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恨透宇宙大爆炸论者难以超越的榜... 下一主题:评陈绍光的量子旋进论基本原理
高伯龙院士号召反对宇宙大爆炸论
[楼主]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2012/01/11 00:38
点击:1024次

 

高伯龙院士号召反对宇宙大爆炸论

郑道

(一)

《中国科学报》2012年1月9日的"思想周刊"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高伯龙院士的文章《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号召宇宙大爆炸理论。他指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宇宙大爆炸理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是宇宙中的最基本定律,大爆炸只能使能量和质量改变形态,其数量在爆炸前后应相等,绝不可能从某个时刻开始无中生有。

他说:"物理学者梅晓春写了《2011年诺贝尔物理奖又授错了!》一文。列出五点反对宇宙加速膨胀的理由,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宇宙学理论从超新星爆炸大红移推得宇宙加速膨胀这一结论,使用的弗里德曼方程中用了罗伯逊-沃克度规。已有人证明,该度规得出的是牛顿-伽利略速度相加规则,而不是狭义相对论的速度相加规则。英国物理学家米恩1943年甚至从牛顿力学理论导出弗里德曼方程。可见,弗里德曼方程并不适用于光速量级的高能超新星爆炸。因而,宇宙加速膨胀的结论存在疑问"。

高伯龙院士追到问题的源头,说:"令人费解的是,大爆炸的创始人之一,比利时宇宙学家勒梅特神父从哈勃定理倒推,认为大爆炸起源于一个点,时间、空间和全部物质从该点产生。为解释激化状态如何从一个点扩展开来,后来又诞生了各种理论,包括远大于光速的暴胀论,就更不可思议"。高伯龙院士例举宇宙大爆炸理论的错误:

1、大爆炸不是开始于一个点,而是开始于一个相对目前整个宇宙很小但实际仍然很大的体积。这个模型并不违反大爆炸理论的三大主要实验证据:首先,它显然符合哈勃定理;其次,它具有大爆炸后留存的宇宙背景辐射;至于伽莫夫理论预言并在天文上得到证实的氢氦比,认认仅有一次大的核爆炸,对这个模型应成立。

2、大爆炸缺陷是,大爆炸所产生的我们的宇宙,大小约为150亿光年,现在太空望远镜所能探测到的距离也约为150亿光年,所以认为正好能够看到我们宇宙的边缘,还认为在边缘区所看到的就是大爆炸后最早形成的星系。但细推逻辑上存在严重问题:第一,假如大爆炸是从一点或者相对小的体积开始,假设走得最快的星系向外膨胀的最快速度是光速的四分之一,则我们宇宙的半径不过是40亿光年左右,而不是150亿光年,那么太空望远镜在40亿光年之外所看到的是我们宇宙之外的星系,很可能是和我们宇宙类似,在大爆炸之时产生的其他宇宙。第二,假如认为向外膨胀的最快速度等于光速(只有静止质量等于零的粒子才有可能),这样我们宇宙的边缘才能在150亿光年,但150亿光年处边缘星系的光信号不能立即传到地球上来,要等到150亿光年之后才能传到,所以太空望远镜所看见的我们宇宙的星系最远不过75亿光年处,超出75亿光年的星系都不是我们宇宙中的星系。若认为膨胀速度可以远大于光速,就另当别论了。

3、大爆炸的理论基础是广义相对论。对于广义相对论,不同的看法一直存在。长期跟随他的亲密学生及同事因菲尔德,坚持认为广义相对论是包含时间、空间及物质运动规律在内的宽广理论。而苏联的福克院士认为广义相对论只是广义引力场理论。奇点理论是爱因斯坦以后的相对论,问题很多。奇点理论可能是过度迷恋数学化的结果,对它需要从奇点的定义开始进行考查。奇点本来是高密度、大尺寸的物质团所产生,非常鲜明而具体,若一定要给它下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也并非不可。奇点的定义,是否完全符合科学的抽象这一准则?恐怕未必。因为此定义以及据此证明的奇点理论,用于实践出现了许多难以理解的现象和结论,例如,大爆炸起源的点,被认为是相对论的诸多奇点之一,是时间的奇点等。

4、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从超新星爆炸的特大红移效应中得出我们的宇宙在加速膨胀这一结论,并认为引起加速膨胀的机制是暗能量。令人难以理解的是,颁奖公告中把宇宙的膨胀和暗能量完全联系起来,似乎两者是一回事。从物理逻辑来看,都应该将加速膨胀和引起加速膨胀的机制分开。更难理解的是,占宇宙70%以上的、产生斥力的暗能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在地球以及整个太阳系都没有它的踪迹,甚至整个宇宙空间至今也没有找到?

