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美科学家首次测量出卡西米尔斥力 下一主题:相对论自欺欺人的GPS对钟
只有跳出相对论时空回到在伽利略时空中才能真正理解相对论!相对论被多普勒效应证实
[楼主]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2008/12/29 12:31
点击:2581次

相对论被多普勒效应证实,

GP-B负结果被陈绍光言中 

  今年712日至20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的37届空间科学大会上,我国科学家陈绍光一人发表了五篇论文:其中“单向光速和光年的测量法”和“用多普勒效应直接测量罗仑兹变换”两篇论文涉及到狭义相对论,被安排在〈空间中的基础物理〉- H专题作口头报告和海报展示;其中“根据量子场论不存在空间扭曲效应”、“星际和星系际介质引起的在巨大尺度范围高红移”和“紧密星强引力场的非线性迭加”三篇论文涉及到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的引力理论及其在天体物理学中的应用,被安排在〈空间中的基础物理〉- H专题和〈从空间研究天体物理〉- E专题作口头报告和海报展示。五篇文章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重大问题:

一,解决了单向光速测量的世纪难题  

  直接用两点间的距离除以光从一点到另一点所经历的时间的方法测量单向光速,必需先校准两地的钟才能测量出所经历的时间,但校准两地的钟又必需预先知道单向光速值,这一逻辑循环的死结导致从伽利略时代至今几百年来未能用实验测量出单向光速。认为单向光速在原则上就是不可测量的己成了科学界的共识。当单向光速不能测量只能假设其特性,就只好接收爱因斯坦所假设的“光速保恒原理”——真空中单向光速各方向有相同的数值且不随时间变化。若是能直接测量单向光速,光速是否会随方向和随时间变化,通过测量就可知道,就无需 “光速保恒原理”这个假设,相对论就可完全建立在测量结果的基础之上了。用天文学的方法,如1676罗默的木星卫星的掩蚀方法和 1728年布莱德雷的光行差方法,似乎能测量出单向光速值,实际上是不能的。因为通过观测“掩蚀周期的年变化”或“光行差角度的年变化”得到的单向光速值是从地球公转轨道的日地距离或公转速度推算出来的,而日地距离或地球的公转速度不能直接用米尺来测量的,只有用光学或电磁波传播的方法才能测量。也就是说,单向光速的天文学测量转换成了光年(或光秒)定义的天文距离的测量,最终还是避不开单向光速测量的逻辑循环。

  测量单向光速的关键是校准两地的钟,AB两点间的距离容易用标准的尺测量出,当AB两点的钟校准了,使光从A点传播到B点即可测出从AB的单向光速,使光从B点传播到A点又可测出从BA的单向光速。我们知道,一个地震台通过地震台内单个钟记录的地震波能得出初震发生的时间和至震中的距离, 实际上未在震中位置预埋上另一个钟,却把位于震中和地震台两地钟校准了。1959年毕业于北大地球物理系的陈绍光先生正是借鉴了这种地震学的方法来解决测量单向光速中校准两地钟的难题。陈的论文中给出了三个校钟方案:

   1,用均匀的超声波介质制作一根传输线,在线的一端(始端A)用超声波发生器产生超声振动沿传输线传播到终端B,在终端B用一个钟测量出纵波与横波到达时间之差。由实验测得的超声介质的杨式弹性模量与切变弹性模量之比求出纵波与横波的波速之比,加上用单钟测出的到达时间之差就可求得纵波与横波同时从始端A发出的时间。这样,超声传输线两端AB的钟就被测量的超声波的到达时刻和计算出的发出时刻校准了。两地的钟校准了,单向光速就可测量。这一方案正是地震台定初震时间和震中位置方法的直接引伸,超声振动、传输线和单钟分别对应于震中处的初震、传播地震的地层和地震台的钟。

   2,用光学各向异性介质(固态或液态晶体)制作传输线,在线始端A用单色光源发出脉冲光波,线的终端B用单个钟测量出正常(O)光脉冲与非常(E)光脉冲到达时间之差。通过实验比较O光与E光的偏转角度可得到所用介质的O光与E光的折射率之比,从而,反比于折射率的O光与E光的传播速度之比也就得到了。由速度比和用单钟测得的O光脉冲与E光脉冲到达时间之差,可求得O光脉冲与E光脉冲同时从传输线始端A发出的时间。光学各向异性介质传输线两端AB的钟,就由测量出的光脉冲的到达时刻和计算出的光脉冲发出时刻校准了。随着两地钟校准单向光速就得出了。此方案用了从地震波到光波的类比,是地震定时、定位方法的间接引伸。

   3,两个完全相同的计数器分别设置在长真空管的AB两端,用来计数通过的光波的波长数目。两计数器的读数分别用传输线(如导线)传递到一台电脑的两个输入端实时进行减法运算。只要两计数器是同步启动的且两传输线的传输延时(信号从线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相等,当光波是稳定地通过计数器的行波则电脑的输出正是光行波在AB之间光波长的数目N,而且是从AB(或从BA)的单向波长的数目。用国际定义的长度计量单位(铂铱合金原型)的副本测量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I,就可得到单向光波长λ=I/N。再测量出无空间方向性的光波频率乘以单向波长就得到从AB(或从BA)的单向光速值。保证两传输线的传输延时值相等有挑选法、调整法多种操作方法,其原理是基于传输线的传输延时是一个标量,它具有时间、空间的平移以及空间转动和位置交换的不变性。例如将一根导线空运到世界各地后其延时值是不变的,否则的话,精密测量的国际比对就不可能进行了。由于传输延时是一个可测量的标量,总可以挑选或调整出两根传输延时相等的传输线,用来连接两计数器到一台电脑。同样,可以挑选或调整出两根传输延时相等的传输线,将它们连接到同一个信号脉冲来实现两计数器的同时启动。双计数器加实时减法运算的电脑,自身就是现场挑选或调整传输线延时的测量装置,为此只要交换传输线时看电脑输出数字的变化。从交换传输线前后电脑的输出以及关闭两计数器后电脑的输出,通过简单的计算可消除两计数不同时启动以及两连接计数器和电脑的传输线延时不相等的影响,精确得出两计数器AB之间的单向波长的数量。

