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的研究认为脚气病为维生素B1缺乏症或硫胺素缺乏症,硫胺素是参与体内糖及能量代谢的重要维生素,其缺乏可导致消化、神经和心血管诸系统的功能紊乱。脚气病多发生在成年人,特别是脑力劳动比较多的人比例更高,比如说很多文人,因为从血液循环的角度来看动脑的时候血液行不到肢体的末梢去。只要是长期的习惯造成的慢性病、职业病都不太好治疗,所以脚气病应该也一样不好治疗。我国唐朝著名的医师与道士孙思邈(541年或581年-约682年)治疗脚气病很有名。他经过长期的观察认为脚气病是由于喜食精粮造成的,所以他曾建议将患者每日主食全改成粗粮糙米,并且将一些细谷糠、麦麸皮煎水服用来治疗脚气病,结果效果非常好。在《千金方》中,孙思邈有专门介绍用赤小豆、乌豆、大豆等治疗脚气病;用谷皮(褚树皮)煮粥常吃以预防脚气病。这也就叫做"食疗法"。孙思邈是最先提出"食疗法"的医学家之一,他曾说:"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方称为良工。"在他潜心编写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中就收载有果实、蔬菜、谷米、鸟兽共计154种食物和性味、功能及主治病症的内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作为医家孙思邈更令我敬佩之处是他高尚的医德。在那篇著名的《大医精诚论》中,他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行跡之心,如此可做蒼生大醫,反之則是含靈鉅賊。""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一颗多么难能可贵的医者之心啊。而我们现在的医院医生呢,惟利是图!不先付款,先别治病,哪怕是有人出车祸危在旦夕!时间就是生命的道理他们就是不理会!金钱才是上帝! 像孙思邈一样,欲成大医者当如此发心!那么喜欢文学的众多写作者又应该如何立志呢?我们应该为谁说话?我们的任务应该是什么?现实中哪些又是我们应该敬而远之或拒绝的?以前曾听人说,小人无不为,君子应该有所不为,这话说得就很好呀!在此我并不是希望大家都要去做圣人而没有自我;人应该先度已,自己能度了,再去度人,这道理我也懂;另外佛家说人不应有相,不应有人我分。是啊,大家都把自己的事做好了,世界也就圆满太平了。那么我们如何又能做好自己呢?我们应该鞭挞什么赞颂什么?我们应该主张什么又应该反对什么?我们应该站在哪里说话,我们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到底应该遵循哪些基本的写作理念?如此种种,我认为大家能去好好思考一下,并要经常以此提醒自己,绝不能轻易丢失或遗忘。我认为也只有把这些都弄清楚了,人才能有真正的自我,不然,你所谓的自我就是假的。 附: 大医精诚论 [唐] 孙思邈(581~682年)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关于反对杀生,杀生求生,去生更结的一段,略)。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芥蒂之心,是吾之志也。夫人医之体,欲得澄神内望,望之俨然,宽欲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醁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关于"阴阳报施"一段,略)。医人不得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