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5日,从河南郑州、开封、新乡长途奔袭1500余公里返回故里,只为能聆听李元洛先生虎溪讲坛论道的声音。 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诗评家和散文家,其前二十年粉笔灰纷纷扬扬,落湿了中学与师专的无数讲台;后几十年,蓝墨水潺潺汩汩,灌溉了难以数计的稿纸的田亩,先后出版了《诗美学》、《歌鼓湘灵--楚诗词艺术欣赏》、《写给缪斯的情书——台湾与海外新诗欣赏》等诗学著作十种,还有《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绝唱千秋----绝句文化大散文》等散文集八种。特别是1999年出版的专题系列散文集《怅望千秋--唐诗之旅》,是以唐诗与唐诗人为题材创作的专题系列散文,开创了当代文坛的先河,先生凭借诗歌艺术鉴赏方面的深厚造诣,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沟通古今,别有会心,启迪人们如何去感悟不朽的艺术作品。 其实,之所以如此想聆听到先生的声音,还缘于年前参加的一个征文活动。先生是这个活动的首席评委,他看了我的一篇文章,除了在原文划上道道细细地评阅外,还特意委托朋友小雨告知我:文章写得有些灵气,一些句子呈现出非常态化,有一定的韵味,只是更要认真一些。我一时莫名惊诧,感慨潸然——先生是大家,我只是山野中一棵毫不起眼的狗尾巴草,且与我素昧平生,何以至此?先生上善之德,可见一斑。 25日晚,我作为获奖嘉宾也受邀参加了隆重的颁奖晚会,先生坐在最前排,晚会结束后,我在甬道边看先生及夫人走过来,精神癯烁却步履稍有蹒跚,毕竟是七十三岁的老人了。朋友小雨向先生介绍我,先生握着我的手,慈爱而又慈祥地要我多看书多写作,甚至还清清楚楚地说起我文章中的几个句子,实在令人称奇并油然而生感慨。我小心地搀着先生上车,将先生送至宾馆房间,当我将另几篇诗文呈于先生时,先生要我留下通讯地址并郑重放入包内,言回家后细看。因恐先生劳倦,不便久留,便诚道晚安而别。 3月26日,先生作“诗文与书香”讲座,讲堂之上,清癯的面容,花白的头发,黑边的眼镜,只往台上一坐,便透出阵阵儒雅之气。先生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流亡湘西起言,半是他乡半故乡,言及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情怀、艺术精神,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幽默风趣,沉渊厚重,时而吟唱动容,博得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先生说,社会不应是一个铜臭弥漫的社会,而应是一个书香氤氤的社会;时下坊间只传黄段子不传书,这是社会的一种悲哀。他希望国人多读书,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那是文化的精华,精神的家园、文学的经典、诗美的宝库。我们实在应该更好地吟咏倾听我们祖国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现代人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红尘俗世的一份清凉的天地。假如没有“床前明月光”,我们很多外地人怎么思念家乡?你思念家乡你不能老是对着人讲“故乡啊,我思念你…”这时候你就会想到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之前的《诗经》里面很多都是可以歌唱的,以前叫《乐经》,比如说一开始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成语“辗转反侧”即从《诗经》里而来。 先生说,唐诗“博大恢弘,高华绝艳”,是用最美的艺术表现中国人最美的感情而达到永恒之美的作品。它是唐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人心灵的诗的历史。这些文学经典同时又与当下人们的生活运用息息相关。一想到亲情、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想到乡情“床前明月光”;想到爱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想到愁情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说到豪迈的情“长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说到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都是运用在人们的现代生活当中。先生说他曾经看到普京和布什的头像并列在一起,普京还可以当总理,布什要下台了。人们给普京配了唐诗是“夕阳无限好”,布什的就是“只是近黄昏”。非常巧妙,耐人寻味。 讲堂之上,先生吟诵余光中先生的《寻李白》片段:有七分酒/酿成了天上的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非常漂亮的诗。偶然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请了易中天和于丹在泰山论道。于丹也提到余先生的诗,但字幕上显出的却是“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现在电视屏幕上面的错别字太多了,需要治理。听说有一个故事是说强盗抢东西是蒙面的,让你看不清他的庐山真面目,本来是“蒙面大盗”然后在电视上打字幕是“门面大盗”,可能是现在道德的新品种了。 先生是最早将余光中的诗作推介到内地的人之一,先生深情地吟咏余先生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么精美动人的一曲海外游子的思乡恋歌,其实显然受蒋婕的《虞美人》的影响而传承创新,因为蒋到晚年也很凄凉,他就几句话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文的魅力。 先生希望大家记住苏东坡的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艺术长存,而我们的生命短暂。”而先生浪漫的是不会老去的诗心和健笔,不再天真的是流光催老的白发与年轮。 张潮在《幽梦影》里云:文章案头之山水,山水地上之文章。聆听先生的声音,惟有伴着春天的脚步,“不畏浮云遮望眼”,做好人生的案头山水,地上文章,以免"大雨落幽燕"“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斯为慰心无憾。 2010年3月28日侧记 ※※※※※※ 信仰第一,别人第二,我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