5、即使宇宙加速膨胀的结论成立,其膨胀机制是否为暗能量仍需进行严格研究。例如,与弗里德曼几乎同时研究宇宙方程的勒梅特指出,爱因斯坦宇宙方程中的宇宙学常数若取小一些的值,不但破坏了宇宙的动态平衡,导致膨胀,而且愈膨胀愈快。再如他高伯龙院士2008年12月发表在《中国科学报》的"对宇宙起源的一点看法"一文曾提出,我们宇宙中较远处的星系被某一遥远的中心吸引,向它聚拢,因而加速离开我们宇宙目前的中心。这样的模型也能解释我们的宇宙加速膨胀,同样不需要引入暗能量。高伯龙院士认为,不仅我们宇宙的星系,还有广大其他宇宙的边缘星系,也被该中心牵引,向它聚拢,聚拢到足够密集的程度后,该中心发生大爆炸,产生类似于我们宇宙的新宇宙,大宇宙中的小宇宙就是如此一个个生成。

6. 李政道、杨振宁分歧,观点截然不同:2005年4月18日《中国科学报》登载李政道、杨振宁的文章。李文认为广义相对论更重要的作用是在21世纪,因为要弄清暗物质、暗能量的问题,还得靠爱因斯坦的理论来指导;杨文却认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在20世纪,已全部被发现了,21世纪将是基本规律在各领域的应用。去年,《中国科学报》登载了《我科学家挑战现代物理学"两朵乌云"》,报道由中科院多个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参与的国家"973"计划项目"暗物质、暗能量的理论研究及实验预研"。认为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已经非常成熟,但是上空飘浮着"两朵乌云":一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一是黑体辐射实验。后来,它们却分别促使了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发现,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19世纪末相似,20世纪末的物理学上空也漂浮着"两朵乌云",一是暗物质,一是暗能量。杨振宁先生所指出的方向,实际上全国都在努力进行20世纪物理学成果的应用。李政道先生所指出的方向,有一批人取得国家的经费支持,国内以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等单位为主的主流理论物理学家是沿此方向前进的。希望对两种观点都能一视同仁,在基本粒子和宇宙学方面既发表主流派的意见,也发表对主流派质疑甚至反对的意见。

(二)

我们认为,国内以高伯龙院士为首的院士、院长,大多数是以反对宇宙大爆炸理论,或表示中立进去的。证据可以用问卷"同意宇宙大爆炸理论吗?",请每一位院士填写"是或否"作统计考证。所以我们国家是民主的。其次,奇点的定义,苏步青教授等编著的《微分几何》也众所周知的定义。道理来自拓扑学的环面与球面不同伦。相对论和宇宙大爆炸论等物理学对奇点的应用,是来自《微分几何》这个定义的发挥。这是彭罗斯的《皇帝新脑》等著作有证明的。

我们不赞成大反特反伽莫夫的宇宙大爆炸理论,道理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实质并不是高伯龙院士上面说的那些理由。证明是高伯龙院士本人想改造宇宙大爆炸理论的那个模型,只在类似

等于在反对"宇宙大爆炸论"这个词汇。宇宙大爆炸论的实质是基本粒子质量的产生,或作为质量单位的希格斯粒子,为什么反比所有的基本粒子的质量还重?占是宇宙总质量(100%)的4.4%的重子+轻子等显物质的结合结构域,怎样和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杆线弦、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等配对组合的"垃圾"结合结构域分离出来的?

陈绍光教授和高伯龙院士等一样,也反对宇宙大爆炸理论。但如果把陈绍光教授类似两个桶之间能形成螺旋环流上升的量子旋进论,看成泰勒桶类似的图像,能使我们更准确、精细地来全面研究弦论与基本粒子及其超粒子、暗物质、暗能量等的统一规范之路。简要证明是:

1、陈绍光在细节的五维和"旋间"上,没有分清圆周运动的环圈与球体自旋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与牛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相似。邱嘉文先生做的"三旋动画集"的视频,可直观地证明和区分这一点。正是环面自旋的多态性,球面不可比,才成为量子色动力学的基础。而第五维可以是环圈客体,而不是球面,20世纪初卡鲁扎和克林用五维统一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已提出。我们知道卡鲁扎和克林的第五维圈论,已经是1984年国外的超弦理论传入国内。当时我国还把超弦理论翻译为"超线理论",而且国外的超弦理论到今天,也根本不谈类圈体类似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式的自旋,只是借用薛定谔式的自旋。

