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老板旨意,犯子归戒律,偶来发“乐乐谈文学”
[楼主] 作者:砍竹烧砖
发表时间:2004/06/15 11:41 点击:319次
闲事杂谈之:文学、作家与读者 作者:开心&乐乐
什么是文学,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且随着历史进程,对其含义的概括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如果有谁站出来断然地宣布,只有这样的文字才是文学,我想他或者是为了哗众取宠,或是大脑遭受了病毒的入侵。也许有人会问,你怎么突然想起这样的话题,我想告诉提问的朋友,因为在许多论坛存在着对文学定性的争议,即坚决排斥一些他们不予认可的文字,而只允许属于他们定义的“文学”存在,这期间也就有了什么样的文字才是文学的命题。 你可以给文学分类,你可以给文学定义风格,你可以描述文学作品的地域或民族特色,你可以认定文学作品的好与不好,但无论如何你不能够把某些文字划入文学,而把另一些文字排斥在文学范畴之外,更不可以给文学作品定义高低贵贱。我们能点出很多文学名著,但你可曾想过,江河边纤夫的劳动号子,战场上冲锋着的战士的呐喊,它们也都属于文学的范畴,而且是你能够点出的那些大作的起源与根基。什么是文学,我以为文学就是生活 ,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就是折射生活及人们情感的文字和声音;文学不只属于作家和书架上的书本,文学无所不在的,形式无所不能,看似与人们有距离的文学,事实上它就寄生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件事物,都可能成为未来的文学。 在现实中,有一种声音从未绝于耳,即高雅文学,要纯文学,近来在网络的板块间也出现了这样的字迹,既排斥他们认为的属于文学以外的所有文字。如果我们可以肯定这些声音和字迹的初衷,把这种愿望定义在为发展与繁荣文学的立场上,那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做法比作一个坐在大树上的莽夫,用板斧正在砍伐自己脚下的树干。乌托邦式的理想是美丽的,但也是有害的,它很容易将人导入误区,导入偏持,导入与现实的对立。文学的发展与繁荣,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作家群体,需要有一大批经典作品,也更需要有广泛地社会基础与群众的参与,更需要越来越多的人用自己简朴的文字或是只言片语,来描述社会的变迁,来描述内心的感受,来描述对美好的认知,来描述对未来的憧憬。只有这样的繁荣才是真实的繁荣,只有这样的发展才会健康与持久不衰 、高潮迭起。我们能够把那些来自生活、来自群众的简朴文字和只言片语排斥在文学的范畴以外吗? 不同时代,文学的功能与作用不同。今天的社会需要的文学主流是什么,如何瞻前追新?我国的经济、社会有了巨大发展,但我们的物质生活还没有殷实可以到拿文学当甜点来消遣的程度,文学仍担负着时代赋予的不可回避的使命。这就是我们的文学作品,应能够引导人去冷静地思考,能够揭示生活变迁带给给人们阵痛般苦楚的原因,能够解释生产方式的转变对我们熟悉并适应了的人与人间的关系造成的冲击,能够使人们认识到由于利益关系的调整必将造成思维方式的转变,能够预示信息经济条件下我们将面对的是怎样的未来。这些本应是处在当今社会那些所谓文学家应深入挖掘、深刻思考、用细腻深邃乃至是痛苦的文字来回答、来解析的。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作品,更没有看到这样的作家,所看到的不是华丽辞藻掩饰下的空虚麻木,就是肥皂剧般哄骗无知少男少女痴迷模仿的男欢女爱;不是严肃的令人困顿的某种时政所需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图解,就是矫柔造作的无病呻吟或风情卖弄;不是堆砌着无人知晓意欲何为的文字,就是把玩弄所谓的“先锋派”、“蒙太奇”、“后现代主义”以及“哼约吭约派”等形式,以成就其作为某种文流派学的“旗手”。总之,令人厌烦的文字垃圾、画面垃圾比比皆是,而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越来越鲜闻寡见了,然号称大师的所谓作家却越来越多。是我们的文学正处在休眠时期,还是我们的作家过于浮躁、过于功利了? 文学具有社会性与大众性,看似这是一个早已解决了的课题,其实不然。现在有种逐渐清晰的倾向,就是权威的文字才是文学,而平民的、市井的文化统统被拒之文学的大门之外。于是我们的文学似乎得了一种怪病,文字越来越玄妙晦涩、内容越来越远离我们熟悉的生活,而令人不懂的是,越是这样的文字,越有人喝彩,越有人追捧,只可惜买书的人越来越少,读这样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然而面对这样的窘境,一些自诩为文人的人,并没有从自己的写作上找原因,而是责怪读者为“粗人”、没有文化。略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经典文学作品的标准之一,就是读者的广泛性,它既能够为专业人士所称道,也能够为最普通的读者所喜爱。按照经典作品的这一特征,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只有笨蛋的作家,没有粗陋的读者;只有笨拙的文字组合者,没有无知的阅读者。 |
|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63103.html[复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