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牛顿力学也是伽利略变换下的相对... 下一主题:请沈博士解读图片
GP-B 任务失败的原因经陈绍光分析是超导磁屏蔽的漏洞
[楼主]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2010/12/02 00:06
点击:4090次

GP-B 任务失败的原因经陈绍光分析是超导磁屏蔽的漏洞    

 本文首先简介GP-B 任务失败的事实:承诺失信天下,最终报告不可信,精度打回了原点。着重指出导致失败的真正元凶是超导磁屏蔽的漏洞,外磁场也确实干扰到了记录的转子方向数据。最后提出了改进陀螺超导磁屏蔽的建议。 

(一GP-B 任务失败有着下列三层意义:

1.无可挽回的失信天下

  37届空间科学大会(20087月加拿大蒙特利尔)中的H04 GP-B专题小组,在征集论文几个月之后于20085月被大会学术委员会撤消了,陈绍光投到 H04的论文《根据量子场论不存在Lense-Thirring 效应》被转到H05专题小组作口头报告並以海报形式公布。作为GP-B专题讨论主角的斯坦福大学的论文无论是主动撤回投稿还是被大会审稿人否决,至少对参与大会的一千多个各国专家来说产生了GP-B任务失败的效果:GP-B飞船升空四年多应该出结果时却撤消了专门讨论GP-B任务的H04小组,而且20074月斯坦福大学GP-B小组的首席科学家F. Everitt 在美国物理学会的会议上曾声称最终结果在2007年底出来。

2.最终报告不可信:

  延后两年多的最终报告是用了“Patch-effect anomalies 班点效应反常”、“a changing polhode path 变化的本体极迹路径”、“two larger than expected Newtonian torques两个超出预期的牛顿力矩”以及“roll-polhode resonance torques 滚动-本体极迹共振力矩”等众多假定作为基础。最终报告中声称:“while mechanically both rotor and housing are exceedingly spherical, electrically they are not.陀螺的转子和支承在机械上是严格的球形,但电气上不是。”这些假设以及假设中的物理模型是否合理需要专业地评论,但这些假设直接否定了GP-B实验的理论根据------超导伦敦磁矩的方向与其自旋轴方向完全一致(基于此一致性才能用SQUID磁力计测磁矩方向代替测转子自旋轴方向,这是GP-B的特色和超高测量精度的关键),理论根据的不成立使GP-B实验的优势尽失。更为重要的是:GP-B实验采集到的数据只有磁矩方向的数据,没有陀螺自旋轴方向的数据,两者方向一致或不一致是无法验证的。有无静电‘班点’,有无‘共振力矩’是‘看’不见的,只能用磁矩方向的数据来拟合这些假设,而且这些假设中的十多个参数也是变化的,並且各参数必需用采集到的磁矩方向数据通过拟合方式来调整确定。当一组数据用来拟合十多个未知的可变参数时,可有非常多的组合方式,只要有耐心总可以调整出许多种组合参数群全都与数据吻合。只要公布了全部原始数据,读者中就有不少人都能给出一套模型的组合参数完全与原始数据相吻合。可NASA最终报告只用其中一种组合参数的拟合成功,又无任何旁证(例如专门附加实验定出模型参数,按假定的模型改变实验条件用对比法定出模型参数等等,可是由于反常的‘班点'至少在20074月之后才发现,他们再改变2005年九月完成了的实验),就用来作为众多假设成立的证据。他们用记录的数据决定模型参数,再说此假设模型符合实验结果而成立,这是典型的自我循环论证。因此很难令人相信他们假定的‘班点’和‘共振力矩’等等东西是真实的存在。

3.精度打回了原点:

  就是别人相信了这众多假设,GP-B最终结果的精度也远低于预期。GP-B小组 F. Everitt 20074月还在美国物理学会的会议上声称:测地线效应的精度为0.01%,坐标拖曳效应的精度为1%GP-B最终结果公布的精度: 测地线效应的精度为0.5%,坐标拖曳效应的精度为14%由此可见GP-B最终结果的精度远低于实验设计时的预期,而且没有超过以前实验的精度。以前的其他实验,测地线效应的精度约为1%,用早期的 LAGEOS 激光地球动力学卫星间接测量 gravitomagnetism引力磁性效应的精度约为10-15% (量子场论的引力磁性是真正的磁性,是本质为虚中微子流类Casimir压力的引力导致的正负电荷分离,从而动量矩必然伴生磁矩。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磁性只是类比于磁性的说法而非真实的磁性,它等同于由非剛性时空引起的Lense-Thirring效应或坐标拖曳效应)

