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关于磁场的相对性 下一主题:大家好,谁能给我介绍一下光谱与...
相对论欺骗了全世界
[楼主] 作者:tongz1?  发表时间:2001/03/01 01:29
点击:910次

相对论欺骗了全世界

有谁能相信,这个举世闻名的相对论,竟是以实验伪证支撑下的重大谬误。时空理论引以为证的光在引力场的偏折实验,实验理论计算把光在太阳表面离子气物质的折射问题忽略了,同时在物理基本慨念上犯了不可愿谅的错误。这类情况存在于所有的相对论验证实验的理论计算中。(参阅附件一)。这些伪证实验给出了大量蛊惑人心的所谓物理学革命性慨念,如时、空起始点、停滞点、时空扭曲、蛋丸宇宙 、质能转换。。。
更有甚者,相对论同时存在着大量的实验反例,所谓250英厘的困难、天体物理学中的所有弱场情况下的实验不符。。。这种物理学中的腐败将深深地毒害我们下一代的孩童
显然,相对论的出现说明,物理界负有的首要责任是搞清光的波粒二象性的传播本质和机理。应该把财力投入这方面的实验探索,同时停止对相对论的不符事实的宣传和报道。

目前,物理学已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宇宙空间存在大量微子量级的引力暗物质,占整个宇宙质量的95%以上,这一重大发现为揭示光的传播本质,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机理本质以及基本粒子组成基础模型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此,我将WG理论(参考附件二,以及网页内容 http://geocities.com/tongz1 ; http://go.163.com/~tongz1 )递呈于世界物理学有关研究机构及诸位学者,作为参考,以期大家对上述事件引起足够的重视,或有助于物理学的新发展。

附件一
伪科学和它的伟大成就
是我在欺骗?或是相对论者?

为了验证所谓“伟大的相对论时空观”相对论学者以实验观测值的一半来满足其理论的计算值。声称相对论得到了精确的验证。
即使当时的爱因斯坦也考虑,这另外一半的实验值是因为万有引力对光线的作用而引起的。
基于基本的物理知识和事实,这一实验必须考虑测试光线通过太阳表面时,太阳表面离子气物质对光线必然产生的折射效应。
难以想象,相对论学者甚或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居然没有这种常识?
显然,很容易揭示或证明我的言词是所谓中伤 ,仅需向公众表明,太阳表面离子气对光线的折射已经计算过,它确是一个相对小量,可以被忽略。
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这样考虑过或做过有关的计算!
是诚信的“伟大的”科学家? 或者仅是玩笑或欺骗?

狭义相对论断言,光是纯粹的能量,它的传播是无需媒质或载体。赋于光速恒定以特殊的含意。事实上考虑到暗物质的客观存在,对于现有慨念的光量子来说根本就不存在相对论慨念下实际义意上的真空。
至于相对论,重大致命的问题在于其实验验证的虚假性。例如,水星轨道进动效应的观测计算。称之为精确的理论计算仅是建立在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粗糙处理。该实验事实上没有考虑引力暗物质的存在以及它对对水星运动100年周期的阻尼影响等。
当然,那时的爱因斯坦确是没有这些知识。 但今天的相对论者,甚或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难道不懂得必须、并怎样计算这些阻尼的影响吗?
显然,很容易揭示或证明我的言词是所谓的诬蔑或中伤 ,仅需向公众表明,引力暗物质的存在对水星运动100年周期的阻尼等影响已经计算,确是一个相对小量,可以被忽略。
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做过、甚或考虑过!当然,这些影响是绝不可能被忽略的!
是诚信的“伟大的”科学家? 或者仅是玩笑或欺骗?

“洛仑兹变换”的推导清楚地表明,所谓的相对论效应仅与惯性系间的相对运动有关。然而验证相对论的时钟效应等实验结果却是与体系的实际运动有关。两者的方向完全相反。可以肯定的是,相对论的数学绝无问提,而问提在于它的前提。
物理学已经证明,光速在不同的传播条件下都是变化的。考虑暗物质的客观存在,根本就不存在相对论慨念下光线的传播真空。
每个科学家都懂得一个常识,数学前提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是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

何谓相对论的伟大成就?简言之,相对论确实在证明,时间和空间因受物质引力作用而扭曲。其结论是:现行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有限无界;存在一个起始时间和起始空间,还有某些时间停逝的区域;1.5x10^10 年前的宇宙,整个空间,时间,所有的质量和能量都存在于一个蛋丸般大小的区域内;相对论还提供了返回时间的过去,或前往时间将来的可能性。

一个多么伟大的理论!看来漂亮,完美,具有高水平的相对论数学。但是它的实验缺乏起码的可靠性, 前提和结论两者荒谬绝沦 。真所谓令人丢脸的“伟大贡献”!

另有一系列的情况显示了一些相对论支持者的卑劣行为。尽管他们很清楚地了解相对论中的一些糟糕的情况,在引入相对论的一些重要数学,方程中,计算的解往往出现无穷大发散,他们只能人为地用另一无穷大量来抵消,让结果满足实验的需要。以此来表明相对论这一经典真理。简直在开以下的玩笑:
人人皆知1+1=2.。但 从相对论方程1+1=无穷,奇妙之处在于做一个无穷,同时留一个2,不就是1+1=2 吗?这是相对论真理持有者的数理逻辑。
从一些不可靠的前提,选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相对论给出所谓的时空新理论,全然不顾自身大量的反例。不感觉任何羞愧。真象小孩熟炼地嬉玩电脑游戏。

相对论者总是反对关于光传播机理和电,磁场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们总是嘲笑这种研究让物理学退回数百年。同时声称基础理论物理的研究已经接近最高终极水平,然而却对光,电,磁本性等问提停留在那个水平一无所获。
显然,如果我们不能揭开光传播本性以及现代物理学中大量的迷疑,那些伪证实验和逻辑混乱将会继续很长时间。

事实上相对论学者也清础地了解对于相对论来说存在着大量的实验反例。譬如著名的加拿大物理学家拉特发现的“250英哩的困难”。它表明,实验室速度超过250英喱/秒的实验结果全部否定相对论的理论计算值。象这一类的实验反例实在很多。
我们不妨引用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的话:“当引力场非常弱,根据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条件,物理学家们在其单调模式背景下的研究被搞得精疲力竭。至今,仅当处于强引力场时,我们可以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假设条件确定某些模型。”
按照基本逻辑,仅需一个确定的实验反例就能足以否定相对论的真理性。多可憎的“伟大的科学家”!象是在公然欺骗,在欺骗我们新的后代!真不知他们被人们尊为严谨诚信的物理学家的良心何在?

