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物质三级 不看可惜 下一主题:光干涉软件(游戏版)
量子力学是伪科学
[楼主] 作者:guest  发表时间:2001/01/01 21:51
点击:700次

量子力学是伪科学
测不准原理不成立
分析
海森伯Υ射线显微镜实验中,对于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电子,光量子必须 被散射到角度2ω之内。
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
⊿X =λ/2sinω ⑵
中的⊿X为物平面上很接近而刚能为显微镜观察得到的两点间的距 离。⊿X也就是显微镜的分辨极限。

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尺寸比分辨极限⊿X小的物体。因此,对于 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电子,电子的尺寸必须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 大。
但是,如果电子的尺寸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大,电子就不 会在⊿X内。⊿X也就不能被认为是能为显微镜观察得到的电子的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X只能被认为是不能为显微镜观察得到的电子的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

⊿X联系的是尺寸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小,不能为显微镜观
察得到的电子。
⊿Px联系的是尺寸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大,能为显微镜观
察得到的电子。
因此,⊿X和⊿Px联系的不是同一电子。
虽然量子力学不涉及物体的尺寸大小,但是在海森伯Υ射线显 微镜实验中,由于显微镜的使用必然涉及到物体的尺寸,而且真实物体都是有尺寸大小的,因此显微镜观察到的都是有尺寸的物体,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尺寸都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大,因而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X。

由此得到,我们观察到的都是有确定位置的电子,⊿X = 0。
⊿X = 0来源于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只有两种:观察得到或观察不到。不存在既观察得到又观察不到这第三种结果。观察得到就是
⊿X = 0,观察不到就是⊿X 〉0 。

因为对于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电子,电子的尺寸必须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大。也就是我们观察到的都是有确定位置的电子,
⊿X = 0。
所以粒子位置测量不确定度必须为零,即⊿X = 0,才能测量粒子的
动量。在海森伯Υ射线显微镜实验中,既知⊿X = 0,那我们只须测
量粒子的动量,而粒子的动量是可以精确测量的,即⊿Px = 0。
得:⊿X·⊿Px = 0。

测不准原理不成立

对历史上两个得出测不准原理的理想实验进行再分析,发现这两个理想实验并不能得出测不准原理。
理想实验 Ⅰ
海森伯Υ射线显微镜实验

显微镜的分辨本领的表示式为
λ/2sinω (在空气中) ⑴
其中λ为所用的光的波长,2ω为透镜的直径在物点所张的角,因此任何位 置测量都包含有物平面的X方向上一个不确定量
⊿X=λ/2sinω ⑵
若一个波长为 λ而动量为h/λ 的光子沿 X轴射到一个电子
处,电子在X方向的动量分量为Px。,则在碰撞前之总动量为
π=h/λ+ Px。 ⑶
对于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电子,光量子必须被散射到角度2ω
之内,即PA与PB(极端向前散射与极端向后散射,见图1)之间的 某个方向,其波长由于康普顿效应相应地在λ′与λ″之间,因此, 被散射的光量子的动量X分量处于
- hsinω/λ′与+hsinω/λ″
之间。
如果用Px′和Px″相应表示在这两种极端的散射情况下电子动量的X分量,那么动量守恒就要求
Px′-hsinω/λ′=π=Px″+hsinω/λ″ ⑷

Px′-Px″=⊿Px =2hsinω/λ ⑸
其中用λ代替了λ′和λ″,因为我们只对数量级感兴趣,由于无法 —— 这是整个事情的关键 —— 精密判明光量子究竟被散射到角2ω内的哪个方向,碰撞后电子动量的X分量的不确定性不能更小了,这个⊿Px和⊿X一起,使得不能对碰撞后(换句话说测量之后)的粒子轨道作任何准确的确定或预言,显然
⊿X·⊿Px ≈ h ⑹

再分析
上述理想实验中,对于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电子,光量子必须被散射到角度2ω之内。
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
⊿X =λ/2sinω ⑵
中的⊿X为物平面上很接近而刚能为显微镜观察得到的两点间的距 离。⊿X也就是显微镜的分辨极限。

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尺寸比分辨极限⊿X小的物体。因此,对于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电子,电子的尺寸必须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 大。
但是,如果电子的尺寸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大,电子就不会在⊿X内。⊿X也就不能被认为是能为显微镜观察得到的电子的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X只能被认为是不能为显微镜观察得到的电子的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

⊿X联系的是尺寸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小,不能为显微镜观察得到的电子。
⊿Px联系的是尺寸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大,能为显微镜观察得到的电子。
因此,⊿X和⊿Px联系的不是同一电子。

虽然量子力学不涉及物体的尺寸大小,但是在海森伯Υ射线显微镜实验中,由于显微镜的使用必然涉及到物体的尺寸,而且真实物体都是有尺寸大小的,因此显微镜观察到的都是有尺寸的物体,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尺寸都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大,因而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X。

