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请逆子再想一想,是不是应该对质... 下一主题:斑竹(或站长)!
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性
[楼主] 作者:guest  发表时间:2001/02/10 23:46
点击:966次

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性

Talking about light nature from interference of light

梁建中

文章摘要: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几个世纪以来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两种学说相互妥协的结果。在解释一些现象如干涉和衍射时,人们就用波动说去解释,而对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就用微粒说去说明。这种既是微粒又是波的存在在观念上确实叫人们不容易接受,其原因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很好地把波动和微粒统一在一个模式下。本文正是从这样一种出发点来探讨光的本性。

假设有一个光源S1,在S1前放置一块屏幕,从S1发出的光(光子)会将整个屏幕均匀的照亮。我们知道,屏幕的亮度是与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数的多少有关的。严格地说,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线与屏幕的交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变暗的。但这种变化决不是几率问题。证明如下:把S1放在一个半径为R1的球的中心,假设S1在单位时间里发射出N个光子,则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等于光子数N除以球的总面积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径由R1变为R2(R2>R1),则在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就变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径为R1的球在单位球面积上接受的光子数大于R2球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这就是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渐变化的原因。当屏幕距光源的距离很大且屏幕的面积又很小时,就可以近似的认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匀分布的。

 

现在把另一个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况有了变化。在垂直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圆环,而在平行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则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见图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光的干涉条纹。因为干涉现象是波动的最主要特征,所以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动性的最有力证据之一。我们知道机械波是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当有两列相干波源存在时,媒质中任意一点的振动是两列波各自到达这一点时波的叠加。当到达这一点的两列波的相位相同时,则在这一点上的振幅最大,如果两列波的相位相差1800时,则振动的振幅相互抵消,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则的干涉条纹。经典光学正是套用机械波的方法证明光的干涉条纹的,而传播光的媒质以太已被证明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样用机械波的方法证明光的干涉条纹也就显得比较牵强。量子力学在解释干涉条纹时则采用的是几率波的方法,认为亮的地方是光子出现几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则是光子出现几率少的地方。问题是当只有一个光源时,光子是均匀分布在屏幕上的,而当存在另一个相干光源时,按照量子理论光子就会集中出现在一些地方而不去另一些地方,几率的解释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的。爱因斯坦曾用上帝不掷骰子来表达他对用几率描述单个粒子行为的厌恶。这就是目前对于光的干涉现象的两种正统解释方法。我们对于光本性的认识是否还存在其它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是否还存在其它的证明方法来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即用一种理论解释来解释波动性和粒子性呢?

 

为了找到这种新的理论,在此我们不得不在现有光量子理论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即单个光量子的能量是变化的,光子的能量和质量是相互转化的,转化的频率就是光的频率。频率快光子的能量大质量小,相反,频率慢则光子的能量小质量大,这样光子在空间所走的路程就形成了一条类波的轨迹。在论证光的干涉现象之前,我们先对光源进行定义。单频率点光源---频率单一且所有光子在离开光源时的状态(相位)都相同。单频率点光源具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在距光源某一点的空间位置上,光子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其二光子的状态随距点光源的距离作周期变化。光的波长指的是光子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在空间运行的距离。

我们在x轴上设置两个点光源S1和S2,如图一所示。令P为垂直平面上的一点,从P点到S1和S2的光程差PS1-PS2为波长的某个正数倍ml (m=±1,2,3,…)。从S1和S2出发的两列光子,将同相地达到P点,状态相同。再令Q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从Q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为ml 。过P和Q点做一条曲线,使得这曲线上所有过XO的垂直平面内的点的轨迹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即这条曲线上任意一点到S1和S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根据解析几何我们知道,这曲线是一条双曲线。如果我们设想这一双曲线以直线XO为轴旋转,则它将扫出一个曲面,叫做双曲面。我们看到,在这曲面上的任意一点,来自S1和S2的光子始终都是同相位的(相位差保持不变),光子在曲面上的每一点的状态是一定的,沿曲面上的点的状态是周期变化的。由于光的波长很短,光子沿曲面的这种周期变化是不容易被观测到。

同理,我们令T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图中未画出),从T点到S1和S2的光程差TS1-TS2为波长的l /2×(2m+1)倍(m=±1,2,3,…)。从S1和S2出发的两列光子,将以1800的相位差达到T点。再令V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图中未画出),从V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为道长l /2×(2m+1)倍。过T和V做一条曲线使这曲线上任一点到两定点S1和S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这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以XO为轴旋转同样将扫出一双曲面。所不同的是来自S1和S2的光子到达这曲面上的任意一点的相位差始终为1800,叠加后的最终状态是一个恒定的值。