当然,科学家在以往的年代并没有关于暗物质的足够知识,他们只能断言光是纯粹的能量,它在空间的传播无需媒质或载体。以目今我们掌握的有关暗物质的知识和流体动力学的知识,我们能够证明,当实物粒子或物体在充满引力暗物质的空间中运动时,它的质量,寿命,以及频率必然随着它们的速度变化。几乎没有一个这类普通的物理现象与相对论有关。相反,所有这类科题的研究成就毫不例外地在支持一个新的理论,支持一个称之为WG理论的所有研究结论。

伟大的瑞士天文学家Ziviky首先发现了暗物质的存在。事实上他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他对科学的重大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提供我们极大的机会继续这项探索并取得相应的成功。


附件二
WG 理论简介

在三十年前我向有关部门提出WG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所谓的宇宙真空事实上存在着具有引力特性的光的传播载体。当时称之为微光子即现在的WG。后来因暗物质的发现坚定了我研究的信心。所有的研究结果,给出以下结论:

1. 相对于光量子而言,不存在相对论慨念下的真空。一种质量在3.6x10^-42 G 的基本引力子WG充满宇宙并存在于基本粒子间的微观空间。

2. WG不仅是暗物质的基本组成,它也是所有基本粒子的基本组成物质。(它可靠的依据有:正、反粒子湮灭成光物质、所有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伴随着光物质的交换、所有物质普遍具有引力特性、物质的总能量为西格玛mc^2。。。。)


3. 整个宇宙暗物质的宏观压强效应是产生强相互作用的本质机制。模型给出的强度值和短程力性质与强相互作用的已知情况相符。

4. 基本粒子是这个宇宙强压下的“粒滴”。模型给出的三个稳定态与质子、电子、中子相对应。


5. 光是WG脉冲粒流产生的空间WG脉冲波的波粒干涉态,具有驻波的数学型式。它对光的二象性、双缝衍射、光电效应、能量与频率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一个自洽合理的解释。

6. 模型给出的“粒子基体”的质量、尺度唯一的结论和稳态条件(即幅射、吸收WG动态平衡条件)使下述问题的研究成为可能。几乎直接给出了电磁相互作用本质和电荷量子化的机理认识、提供了计算WG质量的直接数理方法。WG的质量计算值3.6x10^-42 G竟与德波罗意、封伯格的实验值完全相符。


7. WG理论第一次尝试对三大电磁实验定律进行了理论推导。数理推演是明确、简洁的。

。。。 。。。

有关的论文、数理计算、参考文献可参阅网页:http://go.163.com/~tongz1 ; http://geocities.com/tongz1

我因相对论的实验存在着的疏、漏、假、伪、以及大量的反例。要求学者不要把相对论未经证实的“重大革命慨念”强加于WG理论之上。WG理论中如有象相对论那样的引证实验不实、假伪之处请无情揭露。


值得庆幸的是这项研究得到过中国著名物理学家的支持和帮助,他所领导的研究组经过数月的认真计算取得了验证的成功。伟大的中国政府也对这项研究给过巨大的支持,表现了充分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

有关WG理论的第一本著作 «暗物质* 强相互作用* 微观黑洞» 于1996年三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揝(BN-7-5439-0823-9/0.106 1996.3) 同年11月研究员童正荣曾在中国广义相对论学会和天体引力理论学会两个全国学术大会上就WG理论的部分内容作过主题发言。

我愿意与尽可能多的学者、开明商人及热爱科学者合作。当然大家一定知道,这种研究只有个人的全方位的投入,并不会有个人利益的异想天开的回报。


WG theory>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2268.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关于磁场的相对性 下一主题:大家好,谁能给我介绍一下光谱与...
[楼主]  [2楼]  作者:张若静?  发表时间: 2001/03/01 11:36 

不明白的太多了!
你好:
谢谢你对我说的。
但是你所说的并没有触动相对论与宇宙大爆炸的痛苦神经上。
我想更深一点的的了解,为什么位移与引力能引起光谱谱线的移动,这其中的机理是什么?
在我的脑子中,光线一产生,它的频率就固定了。但在不同的参考系中,频率就可以变化,这样反而支持了宇宙大爆炸与相对论的理论。
我想知道关于位移引起红移的直接证据是什么?我们先辈们是根据什么得出相对位移能引起红移这样的结论?
[楼主]  [3楼]  作者:wangjqq?  发表时间: 2001/03/01 20:00 

证明一个问题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
我认为:位于永磁体上方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没有改变。至于永磁体上方的天平失去平衡是因为受到了磁场力与引力的双重作用。
同样的道理,对平衡的天平吹一口气,也会使天平失去平衡,那么你是否认为一口气会改变重力加速度?在天平的附近加上一个强电场,也会使天平失去平衡,那么你是否认为电场会改变重力加速度?
要想证明磁场改变了重力加速度,比方说从每秒平方9.8米变成了每秒平方8.0米,你就必须提供一个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在获得每秒平方8.0米的加速度之后,就不再受力,就不再加速。仅靠失衡的天平或钟摆的变化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楼主]  [4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1/03/02 13:15 

简陋、初步的“统一场论”
我认为电子在此是一个“戈引”物体,
它带动了周围的场粒子(以太),
所以磁场就是场粒子的相对运动,
那么一个高速运动的仪器,应该可以测到与其运动速度
成正比的磁场,这也许会在今后的高速飞船上实现。

以前有个网友也说过类似的问题,他认为当运动的仪器
经过静止的电子时,也会测得静止电子的磁场(不是自旋磁场),
不过严格的说,此时电子并无“戈引”行为,
所以测得的可能是仪器相对场粒子的相对运动磁场,
就是说当他经过电子附近时,磁场可能并未发生他预期的变化。

对于运动的电子,王兄说的基本没错,只是可能还要考虑
仪器相对场粒子的运动,应该能测到磁场。

针对后面一个问题,要特别说明一下,使电子产生偏转的力主要
是电子两侧的[介质流压差引力],这我慢慢解释。

先来看磁场产生的“万有引力”,就是说磁场对[中性粒子]
也有相对微弱的作用力:
这是由粒子流旋涡作用力造成的,它是各种场得以统一的途径,
这种涡旋粒子流场的特点也很简单:v=c/r
c是常数,涡旋粒子流速v与其距旋涡中心的距离r成反比,
再用到流体力学的基本定理:压强与流速成反比:p=1/v
那么流场中的物体就会因径向压力差被吸向旋涡中心,
最简单的实验是:用一根筷子搅动一杯水,从侧面观察,
可看到旋涡成一个锅底形,它的一半就是那条等轴双曲线:v=c/r,
因为水表面的大气压强不变,所以r较小的地方,水下压强较小,
所以出现这个锅底的形状,这大概也就是“广义相对论”说的
“时空凹陷”了吧?只是说的也太悬乎了一点,
数学方法也有点悬乎,可能需要新的(或旧的?)模型加以简化。

关键是注意[中性粒子]M两侧的“场粒子”流速,
当粒子M的运动方向与旋流方向相同时,
(比如涡旋是顺时针的,M从涡旋中心左侧进入),
M会被向内吸引,
反之,则会被排斥。
举个例子吧:比如你不幸落入水旋涡,
要想脱离旋涡就一定要逆旋流方向奋力游动,
因为只有这样,你与内侧较快的水流碰撞后,
会使其流速反而低于外侧的水流速度,这样你才有可能脱险,
否则,你就会沿着与重物下落时一样的“螺线”进入“龙卷水”。
这也值得航天飞机发射、返回者思考?

