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喜欢的就是人能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 为使自己的译诗和古诗摆在一起不显得过于寒酸,为使新诗在传统诗歌爱好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重视,译者曾费了极大的、也许是白费的苦心。在上班路上、饭后睡前、每个周末的灯光下,我认真推敲每一行诗、每一个字。译出来后,自己反复朗读,并征求朋友意见。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往往使逐字逐句的“字典式翻译”变为不可能。因此,我采用了“统率原意、另铸新辞”和“以诗译诗”的方法去翻译古诗:意境、内容均严格忠于原诗,但句法、韵脚则不拘泥于对应,有忠实的地方,有摒弃的地方,也有发挥的地方。总之,我希望我的译诗在传递出原诗意境、内容之外,还能表达出现代人的情感。
翻译不是嚼饭喂婴儿,别人说一句译者就解释一句。不,这种字典式的翻译是不行的。在我看来,一首诗被译出后,犹如婴孩脱离母亲,获得了新的生命。它和母体有点像,又不全像。翻译追求的不是相等,而是相当;不是一丝不走,而是惟妙惟肖。一个好的翻译应该是既能体现原诗意境又能体现译者的风格,与原诗平起平坐而无愧色的。这是一种试验,我想看看精妙的唐诗在转变成新诗的时候,可以保存到怎样的程度。翻译作品除了能帮助人理解原诗,能否进一步让人感动?是否能收到期望效果还不好说。然而当做试验就不用顾及那么多,只要译者曾经努力过,那就是了。
一个留学的朋友对我说,在法国每年一度的“中国年”展会上,儒学会馆被围得水泄不通,老外们争相报名学习中国的古老文化。而在国内,污染又缺水的荒郊土地上,正兴建着什么“东方威尼斯”别墅花园。我们渐渐快被遗忘干净的东西,国外人正在如饥如渴地学习;我们正流行的事物,国外正在被抛弃。每一个身上流淌着中国血性的人,对此不会无动于衷吧?在经济发展的狂飙中,在赚钱的竞赛中,我们能否静下心来,关注一下正在消逝的优秀祖国文化?
本专辑以唐诗翻译为主,同时还选择性地翻译了诗经、楚辞,汉乐府和宋词的一部分。希望我的劳动成果能够引起大家对祖国灿烂诗歌文化的广泛关注,树立起民族自豪感。考虑到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忙碌,无暇坐下来仔细推敲艰涩的文言文,所以我采用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的口语来翻译,诗句尽量保持朴实、流畅,力求准确传达出原诗的意境、形象。
译者能力有限,疏忽和错误在所难免,这一份译介只能算是初步工作,希望朋友们多多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