勒桶”。这是源于国外早就对“泰勒涡”的研究。泰勒涡从泰勒桶、泰勒涡柱还可变形为“泰勒球”。这些前置冠名的“泰勒”,是因该“涡”结合泰勒级数展开法,可推导出了新的壁涡公式,使得涡量流函数法能够更方便、更准确的用于微尺度下二维不可压缩气体滑移流动的计算。当然形象直观的“泰勒桶”,是指两个水桶套在一起,两桶之间充满流体,一个桶转一个桶不转。但如果说只有内筒转速,大于外筒转速时,才能有泰勒桶现象;外筒转速大于内筒转速时,不会形成泰勒桶现象,这也不确切。这只能说明其中的流体需要“搅拌”。
1)桶的高度大于桶的半径很多的泰勒桶,称为“泰勒涡柱”;外表看像一根圆柱。这种同心圆柱旋转套筒内的环隙纵截面上,有类似泰勒涡的涡存在,可导致压力在径向和轴向都有波动。这里径向压力的波动正是里奇张量效应,而轴向压力的波动,如果还能产生传播移动现象,情况要复杂一些,因为它的传动既含有有韦尔张量作用的效应,也含有里奇张量作用的效应。如果把这种“泰勒涡柱”流动称为“里奇流”,可联想全封闭的“泰勒球”。该球是指两个球套在一起,两球之间充满流体,一个球转一个球不转的情况。如果是单独的球形全封闭,不可能有“里奇流”。
但即使泰勒桶的“里奇流”,也需人工制造。例如在气液搅拌式反应器上,安装了一种特殊的气体分布器,通过搅拌产生离心场,从而诱导生成泰勒涡柱,使大量进入反应器的空气气泡,能保持在泰勒涡柱的内部。从前面知道,麦克斯韦总结出里奇张量和里奇流的结合结构域,预言了虚位移电荷式的电磁波,结果引导人类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无线电设备。这正是泰勒球与虚位移泰勒桶组装的机器,那么人类的工程应用仅只停留在无线电设备上吗?不!远远不止。
2)陈绍光教授的量子旋进论,就类似两个桶之间,能形成螺旋环流上升的的泰勒桶图像。螺旋进动是他能想到的泰勒桶的两个桶之间的流体,而年纪和陈绍光教授差不多的王守义先生,是研究类似“泰勒球”湍流涡的,他也只把两球之间流体的运动综合称为“球绕流”。我们补充称为“ 绕流球”,而且再次看到很多人对“旋”和“转”不加区别。也许他们没有读过《三旋理论初探》一书,对书中大量的数学描述不清楚。所以有人把泰勒桶说成由于两个桶之间,能形成的螺旋环流层状,定义为一旋;成层流单圈状,定义为二旋;成层流蛇圈状,定义为三旋。
但从严格的数学自旋定义看,“泰勒桶”、“泰勒球”和“ 绕流球”不是完整的理想的自旋。其实把泰勒桶说成的一旋环层旋可称“层转”;二旋层圈旋可称“圈转”;三旋蛇圈旋可称“蛇转”。而且不影响把它们联系的“泰勒桶”、“泰勒球”和“ 绕流球”,推广运用到气象学、航天航空学、电机学里面去。例如地球的大气层,就夹在地面和太空之间。
3)而且人工加自然的工程领域,应用里奇张量和里奇流的结合结构域的例子,其实很早,也很多。例如在电机学中,一是电动机和发电机的转子及其上面的绕组线路制作,可近似联系“泰勒桶”、“泰勒球”和“ 绕流球”“球绕流”;二是转子和定子的绕组线路中的电流或感生电流,与磁场磁力线或感生磁力线之间的缠结,也可近似联系其“层转”、“圈转”和“蛇转”的图像。又如,用电缆和光钎作信息传输制造的各种各样设备。因为从自然界中光谱联系光子能级的跃迁,光谱线流类似里奇流;能激发光子能级跃迁的“源”,类似里奇张量效应。光谱是环量子三旋的自旋排列组合的变化,由能级跃迁体现出来的。即环量子三旋类似扭量球、泰勒球、绕流球。
这跟今天研制出的用光的颜色编码的光纤通讯很类似。这种“颜色调制”的原理是:调制器采用一个棱镜把普通白光分成七种颜色,投向枢轴上固定的反射镜;而枢轴的转动角度是受打出的电话信号编码控制的,因此连着枢轴反射镜反射的颜色变化,是同打出的电话信息一致的。这种操作,是与三旋扭量球、泰勒球、绕流球类似的里奇张量作用效应。而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一个透镜聚焦进入光纤中,类似里奇流作用效应。而接收机将这些颜色的组合经过解码机解码,复现出话的声音,让接电话人收听,其操作原理是刚相反的里奇张量和里奇流的结合结构域效应。
5、我们看重“泰勒桶”,是想把它引进到21世纪量子弦学的研究。在我们出版的《求衡论》一书中,根据庞加莱猜想的变换和共形变换,如果把真空和时空的整体规范变换,产生的“开弦”和“闭弦”对应的球与环,称为第一类规范变换。那么庞加莱猜想定域规范变换,“开弦”产生的“杆线弦”及“试管弦”,“闭弦”产生的“管线弦”及“套管弦”,就称为第二类规范变换。
说“套管弦”类似“泰勒桶”、“泰勒涡柱”的形态结构,是因闭弦环面一端内外两处边,沿封闭线不是向自身内部而是分别向外部一个方向的定域对称扩散,变成类似“试管弦”管中还有一根套着的管子。此管子可以两端相通,但如试管弦也有极性。杆线弦和管线弦则没有极性。
四种弦的直径也可以在普朗克尺度的数量级范围,而且也可以使它的整个长度与直径比类似一根纤维。1992年有科学家将编织概念引入圈量子引力。表示编织的这些态,在微观很小尺度上具有聚合物的类似结构。从“开弦”和“闭弦”引出的“杆线弦”及“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作纤维看,是能够编织成诸环构成一个3维网络,或者作成布一样的编织态的。所以无论是宇宙弦还是量子弦,它们无处不在,类似夸克海、海夸克、色荷云,成为21世纪的新以太论。
1)现代宇宙学认为,宇宙总质量(100%)≌重子和轻子(4.4%)+热暗物质(≤2%)+冷暗物质(≈20%)+暗能量(73%)。即整个宇宙中物质占27%左右,暗能量占73%左右。而在这27%的物质中,暗物质占22%,重子和轻子物质占4.4%。吴岳良院士说: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问题需要发展和建立新的理论。2009年,科技部批准“暗物质、暗能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预研”项目。目前,我国科学家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无论在理论模型和方法,还是实验探测和技术方面都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吴院士指的是我国科学殿堂内的情况。2002年9月5日日中国科协年会在成都召开,9月6日《四川日报》长篇报道我国科学殿堂外的三旋研究,类此的探索早我国“家庭科学院”进行。因为如以上泰勒桶、里奇流以及弦论第二类规范变换等数学,加上以前知识和研究的积累,我们可以更准确、精细地全面来研究弦论与基本粒子及其超伴子、暗物质、暗能量等的统一。
a)“泰勒桶”说明物质和能量类似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桶、流体、搅拌棒。因流体要装桶或要流动,以杆线弦及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等4种结构对应,杆线弦是全封闭。只有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等3种符合,占75%。可射影约73%的暗能量。剩下25%的杆线弦,如果射影约27%的物质,说明杆线弦射影的是搅拌棒和流体。这使弦论和暗能量、暗物质及显物质有了联系。
b)因为这和以黎曼切口轨形拓扑的25种卡-丘空间模型,编码对应的25种基本粒子也不矛盾了。道理是这25种轨形拓扑是全封闭的,只可射影基本粒子的“超伴子”或场粒子。同时轨形拓扑的“超伴子”也可射影流体,是装入泰勒桶的,这让各类基本粒子,与其超伴子,既能分开,又是合而为一,也解答了欧洲对撞实验为什么找不到超伴子。而基本粒子作为显物质,还需要配上适当的搅拌棒才完善,所以用搅拌棒来筛选占约27%物质中的显物质和暗物质成为可能。
c)因为只用杆线弦射影搅拌棒,会有争议,即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也可参与其竞争。所以4种参选每种只占约6.8%,这是接近占4.4%的重子和轻子物质的上限。说明宇宙要造的显物质,其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都达到三高才能胜出。那么桶与搅拌棒的配合,有多少种组合呢?那种组合才是合格的呢?以里奇张量和里奇流的结合结构域要求的计算表明,只有套管弦配杆线弦的结合结构域合格,才能射影占4.4%的重子和轻子物质。因为泰勒桶指的是能形成泰勒涡柱。涡柱代表的圈套圈,既可对应“麦学”的电磁波链,又可对应“薛学”的波函数线性与非线性的孤波链。套管弦的中空部分,正对应波圈中空的“缩并”。
d)而其他能作容器的只有试管弦,再各配杆线弦、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作搅拌棒的组合,被淘汰原因除还有如:大试管弦中配小试管弦,类似大桶中放小桶,有类似液体浮力对小桶排斥一样,是不稳定结构,使它们的得分大打折扣。其次试管弦中配套管弦也类似。反过来看套管弦的环隙中,配试管弦或管线弦,或套管弦的组合,被淘汰,还有环隙本身尺寸就小,作为搅拌棒不能比杆线弦做得更小,因此容易卡壳,使它们的得分大打折扣。实际以上细分的组合共是8种,每种入选也只占约3.4%,这是接近占4.4%的重子和轻子物质的下限。如果放宽条件,只对试管弦配试管弦、套管弦配套管弦这两种同类的组合,以违反类似泡利不相容原理为由作淘汰,就只有6种,每种入选只占约4.5%;与占4.4%的重子和轻子物质的误差只0.1%。
2)以上证明使弦论和暗能量、暗物质、显物质及其超伴子或场粒子能统一起来,但还没有说明如何解决“牛学”、“爱学”和“薛学”中的“超距作用”难题。也许有人说,量子场论已经解决“牛学”的超距作用难题,即“爱学”的引力场是引力波,引力波可以是引力子,引力子可以是量子弦和宇宙弦式的泰勒涡柱里奇流。但这只能说明“爱学”引力方程中的韦尔张量的超距引力潮汐畸变作用,这种引力传输已测量是光速。但“爱学”引力方程中物体圆周对称点,其里奇张量的对称超距作用,引力传输除了属于光速的部分外,其里奇张量、黎曼张量的缩并产生“缩并力”,还有引力隐形传输的超光速部分。我们称为“里奇辐射”,可以和“霍金辐射”相比。
a)“牛学”和“爱学”的引力方程,从韦尔张量、里奇张量、黎曼张量数学能证明引力没有对称的“斥力”,但里奇张量、黎曼张量的缩并作用,使引力方程中物体圆周对称点的效应,不可能等到用光速传输才“缩并”,这只能是超光速。但超光速的能量从何而来?这类似王音光定律:“同一时钟的时刻,相对所有参照系或观察者不变,与参照系时间无关”;这种时间隐形传输的超光速的能量从何而来?因为受里奇张量、黎曼张量的缩并效应的星体尺寸是巨大的,没有超光速传输,星体会发生凹陷的畸变,而事实上没有发生。那么与里奇张量、黎曼张量的缩并作用等效的自然全息性从何而来?可见罗正大、庄一龙先生有量子外力、引斥力之说,也不为奇。
b)转机来自美国科学家萨斯坎德在《黑洞战争》一书中,谈到的“持球跑进”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特霍夫特的全息原理的联系。而这类似“翻皮球内外无破裂的庞加莱猜想”的全息问题,解救的办法类似只有三旋理论。即从庞加莱猜想翻转引理,试着不用其他维度去想象线和珠子。这里的“线”不再是圆柱面的线材,而是圆柱面的管子;珠子也不是在圆柱面外移动类似的算盘珠子,而是在圆柱管内移动的,类似球面或环面的珠子。当然如果珠子的自旋只有面旋和线旋,要持球跑进相互穿越交流发送信息也不行。这启迪了我们。“里奇辐射”是属于庞加莱猜想的内外无破裂翻皮球与全息相关的数学物理问题。但至今还无其他人研究。
c)我们的研究解答是:类圈体(如环圈)内禀自旋有三种:面旋、体旋和线旋。类圈体的面旋、体旋和线旋除外还可两两组合,或三三组合,合计的标志值个数就是62。空心圆球内表面翻转成外表面,把管道及珠子推理到普朗克尺度,只给一维的沿着管线内壁移动。内外各自持球跑进的珠子相遇,在转点的普朗克尺度上,由于还可以各占一半合成一个球体,作体旋翻转后,各自再分开,恢复原来各自的形态。此前,“转点”的“庞加莱猜想球”自旋,如果是作纯面旋,那么从内向外或从外向内的交流就会被阻塞;不堵塞只能作纯体旋和四类组合旋。只不过纯体旋的转轴方向,与管柱壁的管长方向的中心线垂直。空心圆球内表面翻转成外表面,在庞加莱猜想球式的“转点”自旋这里,存在量子论类似的“间断”性。原因是,其一,即使球体的纯体旋不阻塞从内向外或从外向内的交流,但由于“转点”外的交流是在同一段线上运动,根据广义泡利不相容原理,它们必须“间断”交换才能进行。其二,如果是四类组合旋有一个被选择,本身也产生“间断”,原因是它有旋到纯面旋位置的时候,这种阻塞即使时间是短暂的,因双方运动的速度或频率差,也要用普朗克尺度来截止可能涉及小数点后面的无理数或有理数的位数计算。由此,全息翻转到外表的信息像素粒子,排列的点阵列色调图案,不管是全黑色噪声、全白色噪声、全棕色噪声、全粉色噪声,还是一半对一半、表面均匀与不均匀,或雪花点的那种随机的杂乱无章,所有这许多不同方式的重组,并不改变系统的信息守恒的基本特征。
3)早在《求衡论》一书中,我们从类似称之为翻皮球内外无破裂的庞加莱猜想翻转引理,曾证明“绝对时间”就“藏”在“点内空间”,它等价于虚数或复数。这是“绝对时间”不可倒流的原因。这与费曼把时间作虚数或复数用是一致的。如果王音光定律成立,那么它一定同“里奇辐射”一致的,是一种超光速隐形传输,等价于虚数或复数。现在可以证明,正是里奇张量、黎曼张量的缩并产生的“缩并力”,引发了“点外空间”萨斯坎德“持球跑进”全息原理式的,与“点内空间”联系的翻皮球内外无破裂的庞加莱猜想类似的“里奇辐射”。
[楼主]  [7楼]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 2012/01/14 19:29 