电子和质子的情况,还要考虑到[带电粒子]的自旋方向,
但关键还是注意[带电粒子]两侧的“场粒子”流速,
粒子自旋方向与流场旋转方向相同时---被排斥(远离旋涡中心),
反之则被吸引,具体的描述参见以前说过的:静电场对正负电荷的作用。
这样电、磁、重三种力都统一于龙卷风了?
至于组成这[涡旋流场]的微粒子是否为同一种,先不下结论为好。
这也提供刘武青参考?

书上说的匀强磁场其实是比较远离旋涡中心而已,
不妨自己作个螺线管试试。
可能还会发现磁力线和“左手定则”的问题。

其实我也是正在准备做这些实验,所以以上理论,
将随着实验的进程,不断的完善、修改。

[楼主]  [5楼]  作者:wangjqq?  发表时间: 2001/03/02 21:08 

回复:我不服
我不知道电子速度与辐射频率之间的关系或计算公式,我曾经进行过一番推导,但是没有成功。现在的书中有现成的计算公式,但是我不相信,所以不会向你介绍。
至于氢气放电管中产生的辐射如何我也不知道,所以没有敢自称“辐射专家”。不过我对气体放电的电源却很熟悉,气体放电的电源都是恒流源,一般情况下只确定工作电流,而不确定工作电压,给气体放电管加上恒定的电压是不能正常工作的。
关于谱线问题我就更不知道了,不过有一个“塞曼效应”说的是磁场可以影响谱线,究竟怎样影响我也说不清楚。当初在一篇文章里看到“塞曼效应”证实速度增加引起质量的增加,引起我的兴趣,但是当我发现“塞曼效应”是关于光谱的实验时,就没有进一步研究。
 [6楼]  作者:guest  发表时间: 2001/03/03 07:10 

学,学了再思
要了解氢气放电管中的辐射,先从量子力学学起。学通了再学统计力学。
[楼主]  [7楼]  作者:刘岸  发表时间: 2001/03/03 14:43 

《论宇宙的相对论性结构》
论宇宙的相对论性结构
——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作者:刘岸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力图创立一种永恒的、能适用任何事物的科学理论,但是,经过了历史上无数理论的风云变幻之后,现在看来,这种理论是不可能产生的,将来也不可能有。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已有的和今后将要出现的科学理论都只是一种过程,历史或许将只留下人类自我能力不断提高的足迹。

  在本世纪初,人们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出现后所激起的科学观念巨变的狂涛中,已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思维观念和意识并不能完全反映我们感知所显示出来的客观事实[如迈克尔孙(A.A.Michelson)—莫雷(E.W.Morley)实验;戴维孙(C.J.Darisson)—革末(L.H.Germer)实验等],它促使我们对自身的思维特征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基础提出严峻的挑战,其矛头再一次直截指向由于人类自身的存在而产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该怎样认识世界?我们该构造一个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基础呢?

  我们知道,世界是一个由我们——人参与着的世界,如果要解决上面这两个基本问题,那么,我们就不能完全把人的因素与客观世界割绝开来,因为我们——人研究和探索世界,除了存在一些"人择原理"的客观条件以外,同时还具备一些属于认识论范畴中的必要条件:

  1、思维的“尺度”。人们认识世界,就必定需要一些定理,规律或经验等作为一种标准,才能对具体事物间的某些特征或属性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这一尺度是在一些客观事物中,人主观地从某种意义上得来的认识,通过思维的比较、归纳、演绎、综合而得来的。

  2、感性的“尺度”。它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或通过一定手段(如实验)对不同的具体事物作出比较,判断而得来的一些印象、观念,在人的意识中所形成的一种标准,如:大小、快慢、长短等。

  3、客观世界的“尺度”。这是人们根据感性“尺度”在实际中的需要,结合客观事物的某些共识的基本属性所确定的一些标准,如:米、秒、千克、摄氏度等。

  在以上这三种认识的“尺度”中,我们通过感性“尺度”所获得的某些认识,可以是思维“尺度”的基础;反过来,通过思维“尺度”获得一些认识,又可以产生新的感性“尺度”,或者更改原有的感性“尺度”。其中,客观性世界的“尺度”是思维“尺度”和感性“尺度”之间的有效联接媒质或媒介,随着科学的发展,客观世界的“尺度”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其“尺度”随之也不断精确。

  总之,如果我们要更深刻地探索、研究世界,首先就必须对上面这些客观条件和必要条件存在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一、思维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局限性

  我们认识世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的运用,如果把思维“尺度”看作是我们探索、研究世界的重要“测量工具”的话,那么,我们研究思维本身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局限性,也就相当于研究思维“尺度”的精确范围,因为一个具体的测量工具,同时也就决定了测量结果的最大精确限度,思维“尺度”也是一样。

  通常广义地说,思维的局限性表现为:1、思维的不可遗传和不可直接传递信息的个体独立性;2、思维对意识的依赖性,亦即意识对思维具有构造作用。对于第一点,这是众所周知的,它使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绕了不少怪圈;第二点,我们对此也相当清楚,但在这里有必要对它的重要性作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假如我们把一个原始部落的人带到现在的文明社会中来,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放他回原来的部落,他回去后将怎样使部落的其他人明白他所看到的一切呢?他难道会说:汽车在公路上奔驰;电视机里播放着精彩节目……吗?(用他们的语言),不,他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描述,他只能以他原来在部落里形成的意识和观念来考虑并讲述他所看到的一切。恐怕他只能说:“一些巨大的甲虫似的东西在许多条宽宽的带子上走,它们的脚是圆圆的;一些很小的人在一个小方方的东西里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用他们的语言)”。那么,他部落中另外的人将怎样理解,想象汽车,电视机一类的现代文明产物呢?即使能够理解,想象一些(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又与我们所理解的概念相同吗?显而易见,这种比较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思维局限性狭义地讲,是思维在运用过程中所产生悖论的问题,悖论就其产生的形式,简略地说,有以下几类:

  1、具体理论中的悖论。这是人们把已有的概念和规律运用到未知的适用范围以外而产生的,在历史上,这一类悖论相当多,如:所造成的“希索斯悖论”;促使相对论产生的“光速悖论”,等等。可以说,每一个这一类的悖论产生,就孕育着新的理论的出现,当一个新的更全面、深刻的理论诞生的同时,这一类的一些悖论也就自然消失了。

