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Sagnac效应计算方法归于一统 看到“八种Sagnac效应计算方法归于一统”,大家不要吓得屁滚尿流。其实是2乘2乘2罢了。此为整理总结本人思路而作,以备忘。 我们讨论环地球转动光纤的Sagnac效应,假设光纤紧紧裹住地球赤道。 第一、二两法: 黄hudemin “牛顿力学+地心参考系”法:观察者在地心参考系;认为地心参考系是惯性系,在地心参考系中,光速为c。两束光从圆环光路上某一位置A向相反方向同时发出,各自以光速c传播。若环路静止,则两束光经过距离2πR后,同时回到位置A,两束光之间没有相位差;若圆环以角速度Ω顺时针转动,在惯性系的观察者看来,从A点发出沿顺时针传播的光回到发射点时,由于环路旋转,在这一段时间内,A已转过一段距离到达A’点,对顺时针传播的光来说,要多走ΩRt的距离才到达A’点,光程为2πR +ΩRt,因此光所用时间由ct=2πR +ΩRt确定,得t=2πR/(c-ΩR). 同理,对于逆时针传播的光,有t’=2πR/(c+ΩR). 计算t与t’的差,就可以计算Sagnac相位。
沈jqsphy “狭义相对论+地心参考系”法:观察者在地心参考系;暂时认为地心参考系是惯性系,在地心参考系中,光速为c。计算方法与上面的一样,只是考虑到“运动尺子变短”(狭义相对论),所以2πR需要做长度修正。但这个结果其实是速度的二级修正,很小,实验也测不出来,所以我们不计。这样,此一、二两法除此(长度修正)之外,没有实质性区别,结果也相同(在速度的一级近似上相等)。 第三、四两法: 黄hudemin “牛顿力学+地面参考系”法:观察者在地面上。由于地球自转,地面上的观察者在地心看来具有速度476米每秒(赤道上为476米每秒。如果观察者不在赤道上,在其他位置,那么速度可能为几百米每秒。这里因为是环地光纤,我们选取476米每秒)。由于真正测量相位差的是在随环路一起转动的仪器,所以最需要直接在转动系推导。经典理论坚持绝对时空观,时间差对任意参考系来说都是相同的,无论在哪个参考系计算,都能得到相同结果。具体来说,由于光路环的旋转,根据经典力学速度合成公式,顺逆两束光在转动系的观察者看来,光速分别为c-ΩR和c+ΩR,而光程均为2πR,这样立即得到上面方法一(黄hudemin “牛顿力学+地心参考系”法)的结果。正是基于这一点,许多人认为Sagnac效应证实了光速可变(黄德民先生语)。
沈jqsphy “广义相对论+地面参考系”法:观察者在地面参考系。由于地球在自转,所以这在本质上是一个非惯性系问题,是广义相对论问题。自转要导致科里奥利力(是等效的引力磁力)和科里奥利势,这在度规中表现为g_{0i}不为零。g_{0i}的物理意义是引力磁势。由此计算Sagnac效应(Sagnac效应在这里其地位类似电磁学的A-B效应)。不过与上面的黄hudemin简洁计算法不同,该法计算比较复杂(但也充满美感)。具体计算可见本人2010年10月所写文章《Sagna效应中光波频率波矢关系及Michelson-Morley实验再探》(网上搜索关键词可找到该文)。其结果与第二法(沈jqsphy “狭义相对论+地心参考系”法)一致,与黄Hudemin(第一、三法)在一级近似上也一致。由于是在非惯性系(自转地球),所以光速自然可变(各向异性)。在这里,Sagnac效应证实了光速可变(非惯性系的光速可变,是广义相对论的要求)。
本来问题结束了。但久广提出新问题。他认为:既然沈jqsphy还认为公转的参考系不是局域惯性系,光速也可变,那么为何在GPS中地心参考系上使用光速c(没有加上地心绕日心的30000米每秒的速度)也可以很精确与实验符合?他由此认为沈jqsphy的“公转的参考系不是局域惯性系”是错的。尽管本人(沈jqsphy)做了诸多详细解释(这里就不再叙述了),但久光与黄Hudemin二位认为本人没有理解他们的问题。于是我将上面四法推广为新的四法,即在“公转的参考系不是局域惯性系,光速也可变”思想基础上,认为地心参考系是一个非惯性系,在它上面光速需要修正,不但要把地心绕日心的30000米每秒的速度加上去,还应该把日心绕银心的220000米每秒等也加上去。 于是第五、六法: 久光-沈jqsphy-黄hudemin “牛顿力学+地心参考系”法:观察者在地心参考系;认为地心参考系是非惯性系。地心参考系相对于惯性系的速度是30000+220000+……(这个速度最多达千公里每秒,即地心参考系相对微波背景的速度。省略号……下面略)。在惯性系(可以是微波背景或者总星系)中光速为c。