1)但我们不能责怪陈绍光等国内外学人,还因不管是外文,还是在我们的中文语言里,一般人对"自旋"、"自转"、"转动"语义的理解分别不大。只有我国的三旋理论通过拓扑学、微分几何与微分流形等数学,才第一次对"自旋"、"自转"、"转动"作了规范和定义。这是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的事,那时国内对国外较封闭,而且很多学人被放到基层劳动锻炼。我们也如此。但上世纪50年代末的自然大灾害,在饥荒中的分割、穿孔食物,使我们感悟到破裂中分离的圈体,以及圈体旋转中间形成的球面的不可入性。进而通过拓扑学、微分几何与微分流形等数学,第一次对"自旋"、"自转"、"转动"作了规范和定义,总结出对类圈体的三旋定义:面旋--类圈体绕垂直于圈面的中心轴线旋转;体旋--类圈体绕圈面内的任一轴线旋转;线旋--类圈体绕体内环圈中心线的旋转。

2)两年前邱嘉文就做出三旋动画视频。从三旋动画视频出发,不仅可以理解三旋的定义,而且可以使人能联想到"泰勒桶"。这是源于国外早就对"泰勒涡"的研究。泰勒涡从泰勒桶、泰勒涡柱还可变形为"泰勒球"。这些前置冠名的"泰勒",是因该"涡"结合泰勒级数展开法,可推导出了新的壁涡公式,使得涡量流函数法能够更方便、更准确的用于微尺度下二维不可压缩气体滑移流动的计算。当然形象直观的"泰勒桶",是指两个水桶套在一起,两桶之间充满流体,一个桶转一个桶不转。但如果说只有内筒转速,大于外筒转速时,才能有泰勒桶现象;外筒转速大于内筒转速时,不会形成泰勒桶现象,这也不确切。这只能说明其中的流体需要"搅拌"。

3)桶的高度大于桶的半径很多的泰勒桶,称为"泰勒涡柱";外表看像一根圆柱。这种同心圆柱旋转套筒内的环隙纵截面上,有类似泰勒涡的涡存在,可导致压力在径向和轴向都有波动。这里径向压力的波动正是里奇张量效应,而轴向压力的波动,如果还能产生传播移动现象,情况要复杂一些,因为它的传动既含有有韦尔张量作用的效应,也含有里奇张量作用的效应,因为把这种流动称为"里奇流"。这可联想全封闭的"泰勒球",这是指两个球套在一起,两球之间充满流体,一个球转一个球不转的情况,因是全封闭,不可能有"里奇流"。

但即使泰勒桶的"里奇流",也需人工制造。例如在气液搅拌式反应器上,安装了一种特殊的气体分布器,通过搅拌产生离心场,从而诱导生成泰勒涡柱,使大量进入反应器的空气气泡,能保持在泰勒涡柱的内部。从前面知道,麦克斯韦总结出里奇张量和里奇流的结合结构域,预言了虚位移电荷式的电磁波,结果人类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无线电设备,这正是泰勒球与虚位移泰勒桶组装的机器,那么人类仅只停留在无线电设备上吗?不!远远不止。

2、陈绍光教授的量子旋进论,就类似两个桶之间,能形成螺旋环流的泰勒桶图像。这是他能想到的泰勒桶的两个桶之间的流体,会怎样的螺旋进动。王守义先生和陈绍光教授年纪差不多,王守义是研究"泰勒球"湍流涡的,他把两球之间流体的运动综合为"球绕流"、" 绕流球"。

也许很多人对"旋"和"转"不加区别,再加之没有读过《三旋理论初探》一书,对书中大量的数学描述不清楚。所以有人说,由于两个桶之间能形成螺旋环流,可定义一旋成环状层流;二旋成圈状层流;三旋成蛇圈状层流。但从严格的数学自旋定义看,"泰勒桶"、"泰勒球"和" 绕流球"不是完整的理想的自旋。其实他说的一旋环层旋可称"层转";二旋层圈旋可称"圈转";三旋蛇圈旋可称"蛇转"。而且不影响把类圈体三旋定义推广到"泰勒桶"、"泰勒球"和" 绕流球",运用到气象学、航天航空学、电机学里面去。例如地球的大气层,就夹在地面和太空之间。

1)人工加自然的工程领域应用里奇张量和里奇流的结合结构域的例子,其实很早,也很多。例如在电机学中,一是电动机和发电机的转子及其上面的绕组线路制作,可近似联系"泰勒桶"、"泰勒球"和" 绕流球""球绕流";二是转子和定子的绕组线路中的电流或感生电流,与磁场磁力线之间的缠结,也可近似联系其"层转"、"圈转"和"蛇转"的图像。又如,用电缆和光钎作信息传输制造的各种各样设备。自然界中光谱联系光子能级的跃迁,光谱线流类似里奇流;光子激发的能级跃迁,类似里奇张量效应,它是环量子三旋的自旋排列组合的变化,由能级跃迁体现出来的。即环量子三旋类似扭量球、泰勒球、绕流球。