(二)超导磁屏蔽的漏洞是导致GP-B任务失败的真正元凶

  对于GP-B 5×10^-14高斯(比地磁场小13个数量级)史无前例的超高精度的磁测量,完善的超导屏蔽是必需的。GP-B有四重电磁屏蔽措施:高导磁率的μ合金屏蔽,超导铅袋屏蔽,包围每个陀螺的横向圆筒状局部超导屏蔽和利用对称性抵消干扰的屏蔽。μ合金屏蔽和对称性屏蔽只能起一点辅助作用,非密封的横向圆筒状的局部超导屏蔽起的作用也有限,这是因为待测的超低频磁场的磁力线是无孔不入的。只有铌金属超导屏蔽盒(由较厚的铌盒完全密封)是完善的屏蔽,但它仅仅包围了SQUlD磁力计的核心部件。SQUlD磁力计的捡拾线圈不在铌金属盒内,从陀螺结构看它也不可能被封进铌盒内。GP-B四个陀螺的转子是3.8厘米直径的石英球,石英球覆盖1.27微米厚铌层,低温下成为磁轴与自转轴一致的超导转子。悬浮转子的支承是由两块石英构成,每块上挖有一个凹下的半球形,每个凹下的半球内壁上覆盖铌膜制作成三个电极(ELECTRODE),用来静电悬浮转子。一块石英上放入转子再盖上另一块石英就成一个陀螺(GYROSCOPE)。组合前在一块石英的平面上围着凹下的半球形沉积一个4的铌线圈,成为包围着陀螺转子的捡拾线圈(PICK-UP LOOP)。见图:

1.转子与支承:

http://hotimg23.fotki.com/a/58_60/121_253/mester1-vi.jpg

 

>

沿飞船轴(Z)安装有一个纯石英的天文望远镜和一个石英支架,四个陀螺沿XY方向嵌入支架内,四个捡拾线圈的轴向两个平行于X方向两个平行于Y方向。由此结构可见,检拾线圈没有也无法放进SQUlD磁力计的完善的铌屏蔽盒。见图:

2. SQUID:  

 http://hotimg23.fotki.com/a/58_60/121_253/squidandschematicLARGE-vi.jpg> 

3.四陀螺仪:

 http://hotimg23.fotki.com/a/58_60/121_253/four_squids-vi.jpg 

若是在每个陀螺的两块石英支承的外表面再覆盖铌层,两块组合之后的缝隙以及启动转子的氦气进出管和阀门上塗上铌膜,捡拾线圈和悬浮支承的电极引线的对外连接采用成熟的 SQUlD 磁力计的磁屏蔽接口,就能构成完善的全密封超导屏蔽。可惜的是GP-B设计者没有这样做,他们过分相信他们发明的铅袋屏蔽   铅袋是由63微米厚的铝箔(超导转換温度7.2K)剪切、卷曲、焊接成圆筒状,下端收口折缩成圆锥样子状似一个捕魚网。见图:

4.铅袋

http://hotimg23.fotki.com/a/58_60/121_253/CryogenicPerformanceM-vi.jpg>

在杜瓦中高导磁率的μ合金屏蔽内面,四个尺寸步步减小的铅袋用支架一层套一层地浸入杜瓦的液氦内构成超导铅袋屏蔽。见图:

5.铅袋屏蔽:

 

  http://hotimg23.fotki.com/a/58_60/121_253/CryogenicPerformance-vi.jpg>

内有四个陀螺的石英支架连接石英望远镜构成科学仪器总汇,最后费一天时间慢慢地小心扦入己浸在杜瓦中的四个铅袋的中心。见图:

6.杜瓦:

 

 http://hotimg23.fotki.com/a/58_60/121_253/_Final_NASA_Report020509web-vi.jpg>

铅袋上端没有封口,也不能封口,因为封口后不能扦入仪器总汇。即使以后再封口也不可能,因为陀螺转子是在升空后才启动其高速旋转,自旋启动用的氦气箱(Spinup Helium Tank)是在铅袋外面的,总要通过管道连接到转子上的启动沟(SPIN-UP CHANNEL), 而且启动自旋的氦气是排放到空间,也要通过管道与阀门(15厘米直径),陀螺启动的进气管与排气管都必需穿过铅袋,使得铅袋决不可能构成密封屏蔽这就是GP-B超导屏蔽的漏洞。

()事实上外磁场干扰了采集到的转子方向数据

1强外磁场干扰中断数据   

   最终报告P.55: Unfortunately, the year-long duration of the experiment was interrupted by several spacecraft anomalies (e.g. the solar flare on January 20, 1995此处原文有误,1995应改为2005), 年长度的持续时间被飞船反常所中断,数据被分成十段,段之间的间隔为几日,P.561表明:各段的持续时间为几日至几十日,中断的时间最多3日。最终报告中反常的原因是以2005120太阳耀班为例,太阳耀斑(Solar flare)属于太阳风暴的一种,是指太阳黑子的不寻常活动,将对地球生成巨大的磁场与辐射,还有明显增强的高能质子流等等。  

      Segment            Science Data                         Duration (days)     

