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爱因斯坦上一堂初中物理课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05be30102dydn.html> 李新民 天津(188189189@163.com) 中国时永澄教授的多篇文章早已证明--伽利略变换与罗伦兹变换是等价的变换。之所以出现相对论和相对论统治科学的局面,是因为100年以来的科学家没有踏踏实实地学好初中物理学中的《速度合成法则》。时永澄教授是从两种变换形式的等价性进行证明,2004年我的第一篇有关相对论的文章《罗伦兹变换变换的实质》和本文是从两种变换适用的条件进行证明。时永澄教授得出的:【 爱因斯坦认为真空光速对一切观察者都是一个恒量,由此他建立了罗仑兹变换,该变换保证了光速不变. 我们发现罗仑兹变换要求人们像为地球上时钟设立地理时差那样也为惯性参考系中不同地点的时钟设立地理时差,才能让不同惯性系的观察者测得相同的光速.本文给出了三种符合罗仑兹变换的典型的时钟地理时差的设置,它们分导致关于运动钟的三个不同结论: 1.静止参考系内同步的本地时钟不设地理时差,运动钟走的慢, 2.静止参考系内同步的本地时钟设置非零地理时差,运动钟走的快, 3.静止参考系与运动参考系内所有时钟都设置非零地理时差,运动钟与静止钟同步.】 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罗伦兹变换就是:"射击移动目标的提前量。提前的是时间,时间就膨胀;落后的是距离,距离就收缩"。 尊敬的爱因斯坦和100年以来的物理学大师们,你们在没有学好初中物理学中的--"速度合成法则"和没有搞懂"伽利略变换"后,就利用"速度合成法则"和"伽利略变换"去变换光速,得到了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相对论;然后又创造了满天星斗和宇宙天空。科学完全是你们想象的天空,科学已被你们搞成魔鬼出没的舞台。一个延迟效应,一个普通士兵都懂得的提前量问题,被你们错误地拿来建立了宇宙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等几乎涵盖了自然科学的基础。虽然你们早已离开我们,但是,你们的徒子徒孙和粉丝们扛着你们的大旗统治着科学界,要把魔鬼赶出科学,只有对你们的徒子徒孙和粉丝们进行一场科学革命才行。 本文从物理学最基本的操作证明伽利略变换与罗伦兹变换本质是一样的,本文目的不在于推翻相对论,因为相对论大厦将要倒塌,我也没有必要费力气。本文目的在于物理学教科书,应该修改初中物理学课本中的速度合成法则。速度合成法则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法则,又是相对论的基础,同时也是科学的前沿问题。速度合成法则只所以成为科学前沿问题,是因为人们一直没有弄懂速度合成法则的合成原则,不知道速度的合成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两个速度都能合成为第三个速度。在这种情况下,物理学家乱用速度合成,结果是速度合成出种种神奇的功能。例如两辆车速度的合成,两辆汽车的速度决不能合成为第三个汽车的速度,汽车的速度只能从一辆汽车为参考系,测量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机枪每分钟发出近百发子弹,没有一发子弹的速度是合成的;同样两束光永远也不能合成。北京大学的时永澄教授证明:速度合成法则,伽利略变换和罗伦兹变换是具有同一形式和本质变换。在数学中,只要将矢量的起点移到同一点就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矢量合成,没有什么限制。在现实中,力的合成必须将两个力作用同一个刚体上才能合成。例如,两个人用绳索拉一辆车,绳索必须栓在同一辆车上才能合力拉车。速度的合成法则是有条件的,有两种形式和适用条件 形式1:以一个速度为参考系观测另一个速度,例如,两辆同向的车,对行的车或反向的车,以其中的一辆车为参考系,观测另一辆车的速度,就是两辆车的合成速度。这种形式特别适用光速,适用罗伦兹变换。狭义相对论讨论的就是这种速度的变换。由于地球有自转速度,光速是C。人们以运动的地球为参考系,观测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光行差实验,就是其检验。 形式2:在同一个参考系中,一速度对另一个速度的影响。例如,在地面参考系中,有一条小河,一只小船要横渡小河。河水的流速会影响小船的船速或横渡时间。在地面参考系,河水的流速是不变的,如果将河水的流速看成是光速,则地面参考系的伽利略变换就是罗伦兹变换。 形式1与形式2的不同点:选择的参考系不同 形式1以一个运动为参考系对另一个运动体速度的观测影响。 形式2 由于一个不变的运动对另一个运体作用,对另一速度的影响。 弄清楚以上两条,我们就知道如何合成两个速度,就知道狭义相对论根本不是什么物理学理论。条件1其实就是我们用枪打活动靶子或打飞机的提前量,提前量用的时间就是时间膨胀的量。 参考文献 1狭义相对论的终极评审--伽利略变换与罗伦兹变换变换等价性的确证,时永澄《北京相对论研究快报》2011.2 2一个惊世百年科学密案告破--爱因斯坦相对论合成律与牛顿力学速度合成律等价,时永澄《北京相对论研究快报》2011.2 3关于相对论中爱因斯坦的错误及其修正,时永澄《格物》 第十一卷总字第43卷,2011年第3期p49--63. 4 罗伦兹变换的三种典型的时钟--地理时差设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05be30102dxsj.html> ※※※※※※ 为什么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