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有没有要藏头的? 下一主题:树长成这样,蛮怪的
诗词之所以流传 ——浅谈诗歌的命脉 石三撰文
[楼主] 作者:s石三公子  发表时间:2016/06/23 11:36
点击:0次

诗词之所以流传

            ——浅谈诗歌的命脉 石三撰文

 

石三语:

    本文是我刻意不依靠任何参考文献,全凭脑海中储存的知识进行撰写,以检验知识储备情况,并夹杂许多个人对诗歌学术的见解,其中肯定多有不准确,请看到本文的朋友加以斧正。

 

一.诗歌的起源和发展

经常看见有人争论关于诗歌的问题,在这些争论中,往往包含很多对诗歌的理解似乎有所偏颇。可能很多人都认为,现代诗歌与古典格律诗词根本不是一回事,其实不然。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其实都有一个区别于其它文体的命脉所在。假如诗歌缺少了这一命脉,那就难以同其它文体区别开来了。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诗歌的起源。诗歌的起源问题,一直也没有停止过争论。在这些争论中,我们总结起来发现,很多对诗歌的见解还是不规整和全面的。首先,最早的诗歌是一个极其广义的概念。可以这么说,早在人类没有语言和文字的时候,就开始有诗了。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诗”而非诗歌。那么什么又是广义上的诗呢?广义上的诗,是一切艺术的总称。再广义一些说,早在人类没有艺术时期,人们某些与正常生活有所区别,富余情感的举动和声音都是诗。我这么说,肯定有人持不同见解,或者大出其意外。没关系,我们不妨慢慢往下说。

按照一些学者的推断,最早的诗并没有文字,只靠口口相传。那么,在此之前,也就是在人类有了语言而无文字的时期,诗在形成体系时,是靠口口相传的。但是在没有语言的时候呢?因为语言是早于文字的,没有语言的时候,自然没有文字,那么,诗在哪里呢?是不是在人类没有产生语言之前就没有诗了?不是的!根据我的参研推测,音乐是早于语言产生的,这个早于语言的音乐也是诗。可是问题来了,在没有音乐的时候呢?这里我们不妨说一下,音乐的关键是节奏,换句话说,节奏就是音乐。比如我们听京戏,在京戏伴奏中,最主要的不是京胡二胡,而是板子。板子敲击出节奏,这个节奏乱了,唱腔也就不是本来的唱腔了。早在人类没有语言的时候,我们会在劳动之余,比如欢庆今晚的猎物丰盛,在吃饱以后,我们会手舞足蹈以表达欢愉,此时舞蹈便产生了,所以我推测诗乐舞中间,舞是最先产生的。有学者称舞蹈产生于劳作,我并不那么认为。我想,所谓的劳作应该是之后的事情,我们祖先最早的游猎生活,还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劳作,或许只是本能。那么,假如在打猎中需要远距离相互呼应,大声呼喊一方面怕惊扰了猎物,另一方面对心态的表达又难以充分,人们便辅以手舞足蹈,以告诉对方自己需要表达的意图。这种手舞足蹈,也类似于动物在“劳作”中的那种,比如蜜蜂会依靠“舞蹈”来传递信息,但是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不能被看做是舞蹈。前面我们说了,舞蹈也是诗,既然是诗,就是富余情感的,传递信息的动作很难被牵强地认为富余感情。所以我认为,舞蹈还是因人们对物质生活表达满意和愉悦而产生的比较准确。

其次,伴随着舞蹈的产生,音乐稍稍晚于舞蹈而相继产生。舞蹈就必须有节拍,一些乱七八糟的动作应该不会被认为是舞蹈。那么,音乐出现了。当人们舞蹈的时候,旁人会用一些石子木棒,不经意地敲击一些节奏出来,这就是音乐的早期雏形,也正是证明了为什么最早的乐器都是打击乐器。在人类语言和文字没有出现之前,这些舞蹈和音乐就是诗,或者说是诗所倚赖发展的基础。顺便说一下,我并不苟同于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那样,诗歌都是用来唱的,即使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也不会是这样。我们知道所谓的“四诗”风雅颂,其中这个颂,我就认为并非是用来唱的。为什么呢?我们从颂的演出场面和伴奏乐器不难发现,颂的演出场面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伴奏乐器也全部是打击乐器,比如鼓。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几百人的场面,几十面类似于鼓的乐器一齐敲击,那种震撼场面,我们是怎么唱的?就算是可以唱,又有谁能听清?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

所以说,最早的诗,就是这些动作和这些节奏,而动作是不适宜随处表现的,节奏就成了诗的最早形式,而节奏就是音乐,音乐便是诗的本来面目。

那么,后来的诗歌呢?后来的诗歌和我们前面说道的诗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应该说没有区别。人类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语言的产生,也就是人类的发音系统逐渐完善,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来完成音乐了,而不再是简单的敲击节奏。其实早先从我们口中唱出的音乐,也是以呼喊为主,其间是声调的高低,长短变化,这一点我们可以研究一下那些未开化民族的给舞蹈伴唱的歌曲,这些歌曲中,词句非常少而单调,很多都是不断重复一些简单的词句,词句意义也是非常简单,他们要的,主要是那种节奏。我们的祖先完成了由简单敲击节奏到歌唱的过渡以后,诗歌的定义就进一步被狭义化了。请注意,这时的歌唱仅限于“音符”,那些“呼啊嗨啊,咿啊呀啊”之类的简单歌词,也不成体统。顺便说一句,有学者说“音乐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恐惧”,这一观点我也是不赞成的。现在有很多人说,中国没有音乐,或者没有现代音乐。要说现代音乐是舶来品,无可厚非,但要说中国没有音乐,那就是显得有些不负责任了。由于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久远,当我们产生音乐的时候,其他部洲可能还未开化,当我们的音乐成型的时候,那些未开化部洲才开始创立自己的音乐,而我们最早并不是以数字的形式记录音乐的,这是文化差异,更是我们的文明早于其他部洲的显著标志。那么后来伴随着语言出现,人们就在这些音乐下面加进去语言,就给音乐配上了歌词,诗歌正式形成。这段时间截止到上古以前。

