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毕淑敏发表一篇随笔《坦然走过乞丐》,因为总所周知的假乞丐原因,毕宣称将不再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等等。 关于乞丐群落,完全可以概括成一个社会现象,不少人白日衣衫褴褛街头行乞,晚上西装革履花天酒地,也有记者调查揭露气丐帮的背后真相,他的组织性目的性以及完整的操作程序令人咂舌,更有不少乞丐的收入达到惊人的程度。 但我依然要说,毕淑敏,作为名人,绝对不可以坦然走过乞丐。作为老百姓,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乞丐,也应该保持温柔的怜悯。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善心和理性的问题。 中国的名人社会责任感普遍太差,对他们所应该代表的形象也缺少认识,或者说,国人本来就对个体缺少尊重和自重的意识。我们历来有个这样的认识,西方社会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一切以金钱为准,东方人重视礼节情意为本,但现实情况相反,中国人追逐利益的程度决不再西方人之下,甚至很多方面比西方更无耻。 单就名人来说,西方有很多功成名就的各色名人,不说他们的成功之路如何,但一旦成了社会名流,他们会非常小心的维护自己的形象的,包括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在公众面前做到光明磊落,他们把公益宣传和捐赠看成自己一个不可懈怠的责任,若是富翁会更注重在金钱上对社会的回报。 中国名人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很少想到自己的形象和社会责任,热心公益的人相对太少,更有时不时的传来他们偷税漏税的消息,纳税是公民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这一点都做不到,是为人格低下了。 怜悯和爱心是人性的一部分,成为了公众之上的名人,更要留意自己的举止得到周围人的敬爱,气丐群落如何是他们的事情,但善良和关爱是一个作家的根本,不能因为别人的恶而就此改变自己的善。这是作家应该具有的深层的人文关怀。我不能想象一个群众热爱的作家从气丐身边昂然经过不屑一顾,无论这个乞丐是否真假,是否值得施舍,或从施舍中获得额外的利益。 再就普通的一个人来说,施舍是爱的一部分,是让社会美好的优良品质之一,付出的不仅仅是一点金钱,更是让自己降低一点骄傲,对个体来说,付出的同时也是得到。我还是说最普通的原因,我不能因为对方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品质,从一个身体残疾的行乞者身边坦然经过,我会为我的行为不安和内疚的,那怕这个气丐真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 但人们也会担忧这样的施舍会对乞丐现象更加纵容,达到一个负面的效果,那么我对社会就有了一些疑问,请问权力机构采取了如何措施来应对这种现象,难道让人们用自私冷漠来面对一个变异了的群体? 关于大部分人来说,很多人性的丧失,就是因为社会对丑陋现象的纵容。权力机构的不得力导致了品质的堕落,以至于我们一日日的麻木,最后大多数人变成铁石心肠,对人性中的关爱和生命的尊严,我们缺少意识,把实际利益看得太重,说得远一点,现在可有人记得二十年前的那一场大讨论:大学生张华是否该救落入粪池的老人? 那时候我还在中学,但对那铺天盖地的争议尚有记忆,等明白过来的时候,我就理解了梁晓声对此的评论——“那场讨论是可耻的”,没错,那就是一场可耻的讨论,是民族的耻辱。 关于乞丐群落,在社会对此无能为力的时候,在他们还不分真假的存在的时候,我依然保留我的态度,不能坦然走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