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墙缝大捷 1932年,日军为了加强对东满地区的控制,修筑了吉会铁路(敦化至图们),但这条铁路屡屡遭到吉林抗日救国军的破坏,迟迟不能通车。使日军十分恼火,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下令集结兵力,讨伐在宁安地区活动的吉林抗日救国军。日军1932年3月开始扫荡。 吉林抗日救国军将领王德林接到了天野兵团进犯的情报是在3月10多号以后。他赶忙召集部下在小城子的棺材脸村召集部下商量对策。然而在参加会议的人中却形成了两派,一派是以救国军副总指挥孔宪荣为代表的一些人主张要“躲”,还有一种意见就是以参谋长李延禄为代表的人提出来的“打”,双方争论得很厉害。会议持续了两天,最后以李延禄为首的主战派的主张得到了王德林的首肯。 阻击天野部队的地点选在镜泊湖南头的墙缝。墙缝,顾名思义,因为地壳的运动而形成的山体的巨大裂缝,如墙之断裂一样。镜泊湖南头的墙缝有5里多长,裂隙陡峭,树木不生,地势十分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阵势,这里是从敦化直通宁安的咽喉要路。这条路在巉岩底下,紧靠大江,是条古老的通商道路。江的北岸是一块盆地,本来蒿草齐腰的大草甸子,被当地人烧荒烧得精光,只剩一片黑土。江那边的山脚下也有一条敦化通往宁安的路,是条大路,但由于绕远,而且需要过江,一般行人们都喜欢选择走那条路。如果敌人顺着那条路走,李延绿的补充团也是根本没有办法阻击的。 当时,李延禄他们分析了形势,认为,敌人走那条路的可能性不大,于是,在 李延禄与战士们在这里埋伏了两天,他的心其实也是七上八下的,如果鬼子不走这条路,那么他们所有的准备都会前功尽弃的。正在李延禄忧心忡忡、万分焦急的时候,一个叫陈文起的人为他解决了难题。 陈文起 是当地的一个猎户,枪法很好。他听说李延绿要在墙缝阻击日本鬼子,便自己摸上山来,非要参加这次战斗不可。在这里等了两天,见没有什么动静,便要求下山了解敌情。陈文起的家住在山下的瓦房店,这天夜里,当陈文起悄悄地潜回家中的时候,正好被鬼子抓住,让他给鬼子带路。陈文起找了一个叫史振德的老汉连夜给李延禄送信,他带着鬼子往墙缝方向走来。 “打!”随着李延禄的一声大喊,补充团700勇士手榴弹沿着5里长的狭路同时纷纷下落,到处是爆炸声,零乱奔跑的脚步声,和临近死亡那瞬间的怆惶的惨叫声。在所有这些声音里日寇指挥官的命令声犹为刺耳,这声音疯狂似的响亮,带着一种意外的惊慌和恐怖,还有惨楚的凄厉。敌人背后是开阔的大江冰面,前面是封冻的镜泊湖,无遮无挡,他们只得龟缩在冰雪堆中挨打。敌后续部队欲救无策,只能从远处向山上盲目炮击。 而李延禄所率领的700名勇士依崖猛攻、猛打的,在敌寇发出的狂呼惨叫声中,他们顿然精力增长百倍。战士们打疯了,好多战士竟扔掉了棉衣和帽子,只穿着短褂往外扔手榴弹。这是北国的三月啊,雪未融,冰没化,寒风依然凛冽,可是战士们兴奋发红的脸膛,早已大汗淋漓。 就在补充团打得正来劲的时候,担任堵口子任务的戴凤龄独立营——一支被救国军收编的地主武装,却不顾事先定好的作战计划和命令开溜了,李延禄紧接着就接到了日军在狭路口外停止前进,行动不明的报告。这样一来,补充团就随时可能会遭到日军从背后对其进行的攻击。李延禄命共产党员左征、朴根重和刘金凤连长等七人掩护,自己组织部队迅速转移。 左征、朴根重和刘金凤连长等七人坚持到了最后,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这场战斗究竟打死了多少敌人?有的史料说是几百人,有的说是几十人。而当年指挥这场战斗的李延禄却在若干年后的回忆录中这样描述: “几天后,当我们派人回到“墙缝”察看时,发现日本人在那里留下了三个火葬点,“所有枪支都随同敌人士兵的尸体,全部烧毁了……,我们总计得到了被火烧毁的残枪筒一千五百余件,另外还搜出完整无缺的三八式步枪两千多支。据此可见敌寇伤亡将近四千,最少也在三千六百人以上”。 西墙缝伏击战,以抗日救国军大捷而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