         1         September 13,2004 September 23           11     

        2         September 25 November 10                   47     

        3         November 12 December 04                   23     

        4         December 05 December 09                        

        5         December 10 January 20, 2005              42     

       6         January 21 March 04                           43     

       7         March 07 March 15                                 

       8         March 16 March 18                                 

       9         March 19 May 27                              70    

        10         May 31 July 23, 2005                       54            

               Table 1. Segmented Science Data

   2,中等外磁场干扰的数据被删除  

      NASA最终报告对外公布数据P.127(北南方向测地线效应)中200527329之间删除了一段长约15天的数据,P.594和图5中删去的天数更多。可这段时间中断的数据总计只有5天。121927只在120因太阳耀班数据被干扰中断了1天。可报告中P.594和图5121927的数据删除一段约5天上的数据。这些额外多删去的数据日期正好在紧随数据中断日的前后,显然,此时的外磁场虽然减弱了但仍有中等强度,己影响到数据无法与假定的模型拟合,才不得不违反数据完整性原则而忍痛删除。见下列图:

7.P.594:

http://img.ph.126.net/EL5_K4gsjbkSedjP8F7Ulg==/3324500949930389166.bmp> 

8.P.595: 

 

 http://hotimg23.fotki.com/a/58_60/121_253/ASA_Report020509web_jpgF_5A-vi.jpg

9.P.595: 

http://hotimg23.fotki.com/a/58_60/121_253/1-vi.jpg  

3,弱外磁场干扰不影响可被拟合的数据值吗?  

      既然数量少的较强的外磁场己经突破了上述GP-B的四重磁屏蔽,进入到了检拾线圈,导致了数据被干扰中断或超出了拟合模型的预期。数量更多的较弱的外磁场同样能进入到检拾线圈,只是干扰更弱对待测伦敦磁矩的影响更小罢了。因为所有磁屏蔽都是按屏蔽系数削弱外磁场,而不是一个智能阀门只许强磁场进入不许弱磁场进入。而且弱场数量多其频率分布更广,穿入磁屏蔽漏洞孔隙的机会更多。  当认为P.595 EW方向的数据曲线以及删去了的数据都是外磁场的干扰所致,则坐标拖曳效应为零。有无限多种外磁干扰模型能与测得的数据相吻合,当然,也能变换一下模型拟合出坐标拖曳效应的进动结果或退动结果。四个陀螺中234三者以退动为主,平均斜率所代表的退动速率是坐标拖曳效应预期的进动速度率的几十倍,拟合出正、负、零这三种结果都合理。   P.594 NS方向的数据则只能拟合出测地线效应的进动,若把删去的数据拿来一起拟合其结果相同,只是精度大为降低罢了。  

   最后,我们对斯坦福大学GP-B小组的科学家们四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表示敬佩,祝愿在今后的改进实验中取得完满成功。我们的初步的改进超导磁屏蔽的建议如下:在不改变原来的磁屏蔽措施下,增加对陀螺的全密封超导屏蔽:1,在每个陀螺的两块石英支承的外表面再覆盖铌层;2,两块组合之后的缝隙以及启动转子的氦气进出管和阀门上塗上铌膜。3,捡拾线圈和悬浮支承的电极引线的对外连接采用成熟的 SQUlD 磁力计的磁屏蔽接口。  

  本文中引用的页数P.xx 是NASA最終报告的页数,原文地址: http://einstein.stanford.edu/content/final_report/GPB_Final_NASA_Report-020509-web.pdf>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232656-1.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牛顿力学也是伽利略变换下的相对... 下一主题:请沈博士解读图片
 [2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10/12/02 18:51 

    觉得这是姗姗最有水平一篇分析文章,虽然我不知道超导磁屏蔽是怎么回事(光纤不是金属),也不知道陀螺内部结构中的质量分布是如何确保球对称的,但相信其“斑点效应”解释牵强附会,“最终报告”严重造假。我用引力质量减少而惯性质量增加的牛顿理论修正假设,计算结果比广相的力矩小15个数量级,所以我认为在理想状态下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可观测的进动值。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楼主]  [3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0/12/02 20:45 
 [4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10/12/02 22:25 

谢谢楼主和陈老师如此深度地分析,先收藏了。

我发现NASA最終报告里的结果与这个网址:http://amssshangyu.blog.163.com/blog/static/122664833201072904746952/提供的结果有出入。
NASA的结果是-6550±14毫弧秒/年,NS方向;-69.1±5.8毫弧秒/年,EW方向。
网址的结果是-6564毫弧秒/年和-81毫弧秒/年。而且图中还显示了广相的修改结果,变成了-6571毫弧秒和-75毫弧秒。


向楼主印证一下:上述都不是原始数据吧?是原始数据扣除了‘班点’和‘共振力矩’等东西后的结果吧?
那他们不是可以随便篡改数据了吗。那他们为什么不直接把数据改成原先他们预测的6614.4毫弧秒/年和40.9毫弧秒/年呢?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5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10/12/02 22:51 