图一是在S1到S2的距离为3l ,P点的光程差为PS1-PS2=2l (m=2)这一简单情况下画出的。m=1的那条双曲线是垂直平面内光程差为l 的那些点的轨迹。光程差为零(m=0)的各点的轨迹是过S1S2中点的一条直线。由它绕XO旋转而成的将是一个平面。图中还画出m= -1和m= -2的双曲线。在这种情况下,这五条曲线绕XO旋转而产生五个曲面,这五个曲面将S1和S2两光源所形成的能量场分成了6个左右对称的无限延伸的能量空间。屏幕上亮线将出现在屏幕与诸双曲面相交的那些曲线的任何所在位置上。如果两点光源间的距离是许多个波长,则将存在许多曲面,在这些曲面上各光子相互加强。因而在平行于两光源连线的屏幕上,将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双曲线(几乎是直线)干涉条纹。而在垂直于两光源连线的屏幕上将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圆形干涉条纹。两条相邻的明条纹之间的关系是光程差相差一个l ,暗条纹与相邻明条纹之间相差l /2。干涉条纹从明到暗再到明之间的相位变化是从同相到相差1800相位再到同相。

为了检验以上的设想是否正确,这里我结合光的干涉实验和光电效应实验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验。第一步用光干涉仪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第二步将光电管依次放在从明到暗条纹的不同位置上,当然采用的单色光源频率要在临阈频率之上,观察产生光电子动能的大小。如果按照现有光量子理论,光电子的动能应该是不变的,原因是光子的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亮度无关,干涉后光的频率并没有变化,所以在从明到暗的条纹上,测得的光电子的动能应该是不变的。再从量子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明亮的地方光子出现的几率大,暗的地方光子出现的几率小,明暗只是单位面积上光子数不同而已,光子的动能并没有改变,所以结论也是光电子的动能不变。而我的结论则是在从明到暗的干涉条纹上光子数是一样的,产生的光电子的动能是从大到小连续变化的。

如果实验的结果与我所做的推论一致,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推广到一切实物粒子,因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一切实物粒子自身的能量与质量之间始终处在不停地相互变化中。

梁建中E-mail: xuanglianglong@263.net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2018.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请逆子再想一想,是不是应该对质... 下一主题:斑竹(或站长)!
 [2楼]  作者:张若静?  发表时间: 2001/02/11 10:47 

让我说一说
你好:
  你说的子弹打入胶体中,子弹是有质量的。反过来说,你的是质量的合体,总的质量没变。只是速度在变化。速度变化的根源是子弹的初速度与子弹的质量。
  我认为逆子并不是无中生有,而你的类比也不太好。
  你原意是说:由于特定的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的不定数量结合而产生质量。这也可以理解。但是你想想象,如果物质一经结合还能随意改变它的状态?不可能。我们只所以能知道物质的性质,就是因为它有一个稳定的结构。所以它不会因相对论上所说的速度变一下,它也变一下。
  你想说的第二意思是一方面认可力与速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认可质与速也有关系,是不是? 这我倒认可了,但是和你想的又不是一回事。而逆子不认可的。
 [3楼]  作者:张若静?  发表时间: 2001/02/11 14:45 

回复: 为什么下雪的时候不会打雷呢?
你好:
  准确的说,我并不知道,但是看别人都没回话,我就抛砖引玉。
  雷电的产生是由于空气中的带正电的云与带负电的云接近时,产生的放电现象,在光上显示为闪电,在声上引起空气振动,而发生声音,是雷。
  但是空气的导电有一定的条件,就是可导性,决定可导性的因素是空气中的水分的多少。
  下雨时,空气中都是水汽与水滴,可导性就好。
  下雪时,空气中的水都以冰晶的状态存在,没有液态的水,可导性就不好。所以,就是放电也是很小的局部的,我们离的远也感受不到。
  
  以上不可当真,只是现场胡绉!
 [4楼]  作者:村里人?  发表时间: 2001/02/11 15:23 

回复: 为什么下雪的时候不会打雷呢?
首先要从在下雨天,云所带的电荷是如何产生的这方面来考虑,当雨滴从天而降时,雨滴下落的速度很快,与云中的水蒸汽发生摩擦使云带电,由于带电的云的静电感应,使靠近它的另一块云的近端带等量相反的电荷,当两块云靠近到一定程度时,两块带相反电荷的云就会发生放电产生闪电,而雷声只是闪电过程中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而已。而雪花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很慢,与云摩擦产生的电荷很少,所以云中所带电量不足以产生放电,也就没有闪电和雷声。
我也是信口开河,别当真。
 [5楼]  作者:逆子  发表时间: 2001/02/11 17:28 

