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九寨沟、苏轼、心路 下一主题:回忆我的外教
何处无芳草
[楼主] 作者:lliziqing  发表时间:2015/02/24 20:41
点击:11556次

何处无芳草

                                                                                     作者:李子卿

 

1978年,我参加了高考。考大学在当时是“新生事物”,社会上“积压”了十余年的考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全县只有十几人达到大专以上分数线。我当时18岁,已当了17个月的农村中学“代课教师”,我们念高中时还没有高考一说,同学中有比我学习好的,然而,我却成了全县同届高中毕业生中(1977年、1978年两年)唯一达到大专分数线的。填报志愿时心飞得很远,天南海北填了一串,结果我担心的事情还是出现了——我接到的是一张晋东南师专的录取通知书。

当时规定不服从录取下年不可再考,11月份,我报了到。同学之中,小的16岁,大的拖儿带女已近不惑之年,大家扛着铺盖等,就像当今外出打工的民工。师专刚恢复,满目萧然,毕业后是当“臭老九”,一辈子的命运就这样奠下基石,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同学们各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时的人们对于知识可以说是一种渴求,同学们一有空就找书看或到别的班听课。

我们去得最多的是中文系。中文系有一群“牛鬼蛇神”,大都是1957年和文革中来到晋东南的,后来又集结到了师专。

第一次听的是红学家宋谋瑒老师的讲座。他说《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版本、作者、医学、菜谱、建筑一直到标点符号几百年来都有争议,争论是认真的激烈的,有的老教授甚至提出要公安部门对其进行保护,唯一没有争论的是《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文革中,允许看的书很少,毛主席喜欢《红楼梦》,说至少要看5遍才有发言权,于是,宋老师就边喂骡子边研究《红楼梦》。中国有许多人研究《红楼梦》,还有许多研究“研究《红楼梦》”的人,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世界首次《红楼梦》研讨会开在了人家美国,当年那些研究《红楼梦》的右派们的处境并不比写这本书的人好多少,但“陋室空堂”和“绳床瓦灶”并不足妨他们的襟怀。宋老师只念了两年大学就投笔从戎了,后因写杂文搞成右派,再因和吴晗校补《资治通鉴》牵连成反革命,每日三餐前他和许多人在主席像前请罪,还要说些万寿无疆身体健康之类,别人清教徒似的念念有词,宋老师却在偷背古诗,一年下来,一本杜诗背得滚瓜烂熟……有时,为了查阅资料,他甚至跑好几个地方往返数千里。他在教干校教书时连手表都没有,每天提着个几块钱新买的旧马蹄表去上课。印象较深的是他讲楚辞,豪爽随意,重要句子,都要列举历代名人的解释,然后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他的看法,再和古今中外一些事联系联系,透彻而风趣。印象较深的还有储仲君老师,笔名吴牛,同学们称他江南才子,他常把许多首(篇)作品串起来讲,很艺术,讲到细微处,他就画篆体字。他中国古典和俄罗斯文学底子都好,讲得也轻松自在,南方人,普通话却好,有同学说他的课就像当年收音机里的名作欣赏节目。文革抄书时,他抢先7分钱一斤卖光,用卖的钱吃了一顿长治做的天津包子。尽管这样,他也是牛鬼蛇神之一,还冒着“变修”的危险偷搞俄译汉,“四人帮”一倒,他就出版了译著。还有个刘法琨老师,有人说他的名字是效法刘琨,也难说,他刚来晋东南报道时人们去接了他两次。第一次没接来,他带了许多书,人们只好返回找车拉书,他寸步不离他的书。住下来后,便闭门看书,外边洗好的衣服干了再被雨淋湿,这样反复好几个星期。后来他也住进了“牛棚”,仍痴心不改。历史上的刘琨既是大将也是诗人,刘老师长的模样和他的讲课还真有点大将风度,他分析托尔斯泰的《流森》,没什么讲稿,正襟危坐,一字一板地讲4个小时。他很早以前在“五七干校”讲《赴宴斗鸠山》时也是这样,三四个小时竟无一人去小便。还有埋头苦干的李蹊老师,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同学们说他是北师大的高材生,主办过社团和校报,他曾自我介绍,“李蹊者,辽宁人也”。运动中他被拨拉到长子县一所农村中学,但他矢志不渝,也不苟流俗,终于“修成正果”。拨乱反正后,有人三顾茅庐,把他调到师专。有同学说他的衣着和举止有点像鲁迅,他很累很严谨,讲课还是不拘一格的。他和妻子是同学,都在中文系代课(他妻子谭老师也给我们英语系代过现代汉语课),可他除了上课外整天钻在条件较差的所谓书房里不出来。读书、写作、讲课,不仅仅是为了工作,而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他生命的部分。家务之类当然大都是妻子干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往往有一个值得尊敬的女人。

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他们各有各的不幸,但有一点相同,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坚守,没有失去信心。“粉碎四人帮”后,这些人都成了珍贵的“出土文物”,不但得到了学生的掌声,还都相继发表和出版了论文、文艺作品、学术著作和译著;并被评为副教授、教授,分别是全国十余个学术协会的理事、会长;有的还曾当选为省人大或全国人大代表。现在他们有的已退休,但学习和研究的劲头仍和几十年前一样。

古人常讲人品文品,这方面他们堪为楷模,他们的追求和奋斗本身就是最生动的一课。师专三年,他们不但影响着同学们做事业,也影响着同学们去做一个大写的人。15年过去了,我还时时想起他们。

如果我第一次走进晋东南师专校门的时候,她还不是我的理想和所爱;那么,今天,她已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次难得的精神奠基。

见《人民代表报》199294日第4版“沃土”副刊

被选入《世纪风》一书,19938月初版,河北文学院编,长城书社出版公司出版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ream0412/msgview-10368-242995.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九寨沟、苏轼、心路 下一主题:回忆我的外教
 [2楼]  作者:竹品朝霜  发表时间: 2017/10/09 13:14 

认同作者的观点:“尽管他们各有各的不幸,但有一点相同,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坚守,没有失去信心。”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862599849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