EW方向的数据也太杂乱无章了!连整体趋势都没有。这都算测出了参考系拖曳效应?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楼主]  [6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0/12/03 10:22 

对【4楼】说:

 NASA的GP-B最终报告中开始是前言,有主要领导人簽名。报告有五篇,笫一篇是项目负责人Everitt为首的多人的总报告,12页图7中给出的是2007年4月Everitt在美国物理学会上公布的测地线效应(直接测量北南方向)的 1σ 的平均结果 6,638 ± 97 毫孤度秒/年,扣除太阳测地线效应 +7毫孤度秒/年以及导航星本征运动 +28毫孤度秒/年,结果为 6,673 ± 97 毫孤度秒/年,与广义相对论预言 6,606 毫孤度秒/年相比较。当时说坐标拖曳效应的结果2007年底可出来,因此有2008年空间科学大会中的H04专门讨论GP-B任务的专题组。最终报告中17页的图13最终结果的净预言为地球测地线效应 6,606 毫孤度秒/年加太阳测地线效应 +7毫孤度秒/年以及导航星本征运动 +28毫孤度秒/年 6,571 毫孤度秒/年(这是完全正当的也是实验之前他们所预期的)。在17页的图13最终结果的 6550 ± 14 毫孤度秒/年的数据是加了'班点效应力矩'、'本体极迹-飞船转动共振力矩'等四个修正后的结果,尤其是本体极迹周期为 1~2小時飞船转动周期为 77.5秒,两者频率相差近百倍的谐波共振实在是太牽强了,这一'共振修正'把北南方向的超预期的多余进动转变成了西东方向的进动,即是说把测地线效应的一部分向南进动转化成了坐标拖曳效应的向东进动,从而测地线效应的进动从2007年报告的快于预期变成了最终报告的慢于预期,坐标拖曳效应的进动从原始数据的反预期的平均向西进动变成了最终报告的符合预期的向东进动。

 [7楼]  作者:鹏翱九宵  发表时间: 2010/12/03 17:18 

整什么狭义、广义效益的?不错往那里跑?相对论所有的数学关系式都是错误的,你偏要用,那怨谁呀?就象林金似的、连个计算关系式都写不出来,还冒充什么首席科学家?作人都没有一点脸耻?
 [8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10/12/03 20:10 

对【6楼】说:
谢谢,原来是这么回事。

坐标拖曳效应的进动从原始数据的反预期的平均向西进动变成了最终报告的符合预期的向东进动。
=========================================================================
北和西是正方向。都是负值意味着自转轴向南和向东偏。原来这参考系拖曳被所谓的“本体极迹-飞船转动共振力矩”给修正了,由实际数据的向西变成了向东。
这么多的修正,即使不符合GR,也可以修正到符合GR。那么,不考虑任何修正的原始数据是多少呢?
4个陀螺仪的自转有2个相反的自转方向,它们的进动方向也相同吗?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楼主]  [9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0/12/03 22:13 

对【8楼】说:

 四个陀螺自身的转动方向叫自旋轴方向,理论上自旋是左旋或右旋与进动无关,安排四陀螺自旋方向不同就是为了证实这一点。己贴出的最终报告59页的图4和图5是直接记录到的方向随时间变化图,四个转子每的北南方向为图4,西东方向为图5(各图中的间断处是不知用什么标准删去的,报告中未说明)。四个陀螺的图是不相同的,图的斜率表示进动值。测地线效应(北南方向)进动的四个图比较有规律,2007年己得到平均结果 6,638 ± 97 毫孤度秒/年。太阳测地线效应导航星本征运动是应该扣除的,其结果 6,673 ± 97 毫孤度秒/年相应于地球的测地线效应的测量结果。坐标拖曳效应(西东方向)进动的四个图没有规律,2007年报告未给出的拖曳效应平均的结果。

 [10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10/12/03 22:46 

【本体极迹-飞船转动共振力矩】怎么产生的?我不太明白。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楼主]  [11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0/12/18 18:46 

