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虽离开我们二十多年,可他留下的诗词,常存人间,仍为后人们吟诵、传唱。中老年人记忆中的毛泽东诗词,均是其生前发表的“豪放”之作。当时,喜读婉约派诗词之人,曾心中暗问:毛主席没有写过婉约派的诗词吗?当然写过,只是其生前没有发表。毛泽东逝世后发表的赠其夫人杨开慧的两首诗,皆为婉约派之作,证实了毛泽东说过的“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致李淑一的信中说:“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游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由此人们渴望能读到“开慧所述”的那首词。毛泽东在信中谦虚地说“那首不好”,其实他直到晚年仍十分珍惜这首词,仍不断地书写、修改。这首词写于1921年,直到1994年才发表,时隔73年。词牌是《虞美人》,词题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座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毛泽东与杨开慧于1920年冬在长沙结婚,这首词写于他们婚后不久,可视为“新婚别”。词的上阙写“愁”。这愁如“江海翻波浪”,耿耿长夜,盼望天明,寂寞难耐,披衣起坐。数着茫茫天宇中的星星。这“愁”,是一位革命志士为中国的前途命运而发的。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如何唤起民众,如何组织工农革命,心潮难平。人在愁苦之时,最想念的是自己的亲人。词的下阙转为怀人。天将破晓,百念皆灰,眼前只有自己爱妻的影子在移动。遥望长天,一钩残月流向西方,面对此情此景,怎么不让人热泪长流?没有豪言壮语,只写内心的真实感受,儿女情长中蕴含着爱情的真挚,今日读来,仍令人感动。
1923年,毛泽东去广州,与杨开慧分别,他写了《贺新郎·别友》,这“友”,即是他的战友、挚友、妻子杨开慧。词曰: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难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难诉。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恩爱夫妻,也难免有误会,可人间知己,只有我和你啊。清水塘边分别,从此天各一方,不知何时相见。我们会像比翼鸟一样,冲向高天远远飞翔。这首词,用的“挥手”、“凄然”、“苦情”、“热泪”、“横塘”、“残月”、“肠断”、“愁丝恨缕”,都是婉约派常用的词语,会让人想起柳永的《雨霖铃》。但它又不同于传统的思妇词,“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透出一股豪情。这是一首爱情的赞歌,也是一首真情的绝唱。
在毛泽东的50余首诗词中,出现“泪”字的共有四处:一是挽同学易昌陶的五古:“握手珠眶涨”,再就是怀念杨开慧词中的两处:“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和“泪飞欲零还住”。这其中一是毛泽东自己流泪,一是杨开慧流泪。第四处是《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泪飞顿作倾盆雨”,是浪漫地想象两位忠魂在月宫中泪化倾盆雨。
阅读毛泽东这两首婉约派词,我们对毛泽东谈豪放和婉约关系时说的“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