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社区文学社区游戏中心西陆现代城论坛申请论坛导航西陆空间帮助中心
[楼主]  [2楼]  作者:儒帅哲师  发表时间: 2018/05/04 12:39

    继承和发扬北大精神——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纪念北大诞辰百廿周年)

  1、北大精神溯源

  关于北大精神,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我之前,有很多人,尤其是北大人已经写过很多关于北大精神的文章,做过很多关于北大精神的演讲。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北大精神的看法和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我讲北大精神之前,我想先听听大家对北大精神的认识。

  同学们说的都很对,现在我就来总结一下。北大精神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自由,兼容并收”的学术精神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虽然北大精神概括起来只有这十几个字,但是它的内涵却是十分丰富的。不然的话,北大精神就不会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北大学子,一代又一代的进步青年。因此,我们要想更深入的理解北大精神,就必须追根溯源。看看北大精神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要为北大精神寻根,不得不从北京大学的出现说起。

  在此,我想先听听大家对北京大学的印象,有哪一位同学知道,北京大学是哪一年正式成立的吗?好,大家说的都很好。现在我就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如果我们论起北京大学的前身,从年代久远来说,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太学”的设立,以及同治初年同文馆的设立。但是大多数的北大同人和师生,只承认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是北京大学真正的开端。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唯一保留下来的成果。当时的办学方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重,观其会通”体现了近代中国在西学东渐文化大潮的影响下,对爱国和进步的双重要求。中学为体,表达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西学为用,表现的是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接纳。通过中西结合,要培养的是“无得偏废”的“非常之才”。

  1898年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成立了,但北大的精神,还在慢慢的孕育当中。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维新变法,我想大家都学过中国近代的历史,现在我想听听大家对维新变法的认识,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在这个过程里,1912年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纪念的年份。

  北京大学是维新变法的产物,而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严复先生,正是维新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虽然他在变法中不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站在风口浪尖,但是对变法的影响,却丝毫不比他们小。而北京大学的成立和北大精神的形成,更是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一所大学或其中的一个系,倘若有一个在全国或全世界都著名的大学者,则这一所大学或者这一个系就成为全国或全世界的重点和‘圣地’。全国和全世界学者都以与之有联系为荣。求学者趋之若鹜,一时门庭鼎盛,车马盈门。倘若这一个学者去世或离职,而又没有找到地位相同的继承人,则这所大学或这个系身份立即下跌,几乎门可罗雀了。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无法否认的。”(《名人与北大序言》)

  北京大学在成立之初,可不像今天这样,是中国最高的学府,有着辉煌的历史和难以数算的人才。在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正式改名为北京大学之后,北京大学之所以能够继续发展,就是因为有了像严复先生这样一个,在当时的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大思想家、大翻译家。对于当时的北大来说,首先面临的就是办学经费的短缺问题。正是严复用自己的威望和信誉多处奔走,才借来了贷款,勉强让停课多时的北大重新开学。但是那时的学生少,教员多,学校很快就在财政上不堪重负,于是当时的教育部决定停办北京大学。大家可以想想,如果北大真的停办了,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将是多么重大的损失啊。

  教育部的决定一出,立即遭到北大师生的强烈反对,而严复更是义愤填膺。给教育部写了两千多字的《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其中提出北大不可停办的四个重要理由,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提出了对现代大学的明确定位。我相信在这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抱着将来能考一个好大学的目标,来这里学习的。现在我就来问一问,大家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好,大家说的都非常好,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严复是怎么说的。“且国家建立大学,其宗旨与中小高等各学校不同。中小高等皆造就学生之地,大学固以造就专门矣,而宗旨兼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

  不仅如此,严复先生还呈递给教育部一份《文科大学改良办法贴》,其中提出了对于北大具有重要影响的办学方针,包括北京大学要成为“一国学业之中心点”,“养成师资人才”的地方,教员要“一面教授,一面研究”。对于中西文化“理宜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等建议。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自由,兼容并收”的北大学术精神,其源头就是出于那个时候的北大。并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被发扬光大。正是在严复和北大师生的坚决抗议和努力下,当时的教育部才打消了停办北大的想法。北大总算是可以可以继续办下去了,而北大办学经费的危机,却仍然没有的得到解决。