对【10楼】说:
  每秒4000转的超导转子产生的London磁场(London field at 80 Hz: 57.2 μG )是实验预期的正常的场。本体极迹Polhode是对实验观测到的超出预期的磁场的一种解释,认为石英转子和支承的表面存在班点(被静电污染或由于石英材料的不均匀导致接触电位差各处不同)使得磁轴与转子的自转轴不一致,从而London磁场之上会加一个班点效应的本体极迹磁场。若只是固是在转子和支承表面的静电班点其产生的磁场应与转子的频率相同,但是实验观测到的异常磁场频率非常低(变化周期是12小时)。他们就再假设静电班点是在转子或支承的表面上移动的,即是说,本体极迹是围绕转子的自转轴慢慢地进动,导致异常磁矩围绕着London磁矩低速进动。此异常磁矩被称为捕获磁通量磁矩Trapped Flux Moment[他们用Trapped Flux捕获磁通量)这个词,就己经承认了磁屏蔽有了漏洞,无论是静电班点的电荷还是磁通量的磁力线都是从陀螺测量系统外面捕获来的]也只有从空间外面而来才能说得通何以会变化位置,若只是地面升空前污染了转子或和制作时石英不均匀的接触电势差则静电班点不可能在转子表面上自行移动位置。捕获Trapped 磁场的大小四陀螺分别是 3.0μG1.3μG0.8μG0.2μG    用斑点效应patch effect和本体极迹Polhode效应只能改变读数标度大小,不可能让北南方向与西东方向的数据进行交換调整。引入本体极迹与卫星转动的共振力矩,是北南方向与西东方向的数据进行交換调整的关键。77.5秒周期的设计卫星转动是用来调制陀螺自旋轴方向,以此减小正比于 1/f 的低频噪音。本体极迹的进动周期是比卫星转动周期大两个数量级,假设本体极迹进动的某高次谐波频率与卫星转动频率接近产生了共振,此共振力矩加到陀螺自旋spin轴与卫星转动roll不对准力矩上,改变卫星转动轴方向对陀螺自旋轴方向的不对准的修正方式,就可达到北南方向与西东方向的数据进行交換调整的目的。    卫星转动轴方向是对准远处导航星,本来卫星转动轴方向与陀螺自旋轴方向的不对准数据直接修正就可使陀螺自旋轴方向对准远处导航星。他们现在是用不对准力矩加上共振力矩来计算方向修正量,待定系数的力矩修正方程先用极坐标再转为直角坐标,合力矩幅度的改变就可转变成x方向与y方向的力矩的改变。当待定系数由实验数据确定后,北南向比理论多余的进动就转换成了西东向进动, 原始数据中的西东向的反向进动不但抵消了还修正成了符合坐标拖曳效应的正向进动。the resonance torque, mainly produces a permanent offset i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gyroscope spin axis when a harmonic of the gyroscope polhode frequency i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satellite roll frequency.
 [12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10/12/19 10:42 

认为石英转子和支承的表面存在班点(被静电污染或由于石英材料的不均匀导致接触电位差各处不同)使得磁轴与转子的自转轴不一致。
===============================================
石英球表面有电荷,这不能得出【磁轴与转子的自转轴不一致】的结论啊。电荷绕着自转轴转,其磁矩跟自转轴重叠,只能加强或减弱磁场强度。

本体极迹是围绕转子的自转轴慢慢地进动,导致异常磁矩围绕着London磁矩低速进动。
=========================================================================
我认为这是力矩导致的。这就像岁差一样,地球自转轴一直围绕着一根垂直黄道面的轴进动。垂直轴相当于他们认为的导航轴,本体极迹围绕着这根轴旋转。
这是由于存在在使自转轴转动的力矩。根据经典陀螺公式能求出这个总力矩的大小。

假设本体极迹进动的某高次谐波频率与卫星转动频率接近产生了共振,此共振力矩加到陀螺自旋spin轴与卫星转动roll轴不对准力矩上,改变卫星转动轴方向对陀螺自旋轴方向的不对准的修正方式,就可达到北南方向与西东方向的数据进行交換调整的目的。
==============================================
共振能产生力矩?!他们肯定是想让数据符合广相。
我们这个论坛懂陀螺的人士非常多,随便问谁,都能和我一样得出结论:进动和转动的的共振不可能能产生力矩。

卫星转动轴方向是对准远处导航星,本来卫星转动轴方向与陀螺自旋轴方向的不对准数据直接修正就可使陀螺自旋轴方向对准远处导航星。
=====================================
我认为自转轴跟磁轴重叠,通过SQUID测量磁通量测出磁轴的进动。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3楼]  作者:az8085700  发表时间: 2010/12/21 16:09 
 [14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11/01/25 14:08 

实验越复杂、涉及的因素越多越难说明问题?
不过这个高精度实验至少说明一个问题:
即使是石英球的高速旋转也会产生与螺线管一样的磁场,
记得好像就是陈邵光老师测量过铜圆柱高速旋转产生的磁场?
实验结果还是挺有说服力的,

 


所以不只是电荷的运动才能产生磁场,
其实任何大质量物体的运动都会产生显著的磁场,
这至少在地震预报中的地磁异常中是很重要的理论依据?