这跟今天研制出的用光的颜色编码的光纤通讯很类似。这种"颜色调制"的原理是:调制器采用一个棱镜把普通白光分成七种颜色,投向枢轴上固定的反射镜;而枢轴的转动角度是受打出的电话信号编码控制的,因此连着枢轴反射镜反射的颜色变化,是同打出的电话信息一致的。这种操作与三旋类似的扭量球、泰勒球、绕流球的里奇张量作用效应。而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一个透镜聚焦进入光纤中,类似里奇流作用效应。而接收机将这些颜色的组合经过解码机解码,复现出话的声音,让接电话人收听。操作原理的里奇张量和里奇流的结合结构域效应刚相反。

2)我们看重"泰勒桶",是想把它引进到21世纪量子弦学的研究。在我们出版的《求衡论》一书中,根据庞加莱猜想的变换和共形变换,如果把真空和时空的整体规范变换,产生的"开弦"和"闭弦"对应的球与环,称为第一类规范变换,那么庞加莱猜想定域规范变换,"开弦"产生的"杆线弦"及"试管弦","闭弦"产生的"管线弦"及"套管弦",就称为第二类规范变换。

说"套管弦"类似"泰勒桶"、 "泰勒涡柱"的形态结构,因它是环面一端内外两处边沿封闭线,不是向自身内部而是分别向外部一个方向的定域对称扩散,变成类似"试管弦"管中还有一根套着的管子。此管子可以两端相通,但其直径也可以在普朗克尺度的数量级范围,而且也可以使它的整个长度与直径比类似一根纤维。1992年有科学家将编织概念引入圈量子引力。表示编织的这些态,在微观很小尺度上具有聚合物的类似结构。从"开弦"和"闭弦"引出的"杆线弦"及"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作纤维看,是能够编织成诸环构成一个3维网络,或者作成布一样的编织态的。所以无论是宇宙弦还是量子弦,它们无处不在,类似夸克海、海夸克、色荷云,成为21世纪的新以太论。

3)现代宇宙学认为,宇宙总质量(100%)≌重子+轻子(4.4%)+热暗物质(≤2%)+冷暗物质(≈20%)+暗能量(73%)。即整个宇宙中物质占27%左右,暗能量占73%左右。而在这27%的物质中,暗物质占22%,重子+轻子物质占4.4%。吴岳良院士说: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问题需要发展和建立新的理论。2009年,科技部批准"暗物质、暗能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预研"项目。目前,我国科学家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无论在理论模型和方法,还是实验探测和技术方面都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吴院士指的是我国科学殿堂内的情况。2002年9月5日日中国科协年会在成都召开,9月6日《四川日报》长篇报道我国科学殿堂外的三旋研究,类此的探索早我国"家庭科学院"进行。因为如以上泰勒桶、里奇流以及弦论第二类规范变换等数学,加上以前知识和研究的积累,我们可以更准确、精细地全面来研究弦论与基本粒子及其超粒子、暗物质、暗能量等的统一。

a)"泰勒桶"说明物质和能量类似由三部分构成的:桶、流体、搅拌棒。因流体要装桶或要流动,以杆线弦及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等4种结构对应,杆线弦是全封闭。只有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等3种符合,占75%。可射影约73%的暗能量。剩下25%的杆线弦射影约27%的物质说明杆线弦类似射影的是搅拌棒和流体。这使弦论和暗能量、暗物质及显物质有了联系。

b)其次,这和以黎曼切口轨形拓扑的25种卡-丘空间模型,编码对应的25种基本粒子也并不矛盾。因为这25种轨形拓扑是全封闭的,它们只可射影基本粒子的"超伴子"或场粒子,也解答了欧洲对撞实验为什么找不到超伴子。而且轨形拓扑的"超伴子"也可射影流体,装入泰勒桶的,这让各类基本粒子,与其超伴子,既能分开,也是合而为一。但基本粒子作为显物质,还需要配上适当的搅拌棒才完善。所以用搅拌棒来筛选占约27%物质中的暗物质和显物质成为可能。

c)因为杆线弦射影搅拌棒,但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也可参与其竞争。所以4种一种入选也只占约6.8%,这是接近占4.4%的重子+轻子物质的上限。这说明宇宙造的显物质,其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都达到三高才能胜出。那么桶与搅拌棒的配合,有多少种组合呢?那种组合才是合格的呢?以里奇张量和里奇流的结合结构域要求的计算表明,只有套管弦配杆线弦的结合结构域合格,也能射影占4.4%的重子+轻子物质。