   上述测量单向光速的方法是基于伽利略时空坐标系,用到的只是1676年的虎克定律、1687年牛顿声速公式、1611年伽利略的折射率的定律和1670年巴尔卓林发现的双折射现象等经典牛顿力学和古典光学的基本概念。它没有涉及到马克斯威尔的光的电磁波理论,更没有用到罗仑兹变换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此,待测的单向光速没有明的(爱因斯坦)或暗的(马克斯威尔)常数性要求,它可以是随时间和随空间而变化的。真空中单向光速是否保恒,唯有用实验测量来决定。最简单也是极为关键的实验是对比测量从AB与从BA的单向光速值,判断正、反方向相等否。为此只要反转光的传播方向再测量一次。国际定义的长度单位米(1898年的铂铱合金原型和1960年的氪辐射波长)都没有指定应用的空间方位,从而暗示了空间是各向同性的。作为测量结果的单向光速正、反方向相等,正是基于国际长度单位定义中所默认了空间各向同性。以下说的单向光速值指的是测量的结果而不是假定值。

二,用多普勒效应直接测量罗仑兹变换来确证相对论

  当某光波长λ被定义为长度单位,上述由AB两点间距离I测量单向波长(λ=I/N)就变成为由长度单位λ测量AB两点间距离(I=Nλ)。设想AB两点用刚性杆连接,又变成了测量杆的长度。上述测量中AB两点以及刚性杆相对光源是静止的。由于多普勒效应,杆相对光源运动时测量得出的杆的长度L将不同于静止时的长度I,也就是说,杆的长度L会随着杆相对光源之间的运动速度v变化。令β=v /cc是测量得到的正、反向相等的单向光速。杆沿着光波传播方向运动时,测得的AB两点之间的光波长数目增多,相应运动杆相对静止杆有一级多普勒效应的长度伸长: LI1+β);杆沿着光波传播的反方向运动时,测得的AB两点之间的光波长数目减少,相应于运动杆相对静止杆有一级多普勒效应的长度收缩: 

      L’I1-β)。

L L’I1+β)I1-β)= I 2 1-β2)两边开方可得到沿两个相反方向的两次长度测量结果的方根平均值为:LI γ,   γ=(1-β21/2

这正是运动杆的斐兹杰惹-洛伦兹收缩公式。γ为相对论的尺缩或钟慢因子,I为相对光源静止时测得的长度,对应于相对论的本征长度。

    同样,用光波定义的时间单位τ测量钟的周期P时,是计数钟的一个周期中所通过的光波长λ的数目M,即,PMτ。钟相对光源静止时,在钟1个周期P内(1秒钟)光通过的光程为光速值c,通过的波长的数目为Mc /λ,测得静止钟的周期为 PMτ=(c /λ)τ。钟沿着以光源为原点的径向以速度v相对光源运动时,钟相对光源的距离在1秒钟内被拉长了v,光波通过钟的光程变为 cv1秒钟内光源发出的波长的数目仍为 c /λ,通过钟的光波长数目 NM c/ (cv)M/(1+β),相应于运动钟相对静止钟具有一级多普勒效应的周期缩短(走快)T P/(1+β)

     钟沿着以光源为原点的径向的反方向以速度v相对光源运动时,钟相对光源的距离在1秒钟内被缩短了v,光波通过钟的光程变为cv1秒钟内光源发出的波长的数目仍为 c/λ,通过钟的光波长数目NM c/ (cv)M/(1-β),相应于运动钟相对于静止钟具有一级多普勒效应的周期加长(走慢)T’ P/(1-β)

   T T’ P 2/(1+β)(1-β)P2/(1-β2)两边开方可得到沿两个相反方向的两次周期测量结果的方根平均值为: T P/γ,这正是运动过程的时间膨胀公式,通常称为“钟慢效应”,γ为前述的相对论的尺缩或钟慢因子(也称为时间膨胀因子)。P为钟相对光源静止时测得的钟的周期,对应于相对论的本征周期。

   由此可见:相对论的 “尺缩”或“钟慢”原来多普勒效应测量值的计算结果,具体说,是杆或钟以光波的波长或周期为单位,沿着两个相反的方向的两次测量值的乘积的平方根。注意! 因为取了正、反向两次测量值的乘积求平方根,罗仑兹变换的“尺缩”与“钟慢”就没有了方向性的限定。单方向测量的尺“缩”LI和钟“慢”TP只在指向光源运动时成立,顺着光传播方向运动则是尺“胀”和钟“快”,而且是一级效应的“胀与缩”和“快与慢”。由正、反向测量值的乘积求平方根使一级效应的“胀与缩”相消、“快与慢”相抵,只剩下无方向性的二级效应的 “尺缩”与“钟慢”, 这正是相对论的罗仑兹变換。

   为得到尺缩(或钟慢)因子γ直接检验罗仑兹变换,只要杆(或钟)相对光源正、反向运动时各测量一次。可以让光源对实验室静止,测量装置(包括计数器、杆或钟)对实验室作正、反向运动;也可以让测量装置对实验室静止,光源对实验室作正、反向运动。    自然界本来只存在相对运动的一级多普勒效应,但由于相对论的单向光速c不能测量,于是就把彼此靠近时钟快与彼此远离时钟慢的测量值相乘,结果β(v/c)的一级效应 (1+β)(1-β) 正负相抵消掉了,导致钟的快慢随(v/c)的平方而变化。实际的运动不可能同时既相互靠近又相互远离,因此,尺缩或钟慢因子γ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数据处理的结果。在双生子佯僇中,双生子乘火箭彼此远离与相互靠近是先后发生的事,先彼此看到对方的钟变慢而更“年轻”,后彼此看到对方的钟变快而更“年老”,火箭停下来后两人的钟又相同了,谁也既不更“年轻”也不更“年老”。由于不能同时既彼此远离又彼此靠近,双生子佯僇根本就不存在。半衰期是大量粒子的统计测量结果,可以用此粒子正方向运动与彼粒子反方向运动的测量结果来相乘抵消掉一次项,用剩下统计意义的二次项——相对论的钟慢能正确解释运动μ介子的半衰期(“寿命”)延长,因为半衰期是统计意义的。

