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张祥前统一场论简介(一版) 下一主题:为牛顿第一定律打个补丁(2017.0...
月球的故事(作者:丁一宁)
[楼主] 作者:dyn2h  发表时间:2010/01/09 12:08
点击:1030次

     月球是怎么来的?现代科学所给出的结果总让人不能相信,因为很多新发现的证据总是与现代结论相左,一个个新的学说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和证据让我们信服。如果说地球与月球是两星相撞形成的,那么月球上的月海和月球瘤就无从解释了,我们甚至完全可以这样说,在现代月球学说里面,除了登月收集来的相关证据真实可信外,其它的全部都是胡说八道。
     由于月球是一个质量比较小的星体,其质量的密度也比较小,引力也比较小,小到月球表壳下面存在月球瘤也能够影响卫星的稳定飞行。正是因为月球瘤的存在,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月球与地球并不是同一时刻所产生的,并且也不是两星相撞所形成的两个星体。
     为什么月球与地球物质非常相近?为什么地球与月球的物质又不完全相同?两星相撞能够解释这一结果吗?不能,不相信自己试试,将两并不相同颜色的球体撞到一起试试,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果来。
     地球与月球物质相近但又不相同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它们形成的时候,彼此之间距离并不遥远,它们属于几乎同一地区所形成的星体,所以它们物质几乎相同,但又有所区别。
     月球应该是在被地球捕获之前就已经存在月球瘤了,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星体被打入月球的体内,并且多数还面朝地球。因为月球之所以会形成月球瘤,是因为月球在形成的初期表面还是液态,当有星体与之相碰撞的时候,就形成了月球瘤。
     那么,月球是怎样被地球捕获的呢?月球被地球捕获违反了其它行星形成的一般规律,但地球与其它行星更大的区别还在于存在生命这一最大的差异,就算是其它行星处在地球这一位置,能不能孕育生命亦未可知。然如果地球处在现在的位置,要想捕获象月球这么巨大的星体,无疑是件非常非常危险、成功率非常非常低下的事件,捕获进入轨道,几乎就不可能,唯一存在的可能是地球在太阳系之外捕获的月球,然后一个非常巧的机会,地球携带月球进入到了太阳的轨道。
     然而,有没有证据显示地球与月球来自非太阳系呢?有,而且还非常充分。我们知道月球背面存在非常多的被星体撞击的环形山,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些环形山都集中地发生在39亿年前后的一个非常集中的某一时刻?如果是自然的状态下被撞击的,那么它们为什么会背对月球瘤呢?这里面必定存在一个非常必然的原因,那就是它被地球所牵引着,球体基本不旋转地穿越了某一星体集中的空间。这样,被撞击的星体的撞击点都会是月球背朝地球的一面。
     而这个星体非常集中的空间,我们现在还能够观察到,那就是太阳系的小行星带。
     于是乎,月球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46亿年前,月球与地球都还不是太阳系的成员,月球形成初期,月球还处于高温液体状态,其表面已经形成一层不厚的表壳,而且月球也不是地球的卫星,这个时期,月球遭遇到大规模的硬星体的撞击,星体硬生生地镶嵌到月球表面,形成了月球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月海,以及我们看不见的月球瘤。
     之后,月球被地球的万有引力捕获成为地球的卫星,地球在捕获月球的时候,也还不是太阳的卫星。地球与星际尘埃一样,带着月球在宇宙太空中飘荡,直至39亿年前,撞入了太阳的势力范围,并且顺利地进入了现在的轨道。在进入现在的轨道之前穿越了太阳糸的小行星带,于是地球与月球同时遭遇到大规模小行星的袭击,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时候基本上都被大气毁灭掉了,其它能在地球上留下痕迹的地点,也被地球后来表面的地质运动以及风吹雨打消磨掉了。不过,在月球表面,却永久地留下了39亿年前撞击所留下的环形山,因为已经有十数亿年的冷却,月球表面已经形成了非常坚固而厚实的表壳,在小行星的撞击下,只能够留下一个个撞击坑,再不能够形成撞击的月球瘤了。
     (本文版权所有,引用请署名出处。作者:武汉丁一宁)


