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啸地貌学答愚人先生问 王德奎 海啸地貌学是由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地理系的布赖特教授等科学家建立。他们经计算发现海啸袭击海岸的大滑坡,可导致对邻近岛屿产生高出海面达约375米的巨浪。于是他们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岸寻找海啸的遗迹,发现有力的证据来自岩石台地:这些台地通常盖有年龄达约10万年以上的沙堆层,然而高度不到40米的山岩都已经变得光秃,处于未经风化的原始状态,有一处地方显示曾有许多布满棱角且重量约20吨的岩块从岩石表面被冲刷掉。这种清晰刻蚀的形状,只有在岩石被至少每秒10米的急流冲刷才会产生,并让岩石改变面貌。以新南威尔士洲为例,那里许多海岬的北面是悬崖,没有零散岩石块,而南面则缓慢倾斜入海。在过去,有人把沙丘的消失归因于暴风雨或者河水的冲刷。但布赖特等科学家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即使是带有7米高巨浪的大风暴,也无法强制把岩石台地磨光。 地貌类似记录、档案。澳大利亚海啸地貌学给予的启示是,海啸学也能当作一种地貌来讨论,即可以把地貌的很多特定参数和能构成海啸的所有可能的地方的特定参数,以及干涸了的盆塞海自身可确定的特定参数等结合,运用布赖特海啸地貌学方程,计算位于某种远古特定条件形成的内陆盆塞海原有的海水、力源,推证四川远古盆塞海及其后来干涸了的四川盆地大围坪盆塞海海啸遗迹的内蕴海啸地貌。笔者之所以受启发,是因笔者出生在四川盆地盐亭县天垣盘垭村袖头山大围坪,那里从榉溪河畔到梓江、涪江流域,存在数百座密集寨子山的古生态景观与寨子山下半坡的大围坪台地。 大围坪是地处半山腰,在山头与山头之间,即使有河流、山沟相隔,台地相对一致,水平线可延伸数十数百公里。少年时听说家乡的何拔儒先生有过盆塞海的推证,但那时他已早去世。海啸的定义是指一种巨大的海浪,主要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海岸崩塌、滑坡等海底地形大规模突变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一种重力长波。这是与潮汐靠星球引力营造地貌力完全不同的地方。然而正如潮汐在全世界到处都有,为什么只有钱塘江潮汐现象有此规模之大和奇特?这是潮汐从长江口的宽阔海面上溯到越来越窄的钱塘江面的一些特定的条件形成的。 1、如果还原盆塞海,就像钱塘江潮汐由一些特定的条件形成的一样,是否沿嘉陵江、涪江和梓江流域到榉溪河畔,几千年中多次发生的海啸,形成类似近海沟和俯冲带的一种巨大的海浪,当其接近榉溪河畔丘陵山地的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振幅陡涨,瞬时入侵沿岸山地,骤然形成的"水墙"一次次冲刷掉山腰表面的岩石和泥土,就能刻蚀出现在还可考的台地大围坪海啸地貌呢?这也可以根据榉溪河畔现在自身可确定的特定参数,用类似布赖特海啸地貌学方程大致能计算出的。即需要求出从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的水要多大?震级要多大?形成在多少年?海沟和俯冲带多在什么方向? 2、地史知识讲,上扬子海时期的海盆是大约距今5.7亿年前到4.4亿年前,到志留纪晚期才变成巴蜀湖。巴蜀湖干涸以后,就成了四川盆地。第四纪的地壳运动造成了三峡的对外通道,同时也极大疏通了巴蜀湖的残余水,这个时间大约距今200万年前。但这仅是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能产生的基础,距今7万年前到5000年前的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后期,多次大地震发生的大规模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崩塌,才是形成我们说的盆塞海本身。因此,这已经不属于巴蜀湖的残余,这是要分清楚的。 3、盆塞海面积估计有多大?因为海啸是一种波长相当大的流体(水)表面波,如果盆塞海不具备这样的尺寸的话,那么大型海啸波将来不及发育出来。有人指出海啸波里往往伴随着所谓孤立子波的产生,孤立子波的特点是,它以相对较小的衰减穿越其他表面波而却保留形态。这样,在到达陆地形貌阻遏时将产生较大的破坏力。其实用布赖特海啸地貌学方程和流体力学非线性孤波方程,道理是一样,先经计算,再寻找映证。 1)假设盆地面积是三角形、方形、矩形、菱形、梯形、六边形、圆形等7类形状,地震震源分别在边和角上,由此有多种组合;再根据现存的山崖断面的高度参数、台地面积参数代进方程,反推出盆塞海所需的面积和水量。由此四川盆地及周边省份的面积是足够的。其次是计算长江出川是山体滑坡和崩塌造成的堵,黄河入川是山体滑坡和崩塌造成的开,再加20000-8000年前长江和黄河及其支流上游在四川、云贵、青藏、陕甘等地区的高山冰川,在第四纪大冰川末期的迅速融化形成的一些高山湖,如果泛滥和溃坝等组合概率,由此水量的来源也是足够的。 2)台地大围坪形成时间计算,是假设造山运动形成的最初山形,类似金字塔的等腰三角形,台地是在等腰的两边对称分别切去了一个小直角三角形。把这两个小直角三角形转换成土石方量,除去海啸袭击冲刷搬掉的土石方量,剩下的归因于每年暴风雨或者河水冲刷等水土流失量,人类改田造地等人为搬迁量的叠加,那么这个每年的叠加量除以小直角三角形剩下的整个土石方量,可估算出大围坪地貌形成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