   在世界的各个地方天天都在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实验检验着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又是v/c的一级效应其检验精度很高,可以说多普勒效应己经被实验充分地证实了。从相对论的罗仑兹变換是多普勒效应沿两个相反方向的两次测量结果的均方根平均值,相对论也就被实验高精度地证实了。因为多普勒效应的测量是完全经典的,它没有涉及到任何有关相对论的东西,从而相对论的罗仑兹变換是在伽利略坐标系的框架上被精确地证实。当相对论完全建立在测量结果的前提之上,作为前提的测量也只能在伽利略坐标系中,因为相对论建立起来之前,不存在罗仑兹坐标系。用伽利略坐标系中正反向两次测量结果的均方根平均值可取代罗仑兹变換,在通常的火箭、飞船和高能粒子运动等实际问题中,没有必要另建一个罗仑兹变換坐标系来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

,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场论的引力理论相融合 ——成功预言GP-B负结果

  引力探测器BGP-B)于2004420日发射升空,是用来专门探测1918年由LenseThirring 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时空扭曲效应(也称为坐标架拖曳效应或Lense-Thirring 效应)。具体表现为:除了已被实验证实的测地线(时空弯曲)效应的进动之外,还存在着有待于证实的由于地球转动拖曳着弯曲的时空使之扭曲而产生的附加进动。2004629日科技日报发表专题文章“我国科学家陈绍光的第三预言:引力探测器B是负结果”。陈绍光当时根据量子场论的引力理论指出,引力的本质是量子化,广义相对论只是量子场论引力理论的唯象的宏观表述。量子场论引力理论的测地线效应的进动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是一致的,但本质上是质量附近光子的动量-能量变化,时空弯曲是虚拟的——一种等效于动量-能量变化的说法而己,真实的时空不是真的弯曲了而是平直的。时空扭曲效应的附加进动是不存在的,因为质量转动无法拖曳虚拟的东西产生效应。今年37届空间科学大会终于肯定了陈绍光的上述预言。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36届空间科学大会上,〈空间中的基础物理〉- H专题中有多篇GP-B的研究团队的报告,但只限于技术分析没有给出探测结果。今年初37届空间科学大会组委会的约稿通知中有H04专题研讨GP-B,陈绍光的论文摘要“根据量子场论不存在空间扭曲效应”就是投稿到H04专题,结果论文却被H05专题接收。原来专门研讨GP-BH04专题最后被组委会撤消了。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的GP-B卫星升天检验广义相对论的大事,四年后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收场了。陈绍光明确地预言GP-B是负结果,是基于理论的强大内在逻辑。首先,他根据邦迪由爱因斯坦方程得出的非孤立物体的质量是变化的,再利用狹义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和四维动量-能量守恒,通过严格的推导得出了一个新引力公式f G

                          δ(m v)        m M      r        v

           f G ≡ ———— =- G ———(—                     

                δt                r 2           r      c

公式f G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新版本——爱因斯坦方程的简化体现。接着,陈绍光根据量子场论的质量是重整化的物理质量而不是裸质量也得到质量是可变的,再通过对比弱电统一理论中的弱作用与电磁作用,从电磁作用真空极化效应的虚光子压力——卡西米尔力推论出存在一个弱作用真空极化效应的虚中微子压力——类卡西米尔力f Q

                               δ(m v)         m M     r         v

                f Q ≡ ———— =- Э ——— (—                      

                    δt                r         r     c

f Qf G都是以质量可变为前提推导出的。唯一不同的f G中的常数G没有理论值,只能直接取实验值;f Q中的常数Э可以由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耦合常数估计出其大小数量级,且估计的结果正好与实验测出的引力常数G大小量级相同。常数Э也直接取实验值,则ЭGf Qf G的公式就完全相同而融合成为同一个公式。在不涉及引力的本质和起源的问题时f Qf G的预言是完全一样的,用通常的引力效应实验如光的偏折、红移、时延等是无法区分f Q与  f G的。

   涉及引力的本质问题有两个:一是引力有没有量子效应?量个场论的f Q的回答为有,广义相对论的f G的回答为没有。2002年尼斯维契夫斯基等用超冷中子在地球引力场中进行下落实验,他们发现中子下落过程不是连续的而是跳跃的,证实了引力具有量子效应。广义相对论的预言首次受到了挑战。二是质量附近的时空是否真的弯曲了?广义相对论f G的回答为是,量子场论f Q的回答为否。GP-B的升空正是为了证实广义相对论的这一预言。当地球四周的时空真的被地球的质量弯曲了,地球的自转就会拖曳弯曲了的时空使之扭曲,从而产生时空扭曲效应的进动附加在测地线效应的进动上。现在GP-B团队经过四年的努力没有探测到扭曲效应的Lense-Thirring进动,又一次否定了广义相对论关于引力本质的预言,支持量子场论的引力预言,使得“广义相对论只是量子场论引力理论的唯象表述”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上述关于引力本质的实验结果,意义是极为深远的。它使广义相对论的f G融入到了量子场的f Q中成为唯象的表示,也就是说,引力正是弱作用的类卡西米尔力。因此,引力理论就并入到了弱电统一理论之中,四种相互作用就在现有的U(1)×SU((2)×SU(3)模型下