※※※※※※
欢迎光临丁一宁网站 http://www.dyntm.com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215064.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张祥前统一场论简介(一版) 下一主题:为牛顿第一定律打个补丁(2017.0...
[楼主]  [2楼]  作者:dyn2h  发表时间: 2010/01/09 12:39 

    撰写此文的起因是中国电影节颁发金鸡奖最佳科教片《月球探秘》,其实我也并没有看过这部影片,而仅仅是从其颁奖的片断中看到一些虚拟的镜头,我弄来了《月球探秘》的文本,对照看了一下国外同名影片《月球探秘》,发现没什么长进,仅仅是一群不懂天文学的、崇洋媚外的无事者在那里卖弄知识,于是写下了一些文字,后来收集了一些月球的证据,形成了《月球的故事》这篇论文,目的无非是让世界上的人们知道,在中国,不仅仅只有一些鹦鹉学舌的无聊者,更有很多知识渊博、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者。
 [3楼]  作者:爱果斯坦  发表时间: 2010/01/09 17:16 


丁一宁先生,好久不见了,你的网站怎么打不开了,非常想念贵网站,也是湖北的一面反相大旗,不能倒.
 [4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10/01/09 19:02 

    我支持拉普拉斯的星云学说,月球和地球都是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两个紧密相连的子星云,其它细节问题没进一步研究过。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邪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5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10/01/10 00:16 

这个不好说,感觉都太阳子孙吧,
 [6楼]  作者:英卓  发表时间: 2010/01/10 18:13 

丁一宁先生:你可回到人间了。很是想念。身体还好吗?很是惦念。一到岁末,也想起了李可这小子。李可在人间蒸发了,不知道他现在怎样。对于你在此帖说的,是有道理的。而我一直是按照4楼的看法来看此楼问题的。
[楼主]  [7楼]  作者:dyn2h  发表时间: 2010/01/10 21:21 

对【6楼】说:

朋友们大家好,网站我还会办,但要联系好美国或者其它国家的网络服务,国内的服务商都出尔反尔,等你把钱交了,就会以各种借口不让你的网站正常运转。

    关于月球问题,大家可能没人研究过吧?对任何科学问题,除了自己亲身研究,任何什么成熟理论,面对新的证据,都得重新思考。

[楼主]  [8楼]  作者:dyn2h  发表时间: 2010/01/10 21:29 

另,关于任何领域的物理学研究,都有可能是我们对相对论的突破口,只要我们在某一领域站住脚,就可以此为依托对相对论展开反击。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倒相对论事业在我们身后才能够完成,我们也不能够停留在倒相对论的半道上也无所作为。
 [9楼]  作者:zyh618  发表时间: 2010/01/10 22:17 

对【7楼】说,

谢谢丁一宁先生,您个人办一个那样的网站的确不容易,全靠您个人投资,自己管理,网友的学术论文审理后编辑上网、公式和插图无遗漏,且要经常受到反对分子的明的、暗的攻击。这里的很多人都在贵站发表过学术论文,你却从来没有收过任何费用,很多人是从你那个网站的论坛锻炼出来的,当前挑战相对论的大好形式有您的功劳,谢谢了,如果能继续办就更好,不办也没有怨言、只有感谢!

宇观的问题当今还不是那么有定论,究竟是星云说还是灾难说还是俘获说,外国人也是猜想,中国人敢于猜想的就很少了,肖钦羡先生的《量子天文学》中的一些观点是很不错的,您本主题《月球的故事》的观点是有可能的。

曾云海
 [10楼]  作者:贾洞  发表时间: 2010/01/10 22:38 

以前经常到丁一宁先生的网站,学习了一些东西,表示感谢,
那位成都李可先生最近出现在反相吧,不知道是不是众位所说的,
[楼主]  [11楼]  作者:dyn2h  发表时间: 2010/01/11 08:39 

对【9楼】说:

    曾先生果然是有所研究的行家。不过,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还是应该更注重证据的有效引用,特别是最新证据的运用,而不在于发生的可以性,灾变说我的观点它不成立,或者说发生得更早些时候。一切星体、特别是圆形天体的形成一般说来,或者绝对地说都发生于灾变,没有灾变就没有圆形天体形成的条件。较小的天体多不可能是圆形的,在它们聚小成大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能量,它们是不会成为一个非常规则的球形的。(武汉丁一宁)

 [12楼]  作者:马国梁  发表时间: 2010/01/11 09:48 

  不才曾研究过,并发表了文章。听说现在看不见了,我就重发一下吧!