  2、认识论中的悖论。这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得来的一些意识中的概念(如:有、无、颜色、运动等),在思维运用过程中却又摒弃获得这些概念的具体条件,赋予它们实体本质的性质,而产生的悖论。这一类悖论也不少见,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n)提出的“运动不可能”的“芝诺悖论”,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等悖论。对于这一类悖论,我们是不可能直接解答的,不过,我们可以防止这一类悖论的产生,那就是把悖论中的核心概念置于与概念相关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环境中。

  现在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个我所考虑到的悖论:假如一个人问你,未曝光的彩色胶片(胶卷)是什么颜色?你将怎样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呢?无法直接回答。我们知道,虽然未曝光的胶片确实存在,但是当你看到(注意光与胶片作用后反射才能看到)胶片时,胶片就已经曝光,这与前提条件(未曝光)相矛盾,或许你会想到用其他的方法,如先测出胶片感光微粒的直径,再与颜色光谱的波长相比较而得出是什么“颜色”,但这也是行不通的,我们测出来的只能是胶片感光微粒的直径,而绝对不是颜色,因为颜色一词是我们从感知上得到的一个概念,但在意识中,我们却把它当成了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因此,当我们把感知与意识在特设条件(即不可操作的环境:未曝光)的情况下割绝开,再通过思维对某一概念进行思考时,悖论便产生了。我们十分熟悉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古老问题,也可看作是属于这一类悖论。只有当我们明确地指出一个具体的蛋和一只具体的鸡时(即可操作环境),悖论才会消失。通过对这一类悖论的分析,我们应该可以认识到,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概念只有通过与之有关的客观条件才能成立。

  3、思维悖论。这是指由于思维本身的存在而导致产生的悖论。我们都看到或听到过类似这样的语句:“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不错,如果依这个语句进行习惯性(即发散性)思维时,我们可能不会感到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当这个语句一出现(说或写),其本身就成为了一个绝对性的语句。因此,我认为:它实际上就是一个隐含的悖论。为了使其明朗化,我们可以这样来构造它:“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包括本句。”如果我们再对这个语句进行思考时,很快就会感觉到:我们思维发生了紊乱!并且对它思考越深入,就越会感到思维过程的不可名状,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无法对自己的思考内容进行清晰、明确、合乎逻辑的表述和判断。但是,我们却可以强烈地意识到思维的存在,以及思维本身所具有的某些性质(发散性),因此,可以这么说,是由于思维的存在本身,产生了这个思维局限性中最根本的悖论。

  通过上面对思维局限性的论述,无疑使我们进一步地认识到:我们认识世界是有条件的,并且只有通过这些条件,我们才可能探索研究世界。也就是说,条件的存在是不可避免,正如矛盾存在的普遍性,这些条件的存在,也正是此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各种科学理论不可能完美的原因。这里不妨引用B.霍夫曼(B.Hoffmann)的一段话:“谁断言科学终于得出了一个最后理论,我们现在所知的量子论将传下去,只有表面上的改动,那他的确可说是大胆。”(《量子史话》P174)。当然,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便会不断发现许多新的条件制约因素,因而一些已有条件的制约便会随之失效,但同时,我们又会面临新条件的制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要使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产生比以往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和适用性,那么首先就必须具有比以往理论更为基本、深刻的条件作为新的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相对论性结构及时空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我们知道,这段文字是哲学范畴上对物质的定义,它撇开了一切事物的具体形态和特殊性质,而概括出来的它们最一般的共同本质,这个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实体不同,它不能对人们研究客观世界有具体的实际指导作用,而仅仅只起到一个规范、说明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随便抛弃它,因为它是属于我们重要的思维“尺度”之一。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具体的物质实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呢?我认为:物质的结构性是它们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结构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为了避免与单纯的我们平常所认识的结构概念相混淆,我想在这里不妨使用相对论性结构一词。

  在客观世界里,不存在没有相对论性结构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相对论性结构。物质和相对论性结构是不可分割的。相对论性结构既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又是矛盾的基础和表现形式。

  在我们感性认识中,具体的事物是相对论性结构的表象。因此通俗一点地讲,相对论性结构的含义是:我们无法在客观世界里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或条件)观测到一个均匀的、连续的、无限的具体事物。同样,在我们的思维中,“无限、任何”等也只是一些单纯的概念,我们无法具体在实际中得到它的事物实体。我们思维中的“无限、任何”等概念存在于我们人类有限的生命个体中,这本身难道不是一个绝妙的悖论吗?

  物质的相对论性结构,其本身就意味着条件的存在,可以说正是由于条件的存在,我们才能认识到物质的相对论性结构。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是物质的相对论性结构通过条件才使我们认识到的。这从另一个侧面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认识论中一个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

  下面,我就以物质的相对论性结构的观点对与我们认识世界有着重大关系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论述。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存在及其运动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是三维的;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的表现,时间是一维的。时间、空间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人们从这些书本理论上接触到的时间和空间的论述和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容易得到一种共识:时间和空间是客观世界中最根本的东西。然而,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和原子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我们已经十分熟悉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连相对论所认识的时空都不符合原子实验所揭露的更深奥的存在形式,正如霍夫曼所说:只因为我们一直把物质看成是存在空间和时间中,我们才觉得对于单独的粒子来说也很难放弃这个观念,可是一旦我们真的把它的放弃,悖理的论调消失,而量子的启示突然明白了,空间和时间不是根本的东西(《量子史话》P182)。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时空的实质呢?

  首先,我们从前面已经知道:客观条件对我们所寻求具体事物的真实概念具有限制性;同时,真实概念只有通过客观条件才具有意义。物质标志客观存在,如果舍弃一切条件,那么我们对物质的属性就会一无所知,时间和空间就是我们从比较和被比较的角度所认识的物质存在形式,如:快慢、大小。

  其次,我们在对某些事物状态的研究进行最基本的表述、说明时,就需要一个确定的尺度。这种尺度是一种抽象的时空概念(属于前面所指思维“尺度”的标准),它只有通过我们所确定的共知的客观世界的“尺度”(米,秒等),才能对具体事物进行确切的比较、判断。

  由此看来,我们一方面把时空作为一种尺度,通过它来研究客观事物(如我们所用的时空坐标等);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感知尺度来研究时空的本质(如:爱因斯坦(A.Einstein)相对论中的时空四维连续体;美国乔治.美松大学罗伯特.艾尔利奇提出的‘时间子’概念等)。也就是说:我们在条件的基础上看待时空是客观世界中最根本的东西,但条件本身的存在(我们——人类探索、研究客观世界,这本身就是条件之一),又意味着时间和空间不可能是自在之物(这类似于前面所提出的“颜色悖论”)。所以,我认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实质的含义必须作如下约定:

  在我们能感知的可比较时空中,从物质的相对论性结构的意义上说,时间的概念是:宇宙某参照系统可知恒量在该参照系统运动轨迹上某空间中的速率与该空间的惯性速率所成的比较;空间的概念是:宇宙中具有一定相对性结构的平衡体系或平衡体系中的某一方面。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时间和空间含义中必须先说明的几个问题:

  1、我们感知的可比较时空。这是时空概念成立的客观条件。因为我们不但要认识时空实质,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时空探索、研究客观世界。因此,这个条件同客观事物一起,与时空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必定占有时空,那么它就同时存在这个条件,我们只有通过这个条件才能使时空的客观性与客观世界中具体事物真正地联系起来。

  2、可知恒量与宇宙参照系统。可知恒量是在不同惯性参照体系的观测者所观测到的某一衡定不变的参量,它是用来规范、确定、说明宇宙参照系统的,即凡是使可知恒量成立的可感知空间都属于同一宇宙参照系统,由此可见,宇宙参照系统是由可知恒量所确定的,不同的可知恒量可以规范不同的宇宙参照系统。宇宙参照系统与宇宙参照系统之间存在“接触点”,对于某宇宙参照系统中的观测者而言,这些“接触点”是他本身所在宇宙参照系统中可知恒量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接触点”一个宇宙参照系统的空间可以在另一个宇宙系统中出现。

  3、宇宙参照系统运动轨迹。这里运动轨迹只是一个形象的名称,它并非我们常识性的运动轨迹,而是使可知恒量成立(即宇宙参照系统存在)的相对论性结构基础。宇宙参照系统运动轨迹方向是一个有待观测者从研究宇宙参照系统整体的高度来具体规定的参量。

  4、惯性速率与惯性参照系。惯性速率是指惯性参照系的速率,它也是一个有待观测者规定的参量,观测者可以相对于自己所在的惯性参照系来具体确定它。至于惯性参照系,在我们的印象中,被认为是一种连续、均匀的存在。因为,我们所看到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是连续均匀的。但事实上,由于物质的相对论性结构的存在,以及宇宙参照系统的引出。连续均匀的惯性参照系这一概念是有必要放弃的。在实际中,这种理想的惯性参照系也是不存在,因此,在这里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惯性参照系是离散的,即不连续的。

  我们现在有了对上面四个问题的基本认识后,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在相同的宇宙参照系统中,观测者从纯感知的角度上讲,时空作为一种感性“尺度”,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观测者无论是从思维“尺度”或者客观“尺度”的角度来看待时空整体,其结果都不会相同,并且,它们之间不存在等同比较的关系。它们相同的只有时空的客观性,这些我们从时空的概念就可以看出。

  2、在同一宇宙参照系统中,由于宇宙参照系统的相互影响,以及观测者所处的惯性参照系不同,那么他们对处在一特定惯性参照系中的物体的时空特征,就会观测到有不同的量值。在这些量值之间,存在一种可比较的关系,因为有同一可知恒量作为它们的比较中介。

  容易看出,上面第二个结论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所产生时空变换的真正原因。虽然他当时只能“断定:这个观测乃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的自然结果,在这个宇宙中,光速对于一切观测者都是有限的和总是不变的”(S.J.Inglis《行星、恒星、星系》P454),但现在看来,其中的“宇宙”应该是指宇宙参照系统;光速总保持不变,则是在真空中这一特定条件下,不同惯性参照系中的观测者所观测到光速恒量值C,由于当时爱因斯坦只考虑到光速不变性原理和连续,均匀的惯性参照系(正如他所提出的时空四维连续体的观点)。而没有考虑到光本身以及物质的相对论性结构和宇宙参照系统的存在,所以造成了相对论与后来的量子力学以及客观事实(主要是量子实验)之间的矛盾。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将会进一步认识到。


三、我们的宇宙

  我们的宇宙,这是一个从认识论角度上说的概念。虽然我们研究的是宇宙的客观性,但其中隐含着主观的因素,因为,客观世界是通过主观的人去研究和反映的,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我们(观测者)参与着的宇宙。

  从我们现在所感知的意义上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由光速规范的宇宙参照系统中,因为光速是我们这个宇宙参照系统的可知恒量,可知恒量的物质基础是光——电磁波。由前面一节对可知恒量的论述可知:可知恒量的物质基础是我们现知的这一个宇宙参照系统与另外的未知(到目前为止)宇宙参照系统的“接触点”。因此,通过这些“接触点”(光),我们的宇宙参照系统与另外宇宙参照系统处处都在进行着相互转化、渗透和影响。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的过程,对于我们这些观测者来说是很难察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霍金根据广义相对论宇宙模型所提出的“奇点”论断;以及A.H古斯所认为“物质”和“能量”是从“虚空中产生出来”的观点等,都可以看作是对这一过程的不同表述。另外,由于电磁波辐射的离散性而无所不在,因此,我们这个宇宙参照系统的“界面”(“接触点”的集合)也无所不在。整个界面延伸到宏观的星系、星团深入到微观世界中的“基本粒子”,当然还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人本身,对于在我们宇宙参照系统中的观测者来说,现在还无法通过这个由光界面所构成的壁垒,从而通达到另一个宇宙参照系统中。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还无法穿过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而只能使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由此看来,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J.A.惠勒的一个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黑洞”之中也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从客观的意义上说:我们的宇宙是由多个宇宙系统组成。宇宙系统,这是一个与宇宙参照系统相对应的概念,它与宇宙参照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宇宙参照系统是宇宙系统作为可观测比较的条件,而宇宙系统又是构成宇宙参照系统的存在基础。这里我作一个形象的譬如:宇宙参照系统可以看作是“窗口”,而宇宙系统就是通过“窗口”所看到的景物,如果“窗口”的角度不同,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景物也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这么说:我们只有通过宇宙参照系统才能使我们对宇宙系统的研究具有真实意义,而没有宇宙系统的宇宙参照系统是不可能存在的。

  由此看来,确切地从相对论性结构的意义上说:我们的宇宙是一个由我们现知的宇宙参照系统与宇宙系统的有机构成的存在。事实上,我们感知到的宇宙系统(大至星系,小至基本粒子)所显示出来的外在表象结构,其本身就意味着:宇宙系统与宇宙参照系统之间的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内在的相对论性结构基础。


