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ilin007先生:您好!
绕核运动的电子是遵守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的,因此绕核运动的电子当然也就服从向心力等于离心力的规律。 |
再问:绕核运动的电子的向心力恒等于电子与核之间的库仑力吧? |
对【4楼】说: 绕核运动的电子的向心力不是恒等于电子与核之间的库仑力。因为运动电子是受多体(电子和原子核)的同时作用,其轨道形状不是正圆,而是椭圆。经研究发现,当物质趋向于超导态和趋向于中子态时,其运动电子的轨道均是趋向于正圆的。 |
最后问:绕核运动的电子的向心力约等于电子与核之间的库仑力(mu^2/R≈kqq/r^2)吧? |
“冯劲松先生的理论是从测量开始创新的。他在国际上首先发明了能够精确测量原子核外绕核运动电子的瞬时运动速度和轨道半径的方法和设备;他首次测量了氢原子内绕核运动电子的瞬时运动速度和轨道半径值,” 还请老冯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情况,果真如此的话,估计可以轻松拿到诺贝尔奖了, 因为这是不少学者梦寐以求的事,也是今后用回旋加速器模拟原子发光的关键问题之一, 但是恐怕没这么简单吧? |
对【7楼】说: 冯劲松的发明专利"原子内电子运动瞬时速度和轨道半径测量方法及其测量设备"。于2005年3月2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证书,发明专利号:ZL00105041.9。请大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网上去查证吧! |
绕核运动的电子的向心力不能说:约等于电子与核之间的库仑力(mu^2/R≈kqq/r^2)。因为任何一个绕核运动的电子都是同时受到(在一个分子空间范围内)多个质点(电子和原子核)的库仑力的作用,其合力才是等于绕核运动的电子的离心力。 |
对【8楼】说: 我不明白,里德伯常数与绕核电子或绕核半径并没有关系呀?
估计现在还很难用任何实验来检验“宇宙相对论里德伯常数定律(两个计算公式)”?
那我们也不用辛辛苦苦去寻找证明以太存在的实验了, |
对【10楼】说: 冯劲松先生的理论是从实验开始的,他的理论是有实验基础的,也就是说他的理论已经取得了一些实验的验证。并且,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统一。这是物理学的重大发展和进步! |
冯端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最近发表意见说:第一次综合(统一)是l7世纪牛顿力学构成了体系;第二次综合是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第三次综合是从热学开始的,涉及到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我们现在认为:第四次综合是冯劲松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它将牛顿力学、电磁学、热学等统一在一起,全面统一解释了物质形态的变化规律。请看冯劲松先生的论文。
冯端: 第一次综合(统一)是l7世纪牛顿力学构成了体系。可以说 ,这是物理学第一次伟大的综合。牛顿力学实际上是将天上的行星运动与地上的苹果下坠概括到一个规律里面去了,建立了经典力学。至于苹果下坠启发了牛顿的故事究竟有无历史根据是另一回事,但它说明了人们对于形象思维的偏爱。牛顿实际上建立了两个定律,一个是运动定律,一个是万有引力定律。运动定律就是在力作用下物体怎样运动的规律;万有引力是一种特定的物体之间存在的基本相互作用力。牛顿将两个定律结合起来运用,因为行星的运动或者地球上的抛物体运动都离不开万有引力的影响。牛顿从物理上把这两个重要的力学规律总结出来的同时,也发展了数学。他也是微积分的发明人。他用微积分来解决力学问题。由运动定律得出来的运动方程,可以用数学方法把它具体解出来。这体现了牛顿力学的威力,它具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假如你要计算行星运动的轨道,基本上可以按照牛顿所给出来的物理规律,加上用数学方法解运动方程就行了。根据现在的轨道上行星位置,倒推千百年前或预计千百年后它们的位置都是轻而易举的,从而开拓了天体力学这一学科。海王星的发现史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人们发现天王星的轨道偏离了牛顿定律的要求,问题在哪里呢?结果认为牛顿定律正确无误,而是在天王星轨道外面还有一颗星,对它造成影响,并估计出这个星球的位置。果然在预计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星,命名为海王星。这表示牛顿定律是很成功的。按照牛顿定律写出运动方程,若己知初始条件位置和速度,原则上就可以求出以后任何时刻的粒子位置。 到19世纪, 经典力学新的 发展表现 为一些 科学家重新表述了 牛顿定 律。 重新表述有拉 格朗日(Lagrange) 方程组 、 哈密顿 (Hamilton)方程组。这些重新表述形式不一,实质并没有改变。在不改变实质的条件下,用新的、更简洁的形式来表述牛顿定律。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将牛顿定律推广到连续介质的力学问题中去,就出现了弹性力学 、 流体力学等。