由此得到,我们观察到的都是有确定位置的电子,⊿X = 0。
⊿X = 0来源于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只有两种:观察得到或观察不到。不存在既观察得到又观察不到这第三种结果。观察得到就是
⊿X = 0,观察不到就是⊿X 〉0 。

因为对于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电子,电子的尺寸必须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大。也就是我们观察到的都是有确定位置的电子,
⊿X = 0。
所以粒子位置测量不确定度必须为零,即⊿X = 0,才能测量粒子的
动量。在海森伯Υ射线显微镜实验中,既知⊿X = 0,那我们只须测
量粒子的动量,而粒子的动量是可以精确测量的,即⊿Px = 0。

得:⊿X·⊿Px = 0。


理想实验 Ⅱ
粒子单缝干涉实验
设想一个“粒子”,原来在Y方向运动,穿过一个宽度为⊿X的狭缝,因此其位置在X方向的不确定量为⊿X(图2)。它在狭缝后面发生了“干涉”。从波动光学得知,干涉图样的第一极小值所在的角度α由
SINα=λ/2⊿X
给出,其中λ为所用的波长,因为
SINα=⊿P/P

λ=h/P
于是就得出测不准原理: ⊿X·⊿P≈ h。

再分析
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如果“粒子”在X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且在理想实Ⅱ 中“粒子”原来在Y方向运动,因此我们可从它在出发点的位置知道它在狭缝的位置。
它在狭缝的位置是可以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它在出发点的
位置确定的。
其位置在X方向的不确定量⊿X应当为零,即⊿X = 0。

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如果“粒子”在X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在理想实验Ⅱ中 “粒子”原来在Y方向运动,因此动量在X方向的不确定量⊿P应当为零,即⊿P = 0。
因此得出:⊿X·⊿Px = 0。

只要承认微观物体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就适用于微观世界。
但微观世界不可能没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因此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适用于微观世界。

上述理想实验Ⅱ认为狭缝的宽度⊿X就是“粒子”的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但是,狭缝的宽度⊿X与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该实验中“粒子”一定具有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而且没有理由认为狭缝的宽度⊿X就是“粒子”的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因而从该实验得出的测不准原理( ⊿X·⊿P≈h )是不合理的。

结论
从上面的再分析可知,测不准原理的理想实验论证不成立。


参考文献
雅默,量子力学的哲学,秦克诚译,商务印书馆,1989,P77—P79


量子力学认为“光子和电子发生碰撞,电子必定受到了影响”,结果无法测准电子的位置,“光子和电子发生碰撞,电子必定受到了影响”,只有“光子不和电子发生碰撞,电子才不会受到影响”。
光子和电子发生碰撞是电子受到影响的原因。

那么可以推出:
如果“光子不和电子发生碰撞,电子没有受到影响”,结果是可以测准电子的位置。
无法测准电子的位置的原因是“电子受到了影响”,如果“电子没有受到影响”,结果将是可以测准电子的位置。

但如果“电子没有受到影响”,又怎样能够测量?更别说测准!

量子力学把无法测准电子的位置的原因归咎于“光子和电子发生碰撞,电子必定受到了影响”显然是愚蠢的。


单个粒子不具有波动性

通过对实验的定性分析,指出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的认识是与
实验结果及能量 — 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的,并对单个粒子的类波
行为作出了解释。

显微镜实验
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尺寸比其分辩极限小的粒子,如果认为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则如果它的徳布罗意波长比显微镜的分辩极限大,显微镜就能观察到它,但这样的推论是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显微镜只能观察到尺寸比其分辩极限大的粒子,与粒子的徳布罗意波长没有关系。
双缝干涉实验