四、物体的相对论性结构力学

  引力,也称万有引力,其定律表述为:任何两个质点都要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和两个质点的质量(m1、m2)的乘积成正比,和两个质点间的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则在两质点间的连线上。其表达式为f=(G为引力常数)。这是牛顿在300多年以前所发现的一条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广泛而深入地应用,而没有被改写。但是,我们如果依照前面所述的相对论性结构的观点,就可能看出:万有引力在理论上就不成立。我们现在知道:观测者不可能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在客观世界里观测到一个均匀的、连续的、无限的具体事物(相对论性结构的一般表述)。任何的质点相关,同时又具有均匀的、连续的、无限的作用力程,这只能存在于抽象的思维概念之中,并且,最终导致悖论的产生。如塞立格所提出来的著名引力悖论。他认为,如果宇宙空间的是均匀分布的,其密度不等于零,而且宇宙是无限的,则会在天体上出现无穷大的引力。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天体的无穷大引力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S.史密斯和F.斯维克观测到:在某些大星系团内,单个星系或恒星的运动速度非常的快,(如果星系团内没有存在“暗物质”)星系或恒星间的引力根本不能阻止星系团的飞散。但是,几乎所有的证据表明,星系团是一个稳定的结构。到了八十年代,天文学家又发现:在旋涡星系M31内,气体、尘埃和恒星(以及与之有关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作轨道运动,根据牛顿的运动力学定律计算出来的恒星速度——理论数值比实际观测到的数据明显要小。通过这些观测到的现象,使我们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万有引力可能存在问题。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呢?并且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们必须先来分析一下力产生的原因,我们知道,牛顿力学第一定律是:任一物体在未受到外力时,将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保持这种运动状态的特征,被称为惯性,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体系,被称为惯性系。因此,我们通常是这样理解,力并不是维持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速度的原因,也就是说:力是物体改变惯性参照系的原因。但是,很显然,这条定律并没有涉及到力产生的实质,即力的来源,并且,在客观世界里,同一惯性参照系并不是连续无限均匀的存在,惯性参照系对于我们观测者来说,只是相对的、近似的、离散的存在。于是,我考虑到,能不能从更深、更客观的角度来研究力产生的原因呢?由此,我根据前面论述的相对论性结构的观点,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相对论性结构力。注意,这并非一种新的作用力,而是通过它使我们对力的起因及性质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下面,就是我对相对论性结构力所作的概述:一个宇宙系统(或单个的物体)为了保持某种均衡(动态平衡)的相对论性结构,一方面,它必须以一种方式不得不消耗自身的能量;同时,另一方面,又以另一种方式等量的获取能量,当这种能量转换过程中的能量,作用于另外的宇宙系统(或单个的物体)时,另外的宇宙系统(或单个的物体)的相对论性结构一定发生改变,即有力产生。这便是相对论性结构力。我们从这一段概述可以看出:宇宙系统(或单个的物体)相对论性结构的维持和相对论性结构的改变,都伴随有相对论性结构力存在。

  我们知道,我们能感知的物体都辐射电磁波(光子);那么,我们所感知的宇宙参照系统(界面是电磁波)就会以一定的“轨迹”运动(即宇宙参照系统的“运动轨迹”),以维持宇宙参照系统的存在;又因为,宇宙参照系统与宇宙系统之间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所以,这就构成了我们所感知的宇宙参照系统的相对论性结构。如果考虑到宇宙参照系统的存在是处在一种相对不变的动态平衡中,或者说是我们这个宇宙参照系统的能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那么,宇宙系统(或单个物体)的存在,就必须以一种方式释放能量,减少在宇宙参照系统的能量,同时,又通过另一种方式获取等量的能量,以增加在宇宙参照系统中的能量。这一过程我们怎样列出它的表达式呢?我们从前面已经知道:电磁波(光子)是我们宇宙参照系统的“界面”,而我们所感知的物体质量的能量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得出,且质量是转化为电磁波(光子)辐射能。基于这些条件,我认为,用电磁波(光子)的能量(h*v)作为转化过程的中介,是最简单明了的,表达式如下:(1)式中xn与yn是每一种频率vn的电磁波(光子)个数,S表示相互作用间的位移,V表示被作用物体所在惯生参照系速率,h为普朗克恒量,c为可知恒量——光速,式中的f就是相对论性结构力,表达式左部是宇宙系统(或单个物体)所付出的能量,右部表示其吸收的能量。如果我们要得出相对论性结构力F的表达式。只需要变换一下表达式(1):(2)这里特别提醒的一点是:这两个表达式是在我们这个宇宙参照系统的总能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前提下,才能成立,下面,结合这两个表达式来具体分析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

  一个宇宙系统(可以看作是非相互直接接触的多个关联单个物体),如太阳系,由于它的相对论性结构的存在,因此,太阳每时每刻都在辐射出巨大的能量(每分钟:5.8×1027卡,功率为5×1033马力),这巨大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在宇宙参照系统中的质量减少,即宇宙参照系统能量的减少(E=△MC2),同时,另一方面,太阳又通过"束缚"行星以获取能量,即宇宙参照系统能量的增加。(这种束缚便是牛顿所认为的“万有引力”)。对于一个宇宙系统中的单个物体(或粒子),如行星,在太阳系的相对论性结构中,它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远大于自身辐射能量,因此,我们根据表达式(2)可以看出,它必定受到一个指向太阳的力F(是负值),所以,行星的运动是以一定速率围绕太阳而转动,产生的所谓“离心力”以达到太阳系表象结构的相对稳定状态和内在的宇宙参照系统的能量动态平衡。从这一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牛顿“万有引力”可以近似的看成是宇宙参照系统和宇宙系统的维持力。如果宇宙系统保持一定的能量交换不变,即宇宙系统的相对论性结构不变,那么,我们可以把宇宙系统整体作为单个物体(或粒子)来研究。

  现在,我们来分析单个物体(或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接触性的相互作用,我先说明一点:由于物质可分性悖论的存在,因此我们无法确定什么是最终“基本粒子”,由此,单个物体(或粒子)间相互作用是怎样进行的,便成了难题。但是,如果考虑到相对论性结构以及我们的宇宙参照系统的存在,这个问题的提出已变得毫无意义,因为我们可以用电磁波辐射(光子)能量作为比较中介。

  设在无摩擦的情形下,有一物体A,处在与我们观测者保持相对静止的惯性参照系,也就是说:它与外界的能量交换对于我们观测者是处在与宇宙参照系统相对稳定的状态。当有一恒外力F作用于物体A时,如果物体A继续保持自身的相对论性结构,即能量交换量不变,那么,物体A得到施力物体的能量(辐射)便会使物体A不断改变其惯性参照系,由于物体A惯性参照系的改变,无疑将破坏整个宇宙参照系统的动态平衡,又因为,宇宙参照系统的轨迹并不发生改变,即宇宙参照系统的总能量保持相对不变,所以,物体A就必定以电磁波(光子)向外辐射自身的能量。当恒外力F把物体A加速到接近光速时,恒外力F的施力物体所消耗的能量将通过物体A几乎全部转化为电磁波(光子)辐射掉,相对论性结构力F的表达式完全可以得出这一点:

  当V增大到接近光速C时,项将趋向于0,而不变,如果S增大,那么整个项式减小,F减小,也就是说,外力不变,受力物体(A)所受的力F“减小”了。

  这就说明了,当物体(A)被外力加速到接近光速C时,施力物体要使受力物体(A)增加相同的速度所付出的能量,比受力物体(A)在低速运动时所付出的能量要多。当然,我们(观测者)也可以认为是物体(A)的质量“增加”了。此时的“质量(m)”与静止质量m0的关系是:可以看出,上述过程就是相对论中质量相对性产生的真正原因,同时,它还表明了,在我们宇宙参照系统中,能量交换过程中的物体,即受相对论性结构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可能达到光速C的,亦即:我们无法在我们这个宇宙参照系统内观测到一个具有连续位移S,连续时间t,而≥c的物体,这也是狭义相对论中两个基本原理之一的光速不变原理的更深一层表述。

  如果我们考虑到不是恒外力F的作用,而是一个能量大小一定的力,那么,物体A在加速到一定速率时,(即达到一定速率的惯性参照系中)便会保持这一新的相对平衡状态。如果我们还考虑到宇宙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如摩擦),那么物体A在匀速运动过程中,便会不断以电磁波(光子)辐射消耗自身所获得的能量,这时物体A的惯性参照系便会不断改变,直到恢复到原来相对于我们观测者静止的惯性参照系中,这便是我们见得最多的单个物体(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另外,我们知道,A.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式是;电磁波(光子)的能量是hv,因此,就可以推出质量全部转化为能量的表达式:=,又因为,物体转化成电磁波(光子)后,如果不再吸收能量,所以,根据表达式(2)可得:F=m0c2/s。如果考虑到,物体的质量只是部分△m转化为电磁波(光子)辐射能量,那么,其相对论性结构力表达式为:F=(3)从表达式(3)可以看出,物体辐射出的自身能量,来自自身“质量”的减少,也就是物体本身的相对论性结构发生改变,对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核裂变和聚合,化学反应等现象得到证实。

  我们通过上面对相对论性结构力的概述以及对它的一些说明和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仍然需要本节开头所提到的“万有引力”这个名称,那么就必须肯定以下两点:

  1、引力场是通过电磁波(光子)的辐射而存在和维持的。

  2、引力场是具有有限作用力程的,并且其场强不具有连续性,或者说场强的非均匀性。

  这两点的确立包含有两方面的因素,a、宇宙参照系统的存在;b宇宙系统的相对论性结构的存在。

  我们弄清了“万有引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后,自然会考虑到其他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其实,只要是在我们这个宇宙参照系统中,并且宇宙参照系统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那么,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都可以说是相对论性结构力的不同表象。因为,在理论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引力、电磁力、弱力、强力)的统一基础———相对论性结构力已经确立。当然,具体的验证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我们通过对文章中各种概念和问题的论述之后,似乎会感到,对于量子力学中的内容涉及很少。但事实上,在原子实验中,相对论性结构、宇宙参照系统、相对论性结构力学等概念会更容易得到验证和说明。因为在原子实验中,“非常”条件更为突出,更为复杂,并且,“量子”本身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不连续,也就是说,量子可以看作是物质相对论性结构在微观意义上的表述。我想,海森伯所提出的测不准关系(类似“胶片悖论”在微观世界的表述)△E*△t≥h,狄拉克的弦模型等等,都可以从上述的一系列概念中得到更为基本、全面的解释,虽然本文没有作出详细的论述。

  总之,我想,通过对相对论性结构的存在以及有关概念的了解和认识,无疑将使我们人类的科学认识水平发展到一个充满光辉的阶段。

  1992年2月16日完成于长沙作者:刘岸


参考书目:
《量子史话》作者:B.Hoffman(B.霍夫曼)
《相对论的意义》(THE MEANING OF RELATIVITY)作者:ALBERT EINSTEIN(A.爱因斯坦)Firth Edition 1955(第一版)译者:李灏1961年11月第一版
《今天的物理学》(CONTEMPORAPY PHYSICS)作者:F.Inman & C.MillerMacmillan 1975 译者:叶悦 何笑松 沈志牛 张钟静 王鸣阳 荣毓敏 1981年2月
《二十世纪物理学》(PHYSIC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作者:Victor F.Weisskopf Selected Eassys The MIT Press 1972 译者:杨福家 汤家镛 施士元 倪光炯 张礼 1977年5月 第一版
《行星、恒星、星系》作者:S.J.Inglis
《现代物理学基础》
《科学的难题—悖论》作者:张建军 浙江科学出版社
《电动力学》作者:郭硕鸿 人民出版社1978年10月


后记:
  记得七年前,这篇论文提交给一本自然科学杂志的副主编评阅。当他看完论文后对我说:你的论文写得太超前了,太深奥了,看不太懂。我当时没有回答他,心想过几年再说吧。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过了七年。从近几年的天文观测和量子测试(如中微子具有质量等)的发展情况来看,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我在论文中所作的论述和观点。因此,在本世纪末结束的时候,新世纪到来之前,我谨通过奥科资讯网站对外发布本篇论文,希望能觅到知音进行共同探讨;同时也欢迎大家对论文进行指正。

[楼主]  [8楼]  作者:wangjqq?  发表时间: 2001/03/04 09:39 

回复:滴水法测量磁场改变重力加速度g
那么你是否认为氢气球向天上飞是氢气使重力加速度变成了负值呢?
[楼主]  [9楼]  作者:零子网  发表时间: 2001/03/04 15:37 

您的email呢,www.zeroparticle.com
[楼主]  [10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1/03/04 15:55 

音符不全,只听出大概
关键字:极限因果、力速度能量悖论、动质量衰变、驻波光子。

开始的三个“尺度”好象是理论判断与实践测量的问题?
也许是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原理,
也有分析数学和模糊数学的问题?

悖论的双方不光是对立矛盾的,还有协调的因果关系:
有了绝对(公认)的相对点,就有了相对该点的绝对尺寸,
有了这个绝对尺寸,就有了相对该绝对尺寸的相对误差,
有了这个相对误差,又有了新的绝对分毫,...。

因为暂时感知不到比“光子”(或以太)更微小的粒子,
所以暂时测不准它们。

因为在胶片定影前的暗室观察扰动不能满足色彩失真度的要求,
所以这暂时还是一个问题。

有些悖论就是一种[极限因果]问题,比如你如果要求色彩失真度无穷的小,
就只有期待观察扰动趋于零(当然相信不会让像馆太为难吧?)。
如果假设[被测粒子]无穷的小,那么[测量粒子]趋于零的速度必须更快,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那么魔小一尺呢?道小一寸?
(这道士也够辛苦的,总是跟着魔逗闷子?)