  当时财政部规定学校教职员工在60元以下照旧支给,而60元以上者,一律暂支60元的规定。他针对这种削减教职员薪水的规定,提出建议“为今之计,除校长一人准月支六十元,以示服从命令外,其余职教各员,在事一日,应准照额全支”。宁愿自己一力承担,也不愿教师的利益受到丝毫损害。正当严复为了北大的存续和发展尽心尽力,为中国教育的未来而努力奔走时,他与教育部的摩擦也越来越多。最后在1912年10月,不得不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尽管学生们对他加以挽留,但教育部却不允许他们的请求。严复在北大任职虽然不到一年,但他对北大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而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他对北大精神的贡献。

  我们刚才已经说到,早在1912年,严复就提出了北大的学术精神。而北大的时代精神的形成,与他也是密不可分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当我们说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我们是否真的思考过,它们的内涵以及来源。北大的时代精神,实质上是中国近代启蒙精神的浓缩。正是在清末民初,中国民族面临着数千年没有遇到的大变局,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迫在眉睫的时刻。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将发端于欧洲,进而逐渐传播到全球的启蒙思想,介绍给当时因长期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先进思潮的晚清中国。

  2、北大精神的形成

  说到这里,我想问问大家,有谁知道什么是启蒙和启蒙运动。好,大家说的都非常好。

  当我们说到启蒙时,无疑会想到欧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并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这些那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启蒙联系起来。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少会阅读他们那些影响了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发生的著作,如《社会契约论》和《论法的精神》等。相反,倒是他们所写的一些文学著作,如《波斯人信札》、《新爱洛伊丝》等更受大众的欢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启蒙思想同时具有面向少数精英和广大民众的双重向度。

  前者是改变整个历史进程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变革,通过少数先觉者去促进社会历史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启蒙是以文化运动的形式出现的,是狂风暴雨式的。后者是改变个人生活方式和道德修养的文化熏陶,通过吸引和教化广大民众,实现公民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这个向度上来说,思想启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是和风细雨式的。我们称前者为文化革新,后者为道德教化,二者相结合,就是思想启蒙。文化革新往往是重大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当人类历史由古代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时,必然会伴随思想启蒙运动的出现。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启蒙运动,只是近代影响最大,也最被人所熟知的一次启蒙运动。在此之前的欧洲,还有十七世纪的英国启蒙运动,在此之后,还有十九世纪的德国启蒙运动。这些启蒙运动,共同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形成,并且使欧洲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逐渐在这几个世纪领先于世界。并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活动,迅速将商品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技术传播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说到启蒙运动,说到近代世界历史,就会发现一个很显著的现象。那就是最早通过启蒙运动,率先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比如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不到一两百年的时间里,迅速的成为世界上的强国。而一些古老的封建帝国,比如中国、印度、土耳其、俄罗斯,却在不知不觉间,远远的落后于这些后起的国家了。而中国更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渐沦为这些列强的殖民地。正是在这样的民族危机面前,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睁开眼睛看世界。并且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救亡图存道路。在两次鸦片战争后,最先向西方学习的是洋务派,他们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大量翻译西方天文历算、声光化学、船炮汽机,矿物技艺、医农工商、政治律例、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书籍,先后开办了二十多所洋务学堂,培养科技、军事和外交人才。并且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而严复正是在洋务运动中,先在福州船政学堂,后到英国留学,学习到当时先进的西方思想文化,并且初步的接触到了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的进化论学说,亚当斯密、边沁、穆勒的社会学知识,学成归国后,严复先后在母校福州船政学堂和北洋水师学堂任教。而在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总教习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他虽然长期负责学堂的事务,但是由于没有功名在身,一直有名无权。原因是在当时的中国,西学根本不受重视。正如他自己所说,国人“鄙夷新知,于学则徒尚词章,不求真理,每向知交痛陈其害,自思职微言轻,且不由科举出身,故所言每不见听。”其实在今天也是一样,如果你一个学历很高,又有教授职称或博导头衔的人,说话自然就有分量。反之,你只有中小学文凭,就算再有学问,估计也没几个人会听你的意见。在当时,严复虽然具有大量的西方先进文化知识,奈何没有功名在身,难以施展他的才华和抱负,迫不得已,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改变这种状况。他曾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名落孙山。这让他更深刻的认识到,这种考试制度的不合理性。世态的炎凉和个人的失意,曾让他一度的消沉,而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利,更让他遭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

  在甲午战争中,洋务派多年经营的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严复在《原强》一文中说道:“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严复深刻的认识到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他们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用了一个很明显的比喻:“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之用者也。”洋务运动提倡只变“器”不变“道”,因此,只治“标”,不治“本”。必然达不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而要挽救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只有标本兼治,从文化教育上,根本的改变中国的风俗人心。