d)因为泰勒桶指的是能形成泰勒涡柱。涡柱代表的圈套圈,既可对应"麦学"的电磁波链,又可对应"薛学"的波函数线性与非线性的孤波链。套管弦的中空部分正是波圈中空的"缩并"。而其他能作容器的只有试管弦,再配杆线弦、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作搅拌棒的组合被淘汰,原因还有大试管弦中配小试管弦,类似大桶中放小桶,这可以近似泰勒桶;但类似浮力对小桶有排斥力一样,这种不稳定结构,使它们的得分大打折扣。其次试管弦中配管线弦或套管弦,也类似。反过来看套管弦的环隙中,配试管弦或管线弦,或套管弦的组合,被淘汰,还有环隙本身尺寸就小,作为搅拌棒不能比杆线弦做得更小,因此容易卡壳,使它们的得分大打折扣。实际这种细分的组合共是8种,每种入选也只占约3.4%,这是接近占4.4%的重子+轻子物质的下限。如果放宽条件,只对试管弦配试管弦、套管弦配套管弦这两种同类的组合,以违反类似泡利不相容原理为由作淘汰,就只有6种,每种入选只占约4.5%;与占4.4%的重子+轻子物质的误差只0.1%。

3、以上证明使弦论和暗能量、暗物质、显物质及其超伴子或场粒子能统一起来,但还没有说明如何解决"牛学"、"爱学"和"薛学"中的"超距作用"难题。也许有人说,量子场论已经解决"牛学"的超距作用难题,即"爱学"的引力场是引力波,引力波可以是引力子,引力子可以是量子弦和宇宙弦式的泰勒涡柱里奇流。但这只能说明"爱学"引力方程中的韦尔张量的超距引力潮汐畸变作用,这种引力传输已测量是光速。但"爱学"引力方程中物体圆周对称点,其里奇张量的对称超距作用,引力传输除了属于光速的部分外,其里奇张量、黎曼张量的缩并产生"缩并力",还有引力隐形传输的超光速部分。我们称为"里奇辐射",可以和"霍金辐射"相比。

1)"牛学"和"爱学"的引力方程,从韦尔张量、里奇张量、黎曼张量数学能证明引力没有对称的"斥力",但里奇张量、黎曼张量的缩并作用,使引力方程中物体圆周对称点的效应,不可能等到用光速传输才"缩并",这只能是超光速。但超光速的能量从何而来?这类似王音光定律:"同一时钟的时刻,相对所有参照系或观察者不变,与参照系时间无关";这种时间隐形传输的超光速的能量从何而来?因为受里奇张量、黎曼张量的缩并效应的星体尺寸是巨大的,没有超光速传输,星体会发生凹陷的畸变,而事实上没有发生。那么与里奇张量、黎曼张量的缩并作用等效的自然全息性从何而来?可见罗正大、庄一龙先生提出量子外力、引斥力,也不为奇。

2)转机来自美国科学家萨斯坎德在《黑洞战争》一书中,他谈到的"持球跑进"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特霍夫特等以全息原理的联系,提到"称之为翻皮球、翻轮胎内外无破裂的庞加莱猜想"类似的全息问题。解救的办法类似只有三旋理论。即从庞加莱猜想翻转引理,试着不用其他维度去想象线和珠子。这里的"线"不再是圆柱面的线材,而是圆柱面的管子;珠子也不是在圆柱面外移动类似的算盘珠子,而是在圆柱管内移动的,类似球面或环面的珠子。当然如果珠子的自旋只有面旋和线旋,要持球跑进相互穿越交流发送信息也不行。这启迪了我们。"里奇辐射"是属于庞加莱猜想的内外无破裂翻皮球与全息相关的数学物理问题。但至今还无其他人研究。

3)我们的研究解答是:类圈体(如环圈)内禀自旋有三种:面旋、体旋和线旋。类圈体的面旋、体旋和线旋还可两两组合,或三三组合,合计的标志值个数就是62。空心圆球内表面翻转成外表面,把管道及珠子推理到普朗克尺度,只给一维的沿着管线内壁移动。内外各自持球跑进的珠子相遇,在转点的普朗克尺度上,由于还可以各占一半合成一个球体,作体旋翻转后,各自再分开,恢复原来各自的形态。此前,"转点"的"庞加莱猜想球"自旋,如果是作纯面旋,那么从内向外或从外向内的交流就会被阻塞;不堵塞只能作纯体旋和四类组合旋。只不过纯体旋的转轴方向,与管柱壁的管长方向的中心线垂直。空心圆球内表面翻转成外表面,在庞加莱猜想球式的"转点"自旋这里,存在量子论类似的"间断"性。原因是,其一,即使球体的纯体旋不阻塞从内向外或从外向内的交流,但由于"转点"外的交流是在同一段线上运动,根据广义泡利不相容原理,它们必须"间断"交换才能进行。其二,如果是四类组合旋有一个被选择,本身也产生"间断",原因是它有旋到纯面旋位置的时候,这种阻塞即使时间是短暂的,因双方运动的速度或频率差,也要用普朗克尺度来截止可能涉及小数点后面的无理数或有理数的位数计算。由此,全息翻转到外表的信息像素粒子,排列的点阵列色调图案,不管是全黑色噪声、全白色噪声、全棕色噪声、全粉色噪声,还是一半对一半、表面均匀与不均匀,或雪花点的那种随机的杂乱无章,所有这许多不同方式的重组,并不改变系统的信息守恒的基本特征。