凡是无“质”或“量”的变化的过程,就不算是质量的变化。

电荷e不会改变,电荷一定是最小单位电荷e的整数倍关系。 这一点逆子是认同的。但是,什么是电荷,人们又是如何测定它的大小呢?人们就是靠测定两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来确立各自携带电荷量的多小。比如,我们测定了相距为R的两个静止正负电子之间的作用力为N。切记这是在静止状态下的结果。我们把这一数值与库仑定律相比较时,完全吻合。当这两个电子相对趋近的速度等于光速时,两电子之间的作用力还是N吗?

一个质量为M的胶质物体先是处于静止状态,用一只枪向它发射子弹来给它加速。子弹的速度为V,质量为m,子弹打在胶质物体中便停留在它里面与胶质物体一起运动。子弹与胶质物体发生的都是完全非弹性碰撞。设子弹是一粒一粒断续发射,且每粒子弹的质量m与胶质物体的质量M相比非常小。当然,这是在惯性参照系中做的实验。

逆子用力速度关系来分析以上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子弹是作用力,力作用于胶质物体才使之产生加速度。胶质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取决于力速度,在这个实验中力速度是子弹的运动速度V。可以断言:胶体物质的运动速度不可能大于力速度V。可以假定,当胶体物质等于速度V时,这种情况下,子弹与胶体物质是以相同的速度运行,不可能给胶体物质施力,胶体物质也就不可能有加速度。同时也可以断定:胶体物质受子弹作用力的大小与其与运动速度的大小成反比。胶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它所受子弹的作用力就越小。这就象力学中的一个故事一样,二战时,一个飞行员看到飞机外面有一飘浮物体,他伸手拿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颗子弹。这颗子弹的运动速度与飞机的飞行速度一致。对于飞行员来讲,这颗子弹说是一个相对于他静止的,之所以子弹可以把飞机击落下来,具备最基本的条件是,子弹与飞机应有速度差(力与速度方向一致时)。

再想想一下可能更有趣,有上万支枪在在发射子弹,一架飞机以子弹的速度顺着子弹飞行的方向飞行时,飞行员看到的是什么景象。

[来客]把子弹与胶质物体的运动实验与电子荷质比的测定结果相比拟不太恰当。因胶质物体的运动是受到子弹非弹性作用力碰撞的结果。子弹一方面给予胶质物体作用力,一方面也增大了胶体物体的质量。这里增大的质量不同于相对论中所述的质增。这里质量的增大包括运动胶体物体中分子数目的增多,引力质量的增大。逆子在网上也看了不少网友的文章,大多数支持相对论的质增观点。例如说:有些网友认为,一物体在受到光的照射下能从光中获取能量,表现为物体的质量增大了。又如:一个电荷的运动速度等于光速时,它就变为一个光子。云云。

请大家仔细研究一下相对论中的质增关系式,它所述的质量会随速度的增大倒底是什么是增大了。一个电子达到光速时它的质量增至无穷,这是指这个电子达到光速时变成了无穷的电子吗?不是。是电子的数目不变,其密度增至无穷了吗?也不是。如果一个电子加速至光速的质量变化就象我们把一张纸放在火里,拿出来是灰的话。逆子也会相信质速关系的。凡是能引起质的变化才能算是质量的变化。可是,质速关系所指的质增是惯性质量的增大。什么是惯性质量,惯性质量在经典力学中是用力去检别一物体引力质量大小的方法。惯性质量等效于引力质量,两者是不可区分的。如果只讲一物体的惯性质量增大是无任何物理意义的。质量增大了,质量增大了!噢,原来是F/a增大了,这不就是一个比值而已,其中加速度a是实验中所测定的。那代表力大小的F呢?有谁能保证它没有变化呢?

[来客]的力学功底不浅,逆子十分感激[过客]的指点。虽说我们的观点不一致,相互指点一下对方的失误所在,相互都会少走些弯路。再次谢谢[过客]

逆子2-10

》》》》》逆子的个人主页>

※※※※※※
逆子
 [6楼]  作者:思林?  发表时间: 2001/02/11 18:10 

回复:好主意。
太可以了!!!
 [7楼]  作者:ruimin  发表时间: 2001/02/12 12:46 

早准备好了?看你能力了。
“我记得,以前你说过质量由四部分组成。”你记错了在《统一引力场》理论中质速关系是公设。如果你真在南阳,等春软化开时,我请你到白河边畅饮、畅谈。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269021034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