三、陈绍光与崔君达比较看其归宿之路
陈绍光教授的量子旋进沿着泰勒桶图像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剩下的问题是,淘汰出局的宇宙总质量(100%)≌重子和轻子(4.4%)+热暗物质(≤2%)+冷暗物质(≈20%)+暗能量(73%)中,占95.6%的杆线弦、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等配对组合的“垃圾”,即暗物质和暗能量放在哪里的?
里奇张量、黎曼张量的缩并作用,引起的“点外空间”与“点内空间”类似翻皮球内外无破裂的庞加莱猜想外定理式的翻转,产生“里奇辐射”全息原理效应,可证暗物质和暗能量就放在“点内空间”。人们常说的引力超距作用,即“点外空间”的韦尔张量作用,可以通过套管弦配杆线弦结合结构域产生里奇流的量子弦和宇宙弦,以光速传输。那么由“点内空间”产生的“里奇辐射”也可以通过量子弦和宇宙弦以超光速隐形传输。原因是这些量子弦和宇宙弦是由编码冗余的杆线弦、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等配对组合的“垃圾”结合结构域,它们装载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占到宇宙总质量(100%)的95.6%,所以这种超光速是近似无限。相反,可证装载各种基本粒子的“超伴子” 的量子弦和宇宙弦,只占到宇宙总质量(100%)的4.4%,所以光速是有限的。
理论物理学重视对称性,在“点外空间”这种对称性的破缺常见的是手征性。但这种界面的应用是不够的。手征性类似极性,在“开弦”产生的“杆线弦”及“试管弦”,“闭弦”产生的“管线弦”及“套管弦”的第二类规范变换中也存在。这在前面的泰勒桶弦论研究中,已谈过这种界面应用的不够性,使我们转向芝诺坐标。那么陈绍光教授的量子旋进时间-空间-旋间论,以ρ = ( ρ 0, ρ 1, ρ 2, ρ 3, ρ 4 ) = ( i c t, x, y, z, ρ)表达五维位置矢量;以 ζ = ( i c τ, λ, ξ ) 表达五维波长波动性的强度;以P = ( i E / c, P, µ c ) 表达五维动量粒子性的强度,还走得通吗?
我们的研究是,“点外空间”五维时空是一个基本,但只固守“点外空间”,或不分点外与点内的界面。是走不下去。这点我们可以拿崔君达教授类似的研究作证明。这种可比性还有崔君达教授与陈绍光教授的年龄差不多,在科学殿堂内的研究经历也相似。
1、前面说过的芝诺悖论,最著名的是飞毛腿阿基里斯追不上龟。所谓人追上龟,是指人与乌龟接触的那一刻。因此只要人与乌龟之间的差距小于乌龟或人体的尺寸,这就是一个界面。小于这个尺寸,不能把赛跑的龟分了还看成龟,也不能把赛跑的人分了还看成人。即在小于这个界面内,既不能藏下一只龟,也不能藏下一个人,除非有往点内穿的本领。这是一个跨界问题。如果承认有这种跨界,就是承认有芝诺悖论反驳的一面:物质世界是整体式的,现实是一个没有变化的统一体。但宏观世界的真实情况不是这样,即没有超界的高能,真空是不易撕裂的。在小于乌龟或人体的尺寸下,乌龟或人的身体总有一部分要露在这个界面外,人与龟的身体必然会接触,即人能追上龟,芝诺悖论不成立。要说明众多对芝诺悖论的解答不完备,需要建立芝诺坐标系。
1)用X轴代表物质与真空,用Y轴代表思维与存在,作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交点为O,箭头一边为正,另一边为负。正的表示不需要意会理解的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真空,负的表示需要意会理解的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真空。如此构成的坐标系把万事万物分成了四个象限。
第Ⅰ象限属于自然界、宇宙以及人类社会不需要意会理解的事物,包括“爱学”相对论真空。
第Ⅱ象限描述了镜像、梦幻一类的反映,以及部分的大脑贮存、书画贮存、音像贮存,电脑中的虚拟生存。镜像、梦境似乎可视可听,是不需要意会理解的思维与存在,但它们显现的空间是虚的、模糊的,是一些需要意会理解的物质与真空。
第Ⅲ象限的东西,不论思维与存在还是物质与真空,都需要用意会才能理解。如无穷小量,类似于将小数散布到整数之间,只要你能想象着写出来,它就始终比零大,而比一个任意数小。无穷小量事实上的确存在并不是直接表明的,在研究它们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数学上的内部集合论,模糊数轴理论,而且产生了物理学上的弦论,即物质分到10-35米的线度,粒子并不是一个无维的点,而是一条长度不大于10-35米的细线或微小圈。
第Ⅳ象限的真空场及真空效应,不同于第Ⅰ象限的相对论真空,而具有量子论的特色,即真空并不是完全空的,它充满着小的量子起伏。这些起伏可以看成是波,即是物理场内的波动。这些波具有所有的可能的波长并且在所有方向上运动。我们不能检测出这些波,因为它们只是短暂地存在并且是很微小。这种真空效应是实在的,但也是需要意会才能理解的思维与存在。
2)上面就是芝诺坐标系。运动在它的四个象限内是不平权的,即存在反常和宇称的不同。芝诺坐标系存不存在?它与现实有没有联系呢?可以说,有许多热点、难点的科学、哲学争论,都间接与此有联系。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与天津大学教授崔君达关于复合时空的论战,就是典型的一例。在这场争论中,崔君达的位置类似赞同芝诺悖论,他近乎使用了芝诺坐标的四个象限来说明复合时空。而何祚庥的位置类似驳斥芝诺悖论。他们争论的问题,正如把阿基里斯与乌龟的赛跑变换到了无穷小量和接近光速条件下的情况。崔君达导出了四个象限,他认为“爱学”狭义相对论中,实际只用了L(0, 0,0)第Ⅰ象限,这种时空已经不适用于量子理论。
崔君达虽然用数学分析得出四个象限,但也把运动在四个象限中的芝诺坐标界面舍去了,从而得出第Ⅰ象限中的夸克和其它象限中的夸克无差别,而一同泼掉。这是何祚庥所反对的。当然崔君达也正确地指出,何祚庥所坚持的那种没有变化的无限可分式的统一体的层子是不存在的。
3)芝诺悖论引出了运动存在界面,这个界面就是一种事物能否进入“点内”还是只能留在“点外”。从类圈的自旋引出的三旋流形,揭示了“点”是一种高度组织起来的东西;点是一种简单与复杂包容的东西。从复杂来说,点射影的基本几何拓扑结构动力分两种:一种是环面,它有蛀洞和62种自旋效应;一种是球面,它没有蛀洞和只存在正反两种自旋。因此存在观察效应的不同。如涉及手征性判定结果的不同,以及与观察者是处在事物之中,还是事物之外也有关。
[楼主]  [8楼]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 2012/01/15 17:35 

