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路:日尔曼帝国在没矛没盾的矛盾中寿终正寝
没有机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一种悲哀,比如意大利人;有机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却无力实现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则是一种无能,比如德国人。
不要说捷克人没有给德国人面子,捷克人派出了自己的二队出战等同于给足了德国人面子;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捷克二队比一队更难对付”云云,这显然是一种混乱的逻辑不值一驳。
我知道很多人非常反感将欧洲杯和中国足球两者之间发生任何一点的不正当关系,但当德国人以所谓的3-6-1或曰3-3-3-1的阵型出现在德捷之战中的时候,我不知道中国观众中是否有人和我一样,瞬间不自觉地联想起了那支已经作古的中国国奥队呢?
没有前锋,即使库兰伊一个人始终冲在队伍的最前方,但整个德国队依然是一支没有前锋的球队。因为没有好的前锋,所以只能加强中场——这表面看上去是一种随机应变的灵活用兵,但其实归根结底是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无奈之举。
德国人首先攻破了捷克人的球门,进球的是、似乎也只能是巴拉克;如果有可能的话,巴拉克甚至更愿意自己传球、然后再自己去抢点射门。“德国队是两个人的球队,一个人是巴拉克,另一个人是沃勒尔”——这是德国媒体对本国球队最为客观准确的评价,尽管充满着几许悲凉。
拉姆呢?是的,拉姆的表现很出色,可惜的是,这位小将的价值只能通过同伴的进球才能得以最充分体现。当库兰伊、施耐德一次又一次将拉姆的传中球轻易挥霍的时候,德国人除了巴拉克的个人奋斗之外,已经没有更多别的可能破门的方式了。
德国人从始至终深陷重重矛盾之中——防守反击,前锋没有速度;压上进攻,中前场没有配合;那么全攻全守呢?其结果只能更加糟糕——进攻不像进攻,防守不像防守。于是,沃勒尔终于体会到了他的中国同行沈祥福的那份烦恼。
问题是两年前德国人不是刚刚在世界杯上取得了亚军吗?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德国人在韩日世界杯上的成功经验——首先,两年前德国队之所以能够挺进与巴西人的决赛,克洛斯在前锋线上的异军突起、频频得分是很重要的一环,加上他身边技术型的诺依维尔,至少德国队还是一支有着“一高一灵”的锋线组合的球队;再有就是当时的德国人还拥有着一夫当关、屡显神奇的卡恩(决赛除外);而本届欧洲杯上的德国人呢?诺依维尔消失了,克洛斯和卡恩虽然还在,但已经是面目全非;巴拉克即使再神勇,他毕竟不是马拉多纳,何况当年马拉多纳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前后左右还有卡尼基亚、巴尔达诺、布鲁查加……而巴拉克的身边又能与谁为伍、吾谁与归?
1:0领先的德国人开始迅速退守,或许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条件反射;但不得不承认,没有选择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德国人,等于为“不先丢球就不会踢球”的捷克人提供了大举反攻的机会。捷克人很快就利用漂亮的任意球将比分扳平,这个时候,德国人才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疯狂进攻。
下半场的某一时段,场上的捷克二队的后防线似乎已经动了恻隐之心,防守逐渐稀松,拼抢也愈发无力,如果德国人真的自己争气的话,他们完全可以利用对手表现出的一份短暂同情心重新取得比分的优势,然后稳步走向胜利;然而,德国人做到的只是在全世界人面前毫无保留地暴露着自己破门乏术的致命弱点……直到捷克人象征性地先后派出了两名主力,波波斯基和巴罗什的一传一射就轻松地将德国人击毙了。
我以为德国人最大的症结并不在于技术不精,而在于技术还不够粗糙;我的意思是,假如德国人真的安然接受自己技术粗糙无比的现实,索性彻底放弃所谓的控球组织、传切配合,派上以杰里梅斯为代表的几条莽汉,用一种接近“疯狗”(说文雅点说是“猎犬”也可以)的踢法——凭借身体猛冲猛抢、狂轰滥炸,或许还有机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遗憾的是,巴伐利亚农场的农夫们依然还在努力学着城市里白领阶层的举止作派,试图想把球踢得更高雅一些,最终的结果就成为了邯郸学步、似是而非。
荷兰人并不完美,但相比于德国人,他们似乎应该更有理由留下来。至少荷兰人三场比赛攻进了6个球,是德国人进球数的三倍;三战两平一负,进两球失三球,这是德国人本届欧洲杯的成绩——怎们看怎么都不像是一个“好学生”的成绩单。
因为个人喜好的不同,或许有人在德国队和荷兰队两者之间难以取舍;那么,如果将问题变为“是让巴拉克一个人留下为好,还是让荷兰队一支球队留下为好?”的时候,我想所有人都会给出一个不约而同的答案吧。
德国人属于寿终正寝——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优胜劣汰的欧洲杯赛场上,其已经表现出了无力继续生存的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