  严复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他启蒙思想的核心:“盖欲救当前之弊,其事存于人心风俗之间,夫欲贵贱贫富之均平,必其民皆贤而少不肖,皆智而无甚愚而后可,否则虽今日取一国之财产而悉均之,而明日之不齐又见矣。何则?乐于惰者不能使之为勤,乐于奢者不能使之为俭也。是故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必三者既立而后其政法从之,于是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于其智德力者存,违于其智德力者废。”总结一下来说,就是通过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来改变晚晴国民普遍身体孱弱、思想蒙昧、品行低下的状况,而实现方式,就只有通过启蒙和教育。他在《天演论导言八乌托邦》中指出:“故欲郅治之隆,必于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中,求其本也。故又为之学校庠序焉。学校庠序之制善,而后智仁勇之民兴。智仁勇之民兴,而有以为群力群策之资,夫而后其国乃一富而不可贫,一强而不可弱也。”严复的近代启蒙思想,来源于西方的进化论理论,他清楚的认识到:“若仅以教化而论,则欧洲中国,优劣尚未易言。然彼其民,好然诺,贵信果,重少轻老,喜壮健无所屈服之风。”

  严复不仅指出启蒙的大体方向以及实现的方法,更提出具体的措施。鼓民力,就要禁止鸦片和缠足;开民智,就要废除八股,提倡西学;新民德,就要设议院,兴民权。在维新变法前夕,严复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文章中,则更加全面而系统的阐释了他基于社会进化理论的维新变法思想。

  《天演论》,原名Evolution and Ethics,直接翻译过来是《进化论和伦理学》。严复在翻译这部著作时,对原文做了很多的阐释和发挥,不仅使用很多有创意的词汇,而且加入了一些中国的人名、地名和典故,让译文更加贴近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这部译作,不仅对当时的维新人士如康有为、梁启超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且间接的影响到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人士和五四运动的参与者们。辛亥革命期间,《民报》上的一篇文章说道:“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

  严复的启蒙思想有别与一般的社会进化理论,强调的是在列国竞争的时代里,中华民族要通过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从体力、智虑、德行三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加以改变和提高,为的不是像列强那样侵略和压迫其他落后的国家,而是为了救国保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进步和爱国的统一。我们通过思想启蒙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是为了救国保种,我们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富强,是为了让中华民族不在现代文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被淹没,在落后挨打中亡国灭种。爱国和进步、救亡和启蒙,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相互结合的。

  在严复的启蒙理念和变法思想中,已经包含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内容。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指出的:“严复的《救亡决论》中所提出的主张,如果发展为一个运动。就可以成为新学术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这个口号,指出此二者是西方的‘长技’的根本。上面的四篇文章虽然没有说得这样明确。但有这个意思。”

  严复先生不仅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为北大带来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更是北大精神的实质缔造者,是当之无愧的北京大学之父。

  北京大学和北大精神的出现,与中国近现代史上两次影响巨大的事件,即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戊戌变法给予了北京大学以实体,五四运动赋予了北京大学以灵魂。好,现在我想问一问大家,对五四运动有什么看法和认识。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从此开启了北大校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北大的精神也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并被发扬光大的。

  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所讲:“在全国黑暗的时候,蔡元培所领导的新北大的出现,好像一座灯塔,使全国的人们看见了光明,认识了前途,看清了道路,获得了希望。全国风起云涌,互相呼应,这就是震撼全社会、移风易俗的新文化运动。它不仅范围广大,而且发展迅猛,一两年之间就达到了高潮,那就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从这段话中,我们更能看到蔡元培先生领导下的北京大学,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之发展,相对于其他大学所具有的不可取代的特殊意义。而究其原因,当然有像严复和蔡元培这样的办学者的突出贡献,以及像梁启超、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傅斯年、罗家伦、熊十力、冯友兰、梁漱溟等师生校友的共同努力。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在这些具体鲜活的人物背后的,那种将他们紧紧凝聚在一起的超越精神,才是最终将北京大学提升到这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产生如此深远巨大影响的核心因素。这种精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北大精神,或五四精神。

  经过我们上文的回顾,可以十分肯定的说,北大精神是由戊戌变法肇始,在五四运动中形成的。而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恰是近代中国清末和民初两次启蒙思潮的产物。也就是说,北京大学和北大精神,是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潮和启蒙运动的所结出的丰硕果实。