 

2、只推证时空建立五维理论也容易:在"点外"把"点"放大,分野为类球体和类圈体。类圈体三旋与笛卡儿坐标的类球体比,就是五维。这个第五维象什么呢?1926年已被克林(Klein)解释为实际是环绕着第五维周长的一个极其微小的圆圈。但是西方从克林以来,直到目前超弦理论中杂优弦模式的圈态,都还没有涉及到线旋这种运动。而1959年我们在研究粒子无限可分说的疑难时,就注意到了圈存在着三旋(面旋、体旋、线旋)的动力学问题。其中的重要概念----量子圈态的线旋,已把第五维提高到不再是可见时空观的理论附属品。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他按光速不变原理指出:如果引入第三个坐标系K²,以速度v沿坐标系K的负x轴方向而相对K¢系运动,两次应用便得到:x²1=l(v)l(-v)x1l²=l(v)l(-vl

1)爱氏为解决l(v)必须等于l(-v),就假定在所有的坐标系里有同样的量杆,所以K²到K的变换一定是恒等变换(因为无须考虑l=-1的可能性)。但崔君达认为爱因斯坦作的这个假定是先验的,可能来自他对欧氏几何学里的全等定理或互相重合的东西是相等的理解,而没有想l=-1正是来源于空间的手征性。其实l=-1并非仅仅是来源于空间手征性的作用,在涉及到有速度标记的地方,空间手征性是和时间的手征性联系在一起的。l=-1的手征性表明的确实非完全是"虚值",而类似时间取-t并非是所谓返回过去的倒流之类的"虚"事一样,它表明的是时空存在多环路的多方向性。

当然,简并到我们能观察到的芝诺坐标的第Ⅰ象限,无须考虑l=-1的可能性也是合理的。但崔君达的复合时空论,只受惠于俄国费多罗夫等人对晶体空间群的230种分类的启示,在舍弃相对论中爱因斯坦的那个恒等变换假设之后,才推出空间手征性带来的16重的时空复合。

2)但这种复合时空,并不全部是代表的自然事物的多时空环路及方向性,因为它们常常是局限在芝诺坐标的第Ⅱ象限。况且崔君达的复合时空论,实际讲的还只是外部空间。原因是,它仅是230个晶体空间群分类与光速不变原理的相对论的结合。这种外部空间多样性,还是以外在的球面几何结构作的基础,并没有涉及环面几何结构问题。即晶体空间群结构主要是以球面拓扑单元作的基础,这跟相对论相似。因此a1a2a3β,λ的可正可负,只能是作为外部时空手征性的五重双共轭编码出现的,其中a1a2a3为空间三维坐标的线度,β为与时间相关的线度,λ为与质量相关的线度。这等于引用一种二重的三维空间,其中一个为左手系,另一个为右手系。

