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只蜻蜓惹的祸---《多普勒现象是相对光速效应》
<波源动>:波源向着观察者运动 先从波长L缩短的地方说起,看看波源是怎样产生波峰的: 波源实际频率f不变,即产生波峰的周期T不变, 第一个波峰发出后,经过T后,在发出第二个波峰时, 波源与第一个波峰的距离不再是其静止时的:L=cT, 而是:L'=L-vT=c/f-v/f=(c-v)/f (相对亚光速)。 由于L'缩短后的波列在以后的传播中,是按原波速c传播的, 波源的运动对它们已失去了影响(这一点很重要!), 所以对于已传播出去的各列波来说, L'已经是[实际波长]了, 从而得到对应的频率f'=c/L' 所以:f'=c/[(c-v)/f] ------------------------- 即课本中的:f'=f/(1-v/c) ------------------------- 这就是[传播中]的频率f'与波源自身的发射频率f之间的关系。 <观察者动>:观察者向着波源运动 先从相对周期T'缩短的地方说起,看看观察者是怎样接收波峰的: 到达观察者的实际波长L不变, 接收到第一个波峰后,观察者开始记时,并继续以v前进, 在接收到第二个波峰时,观察者停止记时, 得到的周期不再是他静止时的:T=L/c, 而是:T'=L/(c+v) (相对超光速), 所以相对频率f'=(c+v)/L=(c+v)/(c/f) ------------------------------------- 即课本中的:f'=(1+v/c)f ------------------------------------- 注意相对波长L'=(c+v)T'=L,只是相对频率f'改变了。 这是因为此时,[传播中]的波长L与光源运动时不同, 光源运动时,[传播中]的波长是已经真实改变了的波长L'。 注意这里要把握两个“相对不变量”, <光源动>:光源周期T不变,从而得到:L'=L-vT。 <观察者动>:实际的波长L不变,从而得到:T'=L/(c+v)。 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书中都只给出频率转换的公式, 而波长的增减就要涉及如何测量运动的长度的问题, 可按照相对论的理论,以光速运动的波长是无法测量的, 因为测到的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L都应该收缩为零,可实际呢? 还请各位指点、评说,把错误掐死在“差之分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