  因此,北大精神或五四精神的实质,是中国近代启蒙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清末民主由洋务运动的器物变革,维新变法的社会变革,五四运动的文化变革中,逐步完善形成。尤其是在五四运动中,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

  历史的发展证明,正是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觉醒之后的中华民族,重新开始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在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的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五四精神都发挥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作用。

  3、北大精神的发扬

  通过我们一番追根溯源,我们现在可以明确的说,北大精神是在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中,不断形成的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结晶,是北京大学的内在灵魂。什么时候,北大的精神在,北大就会像中华民族的一座灯塔一样,在思想文化上,为中华民族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行程中指明方向。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好,现在我们经过一番梳理,已经对北大精神的起源和内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那么我们现在再来说一说,北大精神是怎么被继承和发扬的。在此我要提到一个著名的北大人,他就是北大校徽的设计者,我想,大家已经知道我要说的是谁了。对,是鲁迅先生。北京大学自成立以来,人才辈出,但我为什么要把他作为继承和发扬北大精神的代表呢?除了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对中国近代的思想文化变革,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之外,他具有两个特殊之处。一、他没有北大的毕业文凭;二,他在北大没有获得过教授的职称。

  鲁迅的经历和严复有些相似,他最初读的是海军和矿物,后来到日本留学,学习医学和文学。如果说他在国内进洋学堂,是迫于无奈而走投无路的选择,那么远渡重洋学习医学以及后来弃医从文,则是自发和自觉地选择。鲁迅先生远赴重洋去留学,他的目的,不是像今天的很多人一样选择出国深造,是为了获得一个高学历,好文凭,成为海归,或者干脆毕业之后,就直接留在别的国家,甚至加入外国国籍。鲁迅先生留学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学习当时比较先进的西医知识,他后来在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此时已经将自己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与救国救民联系在一起。他对一位同学说道:“做医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劳动同胞治病出力,清政府以民脂民膏给我们出国留学,我们应报答劳苦大众。”

  同学们,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在这里读书,都不仅仅为了取得一张中学文凭而已。而是想以后要考大学,甚至要考名牌大学。每个学生家长,送子女读书,都是希望儿女们未来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幸福的人生。我们在上大学前,都会填报志愿,选择以后要学习的专业。这对我们日后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方向,是至关重要的。就像俗话说的,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现代社会,其实不管男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这里并不是要大家现在就提前做出选择,而是要你们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心志,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好,我继续讲鲁迅先生。看他在立志学医之后,又是如何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的。在我上学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藤野先生》,不知道你们现在的课文里还有没有,有谁读过。通过幻灯片事件,他深刻的认识到,对于当时国难当头,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最需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之后,鲁迅先生走上了一条弃医从文的道路。

  在那个时代,作出这个决定是非常另类的,他的弟弟周作人曾回忆:“其时留学界的空气是偏重实用,什九学法政,其次是理工,对于文学都很轻视。”但是为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他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这条充满孤独和寂寞的道路,并一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鲁迅先生搞文艺运动,是抱着以文艺来改变国民精神的远大理想的。是对维新变法时期,开民智和新民德启蒙思想的继承和实践。1908年,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计划要创立一份文学杂志,起名为《新生》。但是他们当时的想法,是过于超前了。根本得不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于是这个美好的梦,很快破灭了。这件事让他清楚的看到,启蒙民众在当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但是鲁迅先生,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的理想。

  在先生的小说集《呐喊》有一篇自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爱国的热情,崇高的理想,一夕成为泡影。让鲁迅对当时中国的未来充满悲观,他在绍兴会馆里度过了一段漫长和孤独的岁月,陪伴他的是院子中传闻吊死过一个女人的高大槐树,以抄古碑上的文字,来打发寂寞的时光。但是,虽然他表面上意志消沉,但内心中理想的火焰,却并没有完全熄灭。当1917年,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和胡适倡导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鲁迅在钱玄同的邀请下,发出了在心中埋藏已久的呐喊之声。创作了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不可收。又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杂文。他的文章感染了当时千千万万追求进步的青年,进而唤醒整个沉睡的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主将,他的一生真正的坚守和践行了北大精神。他不是北大的毕业生,没有很高的学历和文凭,在北大的教师中,没有教授的职称和博导的头衔。但他对北大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超过任何一个北大师生和校友。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之魂。或许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以后不会考上北大清华,不会出国深造。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们,成为北大精神和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社会的进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自由、民主、富强的中国。或许,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伟人,但却可以参与伟大的事业。

