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个春秋的奋斗,我终于推翻了狭义相对论 推翻狭义相对论的过程是这样的,由于洛仑兹变换是狭义相对论的核心,而洛仑兹变换是根据迈克尔逊——莫雷试验的零结果而来的。我不怀疑迈克尔逊——莫雷试验的零结果,但我认为迈克尔逊——莫雷试验原理是错的,理由如下。 1887年,迈克尔逊(A.A.Michelson)用他所发明的一种空前灵敏的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来测量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也就是“以太风”。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试验,被开尔文称为物理上空的一朵乌云,从而诞生了洛仑兹变换和相对论。一、迈克尔逊的物理模拟 在一个段宽度为D的平直河道上有两艘小船A和B,河水的流速为u,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均为V。船A从一岸横渡到正对岸然后返回出发点;船B平行于河岸向下游驶过距离D然后返回出发点。可以想像,由于水流对两船的影响不同,它们往返同样距离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本来是太阳和以太不动,地球绕太阳公转。如果假定地球不动,根据相对运动的观点,便有以太风迎面吹来。固定在实验室中的测量装置是“河岸”,漂移着的“以太风”类似于“流水”,相对于以太以恒定速率传播的光波相当于“小船”。于是,相互垂直的两束光往返于同样距离所需的时间差异,就是“以太漂移”的表现。用一面半镀银的半透镜子G 形成两束相互垂直的光束,其中光束A沿垂直于以太风的路径射向镜子A,光束B则沿平行于以太风方向的路径射向镜子B。整个光学装置使两束光反射后回到同一观察屏上产生干涉现象。仪器转动90度,两束光的时间差异增大一倍,从而产生光程差,干涉条纹会发生变化。二、本人(叶波)的物理模拟 在一个宽度为D的静水湖畔,靠岸边的一台向前速度为u的潜水艇上发射两颗制导鱼雷A和B,速度均为V。A从一岸边横渡到正对岸然后返回出发点; B平行于湖岸向前边驶过距离D然后返回出发点。可以想像,由于水对两鱼雷的影响完全一样,它们往返同样距离所需的时间相同的。本来是湖畔和水不动,潜水艇在湖中运动。如果假定潜水艇不动,根据相对运动的观点,便有湖畔和水迎面而来。然后,把湖岸比作太阳,把湖水比作以太,把潜水艇比作地球,其中的鱼雷发射机构比作干涉仪,相对于以太以恒定速率传播的光波比作于湖中“鱼雷”,相互垂直的两束光往返于同样距离对应鱼雷往返于同样距离,两鱼雷所用的时间没有差异对应两束光所用的时间也没有差异,这就是“以太无漂移”。仪器转动90度,时间差异当然也没有变化,从而不会产生光程差,干涉条纹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三、迈克尔逊——莫雷试验原理分析 事实上,叶波的模拟更合理。迈克尔逊的模拟不对,设计原理就错了。跟着洛仑兹变换和相对论也错了。以太当然不能被否定。 有人会说,把光比作船,这是光粒子说,但光不是粒子而是波,船或鱼雷的类比就错了。这种说法当然不对,如果把两船或鱼雷看成两波前就没有问题了。两船或鱼雷运动没有时间差,就是两波前运动没有时间差,两波前运动没有时间差,两列波的运动也就没有时间差了。 又有人会说,地球整个浸入以太之中,而静水湖畔的鱼雷有动力。可是地球并没有动力,地球会不断地拖曳以太而消耗本身的动能而逐渐停下来,最终落入太阳之中。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这样的:因为以太很小,温度很低,2.7k.人们已经知道,氦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超流体,在超流体中,没有摩擦和粘滞阻力,但扭盘会变慢以至停止。以太正是超流体,对地球没有摩擦和粘滞阻力而不被地球所拖曳。但会阻碍地球状的自转,使地球从有生命以来的每年三百八十多天,减慢到现在的三百六十五天。太阳变慢更加惊人,从太阳系诞生的每日1/2转到现在的每月26转。这样长期困扰人们的太阳角动量困难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迈克尔逊——莫雷试验的原理错在那里呢?这一试验认为:根据光行差现象,太阳和以太不动,地球绕太阳公转,也就是地球在以太中穿行。如果假定地球不动,根据相对运动的观点,便有以太风迎面吹来。 接着,迈克尔逊用了这样一个比拟:固定在实验室中的测量装置是“河岸”,漂移着的“以太风”类似于“河流”,相对于以太以恒定速率传播的光波相当于“小船”。 漂移着的“以太风”类似于“流水”这一比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里的“以太风”是相对运动,以太本来是不动的,是地球在动。而流水不是相对运动,是真实的运动。“以太风”不能类似于“流水”,只能类似于湖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