关于"月球起源问题"的新危机

摘要  本文指出了在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下月球的两个稳定轨道都变得不再稳定,月球在近地点很难长期逗留,从而引发了"月球起源问题"的新危机。文章还对其它各种月球起源理论中的不足提出了批评。

关键词  月球起源  太阳引潮力 

 

我们以前通过分析已经知道:当不考虑其它天体的作用,把地球-月球当作是一独立的物质系统时,由角动量守恒定律和卫星周期定律决定了月球有两个稳定的轨道,这就是1.5万千米的近地轨道和54万千米的远地轨道。在这两个轨道上,因为地球的自转周期和月球的公转周期相同,地球潮汐不再牵引月球变速,所以地月距离也就不再变化,地月运行将长期保持稳定。然而,太阳的引潮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的作用总是使地球的自转在不断地减速。这样以来使月球的两个稳定轨道也就变得不再稳定了。

在近地临界轨道上,月球的远移速度v = 0 ,地月距离 l = 1.437万千米。但地球自转在太阳引潮力作用下依然在不断减速,致使v 变得小于0 ,成了不断靠近地球,直到落地为止(约需8万年);在近地临界轨道以外,月球的远移速度v > 0 。虽然在日、月潮汐的作用下,地球自转仍在不断减速,但总能保持v > 0 ,直到月球到达远地临界轨道为止;在远地临界轨道上,月球的远移速度v = 0 ,地月距离 l = 47.53万千米。但地球自转在太阳引潮力作用下还是在不断减速,致使v 变得小于0 ,又成了不断靠近地球,直到落地为止。当然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约需8千亿年。

根据地月现有的距离和运行状态,我们可以推算出月球的过去和未来。现在,地月距离 l = 38.44万千米,日长变化每百年增加1.7毫秒,由此可以算出月球每年远移2.02厘米。利用数值积分法,可以推算出:月球外移速度的最快点是在l = 1.95万千米处,当时v 值可达到63.7米/年,距今33.510亿年。月球在近地临界轨道上的时间距今已有33.513亿年;月球在远地临界轨道上的时间从今算起还需375亿年。

因为月球的近地临界轨道是不稳定的,所以它不可能在此长期逗留。我们还知道:地球诞生已有46亿年了,那么在地球诞生后的十几亿年里,月球在哪儿呢,那时它是一个什么状态呢?至此"月球的起源危机"问题终于爆发了。

在目前关于月球的起源理论中,关于地月化学元素方面的证据,我认为局限性很大。因为我们不可能查清各种元素的有无及确切含量,所以不足为凭。倒是从地月动力学理论方面来分析可靠性更大些。但在现有的四种说法中,仍然是各有各的不足。

其中首先应该被否定的是"分裂说"(也叫"父子说")。这种学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时,地球的转速相当高,以致于有一部分物质被甩出去后形成了月球。甚至有人认为太平洋就是月球分出去后留下的疤痕。我认为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为它们既然由于地球转速太快而分离,那么在那之前为什么竟能凝结一体?要知道,当二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靠近凝结时系统的机械能是要损耗的,而当二体分离时则是必须吸收其它能量的,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现在的月球远移虽然使它的机械能在增加,但地球的动能却在减少,整个地月系统的机械能还是在在减少。因此月球靠地球自转从表面甩出去是不可能的。

再就是"俘获说"也可靠不到哪里去。这种学说认为:月球和地球分别是在不同的地方形成的,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地球把运行到附近的月球俘获了,从而成为自己的卫星。这种说法是难以令人置信的。因为不仅月球的来历不明,它被俘获的几率很低,且根据卫星绕地运行理论,月球在被俘获之前其运行速度一定是大于脱离速度的。那么它究竟是靠什么力量将运行速度减至小于脱离速度甚至接近环绕速度的?其运行轨道由双曲线变成圆形并且离地球是那么近(两球心距离不足1.5万千米)!难道靠地球周围空间的尘埃一次次的阻滞就能实现吗?