   其他的引力问题f Gf Q给出的预言完全相同,因为f Gf Q的公式完全相同己融为一体了。陈绍光在E14E15专题发表的论文正是基于f Gf Q融为一体的共同预言:

   1,新引力公式f Gf Q中含有v/c项,导致引力作用下非孤立物体的能量不守恒。由于v/c项对一闭合迴路的路径积分不为零,会产生偶极辐射而损失能量,直接证实了C.M.Will的著名“引力辐射可能是非线性效应引起的偶极辐射”。由v/c项的路径积分计算脉冲双星PSR1913 +16引力偶极辐射,辐射能量损失导致的轨道周期变化率符合Taylar等人的观测结果。对于大尺度范围运动的光子,v/c项的能量损失是不可忽略的,光子会在路途中引力场的不断作用下产生路途中的引力红移。用观测的宇宙光度质量密度计算因途中引力红移所导致的哈勃常数,算出的平均值为62.5 m/s MPC,与哈勃常数的最新观测值相符。

   2,新引力公式f Gf Q中的质量可变集中体现了引力的非线性本质。显然,非线性的爱因斯坦方程的解是不能线性迭加的,导致引力不遵从线性迭加原理。对线性迭加的偏离表现为如同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屏蔽掉了一部分引力,用屏蔽系数q表示对可线性迭加的牛顿引力的偏离程度。愈紧密的星体,引力愈强,相互屏蔽愈显著,q正比于星体的密度和虚中微子的散射截面。电子中微子的散射截面可从核物理实验数据查到,虚中微子的散射截面可从Stacey等用地球物理方法测得的实际引力对牛顿引力的偏离求出。用电子中微子和虚中微子的散射截面求得:10000 km尺度的地球的q值比189个数量级;1km厚的中子星球壳的q值达到1(中子星的密度比地球的大14个数量级)。q1 意味着完全的屏蔽——虚中微子和电子中微子完全地被1km厚的中子星球壳挡住(全被散射掉而穿不过球壳)。光子散射截面更大更容易被球壳挡住。因此,中子星内部对外界没有信息交流也没有引力作用,它等效于一个空的球壳,从而它可以高速地旋转。由此暗物质、暗能量、类星体和X射线脉冲星等一系列观测结果可得统一的解释。1km厚的中子星球壳的完全屏蔽作用不但使内部的引力传不出来,也使外部的引力传不进去,导致无论多大的质量的中子星其中心的引力永远不超过1km半径的中子星的引力,从而永远超不过简并中子气的压力。因此,密度无限大的奇性黑洞不可能产生,中子星也就没有质量上限。这些预言本来就隐含在爱因斯坦方程中,因为爱因斯坦方程的非线性难以求解而没有显露出来。从爱因斯坦方程导出的新引力公式f G更容易求解,从而把爱因斯坦方程中隐含的预言显露出来了。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79710-1.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美科学家首次测量出卡西米尔斥力 下一主题:相对论自欺欺人的GPS对钟
 [2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08/12/29 20:10 

从相对论的罗仑兹变換是多普勒效应沿两个相反方向的两次测量结果的均方根平均值,相对论也就被实验高精度地证实了。因为多普勒效应的测量是完全经典的,它没有涉及到任何有关相对论的东西,从而相对论的罗仑兹变換是在伽利略坐标系的框架上被精确地证实。当相对论完全建立在测量结果的前提之上,作为前提的测量也只能在伽利略坐标系中,因为相对论建立起来之前,不存在罗仑兹坐标系。用伽利略坐标系中正反向两次测量结果的均方根平均值可取代罗仑兹变換,在通常的火箭、飞船和高能粒子运动等实际问题中,没有必要另建一个罗仑兹变換坐标系来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
--------------------------------------------------------------------------------------------------
洛伦兹变换为什么会是多普勒效应沿两个相反方向的两次测量结果的均方根平均值?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多普勒效应公式?为什么相对论又被证实了?这些想当然的结论我看只有相对论者才欢迎。
好几年前,有一个叫岳松的先生在学林出版社出版了基本大同小异的“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书,也是列出了两个类似于多普勒效应的公式,然后硬说可以用“均方根平均值”得到洛伦兹变换。
再从本文对“双生子佯谬”、“尺缩”、“钟慢”的看法,根本就没有任何突破。x=ct,x'=ct',时间与长度是成正比例的,怎么可能既“尺缩”,又“钟慢”(即时间膨胀)?一会儿却又出尔反尔地认为:“尺缩或钟慢因子γ不是真实的存在”,否认双生子有“年轻”、“老”的差别。明明1971年绕地球的原子钟实验已经证明了钟存在着走快、走慢,还有高速介子寿命变长的事实,却要无视事实,否定客观存在的时间膨胀。
我看此贴作者不必过于激动,此贴的观点并不会使绝大多数人感到有振聋发聩的感觉。
[楼主]  [3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08/12/29 20:45 

周宪:

  从正反向多普勒效应公式推导出罗伦兹变換的“钟慢"“尺缩"效应公式必需用到光速各向同性的c(正向)=c(反向)。只有解决了单向光速的测量问题,才有伽利略时空中测量结果的c(正向)=c(反向),才可以抛棄光速保恒原理这个假设来导出罗伦兹变換的“钟慢"“尺缩"效应公式。

    没有解决了单向光速的测量问题,则必需由光速保恒原理或光速各向同性的假设来推导出罗伦兹变換的“钟慢"“尺缩"效应公式。此时用正反向多普勒效应公式来推导就毫无意义了,因为用了相对论基础的光速保恒原理,就己经是在相对论时空中的推导了。