后面好象说的是能量守恒和力速度问题?
wangjqq说的就是力速度概念与能量守恒之间的“悖论”:
如果电子接近光速时,所受[外力]接近于零的话,
那么它对[外界]的反作用力也将趋于零,
对外界做的功也将趋于零,就不会有很强的“电子波”辐射产生,
实际是测到了这个很强的辐射,所以发生了能量不守恒。

《动质量衰变》
(尽管可能有人不喜欢这个“衰”字,这只是仿照放射性物质)
如果一时不愿放弃相对论,也许可以这么想:
由于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动质量”可能是不稳定的,
如同一些放射性元素那样,“动质量”不断转化成辐射能,
就叫“动质量衰变”吧?
静质量恐怕不能再变了,所以只有电子速度v下降了,
为了保持v,就要不断的把电场能转化成电子的“动质量”。
这也算是我对相对论的一点贡献吧?

不过可能又有一些家伙要提出“动量不守恒”的悖论来了,
接着就是:高能的激光为什么推力如此小的问题了?
于是:光子的动能到哪里去了?是光子穿透了物体?可没见它出来呀?
还是有一些光子做了“驻波叛徒”?光子之间往复碰撞,传递动能?
于是一时间抓“叛徒”之声四起,结果也许是“叛徒”没抓着,
却抓住了“以太”?当然,如果光子都变成了以太,就谁也别抓谁了?
于是又回到了经典的机械波理论,在那里,波与介质粒子协调相处,
没有“两只象”的问题,但摸索是不会停止的。
听说有点象多教共处的“香格里拉”?至少是希望如此。

 [11楼]  作者:刘武青  发表时间: 2001/03/04 20:05 

我想,你写这句话是不是笔误?或者,不是你的帖子?
wangjqq先生:你好
《比重也是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系的》这是不对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也与物体的比重无关,那种物体愈重下落的速度愈快、物体的比重愈大下落的速度愈快的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家伽利略为了证明物体落地与重量无关、与比重无关,多次受到审判。
我想,你写这句话是不是笔误?或者,不是你的帖子?
刘武青
2001/03/04

【 挑战相对论[hongbin.xilubbs.com] 】
字节: 58 点击:2次 0 0 序号:2323
回复:滴水法测量磁场改变重力加速度g
注册成员 全/半屏 转移 打包 发贴 回复 投稿 推荐 删除 精品收藏 在线网友 BBS索引 帮助
作者:wangjqq?(61.137..xxx.xxx) 03.04 18:41
主帖: 回复:滴水法测量磁场改变重力加速度g 作者: [刘武青]

比重也是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系的,没有重力加速度还会有浮力吗?

相邻贴子:
一个思考的角度。 [老鹤] 660字节 03.03 12:42 15次
滴水法测量磁场改变重力加速度g [刘武青] 1k字节 03.03 11:21 8次
回复:滴水法测量磁场改变重力加速度g [wangjqq?] 60字节 03.04 09:39 4次
回复:滴水法测量磁场改变重力加速度g [刘武青] 750字节 03.04 12:19 5次
回复:滴水法测量磁场改变重力加速度g [wangjqq?] 58字节 03.04 18:41 2次
《论宇宙的相对论性结构》 [刘岸] 25k字节 03.03 14:43 10次
西雅图地震损失达到20亿美元[88.xilubbs.com] [guest] 96字节 03.02 15:46 3次
 [12楼]  作者:刘武青  发表时间: 2001/03/04 21:47 

是你的帖子,也不是笔误
在地球的上的测定中,物体的比重与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无关。
看来,那句错误的话是你写的。
是你的帖子,也不是笔误。
刘武青

【 挑战相对论[hongbin.xilubbs.com] 】
字节: 48 点击:2次 0 0 序号:2325
回复:我想,你写这句话是不是笔误?或者,不是你的帖子?
注册成员 全/半屏 转移 打包 发贴 回复 投稿 推荐 删除 精品收藏 在线网友 BBS索引 帮助
作者:wangjqq?(61.137..xxx.xxx) 03.04 20:37
主帖: 我想,你写这句话是不是笔误?或者,不是你的帖子? 作者: [刘武青]

比重与质量是两回事,就象质量和重量是两回事一样。

相邻贴子:
一个思考的角度。 [老鹤] 660字节 03.03 12:42 15次
滴水法测量磁场改变重力加速度g [刘武青] 1k字节 03.03 11:21 8次
回复:滴水法测量磁场改变重力加速度g [wangjqq?] 60字节 03.04 09:39 4次
回复:滴水法测量磁场改变重力加速度g [刘武青] 750字节 03.04 12:19 5次
回复:滴水法测量磁场改变重力加速度g [wangjqq?] 58字节 03.04 18:41 4次
我想,你写这句话是不是笔误?或者,不是你的帖子? [刘武青] 1k字节 03.04 20:05 2次
回复:我想,你写这句话是不是笔误?或者,不是你的帖子? [wangjqq?] 48字节 03.04 20:37 2次
《论宇宙的相对论性结构》 [刘岸] 25k字节 03.03 14:43 10次
西雅图地震损失达到20亿美元[88.xilubbs.com] [guest] 96字节 03.02 15:46 3次
 [13楼]  作者:guest  发表时间: 2001/03/07 23:23 

你真是西瓜芝麻哪个也不愿丢,
[楼主]  [14楼]  作者:wangjqq?  发表时间: 2001/03/08 21:58 

回复:好吧再明确一点
1、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然后缓慢搅动水,水在旋涡中心向杯底凹陷的同时,一部分水会从杯口飞出。
2、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用一个有盖的杯子,然后缓慢搅动水,水旋涡中心是凹陷的,最后水会变成管状贴着杯壁,这时水对杯底与杯盖呈现同样的压力状态。
3、如果一个如地球大小的杯子,则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15楼]  作者:逆子  发表时间: 2001/03/08 23:41 

回复:致刘武清
“物体的运动总是要归结为力的作用”这点讲的有点离谱,这是一个基本的力学问题,牛顿力学中有详尽的阐述,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不是维持运动的。也就是说运动一旦形成,就无需力来维持它的运动,它会一直运动下去,除非有力的作力使其停止运动。

※※※※※※
逆子
[楼主]  [16楼]  作者:wangjqq?  发表时间: 2001/03/09 19:01 

回复:不对
如果问题已经精确到了需要考虑水的表面张力的程度,那么就需要考虑杯子是什么材料制造的,杯子的里面是否清洁,以便确定杯子与水之间的附着力,还要考虑用来搅动的棒是什么形状,搅动的速度有多快(是否每天一圈),搅动的幅度有多大,搅动是否沿着圆心,还要考虑环境周围是否有气压,水的温度是多少(因为水的气化也会产生力),等等等等,这样的问题只好请神仙来答了。
 [17楼]  作者:逆子  发表时间: 2001/03/13 23:18 

回复:好吧再明确一点
不知你想知道什么,从中你又能得到什么?或者说能从中得出与现有理论相反的结论来。如不是这样的话,这种讨论就无意义了。

在提出问题之前,如果你的理论不是保密的,应谈出你的见解,这样大家讨论起来才有意义。

※※※※※※
逆子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691199779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