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林海兵先生 您的网站已友情连接 ... 下一主题:好的,我就是要证明,电容器有两...
刘武青先生的电容充电后质量的改变的实验,事实确凿,意义重大 (转帖)
[楼主] 作者:刘武青  发表时间:2008/03/20 22:38
点击:438次

 

刘武青先生的电容充电后质量的改变的实验,事实确凿,意义重大 (转帖)

 

作者:晏成和 于 2008-03-12 19:54:49.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我们使用的电容很多,但对电容的作用过程却知之不多.以下是我<物理新视点>中关于电容的一节.然后再谈电容充电减重的原因.

 

电容 电容,顾名思义就是容电,即容纳电荷。

 

从绝缘起来的金属导体中移走(来)部分电子,就是使得导体容纳了电荷,移走(来)少量电子的方法可以用直流电荷,也可以用静电电荷传导。移来少量电子,物体带负电荷;移走少量电子,物体带正电荷。

 

导体容纳了外来的电荷也就形成了电容。

 

独立导体的电容C与电量Q、电压U、定义为以下关系:

 

C=Q/U

 

按公式看,移走(来)电子(电荷Q)越多,电容C就会越大。然而科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析数学公式,实验事实是:移走(来)电荷,不仅增加了电容,而且还会形成很高的静电电压,U也同时提高。移走(来)电子所占的比例越高,电压也就越高。

 

为什么移走(来)电子就会形成电压?金属导体中的电压是如何形成的?这是物理学的难言之隐,一直回避了100多年。

 

100年来,金属内自由电子导电被奉为圣典。如果金属内的电子有充分的自由,那移走(来)一些电子,应相安无事,全然无法解释形成电压的事实;如果金属内的电子没有自由,又如何解释自由电子导电?

 

几十年前,物理学界不敢反思自由电子,陶醉在"静电平衡"的迷惑之中,不敢坦然面对实验中的全部事实,避开一些难以说清的问题。

 

电容器 根据以上阐述的电压的形成以及金属导体电荷的分布的知识,我们再来讨论电容器。

 

电容器的结构很简单,把两个平行的金属板相互接近,就组成了最基本的电容器。(图5-1)

 

实验事实:把A板携带电荷,A板同时就产生了电压,把A移向原不带电的B板,A板的电压会立即下降,电容量C值增大,又可以容纳更多的电荷。

 

上述实验中A的电荷并没有减少,电压为什么会降低,现行的教材说是因为有异号的电荷的接近。异号的电荷的接近电压降低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当今物理教材没有从物质结构来剖析电容的形成。

 

电容就是物质容纳了规律运转以外的电荷。物质容纳了电荷就立即产生电压,故而电容与电压直接相关,电容与静电电压相依相存,回避物质内电压的形成,电容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在上节已经谈到导体内电压的形成,多出(或缺少)电子的运动伴生着的非常规的电磁波,非常规的电子运动伴生的波就是金属导体的静电电压。容(纳多余)电(荷)就打破规律和平衡,就必然产生电压。

 

为什么把导电体A移向原不带电的导体B,此时A的电压会降低?为什么电容器的电容量会增大许多倍?

 

这是因为把导电体A移向原不带电的导体B,静电感应(另专题讨论)使A、B的接近处聚积着异号电荷,此时A原来所携带的大部分电荷都转移到A、B的接近处,并与对面B处的异号电荷面对面稳定地相互吸引着,这样导体A内的其他地方非常规的电子减少,非常规的电子运动伴生的波就较少,导致了金属导体的电压降低。

 

原来导体A所携带的大部分电荷都转移到A、B的接近处,一来电压降低,二来腾出的空间又可以接纳更多的外来电荷,所以电容量增加。

 

实用的电容器是在两金属板之间夹上一层绝缘物质(电介质),如陶瓷、云母、塑料等。这些绝缘体是由成百上千个结构元错综结合而成的大分子聚合物,结构成分复杂,表面容易积聚电荷(摩擦容易产生静电,聚集静电就是证明)。电介质置于两金属板之间能更多的吸引两边金属板的电荷,并聚集电荷,这样金属板的电荷更多的聚集在电介质两边,非常规运动的电荷在此有了安置,于是电容器电压进一步降低,可以容纳更多的电荷--电容量增大。

 

再回到本节的开头,为什么电容器的特点是通交流电,阻直流电?

 

电容器的A、B间有间隙,是绝缘的,所以直流电电子不能通过--阻断直流电。

 

而交流电是电子在交流电压波的作用下作正弦振荡,不是电子在全程流动。又因为A、B间距离很近,电压波往往超出金属体之外,在很近的两板之间可以衔接,在电压波的作用下,电路两端的电子都作正弦振荡,A、B两边的电子都作同样的运动,如同导通一样,所以认为电容器没有阻断交流电。

 

核外电子规律运动的观点解释了物质内进入了电荷有了电容、形成电压的事实;综合解释了金属导体构成电容器的各种特性。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796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

作者:晏成和 于 2008-03-18 15:00:47.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接256楼

 

电容充电后质量的改变

晏成和 曹铭壬

武清先生的电容充电后质量的改变的实验,事实确凿,意义重大。

在256分析了电容器充电过程中电容、电量、电压相互的微观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武清先生的实验发表一些看法。

 

256谈到实用的电容器是在两金属板(片)之间夹上一层绝缘的电介质。充电前金属片与电介层的原子都处于原始常态,原子间距和核外电子的运动也都处于原始平衡常态。

 

在电容器中充电不是引入了电荷,而是充电后使金属片内的电荷在内电场的作用下有了新的排列,充电使金属片A、B的接近面聚集有大量的异号电荷,电介质的两面也聚集大量相应的异号电荷。充电后的电荷状态可简略的表示如下:

 

A片远端:- - - - - - - - - - - - - - - - - - - -

A金属片:+ + + + + + + + + + + + + + + + + + +

电介质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金属片:- - - - - - - - - - - - - - - - - - - -

B片远端:+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看出,充电后改变了电容器物质的原始平衡状态,金属片A、B接近的表面和远端分别聚集有大量的同种电荷。大家知道,自然电荷的规律是异号相吸引、同号相斥。那么,金属片表面聚集的大量同种电荷肯定会大力相斥,电荷与电荷之间必然会推开距离,斥力也会改变附近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运动的原始常态。斥力排挤金属体内流浪电子,(我认为金属内没有自由电子,金属在结晶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流浪电子。)使流浪电子在充电时被排挤出了电容,电子是有质量的,这样也就带走了电容器的质量。

 

要验证以上猜想很简单,用一个闭环系统(蓄电池)充电。如果电容器的质量减少,而蓄电池部分的质量增加,整个系统质量基本平衡就ok了。

我们期待着武清先生的新实验。

 

值得提出的是武清先生的实验是继密立根(Millikan)油滴实验后,人类第二次观测到电子的质量,意义重大。

 

如果一个电子的质量是9.11x10-28g,那么0.2mg将是2.22x10+23个电子发生了转移。我们感到这个数据与我们的计算还偏大,实验还有待进一步精准、完善,有待建立电容量--质量对应关系。因为电子有准确的质荷比,测定了荷就可以确定其质,我们期待该实验的重大突破,届时人类就有可能制造出以单个电子为砝码的天平。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792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
刘武青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06129.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林海兵先生 您的网站已友情连接 ... 下一主题:好的,我就是要证明,电容器有两...
 [2楼]  作者:林海兵  发表时间: 2008/03/25 17:02 

充电后的电容器的质量必然减小,刘先生的实验可以用
http://www.tongyiwuli.com/hjl1/aaa128.htm
的理论解释.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0341906547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