这里可见崔君达和陈绍光的五维论的相似性。并且对于简单空间群,这可写成平移群与一点群的直积,并把点群归结于晶体本身的特征。于是,当令a→0时,有 (3)→T(3)。T(3)是伽里略群的一个真子群,从而这些晶体的时空特征具有伽里略时空的性质。但是对于非简单空间群,不能这样做。这时所用的时空,其变换群应把GD作为其离散子群。当晶体外延时,有GD→E(3)。但E(3)不是伽里略与爱因斯坦-洛仑兹对时空变换的一个真子群。

虽然,爱因斯坦也曾指出空间-时间,未必能看成是可以脱离物质世界的真实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不是物体存在于空间中,而是这些物体具有空间广延性。但崔君达也未认识到,在芝诺坐标的第Ⅰ象限内,翻出内部16种不同的罗伦兹变换的复合宇宙,但在外部如果不能区分,是把一个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弄得很复杂。

其次,在20世纪里,人类也还缺乏对时空本性的多环路认识;虽然爱因斯坦对物质空间的反思已有很大的进步。因为如果把三旋的五维时空推证,与前面a1a2a3β,λ五个宇宙参数对应,不难看出三旋的三个直角坐标维数与a1,a2,a3对应,时间一维与β对应,剩下的一个空间圈维与λ对应。但λ是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进而也与物体的能量、信息有关。

3)即这说明三旋的圈维,与物体的质量,进而也与物体的能量、信息对应。反之,物体的质量或能量、信息即与空间圈维有关。而空间圈维是与黎曼切口相联系的,这就自然把黎曼切口与物体的质量或能量、信息联系起来。即物体的质量或能量、信息与黎曼切口或空间圈维是相通的。其次,从五维(a1a2a3β,λ)表明的β和λ的效果相关性,也表明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是关联的,这也进一步证实时间与空间环路的耦合性,等效性,以及物体的质量或能量、信息与时间环路的密不可分。这就是三旋理论揭示的时空与物质相联系,同结构的秘密。

外部空间联系着物理时间,也就联系着可观察性。人们从观察晶体结构的230个空间群的显示中,推想这种来自时空背景的手征性也许存在普遍性,进而把它推广到相对论,这样推导出的a1a2a3β,λ等五个宇宙参数,都可以取正负。但这又存不存普遍性呢?

4)这里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晶体空间的手征性,实际是凝固的内部时间的标记。因为晶体的形成存在着晶体生长的不可逆性;晶体的生成和凝固为耦合过程,隐含着质量及热量的传递、流体的流动、化学反应和相转变。这中间的"内部时间",就与溶液的结晶有关。手征性类同于旋光性。美国化学家康德波提发现,在旋光性物质的结晶过程中,如果对溶液加以搅动,会极大地影响晶体的光体构型。而搅动是一种旋转,这说明旋转能影响晶体的手征性、里奇张量及辐射。

另外,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已发现,正负K介子在转换过程存在时间上的不对称性。即里奇张量及里奇超光速辐射联系内部时间的反映,已经波及在流体力学、等离子体物理、激光、地球物理、固体物理、非线性电路、弹性力学、材料力学、化学、气象学,甚至在经济领域等方面,对总结出的经得起观察检验的任何一个包含有时空的方程,如果时间取正负也是对称的,那么给时间取负号,就有了一个更充足的弱性理由。而不能把时间取负号,仅认为是时间的倒流或是可逆转的,那么现也可以给予一种解释,是由于这些方程描述的事物,具有更强性内部时间的选择性。其道理就是,时空在某些外部或内部因素的操作下,类似结晶前的搅动,会凝固它内部存在的里奇张量及里奇辐射多环路,从而会留下时空多环路及方向选择的单一性。

5)这也说明,自然界中的一切宏观自发过程都具有不可逆性,要出现相反的过程,必须依靠外来作用。也就是说,这些过程的正过程和反向的逆过程,是不等当的:正过程可以自动地进行;逆过程却不能自发地出现。把描述这些过程的时间坐标t换成-t而得出的逆过程,并不是正过程沿相反方向的简单重复。关于时间的可逆与不可逆,有多种争论。论点有:不可逆性来自宇宙大爆炸;不可逆性来自宇宙响应(即宇宙的边界条件);不可逆性来自热力学极限;不可逆性来自"粗粒平均值"或"时间光滑化";不可逆性来自因果要求;不可逆来自系统不绝对孤立;不可逆性来自测量,等等。也有人认为,时间可逆佯谬本身可能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是微观时间和宏观时间二者混为一之误。即在微观世界里,运动过程本身就存在着时间箭头,因而根本没有什么可逆佯谬。以上种种,从a1a2a3β,λ五个宇宙参数与三旋五维的对应联系看来,以及从CPT定理的正确性看来,一种真正的时空反演必然伴随着物质反演,在这种意义下可以说,一种不对称性(时间箭头)是由一种更大范围的对称性(CPT对称性)所保证的。

[楼主]  [9楼]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 2012/01/15 17:36 

 

3、由此想不通的人,想从修改"爱学"的经典相对论方程上,寻找超越。在我国国内,据说60多年来有影响的重大修改至少在6种以上,可惜他们对类似里奇张量、里奇流、里奇辐射、韦尔张量、黎曼张量、黎曼切口、庞加莱猜想等现代数学,并没有下功夫去作研究。这也许不怪他们。在民国以前的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所以书本里,都没有类似里奇张量、里奇流、里奇辐射、韦尔张量、黎曼张量、黎曼切口、庞加莱猜想等现代数学的描述和研究。我国也较封闭。有人说,"爱学"的经典相对论数学是"抄袭"黎曼、里奇、韦尔、庞加莱等大数学家的工作。是的,爱因斯坦是继承了黎曼、里奇、韦尔、庞加莱等大数学家创造的人类共同财富,那么割断与人类共同财富的联系的工作,有意义吗?如果三旋以挠率与曲线相关,修改"爱学",其例有多大进展?

1)矢量代数联系三旋,很容易看到三旋的流线,与转轴存在着许多正交关系,也存在方向性。从空间解析几何可知,一类的量用一个数便可以完全表示出来,象面积、温度、时间、质量等都属于这一类的量,这一类的量称为数量。完全由一个正值或负值的数量所确定的物理量,或在更普遍的情况下,由一个具有实数值的、空间一点的函数所确定的物理量,称为标量。假使标量与坐标系的选择无关,则称为绝对标量,或不变量。除绝对标量外,还会遇到与坐标系选择有关的标量,象速度、加速度,力等都属于这一类的量,这一类的量称为矢量或称向量。

挠率与曲线相关,而三旋流形正是一些曲线。曲线是平面曲线的充要条件,是曲线上每一点的挠率都为0。如果一条曲率的切向量绐终与一固定方向交于定角,则称此曲线为一般螺线。人们已经求得r(s)=(rcosωs,rsinωs,hωs),为常数的圆柱螺线的挠率t(s)=ω2h,即挠率为一个常数。看来挠率与不平凡线旋或自旋的组合有关,三旋的双动态和多动态都是一些自旋的组合,所以挠率是与三旋紧密联系的一种数学描述。那什么是挠率呢?

  • 首先来看曲率:对曲线r(s),用T(s)表示单位切向量,即T(s)= r¢(s)。用|T¢(s)|=|r²(s)|来表示曲线上两邻近点S,S+△S的切向量T(s),T(S+△S)之间的夹角与△S之比在△S→0时的变化情况,它度量了曲线上邻近两点的切向量的夹角对弧长的变化率,反映了曲线 的"弯曲程度"。因此称K(s)= |r²(s)|为曲线r(s)在S点的曲率。一般地说,如向量a(s)具有定长,则对a(s)a(s)=C(常数)两边求导后就得到a¢(s)a(s)=0,即a¢(s)与a(s)正交。现在T(s)是单位向量,所以T(s)与它的导向量T¢(s)=r²(s)正交。当r²(s)¹ 0时,在T¢(s)=r²(s)方向上的单位向N(s)称为曲线在S处的主法向量,于是有T¢(s)=k(s)N(s)。通过点r(s),由单位切向量T(s)与主法向量N(s)所张的平面称为S处的密切平面。单位向量B(s)=T(s)´N(s)称为点r(s)处的从法向量,它正交于密切平面。通过点r(s)由T(s)与从法向量B(s)所张的平面称为点r(s)处的从切平面,通过点r(s),由主法向量N(s)与从法向量B(s)所张成的平面称为S处的法平面。
  • 对BT=0求导,得 B¢T=0。又因B是单位向量,所以B¢B=0,因此B¢(s)平行于N(s)。设r²¹0,则由B¢(s)=-τ(s)N(s)所确定的函数τ(s)称为曲线在S处的挠率。可知|τ(s)|=|B¢(s)|度量了曲线上邻近两点的从法向量的夹角(即密切平面的夹角)对弧长的变化率。由于曲线的弧长S与曲线 的参数选取无关,所以曲率k(s)= |r²(s)|及挠率τ(s)=- B¢(s)N(s)都与曲线的参数选取无关。