4)早在《求衡论》一书中,我们从类似称之为翻皮球内外无破裂的庞加莱猜想翻转引理,曾证明"绝对时间"就"藏"在"点内空间",它等价于虚数或复数。这是"绝对时间"不可倒流的原因。这与费曼把时间作虚数或复数用一致的。如果王音光定律成立,那么它一定同"里奇辐射" 一致的,是一种超光速隐形传输,等价于虚数或复数。现在可以证明,是里奇张量、黎曼张量的缩并产生的"缩并力",正是引发了"点外空间"萨斯坎德"持球跑进"全息原理式的与"点内空间"联系的翻皮球内外无破裂的庞加莱猜想类似的"里奇辐射"。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261003.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恨透宇宙大爆炸论者难以超越的榜... 下一主题:评陈绍光的量子旋进论基本原理
 [2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12/01/11 09:50 

宇宙学理论从超新星爆炸大红移推得宇宙加速膨胀这一结论
=========================================================
梅晓春的反对我认为是正确的。因为超新星爆炸时发光体受到加速而增加质量,造成增质的电子绕原子核的转速变慢,发出的光有更大的红移。

弗里德曼方程中用了罗伯逊-沃克度规。已有人证明,该度规得出的是牛顿-伽利略速度相加规则,而不是狭义相对论的速度相加规则。
==================================================================================================
 狭义相对论的速度相加规则之所以与牛顿力学的速度合成不一样,是因为物体加速后,质量有了增加,而其吸收的能量子的速度上限又是c,所以不可能像纯粹的能量子——光子那样自始至终遵循牛顿力学的速度相加规则。
而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一开始就宣称牛顿力学有效,并提出了合符牛顿力学速度相加法则的狭义相对性原理,正确地将动系的光对静系的速度做了牛顿力学的叠加:c+v和c-v,并依据它来推导洛伦兹变换。
所以对于光来说,牛顿-伽利略速度相加规则和狭义相对论的速度相加规则是一致的。以这个理由来反对哈勃红移,显然是不成立的。

宇宙大爆炸论经过居心叵测的某些人的改造,存在许多错误,如宇宙有限、时间有开端等等。但是这些不是否定爆炸、膨胀的理由。像广义相对论、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些未经彻底证实的大规模理论,一般来说总有正确的部分和错误的部分。这些理论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或两个理论之间有某些矛盾都属正常。形而上学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对的。
我支持大爆炸和膨胀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存在所谓宇宙背景辐射。观察证明,这个辐射对地球有千分之一的强弱不对称。而这个值恰好对应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公转速度。所以这个包裹了银河系的辐射源对银河系静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只能用银河系与其他星系各向同性的膨胀力来解释。这个“背景”辐射,不过是星系之间因为斥力而产生的同步辐射而已。



 [3楼]  作者:杨发成  发表时间: 2012/01/11 12:49 

中国的科学理论出不了门,外国的玄论大流行,真它娘的扯蛋蛋.
 [4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2/01/11 15:32 

   陈绍光老師在‘量子旋进论’中说的很清楚,他的旋进量子原型是物理学的纵向极化的李-杨中微子,他讨论的

是物理。‘量子旋进论’与数学上的弦和数学上的这旋那旋没有任何关系,请不要扯到一起去。陈老師不反对别人

从数学出发去探讨物理,但他决不这样做。陈老師走的是从实验出发归纳总结出一些东西再回到实验检验的路线。

 [5楼]  作者:jqsphy  发表时间: 2012/01/11 21:20 

大爆炸中的“相加规则”乃是指标度因子膨胀速度和粒子本身在坐标上的运动速度之和,这实际上就是求导规则罢了。设R为尺度因子,r为坐标距离,所以视察距离就是Rr,对它就时间求导,就得到两项速度之和(指标度因子膨胀速度和粒子本身在坐标上的运动速度之和)。这看似“牛顿-伽利略速度线性相加规则”,其实完全是两回事。它也不是“狭义相对论的速度相加规则”(它不涉及“狭义相对论的速度相加规则”使用前提)。总之,这句话“已有人证明,该度规得出的是牛顿-伽利略速度相加规则,而不是狭义相对论的速度相加规则”完全是乱写一起。
 [6楼]  作者:x2009  发表时间: 2012/01/12 12:57 