 

 [15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11/01/25 19:54 

其实任何大质量物体的运动都会产生显著的磁场,
===========================================
陈绍光老师做过这种实验吗。巨大的铜柱?
我看过天文论坛的【愚石】网友花了15万弄了一个1顿还是10顿的巨大铝球,高速旋转(1分钟几千转)。
没测出磁场,他原本计划弄第二阶段实验,弄个更大的铝球。因为第一阶段失败就没做了。

实验考虑是对地球磁场的屏蔽。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6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11/01/25 20:45 

《转动物体磁性的实验探索》
陈绍光 杨仲乐 易孙圣 陈以旭

这里可以下载:
paper.dic123.com/pdf_80366075-a6fd-4cc1-ad38-e4057c79a7c7/lunwen.pdf


【摘要】用超导量子干涉(SQUID)二次梯度磁力计探测转动物体的伴生磁矩,
转动物体为20 kg重的地锕圆柱形转子, 用空气静压轴承浮起,气马达驱动。
实验观察到磁力计读数和转子转速之问具有相关性。此相关性是否就是动量矩
伴生磁矩效应,有待于进一步实验证实。本文着重讨论非屏蔽条件下测量的
信噪比并提出改善信噪比的措施。

==========================================

铜圆柱也没有多巨大,不过20公斤而已,大约就是个“哑铃”大小,
1-10顿的铝球也太恐怖了吧?呵,铝的密度是低了点,不过如果真能达到那个转速,
估计只要有个好的磁强度计就行了,这是关键,

他们还真敢用词“动量矩伴生磁矩效应”,听上去很玄乎的,
估计不过就是粒子连续运动拖带出的以台风---磁场而已?
理论和名字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实验现象本身,这类实验积累多了就看出规律来了,
自然会有比较接近正确的解释或理论得以承认,



 [17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11/01/25 21:33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thread-130278-1-40.html
好不容易找到了这贴,1.5顿1万转的,太猛了。

引用愚石的话:[刚才计算了一下,我用2.2千瓦的电机满负荷驱动的话,最少也要10个多小时才能把转速提高到一万转。由此可见它吸收的动能还是相当可观的,大体相当于把这个1.5吨的家伙抬高到5500多米的高度所需的能量。
让它停下来必然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因为要吸收掉这些动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贴怎么没有实验结果。以前我看的是0结果。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8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11/01/26 12:08 

愚石的移山精神可嘉,只是方法还有问题,首先铝球这么重、转速这么高,需要大电机带动,
可大电机的电磁干扰就足以淹没微弱的磁场了?怎样测量磁场他没说,
理论上的事嘛,说法各异,只有实验现象本身才是坚实的?

对比陈老师的实验:
超导量子干涉(SQUID)二次梯度磁力计、 空气静压轴承、气马达驱动,
就大概知道愚石实验失败的原因了?
 [19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11/01/26 17:46 

以前那贴还有关于怎么测量磁场的信息。现在不知怎么回事没了。
考虑到了地球磁场,电机的电磁干扰不得而知,好像也考虑了。
测量不是用SQUID这种精度最高的仪器,好像是磁力计(我没记清楚)。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20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11/01/26 22:47 

地磁场问题不大,相当于背景噪声,基本不变,可以区分的,
大电机就要做好电磁屏蔽,要多实验才知道了,可能关键还是磁场测量装置,
比如这个GP-B里的高速旋转小水晶球,记得直径大约只有6厘米左右,照样能测出磁场,
记得陈老师也做过各星球质量、自转速度与磁场的粗略归纳统计,还是挺有规律的,
不过对地球而言,人与地球一起旋转的,这个地球磁场是怎么回事还不清楚,
因为还没有人把磁强计放在旋转体上测量过?

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要研究“空间拖动”还是先把什么是“空间”搞清楚,
否则他们到底想让地球去拖动什么东东呢? 也太难为这头驴了,没东西可拖嘛,
其实那个小水晶球已经在拖动“空间”了,他们还要骑着驴找驴,呵,
如果一定要看看这头驴的宏观工作成效(磁场的微观效应都不敢确信的话),
不如踏踏实实去虚心请教一下江西某中学的朱永焕老师,

 

[楼主]  [21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1/02/06 11:19 

对【20楼】说:
牧夫公司计划1.5顿铝转子达1万转/分钟的目的是达不到的,这是材料的应力极限所致。只要计算一下转子边缘物质的离心力就知道,超过材料应力极限转子会炸开,所以GP-B的水晶转子和陈老師等人的纯铜转子都没有被加速到更高的转速。
 [22楼]  作者:梅晓春  发表时间: 2011/02/10 16:51 