在这一方面 ,20世纪有更大的发展,特别是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气动力学的发展又和喷气技术密切相关,进而牛顿力学还构成了航天技术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说牛顿定律到现在为止还是非常重要的,牛顿定律还是我们大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其表述方法应随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读者如果有兴趣,不妨去翻一翻牛顿当年的表述。牛顿关于力学研究的成果,写在一本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 的巨著中。只要稍微翻一下这本书,就会发现它非常难懂。牛顿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从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把行星运动的轨道推了出来。我们现在学理论力学时,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问题是不太难的,解微分方程就可以求出来。但牛顿在《原理》里,没有用他的微积分,更没有用解微分方程的方法,他纯粹是用几何方法把椭圆轨道推出来的。现代科学家就不一定能看懂他这 一套东西。举个例 子来说 , 费曼 (R.Feyman),有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写过一本书,他说他自己对现代数学比牛顿强得多,但对17世纪牛顿当时熟悉的几何学他就不一定能全部掌握,他花了好些时间,想用牛顿的思路把椭圆轨道全部证出来,结果,中间还是有些环节证不出来,最后他不得已调整了一下方法,没有完全依照牛顿的证法,但基本上还是用几何方法把这个问题证明出来了。科学理论的表达是随时代变化的。现在来看,牛顿运动定律的关键问题,譬如行星运动是椭圆轨道,现在应有可能在普通物理中讲了,因为简单的微分方程已经可以用计算机求解了。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也许今后在普通物理中讲牛顿定律时,就可以在课堂上把行星运动椭圆轨道的一些基本概念说清楚了。在这里也可以说,教学问题与现代科技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第二次综合是麦克斯韦的电磁学。大家都知道,最初是库仑定律,用以表达电荷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也表达磁极与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然后电与磁之间的关联被发现了: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安培发现的电流与电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然后是法拉弟的电磁感应定律,这样电与磁就连通成为一体了。最后,19世纪中叶,麦克斯韦提出了统一的电磁场理论。电磁定律与力学规律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力学考虑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万有引力相互作用,根据牛顿的设想,是超距的相互作用,没有力的传递问题(当然用现代观点看,引力也应该有传递问题)。现在从粒子的超距作用改成电磁场的场的相互作用,这在观点上有很大变化,重点从粒子转移到场。麦克斯韦考虑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导致电磁波,电场与磁场不断相互作用造成电磁波的传播,后来赫芝在实验室中证实电磁波的发射。另外,电磁波不但包括无线电波,实际上包括很宽的频谱,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光波。光学在过去是与电磁学完全分开发展的,到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出来以后,光学也变成了电磁学的一个分支了,在这里,电学、磁学、光学得到了统一。这在技术上有重要意义,发电机、电动机几乎都是建立在电磁感应的基础上的,电磁波的传播导致现代的无线电技术。电磁学直到现在,在技术上还是起主导作用的一门学科,故在基础物理学中电磁学始终保持它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综合是从热学开始的,涉及到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根据热学研究总结出热力学的两大基本规律: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律;第二定律,即熵恒增律。但科学家不满足于单纯在宏观层次上来描述,还想追根问底,企图从分子和原子的微观层次上来阐明物理规律。气体分子动理学便应运而生,用以阐述气体物态方程、气体导热性与粘滞性等物性参量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就是玻尔兹曼与吉布斯所发展的经典统计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发展,促使物理学家接触到具体的物性问题,加强了物理学与化学的联系,建立了物理化学这一门交叉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