如果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那么一个粒子在通过双缝后就会产生干涉图像,但实验结果是一个粒子在通过双缝后只会产生一个斑点。 只有在大量粒子通过双缝后才会产生干涉图像。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单个粒子被认为同时通过双缝并且和自身发生干涉,因而认为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而且认为波动方向就是粒子的运动方向,同一时刻粒子只有一个运动方向,也就是只有一个波动方向。
设想某一时刻一个粒子向着一条缝隙运动,如果认为粒子只是通过这条缝隙,则不能认为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如果认为粒子同时通过两条缝隙,因而认为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但同一时刻粒子就会有两个运动方向,也就是有两个波动方向。这显然是和同一时 刻粒子只能有一个运动方向,也就是只能有一个波动方向相矛盾的。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关闭其中的一条缝隙,并且向着这条缝隙 发射一个粒子,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如果粒子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粒子不能通过这条缝隙到达屏幕。如果粒子不能到达屏幕,那么单个粒子不具有波动性。如果认为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它将会有一定的几率到达屏幕,这等于认为粒子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能够拐个弯通过打开的缝隙到达屏幕,这显然是违反能量 — 动量守恒定律的。
对单个粒子的类波行为的解释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只打开一条缝隙,某些地方是粒子可以到达的,但是两条缝隙都打开时,这些地方变成粒子不可以到达的。这些强度为零的地方带给粒子图像最大的困惑。
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粒子可能经过两次或者多次的反射,则可以消除这些强度为零的地方给粒子图像带来的困惑。
设想当关闭其中的一条缝隙时,那些向着这条缝隙运动的粒子是不能通过这条缝隙到达屏幕的,但是它们可以从这条缝隙经反射后回到粒子源,再经粒子源反射后,通过打开的缝隙到达屏幕,而这些地方刚好是两条缝隙都打开时粒子不可以到达的。因为路径不同,因而强度为零。粒子的类波行为可以在粒子范畴内得到解释。
实验的检验
上述解释可以通过实验的检验,把向着关闭的缝隙运动的粒子全部吸收,则屏幕将会产生类似于衍射的条纹,但衍射现象对于粒子图像还是适合的。
对戴维逊—革末实验的解释
戴维逊—革末实验是证明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的实验,它经常被认为证明了单个粒子的动量P和它的徳布罗意波长λ具有下列关 系:P=h/λ。
然而,因为上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单个粒子不具有波动性,只有大量粒子才具有波动性。为了解释戴维逊—革末实验,单个粒子的动量P和它的徳布罗意波长λ必须具有下列关系:nP=nh/λ, 其中“n”代表大量粒子。nP=nh/λ和P=h/λ在数学上是一致的。
因此这条公式能够定量地解释戴维逊—革末实验。
如果认为P=h/λ的观点是正确,也就是认为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但是这样是不符合实验结果及违反能量 — 动量守恒定律的。

结 论
单个粒子不具有波动性,单个粒子的类波行为归因为它的出发点及 运动路径。
量子力学的成功是偶然的,因为一个粒子到达屏幕的几率和大量粒子中有一个粒子到达屏幕的百分率有时侯在物理上和数学上是
一致的。

作者: 龚炳新


康普顿效应实际上已默认“电子实际上是有确定轨道的”,
“碰撞前电子静止于一点O,动量为零;碰撞后电子沿直线OC以速度v运动”说明电子实际上是有确定轨道的。
如果“碰撞前电子不能静止于点O,动量不能为零;碰撞后电子不能沿直线OC以速度v运动”是不可能得到康普顿效应的。
但量子力学认为粒子是没有确定轨道的。
康普顿效应是量子力学自相矛盾的又一例子。
参阅《量子力学教程》 周世勋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P8

错误的Aharonov-Bohm效应

介绍
量子力学认为电磁势的影响可以表现出特有的量子干涉效应, Aharonov-Bohm效应说明量子力学有比经典力学更为深刻的内涵。
与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相似,所不同者在紧靠双缝放置了一条细长螺管圈(垂直于纸面),当通过电流时,螺管内(阴影区)有磁场B出现(垂直纸面向上),但在螺管外B=0。从经典粒子力学来看,在粒子通过缝1或缝2的两条道路(P1和P2)上并无磁场B(虽然A≠0但A对经典荷电粒子无直接影响),所以干涉现象不会受到影响。但从量子力学来看,情况很不相同。设双缝齐开(但未加磁场),粒子到达屏上R点的几率波幅为:
ψ(r)≌ψp1(r)+ ψp2(r) (1)
其中ψp1(r)和ψp2(r)代表粒子经过道路P1和P2及其邻域诸轨道的贡献。ψp1(r)和ψp2(r)的相干叠加就产生了通常的干涉现象。当加上磁场后,沿每一条道路到达屏幕的几率波都产生一个额外的相位因子,即:
2лiq/hc∫dtv•A=2лiq/hc∫A•dr
由于在经典轨道P1和P2附近▽×A=0,按Stokes定理,上述积分对于P1和P1邻域诸轨道的贡献是相同的。(对P2和P2邻域诸轨道的贡献也相同),但对沿P1轨道的积分与沿P2轨道的积分的贡献则不相同,因为:

∫p2 A•dr-∫p1 A•dr =∮A•dr
=∫s(▽×A) •ds=∫sB•ds

S是被围道所包围的任一曲面,Ф是通过此曲面(从纸面而出)的磁通量。由此得出,在加上磁场的情况下,
ψ(r)=ψp1(r)exp[2лiq/hc∫p1A•dr]
+ψp2(r)exp[2лiq/hc∫p1A•dr]
∝ψp1(r) +ψp2(r)exp[2лiq/hc∮A•dr]
=ψp1(r) +ψp2(r)exp[2лiqФ/hc]
当磁场B强度变化时,磁通量Ф也改变,通过两条缝的轨道对几率波贡献的相位差也随之改变,因而干涉花纹也随之改变。当2лiqФ/hc=n(n整数),或Ф=nФ0,Ф0= hc/时,
干涉花样将回复原状,与无磁场情况一样,这预言已为实验证实。