GP-B实验的设计原理存在基本的错误,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认识到。按广义相对性原理,在引力场中自由降落的参考系上引力场被局部地消除,我们就不可能观察到陀螺的进动。试图通过 实验来证实引力场使时空弯曲的设想在基本原理上存在问题,我们不可能通过 实验观察到引力场使时空弯的效应。如果在GP-B 实验中观察到陀螺的进动,其结果恰恰证明等效原理的失效,而不是证明了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按GP-B实验的设计,所有的对陀螺进动角的观察都是在绕地球轨道运动卫星上进行的,而不是在地球质心静止参考系上进行的。实验中陀螺和对陀螺进行空间定位的望远镜被一起安装在一个巨大的杜瓦瓶里,通过卫星上的自动控制系统使望远镜始终对准向导星(银河系飞马座中的IM Pegasi),从而观察到陀螺旋转轴对向导星偏离,得到陀螺在绕地球轨道运动过程产生的进动角 。也就是说这种在卫星上进行的观察和记录下的光学信号,实际上是在地球引力场中自由降落的参考系上进行的。卫星上的光电系统将观察到的光学信息转化成的电子信号,地球静止参考系上的观察者接受到的仅是卫星传回的电子信号,而不是直接观察到陀螺旋转轴对向导星的偏离角。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原理性的问题。按广义相对性原理,在引力场中自由降落的参考系上,引力场被局部地消除,参考系变成局部惯性系。也就是说在地球引力场中自由降落的卫星局部惯性参考系上进行观察时,陀螺的自旋应当不随时间而变,就不可能观察到陀螺的进动。可见试图通过GP-B实验来观察引力场使时空弯曲的设想在基本原理上存在问题,我们不可能通过在卫星上的实验,观察到引力场使时空弯曲的效应。如果这种效应确实存在,我们也只能通过在地球静止参考系上的观察来发现,不能通过运动的卫星系统的观察和记录来发现。因此如果在GP-B实验中观察到陀螺的进动,其结果恰恰证明等效原理的失效,说明在引力场中自由降落的卫星参考系上,引力场并没有被局部地消除。其结果只能说明引力效应具有绝对意义,说明广义相对性原理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基础将被彻底破坏。
[楼主]  [23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1/02/10 22:53 

对【22楼】说:
   梅老師说的陀螺转子的自旋轴不可能进动是完全正确的,陀螺本来就是作为惯性导航的,若是其转轴方向进动起来,何以能精确导航? GP-B小组表述的测量原理是用剛体概念的转轴和力矩,但广义相对论中根本就不存在剛体概念,不过错上加错,歪打正着中其最后的测量方法竟然有效!测地线效应的进动是依据施瓦兹希尔德度规算出的,陈老師从量子场论得出的新引力定律能导出施瓦兹希尔德並进一步导出爱因斯坦方程。因此陈老師预言的测地线效应的进动与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致。只是由于地球自旋引起的坐标架拖曳效应的进动陈老師从量子引力预言不存在,但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   施瓦兹希尔德度规的进动指的是椭圆轨道的转动或近日点进动,水星绕日或飞船绕地球的轨道中水星、太阳、飞船、地球都看成是质点,若有一个不是质点,就从非线性的爱因斯坦方程中求解不出施瓦兹希尔德度规和近日点进动,地球转动力矩的拖曳进动更无从说起。    GP-B中望远镜轴固定在飞船的慢滚动轴上,开始时望远镜轴指向导向星並与四石英球陀螺转子中的一个的转动轴重合。高速旋转陀螺的转轴方向在飞船飞行过程中不会改变,指向导向星的一个就一直指向导向星。但远处导向星还是有自行运动需要更正,陀螺的转轴方向才是真正的空间方向标准。只是球陀螺的转轴方向只有与转轴一致的伦敦磁矩轴的测量方向,没有转轴方向的空间识别标记,只得用远处的导向星作为陀螺转轴方向的空间识别标记。随飞船低速转动的望远镜轴方向则不太稳定,它是靠光电机械调整来指向导向星。飞船每转一圈回到出发点时应该还是望远镜轴方向与陀螺转轴方向平行重叠。当存在测地线进动则每转一圈椭圆轨道就向前转动一点,多圈累积起来飞船位置离出发点向前愈多,望远镜轴方向与陀螺转轴方向就不再平行並而存在一个夾角,此夾角本来是望远镜轴向后退所致,却被GP-B说成是陀螺转轴向前进动所致。这个有效结果产生于理论上错误地把质点的进动说成是剛体转子的进动,再在实验上错误地把望远镜轴的调整后退说成是轴子轴的向前进动。错上加错结果竟是正确,因为可以比较的数据只有磁轴方向的记录数据与望远镜轴方向的记录数据,根本就不存在转子轴的空间方向数据,对转子轴方向说它进动与否都不影响结果。    至于转子的磁轴与转动轴不重合的‘本体极迹进动,只是为了掩盖测量拖曳效应进动完全失败的托词。其论据全是猜想且牽强附会,不值得讨论。若真的转子的磁轴与转动轴不重合,则此实验失去了方法上的理论根据,做出了结果也是无效的,实验也就不用进行了。

 

 

 

 