对【5楼】说:
沈博士所言极是.
 [7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12/01/12 13:54 

大爆炸中的“相加规则”乃是指标度因子膨胀速度和粒子本身在坐标上的运动速度之和,这实际上就是求导规则罢了
=================================================================================================
试问:
洛伦兹变换中的速度变换难道没有用距离对时间的求导规则?
要不要用洛伦兹速度变换,其关键在于相叠加的速度有没有更换所在的重力系。而真空中的光作为特例,与光源的合速度总是符合伽利略叠加。 这也是爱因斯坦推导洛伦兹变换的基础——牛顿力学有效。
 [8楼]  作者:李子丰  发表时间: 2012/01/13 10:15 

梅晓春得到院士表扬了!
 [9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12/01/13 10:52 

李博导:
我认为无论院士、博导还是任何其他人,对于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只能是一种平等的讨论关系。相互之间只有赞同和质疑,而无权对对方实施表扬或制裁。一个人不必因为哪一个高层人士赞成自己而屁颠屁颠,也不必因为官科的反对而垂头丧气。
我赞成梅晓春对诺贝尔奖的质疑,但是我不同意高伯龙的主要观点。
 [10楼]  作者:王为民  发表时间: 2012/01/13 11:35 

宇宙起源问题已经解决,见我的“白洞创生宇宙论”。
 [11楼]  作者:caozhongyin  发表时间: 2012/01/13 16:48 

谁能告诉此翁的电话及email
 [12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12/01/14 08:03 