分析
磁力线是闭合曲线,在电子两条轨道所包围的曲面里,除了从纸面而出的磁通量外,还有从纸面而进的磁通量,从纸面而进的磁通量必然抵消部分从纸面而出的磁通量Φ,因此通过电子两条轨道所包围的曲面的磁通量不可能等于从纸面而出的磁通量Φ,只能小于从纸面而出的磁通量Φ,Aharonov-Bohm效应是完全错误的。

量子力学只知道从纸面而出的磁通量,并不知道磁力线是闭合曲线,还有从纸面而进的磁通量。真笑话,真荒谬。

在曾谨言的书中A-B效应的实验,用的是电磁装置,电荷产生电场力因此可以电场力来解释这个实验,尽管复杂,但可行(电子受电场力的作用, 造成条纹移动),电子会受电场的作用,产生条纹移动,不容置疑;
但量子力学却认为是相位因子造成条纹移动,用电场力来解释这个实验显然比量子力学的方法直观。
用的是电磁装置,但却对电场力视而不见,何等荒谬的Aharonov-Bohm效应!

Aharonov-Bohm效应反映量子力学何等的牵强附会!错漏百出!
参阅《量子力学》卷2 曾谨言 著 科学出版社 P61-62


量子力学认为一个电子的轨道跃迁使到原子发射一个光子,
但在进行实验时,实际观察的是大量原子。
参阅《原子物理学》褚圣麟 编 高教版 P34

对于单独一个原子,我们并不能观察到它发射什么波长的光子,
因为实验结果是一个粒子在通过双缝后只会产生一个斑点,
只有在大量粒子通过双缝后才会产生干涉图像,
因此无从知道它发射什么波长的光子。

一个电子的轨道跃迁使到原子发射一个光子, 一个光子在通过双缝后只会产生一个斑点,无从知道它是什么波长的光子。
但量子力学认为一个光子是有波长频率的,
hv=E2-E1中的频率v不能由实验得到,量子力学的说法得不到实验的检验, 既认为一个光子是有波长频率的,频率v却不能由实验得到。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466.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物质三级 不看可惜 下一主题:光干涉软件(游戏版)
 [2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1/01/02 11:38 

各抒己见
以太、场物质、暗物质、真空能量涨落等除了暂时测不到的质量,
其实作用、行为与空气分子有何不同吗?

附:
《波密与波疏:疏密波---声波和电磁波》
jeter提出“波密”没有明确定义的问题,以前也有
网友常对此提出质疑,也许有必要解释一下,
这个问题说小很小,说大也很大,是个切入点?

如果是怀疑光传播是否需要媒介,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如果只是“波密”、“波疏”的问题就简单了。

因为一般都知道“纵波”的的定义:
“纵波也称“疏密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如声波在气体中的传播,由于气体微粒的振动方向
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声波是纵波。”
引自《辞海》。jeter对此没有异议吧?
不过《辞海》中也确实没有解释“波密”、“波疏”
这两个词,但一般对“纵波”应该是了解的。

再看:
一维的波动方程:ddu/dtt=aa(ddu/dxx)
“它描述电磁波、声波等的传播现象,如在声波
传播现象中,则u(x,t)表示气体在时刻t和点x处
的密度或速度势。”
引自《辞海》。
也就是说,电磁波和声波都是介质波,介质密度u(x,t)
是时、空的函数,而且有定量的描述。所以u的极大值
对应的是“波密”的中心点,极小值当然就对应“波疏”
的中心点了。那么光波呢?与电磁波有何不同吗?

至于所谓“速度势”是因为对可压缩粒子介质而言,
粒子运动速度与其密度有联系,其实还可以用介质的
“压缩弹性势能”描述。

问题可能出在有些教科书上认为光波是“横波”?
而且又一时找不到“光介质”,所以才会有种种的争论,
不过至少对于“点光源”,一般认为还是纵波?
光介质的问题以前争论的不少了,有各种假说,
还需要实验的检验、证明。这里只对波密、波疏作一个解释,
它不仅用于声波,也用于电磁波,光波呢?《辞海》上回避了?

 [3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1/01/03 19:00 

匀速运动的点电荷会产生“恒磁场”幅射?
在空间上任意点都应该可以测量到“匀速运动的点电荷”或叫“直流电”产生的“恒磁场”,
尽管强度也许很低,但应该可以测到,
只是此时的频率为0,所以无法用共振的LC回路选择、放大,
也很难与其它“恒磁场”区分开来。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1500787734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