"同源说"(也叫"兄弟说")是出现最早的一种假说,它认为月球和地球是由同一团星云在演化过程中同时形成的。这种说法如果考虑到以下情况:地球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地球海洋是在约35亿年前形成的。当没有海洋、地壳潮汐作用很小时,月球完全可以在地球附近逗留相当长的时间;只是当海洋形成后在潮汐作用下月球才渐渐远离--这样说似乎比较合理。但这种说法也有它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为什么月球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应当重合但并不重合?其夹角现在就有二十多度,何况这个角在早先恐怕更大。如能克服这个困难,那么这个学说将是最有前途的理论。

现在较为流行的是"碰撞说"。这种学说认为:早期曾有一个火星般大的行星撞向地球。它们相撞后其高密度的岩石核心熔入了地球的核心,核心外熔融的岩石迸射而出,后来聚拢成为月球。这个学说同"俘获说"一样,因为不仅"火星般大的行星"来历不明,地球被撞的几率很低,且根据动力学理论,从地面扬起的熔岩为什么不脱离地球或落向地球,竟然成为环绕地球运行的群体。设想一下从地球发射出去的人造卫星,如不经过方向调整它能环绕地球运行吗?所以这个学说实际上也是愚弄世人的。

关于月球究竟是怎么来的,目前我们实在说不清。要能说清那还叫"起源危机"吗?难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罗宾.布列特感叹:似乎月亮不存在比月亮存在更合理,更容易解释!

 

[楼主]  [13楼]  作者:dyn2h  发表时间: 2010/01/11 19:10 

对【12楼】说:
马先生高明,从来没有看到如此精彩对月球理论的详细评论,不知道马先生是在什么时间撰写的此文。我认为如果马先生将前面的月球运行的计算简化一点,会让人更容易理解很多。
 [14楼]  作者:马国梁  发表时间: 2010/01/12 09:28 

关于地-月系统演化的规律我另有一篇文章论述。请看这里:

http://www.sea3000.net/maguoliang/5.php
 [15楼]  作者:zhuyh123456  发表时间: 2010/01/12 11:46 

久违了,丁一宁先生,近好!
地——月间力的作用是天体力学的基石,现有理论对于“月亮正离开地球[3厘米每年]”这一简单问题,至今连定性分析都牵强附会,更不用说定量分析。这样的理论却用来解释太阳系,银河系乃至宇宙,难免不出笑柄!
 [16楼]  作者:屋里学大师  发表时间: 2010/01/12 16:41 

最好不要闹出一个力可以凭空产生而想当然的“切向分量”笑柄来,捏造“实验”招摇撞骗是科学家们所不耻的行径。

※※※※※※
牛 东
 [17楼]  作者:zhuyh123456  发表时间: 2010/01/13 10:58 

开普勒设想引力象车轮辐一样,一方面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不能跑掉(即法向分量),另一方面又随着太阳的自转迫使行星绕太阳转动(即切向分量)。牛顿也承认切向力,即著名的:“上帝的一脚”。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待验证的预测,叫引力框架拖曳[frame dragging];当一颗行星或恒星在空间自转时,它会将时空拖曳在其周围。这一点极像下面这个例子,当你在装满水的碗中放一个球,并使其自转,球表面所产生的摩擦力会将水沿球转动的方向拖曳,球附近的水会转动得快一点,离球越远,摩擦力对水的拖曳效果就越弱。
 [18楼]  作者:屋里学大师  发表时间: 2010/01/13 11:45 

那么请问你能让一个“绝对光滑”的球拖曳旋水面转吗?这样也可以假设引力场是由以太之类的微粒物质组成的,即使因为太阳表面的“粗糙度”可以带动附近的这些微粒转动,又请问所有这些微粒相互之间该有多大的“粘度”才能把这种“切的分量”传出去?是否还需要再给太阳安装一个什么特殊力学原理的“转动发动机”?

