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进京(方言小品) 下一主题:黑话白说(2) 小说与出汗
黑话白说(1) 蒙尘与“试”法
[楼主] 作者:长河拾尘  发表时间:2009/10/26 19:06
点击:464次

                                        蒙尘与试“法”


    夜深。人不静。
    儒释道纷至沓来。或简约,或丰厚。似懂,非懂。
    忽有佛门六净之地,躺一裸身濒危女子。是弘法还是救人?救之若何?不救之又若何?若是一男身,乃不是问题的问题,偏偏遇着的是女子,且是裸身女子。这于寒山独寺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于此,佛门众生,不二法门前露其意,纷其争,展其境,众语喧哗,不可思议处思议,不可言说中言说。
  出家人,万事皆休。何事让众人如此慌张?只因女施主身体裸露,救之,有碍佛理;不救之,却又违普渡众生之理,须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老和尚:你将一女子裹来,诸不知骚扰佛门清净吗?
   法印:清净为空,性命攸关。
   老和尚:那你为何不放在寺外。
  法印:寺外,寒风凛冽,无片瓦挡寒。
  老和尚:寒风为空,法门攸关。
  法印: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所谓‘无上菩提'。
    如是因生如是果。空与不空,非在眼,在耳,而在于心。道禅易,行禅方是佛。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老和尚,在房中无事闲坐著,身后站著一小和尚伺着,其时门外有甲乙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问题,双方坚持不下。一会儿甲和尚气冲冲的跑进房来,对老和尚说:师父,我说这个道理,是应当如此这般的,可是乙却说我说的不对。您看我说的对,还是他说的对?老和尚对甲说,你说得对!甲和尚很高兴的出去了。过了几分钟,乙和尚气愤愤的跑进房来,质问老和尚道,师父,刚才甲和我辩论,他的见解根本错误。我是根据佛经上说的,我的意思是如此这般,您说是我对呢?还是他对?老和尚说:你说得对!乙和尚也欢天喜地的出去了。乙走后,站在老和尚背后的小和尚,悄悄地在老和尚耳边说,师父,要末就是甲对要末就是乙对,甲若对,乙就不对;乙若对,甲就不应该对;您怎么可以向两个人都说对呢?老和尚掉过头来,对小和尚望了一望,说,你也对!
    这就是佛的无碍境界啊。全智、全悲、大能的无碍境界。妄念不生,心注一境,孕乐、明、无念之境。真得佛理,乃得真定。如此,人们原有的心识病态,便会渐次消除,只有轻安自在,智慧自然生长,此时,若发挥般若慧观,趋入充分别智,则圆满佛性,将豁然显露。
    释迦牟尼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确实,“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们,都能了解和容摄低级智慧的境界;但低智人,却难梦相,更不能了解或涵摄大智慧人的境界。《法华经》上也讲:任何微小的功德,如向佛像低头稍稍致敬,如小声唱念一二句经句或佛号,这种小因,都会渐渐成熟,最后得成佛道。所以我们倘若能随时随地想到因果,就自然而然的会种下多种善因,无论其大小;至少也可以少种点恶因。此种随时随地想著因果的习惯,一旦养成,力量是很大的,也就是无上菩提心了。
   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这个不是那个,那个不是这个;这个还是这个,那个还是那个!
 以前喜欢无事时偶而看看《易经》《论语》之类的书,以求内心的充盈与丰富。《易经》的精髓与要义在于六个字:明象位,立德业。就是说明白世象万千,摆正自己的心态位置,然后修成阴阳合一的圆融境界。《论语》说安帮济世,只有三条:足兵、足食、人之信矣。不得已而去之,去兵。二者去之何?去食。最不能去的是人之信——这就是信仰。
    人们常在探究人生的三个终极命题: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什么人是最重要的?什么时间是最重要的?
 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你身边的最需要你帮助的那个人是最重要的,你能够立马去做的事情是最重要的,而当下这个时间又是最重要的。这与佛理一样。你拥有了慈悲心后,渐渐的将这种慈悲解救人类的心推广开去,超越地域界限,普及一般的大众,你的菩提心久而久之就会超越人为的界限,在空间时间的领域扩大。随时随地,做任何事,起任何念,都念念不忘于普度无数无量无边的众生,救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因为诸佛、众生及我,本是一体无别的。虚空无尽,本性无际。因为,你不知不觉就已达到人生最好的境界:营造了一种内心的“丰富的安静”。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什么?窃以为,就是营造一种“丰富的安静”。
 梭罗、塞林格、海子他们都和城市保持着相当的距离,都想像着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由世界。但无论是远离市井的优美的湖光山色,还是自然的天籁之声,无论是闪着金光的麦田,还是阳光洒满的屋子,无论是喂马劈柴的生活,还是春暖花开的大海,都像是故乡村头的那口老井,缠着乡情,盛满眷恋,那是孤独的人类永远的牵挂。
 回望世界上的五大宗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回教、犹太教——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千年的时光逝去,世界上以亿万计的生命个体逝去了,万千的家族灭绝了,万千的国家和民族衰亡了,可宗教却能在各种激荡变乱中长存不坠。这个铁的事实,说明宗教是人类的一个精神永恒的需要。人们对宗教的需要,就是人类心灵对真理永恒,圆满,或至善,至关,至真的不停的追求。在这个片段,苦痛和迷茫的人生中,人类最是需要心灵的依托,凭借和归宿。人生有许多非人力所能补救的缺陷和迷茫,悲哀和苦恼,这一切,也许在宗教里会找到解释和安慰。
   《妙法莲花经》曾载:佛讲上乘难信的佛法时,竟有五千听众,自以为已经得到了解脱的,不愿听讲,离席而去。佛陀不但没有发怒,追究或责罚,而只是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业,还不如让他们离开,也是好的。
   看香火袅袅的寺宇,天天诵经,日日悟禅。真正获得了是什么呢?窃以为先让法印参透佛法,再去救人,却忽略了救命如救火,耽搁须臾也不可。参佛大还是救命大?参佛是常,救命是无常。法印裹来女子,老和尚却呵斥他止步。只觉得他行事卤莽,有碍寺规。却忘了那女子命在旦夕之间,迟疑不得。同样道理,寺规是常,抢救是无常。”
    这是很值得深思的常与无常。
    以身试“法”,与朋友闲说了许多,友人面面相觑,不知所以然。
    很妙。面面相觑是常,不知所以然也就是无常了。