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经过数十年艰苦工作和长期争论才形成并得到证实的。主要实验根据分为三个阶段:哈勃定理;伽莫夫核爆炸理论得到的氢氦比;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
这三个阶段跨越了几十年,证据充足,是近代天文学和宇宙论的重大成就。其中,最美妙的地方莫过于把宇宙论和现代基本粒子理论密切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统一图像。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大爆炸的创始人之一,比利时宇宙学家勒梅特神父从哈勃定理倒推,认为大爆炸起源于一个点,时间、空间和全部物质从该点产生。为解释激化状态如何从一个点扩展开来,后来又诞生了各种理论,包括远大于光速的暴胀论,就更不可思议了。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它们显然都是错误的,因为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是宇宙中的最基本定律,大爆炸只能使能量和质量改变形态,其数量在爆炸前后应相等,绝不可能从某个时刻开始无中生有。
因此,必然是宇宙的大量质量先由于引力等原因,向某个中心聚拢,待聚拢到一定程度,密度变得很大,相互碰撞剧烈,产生爆炸和核反应,但由于聚拢的趋势大于发散的趋势,爆炸后的物质并不能发散出去,源源而来的物质将它们压住,因而尽管该相对小的体积内爆炸愈来愈激烈,但仍然是一个收缩状态。最终,量变导致质变,待爆炸非常之剧烈,发散趋势胜过了聚拢趋势,这批物质从聚拢状态转为发散状态,于是我们的宇宙诞生了。
如此看来,大爆炸不是开始于一个点,而是开始于一个相对目前整个宇宙很小但实际仍然很大的体积。这个模型并不违反大爆炸理论的三大主要实验证据:首先,它显然符合哈勃定理;其次,它具有大爆炸后留存的宇宙背景辐射;至于伽莫夫理论预言并在天文上得到证实的氢氦比(它说服了大家承认仅有一次大的核爆炸),在本文提出的模型中也应成立,因为最后发生质变的强烈核爆炸只有一次。
现有的宇宙学还有一个为大家所忽视的缺陷。数据显示,我们宇宙的年龄(从大爆炸开始到现在)为140亿~150亿年,宇宙空间(有人称之为比我们宇宙更大的宇宙,即大宇宙Universe)的大小约为871亿光年。大爆炸所产生的我们的宇宙,大小约为150亿光年,现在太空望远镜所能探测到的距离也约为150亿光年,所以认为正好能够看到我们宇宙的边缘,还认为在边缘区所看到的就是大爆炸后最早形成的星系。
但是,细推之下,这些知识在逻辑上存在严重问题:第一,假如大爆炸是从一点或者相对小的体积开始,假设走得最快的星系向外膨胀的最快速度是光速的四分之一,则我们宇宙的半径不过是40亿光年左右,而不是150亿光年,那么太空望远镜在40亿光年之外所看到的是我们宇宙之外的星系,很可能是和我们宇宙类似,在大爆炸之时产生的其他宇宙(universes)。第二,假如认为向外膨胀的最快速度等于光速(只有静止质量等于零的粒子才有可能),这样我们宇宙的边缘才能在150亿光年,但150亿光年处边缘星系的光信号不能立即传到地球上来,要等到150亿光年之后才能传到,所以太空望远镜所看见的我们宇宙的星系最远不过75亿光年处,超出75亿光年的星系都不是我们宇宙中的星系。若认为膨胀速度可以远大于光速,就另当别论了。
所以,现在的宇宙学在逻辑上矛盾重重,应该破除对它的迷信,用辩证唯物主义重新考察宇宙学。
宇宙学的理论基础是广义相对论。对于广义相对论,不同的看法一直存在。爱因斯坦1955年去世后,长期跟随他的亲密学生及同事因菲尔德,坚持认为广义相对论是包含时间、空间及物质运动规律在内的宽广理论。而另一位权威人士,苏联的福克院士,则认为广义相对论只是广义引力场理论。现在的广义相对论学者大多追随和发展了因菲尔德的观点。
奇点理论是爱因斯坦以后的相对论(本文称之为后相对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辩证唯物论应该对后相对论重点考查,因为它的问题很多。后相对论中的奇点理论可能是过度迷恋数学化的结果,对它需要从奇点的定义开始进行考查。奇点本来是高密度、大尺寸的物质团所产生,非常鲜明而具体,若一定要给它下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也并非不可,但是后相对论对奇点的定义是否完全符合科学的抽象这一准则?恐怕未必。因为此定义以及据此证明的奇点理论,用于实践出现了许多难以理解的现象和结论,例如,大爆炸起源的点,被认为是相对论的诸多奇点之一,是时间的奇点等。
科学民主 百家争鸣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三位天文物理学家,奖励他们从超新星爆炸的特大红移效应中得出我们的宇宙在加速膨胀这一结论,并认为引起加速膨胀的机制是暗能量。
颁奖结果引起许多议论。首先,令人难以理解的是颁奖公告中把宇宙的膨胀和暗能量完全联系起来,似乎两者是一回事。不论从物理还是逻辑来看,都应该将加速膨胀和引起加速膨胀的机制分开。更难理解的是,占宇宙70%以上的、产生斥力的暗能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在地球以及整个太阳系都没有它的踪迹,甚至整个宇宙空间至今也没有找到?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后,物理学者梅晓春写了《2011年诺贝尔物理奖又授错了!》一文。列出五点反对宇宙加速膨胀的理由,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宇宙学理论从超新星爆炸大红移推得宇宙加速膨胀这一结论,使用的弗里德曼方程中用了罗伯逊-沃克度规。
已有人证明,该度规得出的是牛顿-伽利略速度相加规则,而不是狭义相对论的速度相加规则。英国物理学家米恩1943年甚至从牛顿力学理论导出弗里德曼方程。可见,弗里德曼方程并不适用于光速量级的高能超新星爆炸。因而,宇宙加速膨胀的结论存在疑问。
即使宇宙加速膨胀的结论成立,其膨胀机制是否为暗能量仍需进行严格研究。至少已有若干其他机制,也能解释宇宙加速膨胀。例如,本文前面提到的勒梅特(与弗里德曼几乎同时研究宇宙方程),他指出爱因斯坦宇宙方程中的宇宙学常数若取小一些的值,不但破坏了宇宙的动态平衡,导致膨胀,而且愈膨胀愈快。
================================================================================================
上面是从李子丰贴子里拷贝的高伯龙的部分被本贴1楼删除的话。
高伯龙院士并没有反对爆炸和膨胀,相反,他是赞成的。他反对的只是宇宙有限、时间有限、奇点之类无理的东西。
[楼主]  [13楼]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 2012/01/15 17:49 

霍伊尔是“稳恒态宇宙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恨透了宇宙大爆炸论,恨透了霍金。但霍伊尔恨透归恨透,而他早对盖夫曼的热大爆炸宇宙论的研究比对他自己的理论还下功夫,因此早在1954年他已用盖夫曼的理论证明从氦到碳这些轻元素,能够在温度为1亿开的红巨星中产生;1957-1967年,他又和伯比奇夫妇、福勒和瓦戈纳等合作,用大爆炸理论解释了所有其他轻元素的起源。虽然该壮举的主要贡献应归功于霍伊尔,但1983年的诺贝尔奖却只授予了福勒。因此霍伊尔为反“盖学”者,树立了难以超越的榜样。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3663179874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