※※※※※※
牛 东
 [19楼]  作者:zhuyh123456  发表时间: 2010/01/13 14:47 

按开普勒的设想,太阳发出一种类似磁力线的东西,我们不妨称之为引力线,太阳自转带动引力线旋转,向九大行星传递涡旋力。九大行星公转角速度小于太阳自转角速度因此产生进动。月球也是如此,获得角动量,远离地球。如果卫星公转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角速度,则卫星不切割引力线,不受涡旋力,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就是如此。如果卫星公转角速度大于地球自转角速度,涡旋力阻碍卫星运动,则卫星角动量减少,轨道衰减下降,成千上万颗废弃的人造天体都是如此,火星的卫星火卫一也是如此。
 [20楼]  作者:屋里学大师  发表时间: 2010/01/14 10:23 

长见识了:类似于磁力线的引力线,开普勒是不是该称之为电磁学的始祖?什么样的引力场能够让天体“切割引力线”在某一小区域绕圈圈?

开眼界了:涡旋力阻碍卫星运动,成千上万颗废弃的人造天体都是如此?

不奉陪了!学点基本的天体力学知识又如何?

※※※※※※
牛 东
 [21楼]  作者:zhuyh123456  发表时间: 2010/01/14 11:29 

涡旋力探究[2009-10]
我今年六十岁,与新中国同龄。1968年8月到建设兵团历经十多年的锻炼,其间种过梨树,养过鸡和猪,当过地质队坑道工,钻探工,铁路车辆段木工。1977年考入大学,1981年分配到南昌市铁路一中任物理教师后,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教研机会。对于万有引力仅有引力而无抗引力,我一直是心存疑虑的。我的主观设想是:静止状态时,两个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运动时会产生抗引力,两物体相互靠近时会产生排斥力,阻碍它们运动,反之亦然,两物体离开时,抗引力会阻碍它们离开。像磁场中的楞次定律那样,有“来者拒,去者留’’,“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现象。我深知实验是自然科学的源头活水,此本苟废,它附何丽?于是就开始实验。当时实验室没有卡文迪许扭秤,我用自制的扭秤进行测量,实验证实了我的设想[后来证明可笑之极]。无独有偶,1986年元月美国普渡大学的菲斯巴赫(Fischbach)和纽约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的阿伦(S·H·Aronson)等五位科学家提出“抗引力”(或“第五种力”超荷力),立刻轰动全球,我当时年轻气盛,立即给菲斯巴赫博士去信,声称用卡文迪许扭秤也测出“抗引力”存在,菲斯巴赫博士相当不错,立即给予回信而且寄来其两篇论文。我把实验论文自费在《潜科学》杂志刊出。因数据仅为定性分析,不能定量分析,故不自信。
1985年初调入实验室工作,从此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实验生涯。在实验室这座自然科学神圣殿堂里,自己的浮躁心理得到彻底的洗礼,心情平淡如水,决心进一步进行引力探究。首先建议学校买一台卡文迪许扭秤,校方挺支持。这是华东师大科教仪器厂 1985 年出产的NC -K 万有引力测定仪,该仪器对悬丝及 T 型构件密封很好,可防止气流及静电干扰。使用新的扭秤测量“抗引力”时,再无法测到“抗引力”,实验结果完全符合万有引力定律。究其根源,原来是静电感应产生干扰影响。
开普勒设想引力象车轮辐一样,一方面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不能跑掉(即法向分量),另一方面又随着太阳的自转迫使行星绕太阳转动(即切向分量)。“最大的失败是甘心于失败。”我是不甘于失败的。2001年用卡文迪许扭秤证实了开普勒设想,测量出万有引力不仅有法向分量(即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而且有切向分量的存在,并得出公式。以我们地球为例,除了原有万有引力(即法向分量)之外,随着地球的自转,在其周围还有涡旋力(即切向分量)的存在,该涡旋力(即切向分量)与地球自转速度成正比关系。