2)有挠时空的数学模型,是一个微分流形。一般来说微分流形不仅具有曲率也具有挠率。因此三旋时空流形也不仅具有曲率而且具有挠率。在平直时空中,可在大范围内建立正交坐标系。设一矢量V在一正交坐标系中的分量为{Vm},在平直时空中将矢量V沿任意路径从P1点平行移动至P2点,其正交坐标分量Vm在平行移动过程中保持不变。但当时空非平直时,上述平直时空中的矢量平行移动则不能成立。微分几何规定,时空的每点存在联络系数 ,由它才能决定矢量的平行移动。设P与P¢为邻近两点,它们的坐标各为{xλ}与{ xλ+d xλ},若一矢量V在P点的分量为{ Vm},则将V沿矢径{d xλ}移至P¢点后变成分量为{V¢m}的矢量V¢。

如果把这种移动称为平行移动,在一般情况下,联络系数的取值是随时空位置变化的,联络系数在时空中的分布形成联络场。由联络系数可以定义挠率张量以及曲率张量。这里曲率张量和挠率张量都是随时空位置变化的,它们在时空中的分布分别形成曲率场和挠率场。若时空存在曲率场,便说时空是有曲的;若时空存在挠率场,便说时空是有挠的。即时空可分为4大类:

   (a)无曲无挠时空;(b)有曲无挠时空;(c)无曲有挠时空;(d)有曲有挠时空;

无曲可看为有曲的特殊情况,无挠可看成有挠的特殊情况,故上述1、2、3类时空均可看成是第4类时空的情况。三旋理论通常即指有曲有挠为背景的时空理论,因此它把除此情况以外的描述也可看成为它的特殊情况。三旋与挠率指明三旋其实很简单,复杂出在线旋上面。线旋不但分平凡线旋,还分不平凡线旋。不平凡线旋类似扭转了一个面的墨比乌斯带或墨比乌斯体,所以它是天然有挠有曲的。平凡线旋却不一样,由于它的转轴圈可以是一条封闭的光滑曲线,也可以是带角的多边形;这些封闭的光滑曲线和多边形可以在一个平面内,也可以不在一个平面内。

在平直时空中,如果让一个四维矢量V沿着一闭合曲线平行移动一周回到出发点,移回的矢量必与原来的矢量相重合,这种特性称为绝对平行性。但当时空曲率不为零时,矢量沿闭合曲线的绝对平行性将不存在,即曲率的存在破坏了绝对平行性。然而挠率却可以与绝对平行性并存,有挠无曲的时空可以存在绝对平行性,故把这种时空称为有挠绝对平行时空。然而挠率与平行四边形却不可以并存,对于有挠无曲时空,用平行移动作图法得到的常是一不闭合的图形,而对于有曲无挠时空,可以作出闭合的平行四边形。于是可以说挠率的存在破坏了平行四边形的闭合性。反之用此方法考察自旋与正交的平移的结合,或自旋与正交的自旋的结合,是存在挠率的;推而广之,在时空运动中作三旋的物体,有关它的元素或标记必然存在挠率。

3)三旋有挠的引力联系研究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其中Gmn称爱因斯坦张量,Rmn称里奇张量,R称曲率标量,用文字表达出来便是:时空曲率的组合=物质能动张量。

在时空有挠有曲的情况下,有挠引力理论已推出了两组引力方程,用文字表达出来便是:

时空曲率与挠率的一种组合=物质能动张量。时空曲率与挠率的另一种组合=物质自旋张量。

上述两式在不适用于有挠引力理论的一般情况下可分别简化为:

时空曲率的组合=物质能动张量。时空曲率的组合=物质自旋张量。

由于目前一般说的自旋并不包括线旋,所以上面的方程还不能完全概括三旋有挠方程。线旋类似地球磁场、太阳风运动。磁场、太阳风与引力也有间接的联系,例如太阳的磁暴、地球的极光可以看成是这些联系的宏观反映。实际地球的自转地极与磁极之间的偏差与倾斜,就与引力和磁场之间的联系有关。这也可以看成线旋挠率与引力有联系。说明引力与挠率有关的观察是运转会"牵引"时空。例如美国亚拉巴马大学高级研究员李宁博士提出高速旋转超导体存在引力场效应的理论,在芬兰坦佩雷大学实验室获得验证。

李宁认为,超导中的晶格离子在吸收了外界电磁场的能量后将处于同一个量子态并快速旋转,由此会产生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引力场,若将不受电磁作用的物体置于该引力场,则其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将发生变化,即这种超导引力场效应完全能够抵消物体的原有重量。芬兰坦佩雷大学在一次例行超导体电磁场研究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嘴上叨着的烟斗中吸的烟吐到超导实验装置上方,结果发现每次烟雾均直冲天花板而去,且其它许多处于超导装置上方的物体也出现了重量变轻的现象,其重量减轻了2%。而超导联系三旋,是三旋挠率产生引力的有力证明。

其次,卫星的探测数据,也证实地球运转时会"牵引"时空。意大利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契夫拉博士领导的小组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古德特中心空间技术组的帕维利斯博士合作,借助于新研制的96号地球引力模型,精确测量和分析了两颗地球激光同步卫星的轨迹偏移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球运转的方向上,这两颗卫星在轨道上的投影每年偏移2米,比广义相对论所预计的偏移距离大10%,误差在±20%。

至此,科研人员确信,由于引力场的作用,地球运转时会"牵引"其周围的时空,改变卫星等航天器的轨道。此外,这次证实"结构牵引"效应的偏移数据还小于牛顿引力理论所计算的距离。而他们所用的96号地球引力模型是该小组根据1993至1996年间所跟踪的40个航天飞行器轨迹偏移数据建立的;所谓"结构牵引"是指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就像是一个绕旋转小球运转的弹性"薄膜",由于引力的作用,宇宙中大块物体沿这一"薄膜"上轨道线运动时会发生偏移,"牵引"周围的时间和空间,就类似球在粘稠糖浆中旋转时,糖浆被洒向球的四周并围着球转一样,地球运转时,由于引力作用会把时空抛向地球周围。这实际已是扩展了广义相对论的一种有挠引力理论,当然也还没有包括线旋一类的挠率。

4)如果说有线旋挠率的组合产生的引力效应,在太阳风和地球磁场一类的现象上还不太明显的话,那么大江大海的潮汐现象反馈的线旋挠率引力效应,就很直观了。因为从有挠引力场方程看,时空曲率与挠率由场源物质的能动张量及自旋张量联合确定,这是用引力场的弯曲与自旋时空结构取代伽利略及闵可夫斯基时空度规为常数的平直空间,这是把刚性不变的度规变作时空坐标函数的柔性可变的度规。这种几何意义上的张量场不只是抽象的数学描述形式,而是联系着具有动力学机制的物质场,请看大江大海涨潮的汹涌、卷曲以及上下孤波、收敛线旋起伏和旋涡的情景,这演示对应的正是不均匀引力场导致的时空弯曲与自旋。如果把事物与时空对应,也许现在能够用文字列出三旋的表达:

转座子曲率的组合=事物广义能动联系描述;转座子挠率的组合=事物广义自旋联系描述;转座子概率的组合=事物广义信息联系描述。

把上述三率三式所示的三个关系结合起来,可以这样说:曲率、挠率与概率,由转座子场映射的事物的广义能动、自旋及信息联系集成确定,即1+1+1=3。把三旋转换为三率(曲率、挠率、概率)的三式,把事物的平移、弯曲和挠动在时空中的变化全方位地反应出来。

