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神奇的,在每个季节都有着不同的花卉来点缀风景,春之桃,秋之菊,冬之梅,到了夏夜,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起了荷。 我居住的中原,少见连天碧叶,只有些农民把田地深挖蓄水,撒播莲子,为的是秋天卖藕。密密匝匝的绿叶中偶尔会有一枝荷花,丝绒一样的花瓣,粉粉的颜色,尖上染着点红色,半垂着头,如害羞的寂寞女子。在远远近近的庄稼地里忽然有这片风韵,也常使行人驻足叹赏一番。 坐在电脑前想一想,似乎没有真正地在荷塘间感受到震颤,所有对荷的赏析不外乎是受诗词书画的影响,文学艺术真是奇妙,能完全影响人的精神,甚至于理想。 赏荷好象有很多的特别的时节,如在阳光下寻找着唐代诗人的目光,在月光下追寻朱自清的脚步,在秋天里抚摸着林妹妹的爱好等等,而我却不大喜欢,总感觉到阳光下的荷好象舞台上的舞女,虽然也婀娜多姿,但那浓的化不开的灯光,红的猴屁股似的脸蛋,怎么也找不到荷的清纯了。月光流淌虽然有如一曲清韵,但幽暗处有太多的蚊虫叮咬,怕是连三分钟的雅兴也不会有的,至于秋天的残荷,意境玩得是够足的,但秋天已有了落叶与淡菊,再添上满塘的枯叶就未免太过悲凄了。 我想看的只是雨中的荷塘。 这是因为小时候与荷的一次亲密接触,姥姥家斜对过是供销社大院,后院有个很大的方形池塘,零零落落的半塘荷叶,池塘四圈有些青石砌成的歪歪斜斜的台阶,附近的人都爱到这里洗衣服,女人们一边使劲地捶着衣服一边说着邻里长短。有一天下了点小雨,池塘的水涨高了点,荷叶上有圆圆的水珠在滚动,摇摇晃晃的,晶莹透明的水珠有时滚到荷叶边缘,荷叶便歪斜了身子,水珠轻轻地溜入池塘中,溅起一点水花,荡起一个小小的涟漪,接着一圈圈散开,在很远的水面才慢慢消失了。这点碧绿上的晶莹从此留在我的记忆里,直到如今。 有时就想,雨中的十里荷花会是个什么样的呢?斜斜的雨丝笼罩着柳岸水榭,满塘的涟漪层层荡开,无数晶亮的水珠在荷叶上滚动,坠入水中,远远的仿佛有淡淡的烟雾似的…… 我喜欢这样的风雨密密地织着哀愁,不要挖空心思非要吟几句诗来附庸风雅,就这样安静地享受这分雨中的孤独。 中国文人喜欢荷的风姿,但是真正向往的却是荷塘深处飘来的歌声,这碧绿的粉红的湛蓝的洁白的等等都是一个背景,一个制造风流奇遇的最佳场所。 君子如竹,处子如荷,这似乎是中国对男人女人之最高要求。 其实说是中国文人渴慕艳遇的最高境界也无不可。就以清风笑烟雨的《夏日荷风》为例来胡说八道一番吧。 拂开文字里美丽的烟雨,我们来欣赏一幅经典的画面: 荷塘边的柳丝下站着书生,三分的单薄,七分的儒雅,中国文人的标准评语是手无缚鸡之力,所以把他描绘成瘦肉型的最好,自然让他的眉稍微地皱一下,因为有家国天下要忧虑烦恼一下的,否则就成了个浪子,场景自然要选在江南,因为有十里荷花和柳永嘛,最重要的是有清水佳人。光影色调选用那有名的映日荷花?还用荷塘月色呢?还是用月光吧,因为在夏日阳光下干了一天活,女孩子的脸肯定会晒的象个煮熟的螃蟹,流满了汗水,再背着个沉重的大竹篓,虽然是外国画家最欣赏的健康美,却不符合中国美人柔弱的标准。就用月光吧!小石桥上晚归的女孩儿是采莲归来吗?着淡绿的裙款款地走来,一步步走进了秀才微吟的诗里,走到书生面前,微微地一低头,腮上眉梢染了层薄薄的红润,好一朵水莲花。古代的诗人非礼勿言,不敢跟着吹口哨,只好拼命送秋波,心是要跳的,汗是要出的,诗是要吟的,故事是要虚构的,没准一流传就是千古的。 偶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了。不过秀才们也要小心,如果是个倾国倾城之佳丽,不仅是临去秋波那一转,而且还遗下块香帕折扇之类的,再吟两句小诗约期月上柳稍头,可要找块照妖镜揣在怀里,因为极有可能是聂小倩之流,会惊破书生胆的。呵呵这也是书斋艳遇的经典版本。 翻开书,有太多太多写荷的诗篇文赋了,随便拎出一句来就足够回味半生的,原不用今人再去添乱,只不过就象过端午中秋一样,不吃点应节的棕子月饼总觉得不象过节,夏日蝉嘈声声,天热心不闲,没事在各论坛看了几篇写荷的帖,一时手痒,总觉得不涂抹几句也少了点什么似的。就这么着吧,胡乱敲了些文字,望各位朋友们莫笑。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http://54321.xilubb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