    所以,只有解决了单向光速的测量问题,才能在伽利略时空中由多普勒效应推导出罗伦兹变換。

 [4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08/12/29 21:04 

伽利略变换是数学变换。洛伦兹变换是物理变换。在数学上,伽利略变换永远成立。在物理上,伽利略变换连低速的多普勒效应也无法正确表述。
用多普勒的光速不变来推导洛伦兹变换,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用的就是这个方法。有什么可以新奇的呢?相对论还不是从1905年争到了现在?我至今还没有看到你所指的用多普勒效应推导洛伦兹变换的过程。
关于“单向光速的测量问题”,在另一贴中我已经回答你了。实际上,光速是可变的。洛伦兹变换正反映了光速从一个重力系到另一个重力系的变化。西安与东京的双向微波通信就是单程光速的测试,证明对地面有时间差。
 [5楼]  作者:马国梁  发表时间: 2008/12/29 21:24 

苏州姗姗,好久不见了.我对陈老师很敬重.
 [6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08/12/29 21:51 

但本质上是质量附近光子的动量-能量变化,时空弯曲是虚拟的——一种等效于动量-能量变化的说法而己
---------------------------------------------------------------------------------------------------
这句话倒是有道理的。
[楼主]  [7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08/12/30 10:48 

2楼:
洛伦兹变换为什么会是多普勒效应沿两个相反方向的两次测量结果的均方根平均值?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多普勒效应公式?为什么相对论又被证实了?这些想当然的结论我看只有相对论者才欢迎。
好几年前,有一个叫岳松的先生在学林出版社出版了基本大同小异的“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书,也是列出了两个类似于多普勒效应的公式,然后硬说可以用“均方根平均值”得到洛伦兹变换。
--------------------------------------------------------------------------------------------------
单一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含v/c的一次项,洛伦兹变换含v/c的平方项 ,两相反方向多普勒效应公式之积抵消了v/c的一次项,才出现了v/c的平方项,这正是洛伦兹变换公式。
岳松的先生“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书我没见过,但他没有解决单向光速的测量问题就只能用爱因斯坦假设的c(正向)=c(反向)进行推导,他是用爱因斯坦假设来“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不看其书就知道那个“挑战”是在胡闹。


 [8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08/12/30 12:06 

凑出洛伦兹变换的方法多得很,存在的问题是:1.违背逻辑。2.推导所依据的前提错误,譬如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均为错误的。你所介绍的推导方法认为一个动体可以同时在一个方向上有正反两种多普勒效应也是违反常识的。3.不能正确解释洛伦兹变换的物理意义,首先是不能解释洛伦兹变换中光速的意义。4.得出了洛伦兹变换只能适用于不存在的无限大的惯性系的结论。
从你的介绍看来,仍然是把洛伦兹变换看成是观察者的测量结果,并违反事实地认为存在“双生子佯谬”的观察效应,但不存在实际效应。事实是存在“时间膨胀”的实际效应,不存在“双生子佯谬”的观察效应。
解决单向光速测量的办法很简单,现在测出来的光速就是地球上扣除地球自转速度后在任何方向上的的速度。因为我已经证明了只要双向光速不变,单向光速必然不变。当然你可以指出我证明中的错误。
[楼主]  [9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08/12/30 13:58 

8楼:
因为双向光速是无需校准两地的钟就能精确地测量。你若真的“证明了只要双向光速不变,单向光速必然不变。”则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的假设就用不着了!相对论也就完了!一切基于双向光速不变的变换(如爱德瓦变换等)也都会自动地消失!你这么伟大的“证明”只有你自己认可吧? 要不然,我怎么看不见关于你的“证明”的新闻报道? 你可能会说是受到了官方权威专家的压制,可是本站中你的反相同仁总该会大力宣传你的“证明”吧!这么伟大的一举推翻相对论的“证明”,他们能不声不响地任其被埋没?
 [10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08/12/30 14:44 

爱德瓦变换不是在我的文章出来以后从西陆论坛的置顶上撤下来了吗?该文作者jqsphy也没有驳斥我。
我的文章没有投过任何刊物。我也没有反相同仁。这里的反相者都反对洛伦兹变换,我赞成洛伦兹变换。所以在他们眼里我是保相的,但在相对论吧主的眼里我又是反相的。其实不管谁是什么观点,贴吧主要是为帖子挑刺的。像贴吧里的芸芸众生大多是弱势群体,支持也是白支持。拿一篇文章到这里来让大家检验一下倒是真的。
我希望你多谈点学术内容,不要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点作为衡量是非的依据。
我的观点很简单:
迈克尔逊实验中光在干涉仪中来回的时间是地球对以太速度v的函数:

t=L/(c-v)+L/(c+v)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夏季与冬季有60公里/秒的速度差。所以如果地球对以太有速度,在不同季节,光来回所花的时间会变化。测出的速度=c-v2/c。现在用各种方法测出的光速不变,说明地球对以太没有速度,光速也不存在双程、单程的差异。
这些道理很简单,我不认为有什么“伟大”。
爱因斯坦当初的光速不变原理就是光的多普勒效应,是有道理的。后来经过相对论者改造后就变成错误的了。洛伦兹变换在光速不变原理出来之前就有了。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是错误的,必须纠正。但是相对论是一门科学,不能说它里面没有正确的地方,怎么会完?