  4、北大精神与民族复兴

  我们讲到鲁迅和严复,会发现他们在求学之路上,很相似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先在洋学堂读书,后来又到外国留学。开始学习的是自然科学,后来都在思想文化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向他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北大精神,就要在大学时学习理科,然后又要出国留学呢?在我们当今的教育中,有一句话,我想大家都十分熟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说明理工科的学生,在社会上是很吃香的。而大家也知道,曾到外国留学,尤其是在欧美那些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留过学的学生,回国之后的受重视程度,是远远高于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因此,我们的很多家长,都不惜付出比国内读书高出几倍的学费,送子女到外国深造。但是在一百年的中国,情况却完全相反,那时中国的正统教育,几乎都是以文科为主的。考试的内容很单一,就是按照八股的方式写作文。而只有在洋学堂,才会学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排斥的。”他和严复当年选择读洋学堂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因为家道中落,经济困难,只能选择不花学费的学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并非是求学的光明大道,而是旁门左道。

  他们虽然努力的学习自己的专业,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他们一生的最大成就,并不是在所学的自然科学方面,也不是在翻译的作品上,尽管他们都是近代中国第一流的翻译家。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救国思想。而他们的救国思想来源于何处,答案很明显,就是读书两个字。但不是一般的读书,而是有目的,有方向的阅读。这种在课上学习之余,本专业之外,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使他们获得了当时先进的文化思潮,是他们先由一个被启蒙者,后来又成为启蒙者的关键。他们首先是在青少年时代,就确立了以后的人生目标,才会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克服各种困难,忍受长期孤独,最终成为北大精神的缔造者和发扬者,为寻求救国真理的千万同胞,指出民族发展的文化方向。用一句话来规括他们两代人的读书志向,就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而我们今天要继承和发扬北大精神,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百年的救国梦,应该为什么而读书呢?

  回顾历史,五四运动时,除了有像鲁迅、胡适、蔡元培、陈独秀这样的先驱者在前方指引方向,更有千千万万的进步青年积极的参与其中,爱国工商业者的大力支持。北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北大精神,五四精神是中国人民的五四精神。今时今日的中国,无论在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实力,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物质科技文明飞速发展,令国人兴奋不已的同时,精神道德文明的滑坡也是叫人触目惊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百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精神文化的复兴和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而这恰好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北大精神、五四精神。

  今天的中国,面临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需要五四精神来推动百年中国梦的实现。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坚守和践行北大精神,五四精神。难道,我们只是每天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几个词挂在嘴边上,或者到北大校园中参观“一塔湖图”,在北大教室里上上课,图书馆里看看书么。如果是这样话,我们说坚守和践行北大精神,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空话罢了。

  而我们要真正的继承和发扬北大精神,就要像五四时代的前辈一样,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秉承思想开放、兼容并包的学习精神,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态度,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要将这样的想法实践或落到实处,唯一现实的途径,就是要读书。不但要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因为无论是严复、梁启超,还是鲁迅、蔡元培,都是在读书中,不断的积累知识,完善品格的。当然,他们都不是无目的,盲目的读书。而是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代里,为了寻求救国真理,为了民族的崛起而读书。

  而我们今天,要继承先辈们的精神,就要在我们这个和平发展的时代,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因此,我们读书,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不仅要多,而且要精。前者我们用“博”概括,后者我们用“雅”来概括。合起来就是“博雅”。即“渊博雅正。”北大里有博雅塔,是北京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很多与北大和北大精神有关的事物,因此也被冠以博雅之名。而我们今天倡导成立的读书会,主要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北大精神,取这个名字再合适不过。

  我在此衷心希望,我们博雅读书会的同学们,能够通过我们组织的读书活动,成为像北大的前辈那样,日后民族复兴的脊梁和社会的栋梁。或许,我们在座的各位,以后未必都会到北大上学,成为北大的师生和校友。但是这不影响我们真正的继承和发扬北大精神、五四精神。或许有一天,北大作为一所学校,会成为历史,但是北大精神却不会成为历史。但愿在座的诸位同学,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积极的参与读书会的活动,认真的阅读每一本经典好书。继承北大传统,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复兴,努力成为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社会的栋梁。
 
 

儒帅哲师012-02 08:10
  儒帅哲师 005-04 12:39
  单纯女人 005-04 20:01
  仝莓 005-09 14:41
  竹品朝霜 005-13 10:33
  fanglian2 012-02 08:10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07370901107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