[楼主]  [24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1/02/10 22:54 

对【22楼】说:
   梅老師说的陀螺转子的自旋轴不可能进动是完全正确的,陀螺本来就是作为惯性导航的,若是其转轴方向进动起来,何以能精确导航? GP-B小组表述的测量原理是用剛体概念的转轴和力矩,但广义相对论中根本就不存在剛体概念,不过错上加错,歪打正着中其最后的测量方法竟然有效!测地线效应的进动是依据施瓦兹希尔德度规算出的,陈老師从量子场论得出的新引力定律能导出施瓦兹希尔德並进一步导出爱因斯坦方程。因此陈老師预言的测地线效应的进动与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致。只是由于地球自旋引起的坐标架拖曳效应的进动陈老師从量子引力预言不存在,但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   施瓦兹希尔德度规的进动指的是椭圆轨道的转动或近日点进动,水星绕日或飞船绕地球的轨道中水星、太阳、飞船、地球都看成是质点,若有一个不是质点,就从非线性的爱因斯坦方程中求解不出施瓦兹希尔德度规和近日点进动,地球转动力矩的拖曳进动更无从说起。    GP-B中望远镜轴固定在飞船的慢滚动轴上,开始时望远镜轴指向导向星並与四石英球陀螺转子中的一个的转动轴重合。高速旋转陀螺的转轴方向在飞船飞行过程中不会改变,指向导向星的一个就一直指向导向星。但远处导向星还是有自行运动需要更正,陀螺的转轴方向才是真正的空间方向标准。只是球陀螺的转轴方向只有与转轴一致的伦敦磁矩轴的测量方向,没有转轴方向的空间识别标记,只得用远处的导向星作为陀螺转轴方向的空间识别标记。随飞船低速转动的望远镜轴方向则不太稳定,它是靠光电机械调整来指向导向星。飞船每转一圈回到出发点时应该还是望远镜轴方向与陀螺转轴方向平行重叠。当存在测地线进动则每转一圈椭圆轨道就向前转动一点,多圈累积起来飞船位置离出发点向前愈多,望远镜轴方向与陀螺转轴方向就不再平行並而存在一个夾角,此夾角本来是望远镜轴向后退所致,却被GP-B说成是陀螺转轴向前进动所致。这个有效结果产生于理论上错误地把质点的进动说成是剛体转子的进动,再在实验上错误地把望远镜轴的调整后退说成是轴子轴的向前进动。错上加错结果竟是正确,因为可以比较的数据只有磁轴方向的记录数据与望远镜轴方向的记录数据,根本就不存在转子轴的空间方向数据,对转子轴方向说它进动与否都不影响结果。    至于转子的磁轴与转动轴不重合的‘本体极迹进动,只是为了掩盖测量拖曳效应进动完全失败的托词。其论据全是猜想且牽强附会,不值得讨论。若真的转子的磁轴与转动轴不重合,则此实验失去了方法上的理论根据,做出了结果也是无效的,实验也就不用进行了。

 

 

 

 

 [25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1/02/23 09:23 

    有一种情况,更可能的情况我想是,实验是正确的,事情是所有的理论或因为理论问题或因为即使理论没有问题由于有些事物因素没有考虑,预言都失败了。
[楼主]  [26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1/02/25 12:47 

对【25楼】说:
的确,陈老師等四人虽然在实验中记录到了SQUID二次梯度磁力计读数与纯铜转子转速之间明显的相关性,但仅恁一次实验,不足以得出什么结论,因为排除不了偶然性。这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又用完了,主要是在软的纯铜上制作空气静压轴承难度大,花錢超了计划,若在硬钢上制作就容易多了。他们没有了錢只得无奈地结束了实验。我看,至少证明了他们实验方案是可行的。
 [27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11/03/04 11:57 

感觉要研究以太风就要从研究磁场入手,而磁现象可以说是很普遍的、很基础的,
从磁屏蔽看,有两种方法:
1、用高导磁材料封闭磁体,使得以台风只在特定通道内运动,
2、用抗磁材料封闭磁体,减少以台风对外界的影响,
GP-B实验是用的后者,即用了多层很厚的铅板封闭(消除地磁场对水晶球旋转磁场的影响),
从朱永焕的万有引力实验看,似乎也是铅球旋转的效果好,
所以可能选择铅球旋转---磁场测量的效果会比较好?

其实除了自转以外,还有宏观物体的平动、公转、振动,也一样会带动以太运动,
但要求平动物体的速度足够高、质量足够大,公转也是一样(线速度足够大),
震动则要求震动物体的频率足够高、质量足够大,比如对地震预报的研究等,
主要是现有理论解释不了宏观不带电物体运动会产生电磁效应的现象,
所以在实验经费上当然也就不会给予更多的支持?
这就是那个古老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看来还要靠我们自己先下个小蛋,呵



 [28楼]  作者:魏恩庆  发表时间: 2011/05/06 17:51 

科学研究都偏离了主要方向,应该研究引力和光的本质,完成四力统一.没有理论支持的实验,不会正确,也找不到失败的原因.
 [29楼]  作者:魏恩庆  发表时间: 2011/05/06 17:59 

宏观不带电物体运动会产生电磁效应的现象原因,我的光力学说早就解释清楚了
 [30楼]  作者:zhuyh123456  发表时间: 2011/08/29 11:07 

美国引力探测器B卫星实验的一些评论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1631168.html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8010392189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