倒是你认为的洛伦兹变换建筑在洛伦兹收缩和时间变慢基础上的观点是肯定不对的。首先,没有洛伦兹收缩。洛伦兹变换中的所谓收缩因子也是对整个(x'+vt')起作用,而不是仅仅对x'起作用。根据x=k(x' +vt'), x'<x。又因为x'=ct', x=ct,所以t'<t。哪有什么时间膨胀?只有时间收缩。高速物体运动节奏变慢是因为高速物体质量大,但其转动的动量却没有变,所以电子转速慢了,电子钟走得也慢了。走同样一圈,需要更多的时间。

[楼主]  [11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08/12/30 16:05 

10楼 周宪:
迈克尔逊实验中光在干涉仪中来回的时间是地球对以太速度v的函数:

t=L/(c-v)+L/(c+v)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夏季与冬季有60公里/秒的速度差。所以如果地球对以太有速度,在不同季节,光来回所花的时间会变化。测出的速度=c-v2/c。现在用各种方法测出的光速不变,说明地球对以太没有速度,光速也不存在双程、单程的差异。
----------------------------------------------------------------------------------------------------
你说的“现在用各种方法测出的光速不变”,除了迈克尔逊实验的零结果,你说还有什么其他方法?
迈克尔逊实验是测量干涉条纹的移动,其干涉条纹决定于相位差,其相位差是从光程差推导出来的。在迈克尔逊的推导过程中先假设了光速是各向异性的(若两相互垂直臂中的光速相同则无光程差),接着他又假设光的波长和频率是各向同性的(若两相互垂直臂中的光的波长和频率不相同则从光程差不可能推导出唯一对应的相位差)。显然,波长和频率的各向同性,波长和频率的乖积也就各向同性,光速就各向同性,这与光速是各向异性的先前假设相矛盾。迈克尔逊实验是从两个自相矛盾的前提条件为出发,其实验结果不可能做出任何判断,从而毫无意义。这个结论陈绍光老師十几年前就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阐述过,指明要用多普勒频移来处理。你现在还拿毫无意义的迈克尔逊实验来作说事,也太落后时代了吧!
 [12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08/12/30 16:24 

你说还有什么其他方法?
我又不是搞光速测试的,我怎么知道?
张元仲的书上有,我背不出。
[楼主]  [13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08/12/30 16:34 

12楼周宪:
张元仲的书上说‘单程光速不可测量’这句话你也忘了吧!
 [14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08/12/30 20:09 

张元仲的书我不过翻了翻。单程光速可以测量,只不过对如何测,精度达到何种程度众说纷纭而已。
但是我在这里并没有要测量单程光速。我要测的不过是双程光速。从速度来看,来是c+v,去是c-v,两者加起来是“不变”,但是一来一往的平均速度却是变化的。你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地球公转的速度差是60。60的平方是3600,除以300000,大约是百分之一公里。如果地球对以太有速度,根据现在的技术是肯定测得出变化的。
 [15楼]  作者:吴沂光  发表时间: 2008/12/30 23:45 



陈老师的方法一(用超声波来校准两个异地时钟)在理论上可行,然而,实际条件下却行不通。因为用超声波来校准两个异地时钟方法无法达到我们需要的精度。即误差太大了,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假想的纸上谈兵实验。

实验二和三存在逻辑反复。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了我著名为"一种非对称性的相对运动力学模型"文章,欢迎各位提出意见 http://www.paper.edu.cn/paper.php?serial_number=200801-828
 [16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12/31 00:40 

对【5楼】说:
    你怎么知道姗姗是苏州的?我觉得她就是陈绍光的女儿陈靖。陈绍光的理论有很多合理的部份,也有不少错误,可是姗姗却照本宣科当吹鼓手,还不如说就是宣传她父女俩的共同理论。

.

    目前真空中光速的最佳数值是299792457.4±0.1m/秒,都是通过测往返平均光速所得到的平均值,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以太漂移在赤道附近最多可产生0.072cm/秒平均光速理论误差值,可见现在的实验精度还永远不够,不过环球光纤通信却在20多年前就早已精确测出了这种单向光速差异(时间差为240~350ns)。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17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08/12/31 07:31 

我的观点很明确,也很简单,谁都看得懂:
所谓双程光速不变,实际上光的平均光速是变化的:
t=L/(c-v)+L/(c+v)=2Lc/(c2-v2)
也就是说:往返所花的时间t与v此涨彼消。
如果t不变,就说明v=0,双程光速就是单程光速。
将2L除以t,得到(c2-v2)/c=c-v2/c, 将地球公转的速度差60代入,不同季节的双程光速应该有大于10米的误差——如果地球对太阳以太有v速的话。这在目前的技术是很容易测出来的。现在测不出,说明地球不受太阳以太的支配。
[楼主]  [18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08/12/31 10:42 

[17楼] 周宪:

“往返所花的时间t与v此涨彼消”,就是往的光速不同于返的光速,从而不满足c(正向)=c(反向),也就不能由正反向多普勒公式推导出罗仑兹变换公式。
 [19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08/12/31 14:06 

首先能否用正反多普勒效应推导洛伦兹变换,我持否定意见,因为一个动体不可能既前进又后退。其次如果光对地球不保持不变的速度,而是遵循什么双程光速不变,那么洛伦兹变换也推不出来。当然现在有人用双程光速不变凑出了洛伦兹变换的形式,但是这样的形式与目前的涵义必然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双程光速不变不过是洛伦兹绝对静止以太说在地球环境中的应用。这种所谓统一全宇宙的绝对静止以太,实际上是否定了以太与空间物质分布的关系,是不存在的。
现在没有任何实验证明地球上的双程光速在变化,所以双程光速中的v应该等于0,也就是双程光速=单程光速。你当然仍然可以认为用正反多普勒效应可以推导洛伦兹变换。
单程光速是可以测量的。对钟也很方便。两个地方的钟接到北京时间后再拨快“离开北京的距离除以光速”的值就行了。西安与东京的距离除以两地微波通信所花的时间,便是光速。现在证明这个光速对地面东西两个方向不一样。必须扣除地球的自转,才能使光速对地球保持不变。
 [20楼]  作者:szchenfu50  发表时间: 2009/01/03 18:53 