1995年,我校成立万有引力活动小组,为学生课外活动兴趣组.2001年,实验进入关键阶段,近一年时间共有 300多名学生参与实验.他们都是一些天真活泼的中学生,.凭着对牛顿万有引力的好奇心与浓厚兴趣,用他们灵巧的双手与犀利好奇的双眼,严守规则,细心观测,各自得出了大量真实数据;经总结归纳,反复研究,终成公式.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考上大学并工作了,但至今仍不知自己一次游戏般的实验竟能形成公式并诞生涡旋力.衷心感谢这些孩子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2001年对于自己的结果仍然半信半疑,缺乏自信,就像一名工匠,二十年磨一剑,尚未试锋,究竟如何,还得由实践来检验。
在新世纪之初,又有一道难题摆在天体物理学家面前,这就是NASA(美国航天局)发射的“先驱者10号”、“伽里略号”等四艘宇航器减速问题。美国科学家经十多年的观测,发现宇航器的减速受到的作用相当于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一百亿分之一,因此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提出质疑,不过,另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飞行轨道是依据最好的参数计算出来的,怀疑基本定律为时尚早。运用涡旋力可解决该问题。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先驅者 10”等四艘宇航器減速問題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天體力學方面的大事,它對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質疑是準確而且有力的,它證明了開普勒對引力的設想,證明了廣義相對論“引力框架拖曳”之預測,同時也為渦旋力(即萬有引力切向分量)公式的正確性提供了較精確的判據。自此有了第一份自信。该问题迄今为止尚无其它解法。
第二份自信来自对“.水星进动43″每百年.(牛顿理论的偏差值。)”问题的解决。解决水星进动[牛顿理论偏差]目前方法很多,国内就有十几种,绝大多数人没有考虑太阳自转的影响;但用涡旋力补充的引力理论来解释,小学生就能懂[定性分析],高中生可定量分析,是迄今为止的最简解法。
第三份自信来自对“月球离地,(每年3cm).”问题的解答,这是我们家门口的问题,当今之天下仅有本人与台湾学者胡万炯博士[著作《万有旋力》]先后提出各自的定量分析。


随着判据越来越多,现已达十二项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更多,信心也随之增强。渦旋力是一种转动效应,并非新发现,其实早已有之,.科里奥利力与椭率等自转效应正是渦旋力,现有理论已有完备的计算方法;但运用涡旋力便于理解且计算方法也大为简便。
参考:渦旋力---网上可搜
[楼主]  [22楼]  作者:dyn2h  发表时间: 2010/01/14 14:22 

在南非的特兰斯瓦尔,人们在翁弗瓦赫特地层的硅化岩中发现了和今天的蓝藻有相同复杂结构的,相当进化的单细胞组织。证明早在35亿年以前地球上就有生命存在,那时的太阳也必定具有和今天大致相同的光度。
[楼主]  [23楼]  作者:dyn2h  发表时间: 2010/01/14 14:26 

对【16楼】说:
物体在斜坡上,就会产生向前的重力分向力,这很普遍,也很好理解。要说可笑的话,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够理解才会招来笑话。
[楼主]  [24楼]  作者:dyn2h  发表时间: 2010/01/14 14:34 

对【22楼】说:
此问题早已经解决,就是卫星在沿自已旋转物体飞行的时候,物体的自转对卫星的影响。其实这问题用万有引力很好解决,牛顿万有引力是两质点的物质运动形式,而物体自转对卫星飞行已形成了非两质点的情况,所以单纯的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不适用于这种情况。它需要进行调整,这也是爱因斯坦所描述的广义相对论,其实它们是一个意思,爱因斯坦犯同一性质问题的错误。
 [25楼]  作者:屋里学大师  发表时间: 2010/01/14 14:38 

[21楼]﹕也许吧,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都应该尊称为某某专家,养鸡养猪都是学天体力学的文凭依据,所以才会有继“抗引力”之后“切向分量”之类的萎大发现,所有关于天体引力摄动方面的复杂计算都是p!