因此在地心参考系上的光速为c+30000+220000, c-30000-220000。两束光从圆环光路上某一位置A向相反方向同时发出,各自以多少速度传播呢?这有点难算了。光在圆环光纤内传播,30000+220000这个速度方向却不沿着环路路径(30000+220000的速度方向指向地心相对于总星系的方向),设环路上每一点切线相对于30000+220000方向的夹角是θ,所以光在环路中的速度是c+(30000+220000)cosθ, c-(30000+220000)cosθ。若圆环以角速度Ω顺时针转动,在惯性系的观察者看来,从A点发出沿顺时针传播的光回到发射点时,由于环路旋转,在这一段时间内,A已转过一段距离到达A’点,对顺时针传播的光来说,要多走ΩRt的距离才到达A’点,光程为2πR +ΩRt,因此光所用时间由[c+(30000+220000)cosθ]t=2πR +ΩRt确定。实际上θ是时间的函数,所以应该用积分,可以想到cosθ的积分为零(确切地说,是因为环路没有沿着转动线速度30000+220000,把众星系包围进去),所以30000+220000不产生有影响的结果,结果仍旧得t=2πR/(c-ΩR). 同理,对于逆时针传播的光,(30000+220000)cosθ的积分也不产生影响,有t’=2πR/(c+ΩR). 计算t与t’的差,就可以计算Sagnac相位。结果与第一法相同。
久光-沈jqsphy-黄hudemin “广义相对论+地心参考系”法:这是第二法(沈jqsphy “狭义相对论+地心参考系”法)的推广。原本使用狭义相对论,但由于目前认为“地心参考系是非惯性系”,这是广义相对论问题。由于是非惯性系,光速可变(原因是有巨大的引力磁势即度规g_{0i},它与30000+220000成正比),造成坐标光速各向异性,在地心参考系上的光速也为c+30000+220000, c-30000-220000。计算方法类似方法四(沈jqsphy “广义相对论+地面参考系”法),在计算Sagnac相位时,也可以产生类似第五法的效果(即θ是时间的函数,所以应该用积分, cosθ的积分为零,所以30000+220000不产生影响,即因为环路没有沿着转动线速度30000+220000,把众星系包围进去)。 第七、八法: 第七、八法很容易理解了。它们是第三、四法的推广,但要考虑到第五、六法的因素。结果在速度(地球自转476米每秒)的一级近似上与前述所有方法一致。 讨论与结论:无论牛顿力学还是相对论,无论认为单向光速是c+30000+220000+476,还是c+476,Sagnac效应均体现不出30000+220000修正。 但牛顿力学认为可以测量单向光速,可是单向光速c+30000+220000+476它没有测到过,这成为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这构成了对牛顿力学的一个挑战。 在相对论中,单向光速一般不可测。测光速,一般总是测得是回路平均光速,光速各向异性被消除。无论在惯性系还是非惯性系,为测单向光速,它都需要事先对钟,如在非惯性系,对钟手段是可变的光速,再来测量可变的光速,这构成一个循环论证(能测单向光速又不需要对钟的唯一手段是Sagnac效应)。所以,在“相对论+非惯性系”,虽然认为单向光速是c+30000+220000+476,但实际上测不出来这个速度修正30000+220000+476(除了Sagnac效应,但因为光纤环路只能局部围绕,所以实际上Sagnac效应只能测量出476修正)。在更多的情况(与Sagnac效应无关)下,我们可以利用“错错得对”的原则,干脆直接令光速为c(在非惯性系和弱引力场中)。这集中体现在迈-莫实验中:在惯性系(平直时空)中,光速不变导致了零干涉相位移动。极具意味的是,在弯曲空间中,可变光速(但仍旧满足ds^2=0)也导致了零干涉相位移动(我的《Sagna效应中光波频率波矢关系及Michelson-Morley实验再探》一文,研究了转盘上的Sagnac效应和迈-莫实验效应,发现只要保持ds=0,即使光速可变(非惯性系转盘要求光速可变),迈-莫实验也是零结果)。由此,迈-莫实验是一个相对论普遍结果。虽然地球是一个非惯性系(光速可变),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假装把它看作是惯性系(光速不变),此即“错错得对”,很多物理现象(包括迈-莫实验)都可以解释得通,也计算得通。沈建其201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