[19楼] 周宪 :
szshanshan 主帖中下面这段话你没看见吗? 不看原帖内容为反对而反对,这叫什么讨论呢?
“实际的运动不可能同时既相互靠近又相互远离,因此,尺缩或钟慢因子γ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数据处理的结果。在双生子佯僇中,双生子乘火箭彼此远离与相互靠近是先后发生的事,先彼此看到对方的钟变慢而更“年轻”,后彼此看到对方的钟变快而更“年老”,火箭停下来后两人的钟又相同了,谁也既不更“年轻”也不更“年老”。由于不能同时既彼此远离又彼此靠近,双生子佯僇根本就不存在。半衰期是大量粒子的统计测量结果,可以用此粒子正方向运动与彼粒子反方向运动的测量结果来相乘抵消掉一次项,用剩下统计意义的二次项——相对论的钟慢能正确解释运动μ介子的半衰期(“寿命”)延长,因为半衰期是统计意义的。”
 [21楼]  作者:121.76.79.*  发表时间: 2009/01/03 20:38 

我不想再白费口舌了。我也不会写文章写信到什么刊物、部门去反对。但愿你们的观点能够成为主流观点。
 [22楼]  作者:吴沂光  发表时间: 2009/01/04 19:00 

张元仲的书上说:已有的光速实验只是证明了光速与光源运动无关、在闭合回路中平均光速的不变性,而不是单向光速不变原理本身.接着还说:由于存在对钟与测速的逻辑反复,所以‘单程光速不可测量’.

陈绍光不服张先生所说,提出了三种单向光速测量的方案.经过仔细分析,其三种方案毫无意义.理由如下:


方案一:

陈老师的方法一(用超声波来校准两个异地时钟)在理论上可行,然而,实际条件下却行不通。因为用超声波来校准两个异地时钟方法无法达到我们需要的精度(10^-16数量级)。即误差太大了,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假想的纸上谈兵实验。

若是不考虑实验精度,我们可以用机械传导的方法来对钟,这在理论上也是行得通的.

方案二:

光从真空射入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i与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n叫做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它表示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对光的一种特征。不知陈绍光老师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若光速不是各向同性的(单向光速可变),则同一均匀介质的折射率将随着方位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见,陈的方案存在逻辑反复,即为了测单向光速,先假设均匀介质内的光速各向同性.

方案三:

我真服了陈氏弟子们,死不悔改.记是前年,我与正和苦口婆心地指出这个实验逻辑反复,其所测的是回路中平均光速,而不是单向光速.可惜陈氏弟子们却固执已见,不把意见告诉你们的老师,害他把错误的论文在加拿大发表,真丢人.

实际上,方案三不是陈老师首创,类似的实验前人做过.张元仲书中有介绍(记得是高能粒子的光速测量),张先生明确指出这类实验的逻辑反复.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了我著名为"一种非对称性的相对运动力学模型"文章,欢迎各位提出意见 http://www.paper.edu.cn/paper.php?serial_number=200801-828
[楼主]  [23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09/01/05 18:42 

[22楼] 吴沂光:
1, 张元仲的书上说:由于存在对钟与测速的逻辑反复,所以‘单程光速不可测量’。讲的逻辑上的不可测量,可没有论及测量精度。只要克服了逻辑反复,就是单程光速可以测量。而且所说的方案一的方法是基于1849年之前的技术与物理理论(当时无Maxwell光的电磁理论更无激光和原子钟),用21世纪的激光和原子钟技术达到的目标精度来要求基于19世纪技术的测量方法,是你的辩论方法吗?
2,O光与E光是沿同一方向走同一路线,不但真空中光速c在比值中消除了,而且没有要求光速和折射率的各向同同性,也无需要求介质均匀,当为不均匀介质时,O光与E光折射率为沿光路径积分的平均折射率推导完全一样。方案二何处假设了均匀介质内的光速各向同性?你应该有点文化,总不能凭气势凶凶的胡说来辩论吧?
3,前年的辩论你与正和最后无言可对落荒而逃 ,还好意思重提旧事!
什么类似的实验,不妨贴出来大家评评看,不敢暴光的东西不能作为证据!
 [24楼]  作者:121.76.79.*  发表时间: 2009/01/05 20:25 

我觉得:
1.单程光速是可测量的,事实上我已经证明在地球上双程光速等于单程光速。所以,在地球上对钟也没有问题。钟要对得绝对准是不可能的,但是做到误差达到多少亿分之一秒是做得到的。
根据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研究,如果光源对所在重力系有非0速度,那么光通过干涉仪两臂中的光程差在各个方向上是不一样的,形成的干涉条纹也不一样。所以用迈克尔逊实验是可以判别静系的位置的。有了静系,就能够用双程光速代替单程光速。
2.麦克斯韦的理论证明了光速=c,并没有涉及光速的方向性。所以光速在静系中应该是各向同性的。发光是强相互作用,是各向同性的。只有弱相互作用才宇称不守恒。
 [25楼]  作者:szchenfu50  发表时间: 2009/01/06 04:01 

[22楼] [24楼]:
     前年在本站展开的关于单向光速测量的辩论,当时争得面红耳赤,平心静气想想起来还是有益的。
     吴沂光和正和两位先生主要是把传输线延时(信号从传输线一端传递到另一端所费的时间)这个‘标量’与光速这个‘矢量’混为一谈,来质疑单向光速的测量方法。不可否认,一段传输线的延时值△t与信号在传输线内的切向传递速度v直接相关△t= ∫(1/v)ds,从而与真空介电系数ε真空导磁率μ以及传输线介质的折射率n 相关,但也仅仅是相关,而决不是等同。正如一把尺的长度与构成尺的原子、电子、原子核的运动速度相关一样,尺的长度决不会等同于电子的速度。
     一段传输线的延时值这个‘标量’是一个可以直接比较(测量)的量,此段传输线的延时值与另一段传输线的延时值是否相等可用替代法、交换法等计量手段来确定, 这是实验的实踐的问题, 而不是理论的计算问题, 具体的传输线介质内的构造的复杂性使得谁也计算不了的。一段传输线的延时值在空间中平移和转动后变与不变,它是不是一个标量, 惟有由实验决定。几百年来世界各地的物理实验室没有发现过一段传输线的延时值不是标量的事例。
    单向光速的测量方法的方案三用了一段传输线的延时值是标量的事实,没有用任何的关于光速的假定。方案一和方案二中延时值的推导也默认了延时值是标量,用均匀介质公式t=S/v是为了简化,对非均匀介质改用路径积分计算结果仍是一样。因纵波与横波或0光与e光是从同一点出发向同一方向的沿同一条线传播,不存在需要假设波速的各向同性的问题。
    电磁波速度为c=1/√εμ,真空介电系数ε和真空导磁率μ默认为均匀各向同性的,是基于默认的真空均匀各向同性。默认就是不能证明的暗中假设。真空的均匀各向同性无具体指标从而无法测量检验。真空介电系数ε和真空导磁率μ的均匀各向同性具体了一些,但也是难以实验检验。真空中电磁波速度c的均匀各向同性更为具体,可以实验检验。所以,爱因斯坦的假设比Maxwell理论更具体,向着可实验检验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26楼]  作者:吴沂光  发表时间: 2009/01/06 23:48 