※※※※※※
牛 东
[楼主]  [26楼]  作者:dyn2h  发表时间: 2010/01/14 14:39 

对【21楼】说:

另,zhuyh123456

怎么可以把我命名的朱永焕力随便改为渦旋力呢?命名不符合实际效应。

 [27楼]  作者:hbwh_wgs  发表时间: 2010/01/14 21:24 
 [28楼]  作者:zhuyh123456  发表时间: 2010/01/15 11:25 

屋里学大师

1.开普勒设想引力象车轮辐一样,一方面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不能跑掉(即法向分量),另一方面又随着太阳的自转迫使行星绕太阳转动(即切向分量)。——潘永祥 自然科學發展簡史.(第一版)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12
2.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待验证的预测,叫引力框架拖曳[frame dragging];当一颗行星或恒星在空间自转时,它会将时空拖曳在其周围。这一点极像下面这个例子,当你在装满水的碗中放一个球,并使其自转,球表面所产生的摩擦力会将水沿球转动的方向拖曳,球附近的水会转动得快一点,离球越远,摩擦力对水的拖曳效果就越弱。
——Blair.D & Mcnamra.G  : Ripples  on a cosmic  sea.

3.众所周知,由于空气阻力,废弃地球人造卫星在1000公里低空下落,而在1000——3600公里的高空,处于真空状态,废弃地球人造卫星下落应考虑涡旋力。

4.涡旋力作为牛顿引力之补充与完善,并不矛盾。例如,水星进动问题,绝大部分用牛顿引力计算,仅偏差部分用涡旋力加上牛顿引力解决。

 

 

 [29楼]  作者:贾洞  发表时间: 2017/02/24 14:11 

太阳万有引力场拓扑致地球旋转的动力学过程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8102
 [30楼]  作者:愚哥物语  发表时间: 2017/03/13 17:35 

对【21楼】说:
zhuyh123456先生在80年代就产生宇宙间存在有抗引力的理念,实在是令人敬佩万分!现代也有人提出了一种理念叫做“物有引斥力”,并出书一本《物源论》阐述了其三大理论体系即:物有引斥力原理、造物进化基理和宇宙旋涡运动说。
书中基本理念是缘自于对物质存在必然拥有质量和体量这两个基本属性,同时也赋予物质必然存在有为维系守护自身质量体量存在的一种本能力。其中维系自身质量存在的本能力叫做“物有引力”,守护自身体量存在的本能力叫做“物有斥力”,合而称之为“物有引斥力”。请注意这不是万有引力,因为两者都存在关于质量距离的关系式,但两者对于质量距离的概念是不同的。物有引斥力原理的质量是关于体量之内所有质量的集合,故而其关系表达式是与自身的质量成正比,与自身的体量成反比,转换成距离则就是与半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不是平方关系)。
《物源论》理念的基本宇宙观是:“物--力--时--空”。
物就是物质,宇宙只存在有一种“物”,此“物”只存在有大与小的区别,并且大小内中的结构差异特征就形成了宇宙间所有的事实存在;
力就是物有引斥力,宇宙间只存在有一种基于质量而存在的本能力。微观上粒子核内外及分子间的结合力,以及宏观上星体间的引力等等都是物有引斥力在局部环境下的展现。气体澎涨、物品碎裂是因为斥力大于引力成实现;水泥凝结、金属坚硬是因为引力强于斥力而成就。
时就是时间,就是因为物质运动而启动的时钟,永不停顿地向前流逝,绝不回头。换言之,没有物质运动,宇宙时钟就未开启;延伸而观之原始宇宙就是宁静安祥无光无热而均衡一团的。
空就是空间,是容纳物质存在并容许其在此运动的场所,不存在有弯曲变化的本领。
以上简介《物源论》理念,有兴趣可去参阅原著。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013800144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