在平直空间,事物趋于稳定、守恒、可积,它是轨迹性的,局域性的。但事物不可能处处、长久都摆顺在平直空间,因此守恒动力系统最基本之点就是这种世界的不稳定。而不稳定相当于借助一种点变换来代替轨道性描述,即它具有一种非轨迹性和非局域性的转移概率。要说明这种非局域性的空间,莫过于有曲无挠、无曲有挠、有曲有挠这三种时空,相反平直时空可以看成无曲无挠时空。但无曲无挠、有曲无挠、无曲有挠类时空,都可看作有曲有挠类时空的特殊情况。
[楼主]  [10楼]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 2012/01/15 17:38 

 

4、以上三旋是学我国国内想修改"爱学"的人,修改的经典相对论方程,这有意义吗?有,但仅此只类似一处孤岛或盆景。我国至少在6种以上修改经典相对论的方程,有意义吗?有,但就如同陈绍光教授原先类似两个桶之间能形成螺旋环流上升的量子旋进论所做的,与之后把它看成泰勒桶类似的图像,能使我们更准确、精细地来全面研究弦论与基本粒子及其超伴子、暗物质、暗能量等的统一相比,进展就不大。我国主流的"爱学"、"薛学"等研究停滞不前,与此有关。

也许和qapin先生相似的人不同意这种看法。qapin先生也许就认为陈绍光教授的量子旋进论原先做的已是科学的封顶之作,要我们拿出证据来反驳他们。我们不妨遵命举几点。

1)中国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我们的长江就类似一条天然的宇宙弦、量子弦模型,把我国推上21世纪弦学大国的地位。陈绍光和张志强等先生反对"盖学"的宇宙大爆炸论,实际论据只等于在针对"宇宙大爆炸"这个词汇。宇宙大爆炸论的实质是基本粒子质量的产生,或作为质量单位的希格斯粒子,为什么反比所有的基本粒子的质量还重?或者按我们前面说法,占是宇宙总质量(100%)的4.4%的重子和轻子等显物质的结合结构域,怎样和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杆线弦、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等配对组合的"垃圾"结合结构域分离出来的?答案就是与"宇宙大爆炸论"相似的研究有关,等于我们把该论比作长江三峡大坝及其闸门,称为的"大量子论"。

a)宇宙如果跟时间、空间有关,宇宙的历史就类似一根"弦线"。以我国的长江映射,物质和反物质就类似长江里的水。假设水是天生成的,那么三峡大坝及其闸门却不是长江一开始就有的。这类似今天的宇宙物质与反物质的隔离。霍伊尔是"稳恒态宇宙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恨透了宇宙大爆炸论,恨透了霍金。但霍伊尔恨透归恨透,而他早对盖夫曼的热大爆炸宇宙论的研究比对他自己的理论还下功夫,因此早在1954年他已用盖夫曼的理论证明从氦到碳这些轻元素,能够在温度为1亿开的红巨星中产生;1957-1967年,他又和伯比奇夫妇、福勒和瓦戈纳等合作,用大爆炸理论解释了所有其他轻元素的起源。虽然该壮举的主要贡献应归功于霍伊尔,但1983年的诺贝尔奖却只授予了福勒。因此霍伊尔为反"盖学"者,树立了难以超越的榜样。

b)如果三峡大坝是长江后来才有的,对应物质和反物质的分离,那么这个时间在什么时候?沿着霍伊尔求证化学元素质量的产生和起源的办法,我们追寻到了物质族基本粒子的质量谱。因为把物质和反物质看作是河流里的水和天空中的水蒸气,都是水的同类,只是不同的两种相。再把水看成类似一个"大量子",用长江流域来描述:长江三峡大坝及其闸门的运作,把河流切分成上下游两段,上下游在此不能倒流,这指的是水不能循环;"大量子论"也变成类似点内空间与点外空间的观控相对界的绘景。但是这种界面的建立,一是需要时空的撕裂,二是需要大坝有类似闸门的观控。1996年我们发表了《物质族基本粒子质量谱计算公式》,把质量的起源基于"大量子论"创生的宇宙视界模撕裂产生的。这类似弦的撕裂,当然需要能量,由此让质量与能量有关;且裂断需要拉伸应力和剪切应力,依此类似材料力学的断裂公式,换思路我们推导得:

M=Gtgnθ+H                                            (3-1)

              m=BHcosθ/(cosθ+1)                           (3-2)

              m=B-m      (或B=m+m)               (3-3)

              B=K-Q          (或K=Q+B)                       (3-4)

c)这组公式,能够计算出夸克、轻子和规范玻色子的质量。实际这不但是质量谱公式,也是物质能量公式和宇宙方程式。因为修大坝与建闸门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把长江这根"弦"看作"泰勒桶",那么闸门自然能联系"泰勒桶"内的那个小桶。夸克的提出和被发现,促使日本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基于卡比博的一次"分代"思想,提出在强相互作用中存在三次的"分代"思想,认为如果质量是起源宇宙大爆炸,那么夸克的反应衰变速率不同,由此预言存在6种夸克。1995年,6种夸克都被发现证实,三次"分代"思想被称为"小林-益川理论"。联系"泰勒桶" 内的那个小桶"闸门",自然有三级段的关与放"闸门"模式。而"船闸"模型使长江既相通又不相通---试看来自长江三峡大坝上游的轮船,进入船闸的第一级段后,先关闭轮船的后面的闸门,使长江三峡大坝上游不再与下游相通。然后再放开轮船前面的闸门,使在放水的"自发对称破缺"中,轮船开进船闸的第二级段,类此逐步进入三峡大坝下游区。反之,亦然;如量子波包函数。

d)"大量子论"推出的物质族质量谱公式及其三旋理论,不但能揭示大爆炸开始的宇宙暴胀,而且能映证在时空撕裂后的时空缝合期中,物质族夸克、轻子、规范玻色子等24种基本粒子的起源和质量。并且能说明宇宙"大撕裂"只发生在宇宙大爆炸的同一段时间,前后两次各三响;或者说,物质类似宇宙的眼睛:宇宙是两只一大一小的复眼,即每只复眼包含有三只小眼睛。

2)能证明物质族质量谱公式正确性的,不但它是与实验测得的夸克和轻子等基本粒子的质量相符,而且还可以用胶子球候选者最佳组合态预测模型的方法检验。

因为胶子作为自然界中称为强力或者色力的这种基本力的载体,通常,胶子的作用是使夸克束缚在一起,而夸克是质子、中子和许多相关粒子的组元。夸克具有称之为色荷的属性,任何具有这种荷的粒子能够放出和吸引胶子。把夸克粘在一起的"胶"也能把胶子本身粘住。于是两个胶子能够通过交换别的胶子而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复合粒子。物理学家称这样的粒子为胶子球。如果胶子球存在,那么实验上用于产生高能夸克组合体的粒子加速器产生它们也是可能的。现有的理论与实验已确定了几个胶子球候选者,取质量单位为1Gev,即109eV,约为1.7´10-24g,它们是:①c/n,m=1.44GeV;②f0,m=1.5GeV;③θ/f0,m=1.71GeV;④ξ,m=2.23GeV。

a)区别在于上述提到的4个胶子球候选者中,多数认为最有可能导致一个明显胶子球的是质量为1.44GeV的候选者。而我们认为上述4个胶子球候选者中,可能还是精度最接近计算值1.71GeV的候选者,并且它们可能还是高于双胶子态的胶子球。虽然一个胶子球中的胶子数目不是一个很确定的量,在胶子之间色和反色的任何组合都能交换,唯一的限制是不能产生净色;同时胶子之间可不断交换另外的带色胶子,当一个胶子被放出来的时候,它还能放出另一个胶子,结果原先由两个胶子组成的胶子球能变成3个或更多个胶子的束缚态。我们的物质族质量谱计算公式已推得出8种胶子的质量,在实验室里的测量,是能判决或证伪的。

