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媒质波动理论与相对论的竞争
一、关于物理过程延长(时间膨胀) 按照相对论的观点,同一物理过程在动系中所经历的时间要比在静系中所经历的时间长。相对论的这种效应被称之为"动钟变慢"效应或"(动系)时间膨胀"效应。 相对论认为,某一物理过程如果在静系所经历的时间是t,那么该过程在动系(相对静系以速度v匀速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会增大为у×t【即增大为原来的у倍,у=1/[1-(v/C)2]0.5】,相对论列举了例子,火车底部有一光源竖直向上发射一束光,正好射到火车顶部(光源正上方)的接收器上,火车底部与顶部之间的距离是d ,当火车静止时,光从底部光源传播到达顶部接收器所用时间t=d/C;当火车以速度v运动后,光从底部光源传播到达顶部接收器所用时间会增大为у×t=уd/C=d/(C2-v2)0.5。相对论的这个结论与"动媒质波动理论"的结论一模一样!如下图: 按照"动媒质波动理论",当无风时,超声波声纳向正北方的接收器(距离的d,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C)发射一束超声波,超声波从声纳到达接收器所用时间为t=d/C;当地球上在东西方向上刮风时(空气相对声纳运动速度是v),超声波从声纳到达接收器所用时间增大为у×t=уd/C=d/(C2-v2)0.5。不论风速是几何,超声波束在接收器上的落点位置(声斑位置)不会改变,但是当风速≥C时,超声波从声纳到达接收器所用时间为无穷大! 上述声波实验的结论对于光波实验照样成立。上述结论仅仅对波成立,对粒子是不成立的,如果换成子弹,风不会改变子弹从枪到达接收器所用的时间。但是相对论却认为动系中"一切物理过程"都会延长,而且该"过程延长"是相对的。因此相对论和"动媒质波动理论"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它们对某些具体物理现象会得出"一模一样"的"物理公式"。 二、关于"光行差"现象 在相对论和"动媒质波动理论"建立之前,物理理论并没有很好的解释光行差现象,以前的物理理论仅仅从经验上解释了地球上观察到的"恒星周年光行差"与"地球相对太阳的速度v"有关,而且观察到的"恒星周年光行差"与理论给出的经验公式【θ=α-α′;tanα′=sinα/(cosα+v/C) 】"看似符合的很好"。比如当上述公式中,当α=90°角时(即观察所发射的光线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垂直的恒星),"tanα′=sinα/(cosα+v/C)"变成"tanα′=1/(v/C)= C / v", θ=α-α′= 90°-α′,因此tanθ=1/ tanα′=v/C,v=29.75km/s代入上式得到"恒星周年光行差θ"约等于20″.47。 也就是说,"恒星周年光行差θ"约等于20″.47,是由公式tanθ=v/C (v=29.75km/s)计算出来的。 但是按照相对论的光行差理论,"恒星周年光行差θ"约等于20″.47,应该是由公式sinθ=v/C (v=29.75km/s)计算出来的。【不过相对论是这样协调的:由相对论的sinθ= v/C可以推出tanθ= v/(C2-v2)0.5= v/C[1-(v/C)2]0.5= у(v/C), 当v<<C时,у≈1, tanθ=у(v/C)演变成经典的公式: tanθ= v/C。】 按照"动媒质波动理论"中的公式: ,光行差角x=θ-α,当θ=90°角时,公式变成:
又因为光行差角x=θ-α=90°-α,得到: sin x= v/C----sinθ=v/C (光行差角统一用θ表示) 公式sinθ=v/C和公式tanθ=v/C到底哪个正确?因为地球公转速度远远小于光速C,导致公式sinθ=v/C和公式tanθ=v/C的计算结果的差距几乎为零。不过高能粒子加速器中的粒子可以作为光源,而且该光源的速度可以接近光速,因此我们可以在粒子加速器旁边放置一个望远镜用来观察粒子辐射的光波,我们会发现,必须调整望远镜的倾角才可能看到光,粒子速度越大,望远镜倾斜的越厉害,该倾角符合公式sinθ=v/C。 相对论和"动媒质波动理论"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结论:当光源和观测者同速前进时(光源和观测者相对静止时)观测者不会看到光行差。这是个意义重大的结论!这表明"光行差"效应与"多普勒"效应一样都是"相对效应"。观测者不可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光行差"现象或"多普勒"现象来判断自身的"真正运动速度"。因此地球上的恒星光行差现象并不能证明地球一定相对以太是运动的。或者说,恒星的光行差现象并不能证明地球表面存在"以太风",因此光行差现象和"迈克尔巡莫雷"实验并不矛盾。 是物理学自身的漏洞给了相对论机会。 ※※※※※※ 流水和气流不会改变其中超声波束的传播方向——动煤质波动理论呼之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