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黄盖湖,是一方富足的水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湖畔人家,一般屋后有山,门前临水,竹木环绕,青浦小桥,体现了江南水乡自然朴实的民居文化。小户人家,通常是"明三暗五"的居室,基本结构为正面看去三间房屋:当中一间堂屋、东西各一厢房;厢房后又各有一间从正面看不见的小房,当地人叫做"拖埠"。儿子一大,那冬暖夏凉光线充足的东厢房一般用来迎娶儿媳。若有两个儿子,西厢房也断难保留,老俩口往往退居二线,住进阴暗的"拖埠"里。家庭的亲情也就在一代又一代成为长辈的人们的这种牺牲精神中得到良性发展。大户人家,也不过是明增两间又暗增几间,形成"明五暗九"或"明五暗十"的格局。通常在这个大格局之外还斜靠一间耳房,用作炊烹饮食之所。没有院落,都是开放型建筑,传统风格中暗蕴着湖乡人好客的本性。 黄盖湖的男人都心疼自己的女人,生怕她累着,即使自己再辛苦,也不让女人干重活,因此湖边的女人通常比自己的男人要少经许多风霜。或许他们认为媳妇是从别家娶来,媳妇因为看得起你这家人才肯进门,应该成为座上宾堂上客,所以一律把老婆叫"堂客",格外宠爱。除非她自己图表现,不然婆家人在结婚头一年一般是不会给媳妇安排多少活儿干的。即使有了孩子,做丈夫的也变着法子疼堂客。几时男人见女人下田了,就一路寻去,逼着她回来。平时都是女人骂男人,而这个时候,则往往是最常见男人骂女人的时候了:"你这个贱货,都这个时候了,还不回来!伢崽哩饿得哭,没奶吃。"骂人的理由十分充分,女人无奈,只好把手里的活留给男人,自己满怀温馨地回家去。 黄盖湖人很友爱,一般人家如果不出远门,家里是不用上锁的。有客人来了,主人不在家,就直接进屋坐坐。坐了老半天还不见人影,便先帮主人把饭煮了。主人回来,往往大鱼大肉,倾其所有;不仅仅是待客,还会给左邻右舍各送一碗解解馋。如果夏天里离开了家门,忽然暴雨来了,也不要急,家里晾的晒的,左邻右舍自然会帮你收回去。你若因故耽误了回家做饭,自有邻居把你的孩子延揽到家中,绝不至于让他饿肚子。谁家有红白喜事,不用去请,大伙会主动赶来帮着张罗。而真正有了不称心的事,产生感情共鸣的绝不只是血脉相连的亲人。出现火警,你分不清那些焦急的面容和忙碌的身影中哪一个是不幸的主人。老人去世,你难以看出泪花飘零的人群里哪些是他的子孙。即使你看到一个妇女满嘴"心肝宝贝"地抱起跌倒在泥地上的孩子,你也不要以为那就是真正的母亲。湖乡人就那样相互关怀着、友爱着,休戚与共相濡以沫,穿越千百年风雨,养育着一代又一代黄盖湖的子孙。 黄盖湖人很勤劳,日子也过得很丰润。 春寒料峭的时节,家家户户门前还飘摇着五彩缤纷的节日装饰,孩子们还在期待正月十五灯节的狂欢,当家人就忙里偷闲在避风处浸几箩优质稻种,或者积几担土杂肥、挖几个南瓜坑,悄悄把期望和着冰花雪水一起播种。冰雪消融时,新苗便托着明媚的春光钻出沃土,点燃人们眼中的激情。 当燕归旧巢,莺啼新枝,久闲的牛蹄踢响春水,闪亮的犁铧翻开泥土,在烟花江南布谷声声中,人们便开始进入繁忙季节,直到金秋十月晚稻收割归仓,才可稍歇。晴朗的春天的早晨,如果有哪个小伙子看不见湿漉漉的太阳从湖水中沐浴而出,必被家里的老人从被窝里揪出来,聆听一番"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古老格言。而老人们在七月炎炎烈日下又格外心疼儿女,因为那是"双抢"季节,是湖乡一年里活儿最重的时候,要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渔米之乡,丰衣足食,但耕地太多,每天天不亮,人们就得起床下田,一直要忙到上下眼皮打架才最后收工。一日三餐,是十二分的享受。吃饭可以补充热量损耗,又可以坐下来休息片刻,使体力和精神稍有恢复。如果谁家因故误了赶趁农时,乡邻们忙完自家田里的事自然会来帮你,总不至于让你耽误了季节。"双抢"一过,湖乡风情又变得美妙起来。活儿轻松了,立秋后天气也变得凉爽宜人,于是月明星稀的夜晚便成了文化交流的最佳时期,人们喜欢聚在一起乘凉,三五成群,议论风生,动人的故事会随清爽的晚风四处飞扬。 等秋收过后,便到了湖乡最多情的季节。田里地里的活忙完了,青年男女有了空闲,就穿上平时着意收藏的比较光鲜的衣装,走亲访友逛大街。许多爱意朦胧的约会便从群体交往中逐渐分流,走出青梅竹马的天真。已经举行过订亲仪式的恋人,这时的情感交流也最为频繁,你来我往,欢声笑语,十分令人眼热。而唢呐声声,锣鼓鞭炮伴随着送亲迎娶的队伍走过田间小道,已成为湖乡冬季最常见和最亮丽的风景。湖乡人春夏秋三季辛勤耕耘的收获,往往在那一片热闹声中变作慷慨的人情。也会听人抱怨:"现在结婚的也不知怎么这么多?"有那善解因果的便答白一句:"要不怎么会抓计划生育?"而抱怨者一抬头见路上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必定还会问上一句:"几时结婚?我可是已经做好了吃喜酒的准备。" 等到再一立春,人们又开始忙碌了。还在一片霜雪之中,他们就开始选谷种;用筛子筛,用簸箕簸,去掉空谷瘪谷,留下颗粒饱满的做种子。湖畔人家的日子,都是经过认真筛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