例如8种胶子中,我们的公式推证出其中5种有质量,3种质量为0。把它们组合成双胶子态,质量为0的难于与单个有质量的胶子相区别,暂把它们排除在外,剩下的5种胶子通过成对组合可以做成25类胶子球。在双胶子态质量耦合的这25类中,质量为0.06、0.12、0.392、2.63、8.59的5类各占1个。质量为0.09、0.226、0.256、1.345、1.375、1.511、4.325、4.355、4.491、5.61的10类各占2个。即以上只有15个数据,但与4个候选者符合的都没有。现再把这15个双胶子态数据与前5个单胶子数据组合成三胶子态,可得75类三胶子态。

b)因为胶子球必须是无色的,所以任何胶子的束缚态一定不允许显示出净色。用8种胶子通过成对组合似乎可以做成64类胶球,但是大多数组合体有净色。能组成无色胶子球的成对胶子只有8对,在这8对胶子球中它们的色彼此相消了。例如,一个红--反蓝胶子必须与一个蓝--反红胶子配成对。结果表明,这8对胶子可自由地交换它们的色并构成一种所谓的混合态,在这种混合态中,找到每一对胶子的几率可能是相等的。实际上,因为色的交换相当于放出第三个胶子,所以只要保持色中性,就能够产生由3个或更多个胶子组成的胶子球。

看来候选者中的f0、ξ胶子球,可能是由3个以上胶子组成的多胶子态。因此它们发生的几率比θ/f0及c/n胶子球更少一些。现在检查以上三胶子态的75类中,质量为0.09,0.18,0.588,3.945,12.885的5类各占1个,质量为0.12,0.15,0.256,0.316,0.422,0.452,1.375,1.435,1.707,2.66,2.69,2.826,4.355,4.415,4.687,6.925,8.62,8.65,8.786,9.905的20类各2个,质量为0.286,1.405,1.541,1.571,4.385,4.521,4.551,5.64,5.67,5.806的10类各占3个。它们中1.707的2个与1.71最接近;其次才是1.435。

  • c)造成这种原因,其中还有胶子球没有可与夸克的味道相比的性质,所以与夸克能构成的各种不同的束缚态相比,胶子能构成的束缚态的数目要少。实验和其它的理论真能证明我们的预测吗?1996年2月美国IBM公司的研究人员,利用高速计算机经过两年艰苦的计算,终于证明由多个胶子组成的粒子群----胶子球是存在的;同时计算出了若干胶子球的质量。其具体情况是,IBM公司托马斯沃岑研究中心的唐纳德万加顿等人,用一个四维点阵模型和大量胶子的统计平均,对方程作了近似处理。计算结果表明,在高能粒子加速器中,胶子球应有足够长的寿命被检测到。计算机还算出了一些胶子球的质量,其中突出的是一种由一对正反夸克湮灭产生的胶子球的质量为1.71GeV。随后,万加顿等人根据这个数据重新来检索实验结果的列表资料,他们发现这种胶子球的确已在过去12年中实验室的好几个不同的实验中出现过,但却未被识别出来。因此,这一项量子色动力学的计算就成了通过大规模的计算发现新粒子的第一个例子。

3)"大量子论"及其质量谱计算公式,不但能计算出夸克、轻子和除希格斯玻色子以外的规范玻色子等24种基本粒子的质量,而且还能解答作为宇宙万物的质量之源的希格斯粒子的单位质量,为什么反比所有的基本粒子的质量还重?以及为什么希格斯粒子遇到了实验检验的困难?

a)寻求证明的希格斯粒子神秘难测,如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可以模拟宇宙形成瞬间"宇宙大爆炸"后的状态,正以每秒4000万次的速度处理数据;之先是对以不同方向喷射的彩色粒子作拍摄,以彩色图像的形式输出数据。之后又将这台对撞机生成的海量数据转换为声音,由此出现的声音虽然没被称为是音乐,但因远离内部光束的粒子变成声音的音调,粒子的能量被转变为音量,曲调的时间长度则显示粒子旅行距离,但目前实验也还不能从这些声音了解到确切的希格斯粒子的质量信息。原因是,这首先要弄明白希格斯粒子的单位质量为什么是从大到小?

我们从宇宙大爆炸的"泰勒桶"大量子长江三峡大坝及其船闸闸门模型,联系《骆驼和羊》的寓言故事,如果把园子四面高高的围墙和围墙上有个窄又矮的门洞,对应大坝及其船闸闸门,骆驼映射希格斯粒子,羊映射所有的夸克、轻子和除希格斯玻色子以外的规范玻色子,那么大型强子对撞机寻求证明的希格斯粒子的神秘性,并不是希格斯粒子的可有可无,而是类似大坝的船闸闸门至少要修多宽?大坝里的水至少要关多深?因为只有把所有24种的夸克、轻子和除希格斯玻色子以外的规范玻色子等基本粒子,对应船只,修的大坝的船闸闸门才合适。或者说,把它们对应《骆驼和羊》寓言故事里的羊外,围墙上那个窄又矮的门洞,羊都能通过;但还考虑门洞要多宽多高骆驼才能通的过?这就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要实验检验求证的希格斯粒子的质量。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简称CERN) 2011年12月13日公布,求证的实验有两个,称为ATLAS实验和CMS探测器("紧凑渺子线圈") 实验。ATLAS的实验结果质量在116-130 GeV之间。CMS的实验结果,在128(几亿粒)到600(几亿粒)之范围内这样质量大小的希格斯没找到,接下来质量在115-127 GeV之间找它,大概是在1012个其他粒子当中可能有一个是希格斯粒子。这类似一大堆沙子其中有一颗金沙子。希格斯粒子是给予其他的粒子质量的,假如希格斯这样的粒子存在的话,那氢子与夸克只能是基本的粒子了。即最小就到这儿不能再往下分了。

不用再去想办法把它们再去分了,所以这个世界,基本粒子就是最低层次了。现在两项实验得出的质量区间大致相同。希格斯玻色子应该非常短命,会以很多不同的方式衰变。ATLAS和CMS均基于观察它们的衰变,而不是希格斯玻色子本身。一个质量约125 GeV的希格斯玻色子能够为进入地图上未标注的地带炸开一条通道,即如三峡大坝的船闸闸门。这种低质量意味着至少需要一种新型粒子去稳定它,研究人员给出的确定性水平为"西格马"粒子,即如骆驼。只有达到3西格马水平,实验出现误差的几率才达标只有1/370。目前ATLAS实验的西格马水平为2.3。

b)我国参加CERN组织实验的科学家陈国明先生说,希格斯粒子如果没有找到了的话,意味着原先认识的那个大爆炸概念就可能要被颠覆。其实,类似陈国明先生原先认识的大爆炸那个说法,已经被"泰勒桶"大量子长江三峡大坝及其船闸闸门模型所包容。对此,ATLAS和CMS实验求证到的116-130 GeV之间或115-127 GeV之间的那个类似大坝的船闸闸门,或适合西格马水平骆驼通过的围墙上那个门洞,已经被证实。所以不管2012年CERN实验的情况如何,西格马骆驼只会更清晰。因为正如萨斯坎德等科学家所说,这还可以举飞机螺旋桨模型:所有复合叶片停转,能量反而最高,质量最大;而全部复合叶片转动,质量却为0,就如光子和引力子。

c)现在可以明白宇宙大爆炸论的提出者和反对者,他们回避了量子场态粒子与大爆炸撕裂粒子的不同生育观,"持球跑进"得也许太快了,并没有细心地去考虑宇宙大爆炸的细节,分析宇宙大爆炸过程的多个步骤,发现在类似大坝船闸程序的开启过程中,质量谱的六点共圆、大坝船闸的落差分级如分代、复合螺旋桨的停与转显现,和希格斯粒子发生的相互反应。如果他们都把宇宙大爆炸,看成类似长江三峡大坝是所有的闸门一齐溃坝那样洪水汹涌似的大爆炸,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他们的误解,以此宣传是在误导世界上所有的人。