szchenfu50 先生终于承认陈老师单向光速实验必须用上了这个先验条件(下称假设A):一段传输线的延时值在空间中平移和转动后变与不变. 这很好!这也是前年我与正和质疑点.

我们清楚,在推导相对论公式之前,我们优先假定了惯性系空间的均匀性和各向同性.用物理语言来表述这个假定,则是在惯性参考系上做所有实验的结果与方向的选取无关.很明显,这个假定正确性很大程上是由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支撑着.

试想,如果单向光速不变原理不成立,则麦克斯韦方程组要作很大程上的修改,惯性参考系上所做光学及电磁学实验结果与方向选取有关,同时,我们可以用这类实验来确定参考系相以太静止的运动.我们没有什么相理由可认为惯性系上空间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也不能扩展为狭义相对性原理.自然,陈老师的假设A也就不正确了.

反之,如果陈老师的假设A是正确的,则我们可以肯定这点:对于电磁现象而言,惯性系空间是各向同性的,再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就可得出惯性系上的光速各向同性.何还要用实验来测量光速,这不是多此一举?


另,去年,我在张元仲书中看到过前人做过类似陈老师的单向光速测量实验(对钟方法相同)(记得是高能光子速度的测量).张元仲先生认为它是回路光速实验.由于张元仲的书丢失了,我不记得是那页码.请你查查.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了我著名为"一种非对称性的相对运动力学模型"文章,欢迎各位提出意见 http://www.paper.edu.cn/paper.php?serial_number=200801-828
 [27楼]  作者:吴沂光  发表时间: 2009/01/07 00:01 

张元仲的书上说:由于存在对钟与测速的逻辑反复,所以‘单程光速不可测量’。讲的逻辑上的不可测量,可没有论及测量精度
\\\\\\\\\\\\\\\\\\\\\\\\\\\\\\\\\\\\\\\\\\\\\

错误理解张元仲的原意了.

张元仲说,单程光速的测量取决于以后人们是否能找到更好的对钟方法.所以,它只是认为用光信号或电磁信号对钟来测量光速存在逻辑反复.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了我著名为"一种非对称性的相对运动力学模型"文章,欢迎各位提出意见 http://www.paper.edu.cn/paper.php?serial_number=200801-828
 [28楼]  作者:吴沂光  发表时间: 2009/01/07 00:08 

另,在假定相对性原理正确的条件下,我们很容易证明:已有的光学实验证明了单向光速不变.

linp29教授在评论中说得很好:

自从狭义相对论(SR)诞生以来,许多学者企图砍去光速不变原理,或用SR的“特有现象”来代替光速不变原理,去建立一种相对论的理论体系。针对这点,我已在多个场合指出:要建立SR的理论体系的,它的两条基本假设是不可缺少和代用的;从实验上讲,光速不变原理(A)和相对性原理(B)“连体兄弟”,保留B现有实验就验证了A,砍去A就必须砍去B。今天有幸看到吴沂光先生文章。吴陈述了他自己独特的见解:把A和B分别减弱为回路平均光速不变原理和非对称原理,以此为出发点去建立方程再到实验。不论他的探索成功与否,我相信他的文章必将使人们对相对论的认识更深入一步。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了我著名为"一种非对称性的相对运动力学模型"文章,欢迎各位提出意见 http://www.paper.edu.cn/paper.php?serial_number=200801-828
 [29楼]  作者:szchenfu50  发表时间: 2009/01/07 02:33 

吴沂光先生:
你的推理方法不讲逻辑,从一个实验结果的特例‘一段传输线的延时值在空间中平移和转动后变与不变’竟推论出普遍的结论:‘惯性系空间是各向同性的’以及‘光速各向同性’。若你的推理妙法成立,靠恁空推理就可建立物理学,物理实验就真的不用做了。
按你的推理方法从1889年‘米’的国际定义没有指定应用的空间方位(即原器‘米’是是各向同性的)就能推论出普遍的结论:‘惯性系空间是各向同性的’以及‘光速各向同性’。爱因斯坦的光速假设也就没有必要了,相对论早在1889年就由会议代表们集体建立了。


  
 [30楼]  作者:zhuyh123456  发表时间: 2009/01/07 11:29 

"引力探测器B(GP-B)于2004年4月20日发射升空,是用来专门探测1918年由Lense和Thirring 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时空扭曲效应(也称为坐标架拖曳效应或Lense-Thirring 效应)。"

仅以此次测量来否定Lense-Thirring 效应,本人实在不敢苟同,引力探测器B(GP-B)作为一颗地球极轨卫星,其轨道面进动正是Lense-Thirring 效应,目前运行的几百颗地球极轨卫星均是如此.用涡旋力与引力公式可进行定量分析且极为简便.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059309482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