※※※※※※
信仰第一,别人第二,我第三。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ream0412/msgview-10368-224134.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进京(方言小品) 下一主题:黑话白说(2) 小说与出汗
 [2楼]  作者:s帖器q525093551  发表时间: 2009/10/26 19:10 

有才
[楼主]  [3楼]  作者:长河拾尘  发表时间: 2009/10/26 19:47 

在混沌中求圆融,扯几根皮毛试试,呵呵





※※※※※※
信仰第一,别人第二,我第三。
 [4楼]  作者:篱笆掠影  发表时间: 2009/10/26 21:22 

入夜,读拾尘佳作,爽!辛苦了!喝杯咖啡吧~

都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是读中有悟,悟中求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之谓也!读书到了一定的境界,方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写作时心往神驰,游刃有余,从你的文中就可以见出一端。赞同你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营造一种内心“丰富的安静”,禅宗的要义不就是求得心的虚空和安静吗?红尘中人能够如此往往可以大隐于市。禅门五宗的禅法理论尽管有些差异,但最基本的人人具有佛性,自悟是根本均能进入普通人的心灵。接近子夜,是静心阅读和思考的最好时候,蓝光,也是万籁俱静。。。
[楼主]  [5楼]  作者:长河拾尘  发表时间: 2009/10/26 21:55 

篱笆掠影老师辛苦了,给您沏茶!

的确:最基本的人人具有佛性,自悟是根本均能进入普通人的心灵!读中有悟,悟中求道!!

老师晚安!



※※※※※※
信仰第一,别人第二,我第三。
 [6楼]  作者:长风起兮  发表时间: 2009/10/27 09:11 

这是很值得深思的常与无常。
以身试“法”,与朋友闲说了许多,友人面面相觑,不知所以然。
很妙。面面相觑是常,不知所以然也就是无常了。

神悟,有才!篱笆老师点评也有才呵~
 [7楼]  作者:hmw1947  发表时间: 2009/10/27 12:51 

我不懂佛理.

是不是身在凡尘,心要超脱凡尘,但还要因事而变?

够我慢慢去想
 [8楼]  作者:梦里思雨  发表时间: 2009/10/27 14:35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这种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o⊙ )哇

※※※※※※
常在月光下独踯 喜欢在窗前听雨 思念如柔柔月光 思念是绵绵细雨 静静地想你.....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311039924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