宇宙大爆炸仅是建立的一种视界,这是一种截断和分割,类似在长江三峡修建的一座大坝。这种视界类似黑洞视界,把观察分成两种互补的视觉:一种称他们为"宏观人",指是自然界宏观外的人的观察;另一种称他们为"微观人",指是自然界微观内的人的观察。作一个垂直交叉的平面坐标表示,设水平坐标是宏观人,那么垂直坐标就是微观人,他们之间的视觉看法,像直角是垂直一样的矛盾,但又是互补的。同理,观察微观的基本粒子的生成,除高能物理反应和做高能物理反应实验的人员外,宏观人是看不见基本粒子的细节的,他们看到的只能是这些"婴儿"后来组合的社会,这是低能自然界的一些物质。作为"微观人"自己,它们看到的船闸上游"大坝",全是停摆的复合螺旋桨飞机。

d)这类似萨斯坎德的说法是,大质量的希格斯粒子是在上游大坝"船闸"的第一段,由它们生成的四种相互作用力的基本粒子,也全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其次如果说上面是大爆炸的视界细节,那么大爆炸的时间细节,宏观人和微观人的看法也不同。宏观人认为宇宙大爆炸已经停止;微观人认为这种截断只是针对宏观人的,只要能量撕裂达到要求,微观类似宇宙大爆炸的反应仍可以发生,LHC就是一例。其次,宏观人认为137亿光年前发生的宇宙大爆炸,类似炸弹爆炸,时间过程发生很短;但对微观人来说可等价长江三峡大坝船闸,落差行船的整个时间一样漫长,这是以它们的寿命年龄作的比较。

 e)宇宙大爆炸是一种截断还是有循环?问此话对微观人来说毫无意义:类似长江三峡大坝船闸,它既是一种截断;而长江下游到大海的水蒸发上天,下雨落到上游流入长江,也可以说是一种循环。宇宙大爆炸论的支持者霍金和彭罗斯都认为,宇宙大爆炸的开头是低熵。如果类似巨大堰塞湖溃坝那样大水汹涌成灾,怎来低熵?所以从熵流来说,它是不能循环的。但从信息守恒来说,它的截断和分割守恒类似交流变压器,这也可说是一种循环。

 f)希格斯粒子是大质量单位,与前面质量谱公式和复合螺旋桨模型中的矛盾是:宏观人的常识,质量和能量计数,都是由小变到大;但微观人的分割,却类似螺旋桨模型,是从大数单位变到小。弦学的统一办法是:用"长江三峡大坝船闸模型",可从薛定谔猫到彭罗斯的薛定谔团块的数学分析来解释解决。即假设宇宙大爆炸的撕裂,质量变化有类似轮船在船闸的位移在不同落差的分段,使同一只希格斯粒子轮船在不同的两处分段,变成类似两个团块。两个团块之间,容易缺乏同一的矢量。这种冲突,只要"自由降落"的概念在两个时空是同一的,于是令一个空间的测地线恰好与另一个空间内的测地线重合,代之以计算。时空是具有不同的可容许"时间"t的1维欧几里得空间上的纤维丛。自由降落体之间即测地线之间的差,可理解为;Ea=团块初始位置态和位移后位置态的质量分布之差的引力自能。

质量分布的引力自能是获自完全弥散到无穷远的点状物质质量分布的集合能。初始位置态和位移后位置态的每一个定义了其质量密度分布的"期望值"。二者间的差,一个为正,另一个为负,构成引力自能为Ea的正、负质量密度分布。在位移后位置态仅仅是初始位置态的刚性位移的情形下,量Ea可理解看成是,团块从初始位置态移动一段距离到位移后位置态时,付出的代价;这里位移后位置态的位置,远离初始位置态的固定位置的引力场,类似质量谱公式中的撕裂,大坝船闸由宽变窄,类似三角函数角度由大变小;所以即使同样的希格斯粒子轮船的质量衰变组分,其质量谱公式质量单位的计数,也类似在由大变到小了。

这种角度由大变小联系复合螺旋桨叶片由停转,到由转动而看不见的原因,还可以用第二种能量测度----引力相互作用能来作为Ea的另一种定义。即处理衰变到其组分的初始位置态或位移后位置态的"能量不确定性"Ea,可借助海森堡的时间/能量不确定原理:在大坝船闸,轮船在"衰变"叠加态平均时间范围内,如将初始位置态或位移后位置态取为的定态,类似电子,在其位置几乎精确确定的情形下,那么肯定不处于定态。从位置/能量不确定原理可知,这时电子具有极大的动量,将瞬间弥散开去。其次,要求初始位置态或位移后位置态都严格处于定态,那么要将上述论证完全运用到单个粒子也有一定困难。因为要考虑粒子的引力场。叠加态约在平均时间范围内自发收缩到两个组分定态之一;这里Ea是两个质量分布之差的引力自能OR,表示量子态的"客观收缩"。正是在于Ea的这种能量不确定性,有可能冲抵了这种潜在的不守恒性,使得能量守恒并未真正被破坏。所以,粒子态收缩确实是一个客观过程,而且始终是一种引力现象。这种现象甚至会出现在导致所有实际问题态收缩的实质性的环境退耦情形中。

[楼主]  [11楼]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 2012/01/15 17:38 

 

g)联系复合螺旋桨模型,虽然假设只存在一种大质量单位的希格斯粒子,但是否存在多个希格斯粒子?举撕裂得出的质量谱公式,理论上可从六种夸克和轻子序列中,以最轻基本粒子的质量的小数点后最末一位数,决定希格斯粒子的单位。还可有质量为0的希格斯粒子。即希格斯可以有一种、两种和七种。这也类似2007年台湾大学何小刚教授等按超对称最小扩展,提出的有7个希格斯粒子模型;和2010年美国费米实验室物理学家马丁等提出的可能存在相似质量的5个希格斯粒子的双希格斯二重态模型。其实这个矛盾也是由宏观人和微观人的分割产生的,是个假象;一是可以由上面的数学分析解释来解决,二是可以联系由下面射影几何的解释来解决。即宏观人和微观人看到的有单位质量不同的物体或粒子,类似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用两组不同的平面,与宇宙大爆炸撕裂演化这同一个投影锥相截得到的两处不同截景。一个大质量单位的希格斯截景,是高能物理对各类粒子所做的实验。不止一种希格斯粒子组合质量单位的截景,类似在大坝下游看到的各种轮船的组合队伍的观察:接近;质量轨道角愈大,粒子的质量也愈大,与离大坝上游水的静态更相似。但对宏观人来说,要看到这一幅截景,需要匹配的撕裂能量也愈大。

4)我们要说,2011年已经实验证实了弦论或弦学,看见了类似"里奇辐射"的"弦线"。

这也是2011年12月16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公布的2011年年度最受欢迎的十大新闻的第一条新闻《在真空中制造出可见的光线》。这是瑞典的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在真空中捕获到了不断出现和消失的光子,成功将虚拟光子转变成真实光子,制成了可测量的光。

卡西米尔平行金属板效应,是在辐射场真空态中,存在吸引力的现象,这类似韦尔张量。而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看到的类似"里奇辐射"产生的"弦线"的量子力学原理,类似把"泰勒桶"的两桶面及其旋转,变换对应卡西米尔效应以及卡西米尔平行板的旋转。如果平行金属板间产生的是一种纯粹的韦尔张量作用,那么旋转的圆周运动就是把里奇张量作用也结合进去了,造成的是一种"扭量球"图像效应,它的类似"里奇辐射"就会无中生有,成功色散出"孤子链"尾巴似的"弦线"。

这项实验具体做法是,使用一个名为超导量子干涉器(SQUID)的"镜子",该"镜子"由量子电子元件构成,对磁场极其敏感。通过每秒数十亿次改变磁场的方向,可使"镜子"的振动速度达到光速的25%。这类似卡西米尔平行板的旋转,与旋转的磁力线的缠结形成的"扭量球"。而实验结果显示,作为"弦线"的光子会在真空中成对出现,能够以微波辐射的形式对其进行测量,构建出确实具有相同特性的射线。这是在真空中,瞬间出现并消失的虚拟粒子;发生的"孤子链"式孤波运动。

参考文献

[1] 陈绍光,引力起源与引力红移,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3月:

  • [2] [英]罗杰彭罗斯,通往实在之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浩译,2008年6月;

[3] 刘月生、王德奎等,"信息范型与观控相对界"研究专集,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增 

刊第一期,2008年5月。

[4] 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月;

[5] 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9月;

[6] 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年9月。

[7]  陈绍光,相对论与牛顿力学能混合应用吗?--兼与季灏先生商榷,中国科技纵横,2011年 第     

1-2期;

[8] 季灝,加速器输出粒子的能量和轨道异常现象的实验分析--兼答陈绍光教授,前沿科学, 

2011年第3期;

[9] 叶眺新,中国气功思维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33973813056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