如此看来,《诗大序》中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是正确的,而“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未必正确了,至少这是后来的事情。

诗歌界所说的上古是隋以前的时期,隋唐宋是中古,宋以后至清是近古。在上古时期,孔子整理了中国的诗,从而我们正式看到了诗歌。其实与其说孔子整理了诗,不如说孔子整理了音乐,孔子是个音乐家,武术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孔子时期自然是有了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规范语言,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并非是你不懂得诗歌就不会说话,不能与人交流,更不是说当初人们说出的话都是诗,孔子这里说的“诗”,是一种“音标”,是对语言发音之类进行的规范,就是音韵学。上古的文字分阴阳,清浊等,至中古,产生了进一步规范,由“广韵”发展来的“平水韵”。沈约是江浙人,江浙话那时比较流行且显示高层身份。其实沈约的“平水韵”并不是“韵书”,而是规范人们发音的一部字典。在这部字典里,沈约不仅规范了韵部,更规范了“声”。我们知道“声”和“韵”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所谓阴阳,清浊,应该归于声的范畴,而不是韵。在沈四声当中,还包含了很多机械发音。我们知道,人类的语言分为表义发音和机械发音,所谓机械发音,比如蟋蟀的叫声,它是依靠翅膀的相互摩擦而产生的声音,这种发音一般短促而缺少变化和感染力。所以到了中古后期和近古时期,这种机械发音就逐渐被诗人们所摒弃。这种机械发音就是入声。

二.诗歌的命脉

我们看到一种文体,我们为什么说她是诗呢?

有人说,因为她分行写!这当然是不对的。诗并不是那么禁锢于书写形式的,上古的“赋”,今天的“散文诗”都不是分行写的,但并不影响她们是诗。

有人说,诗是有感而发并富余感情的!这显然也是不准确的。试想,哪一种文体不是需要有感而发,富余感情呢?

有人说,意境深邃的是诗!这也是不对的。无论是文体,还是其它艺术创作,都是需要意境的。

有人说,押韵的是诗!那么,我们看到很多经文,谚语,儿歌等,都是有着很强烈的韵脚,它们并不是诗。包括最近出现的所谓的“梨花体”之类,当然也不是诗。

那么,反过来说,什么不是诗?

我们说,没有特定的节奏感,没有完整体系音乐性的文体不是诗!一首诗可以没有任何意义,但绝不能没有音乐性。把握不好诗歌的命脉,我们就会离这个文体渐行渐远。诗歌绝不是仅用来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的文字,就算你想用富余感情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意思,你也完全可以使用其它文体,而不单单只能依靠诗。对于诗歌的理解,我们决不能仅仅基于文字之上,而是要从她本身的独有的特点出发。

著名的诗体“商籁”,俗称“十四行诗”,就严格规定个格式,比如必须是十四行,每行多少字,多少音(重音),使用什么样的格式,是“济慈式”还是别的。为什么要这么多束缚呢?就是为了严格规范诗这种文体。我们中国的古典格律诗也是如此,七律是世界上最成熟的诗体,她除了规范格式,平仄,对仗以外,还需要字分清浊阴阳,并不是象我们今天的,只区分平声仄声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这么多规矩呢?这不是作茧自缚吗?不是戴着手铐脚镣跳舞吗?其实不然!七律为什么是最成熟的诗体,想一想,我们就不会说那样无知的话了。她是靠中国文字独有的特点来实现音乐性。假如你不遵循一定的规范,今天出来一个“梨花体”,明天出来一个“杏花体”,后天又出来一个“狗尾巴花体”,这样,一方面也浪费了你的创作,你费尽心思创作的诗,却连一点诗的特征也没有,那你不如写别的。二来,如果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诗这种问题就会消失。再者,按照读诗的语气,七律规定的每句七个字,并以“二二三”等形式搭配,一方面是因为人的气息需要,你读这七个字,气息正好合适并够用,二者是五言以下的诗字数太少,不能很完整地表达意图,七言以上又嫌多,气息不够用。(顺便说一下,现在又研究说,7这个数目,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数字,它是很恰当地实现一些东西。具体说法请自行查阅。)三是双数字的句子不太适合实现那种抑扬顿挫和平仄搭配。 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韩文公说“文道一体”,这个“文”就是格式。只是我们的先人们对于格式的定义,远比西方人内涵丰富罢了。这种格式的规范,不仅是字数,重音,形式等,还有我们前面说的所谓阴阳,清浊,意境,创作手法等等。

历来,对诗歌理论所起争论的学者们,从没有否认诗歌音乐性这个特性的,用黑格尔的话说:“凡是否认诗歌音乐性的人都是大傻子!”这个老头说话很像个孩子不是?但表明了他对诗歌的认知态度是很坚决的。

三.诗歌之所以流传的原因

一首好的诗歌会永久流传。那么,为什么有的诗歌可以流传,而有的就不能流传呢?常会听到有人说,某某诗写得真好,但到底好在哪里,可能就说不出了。

诗歌的文字优美固然重要,意境深邃也必不可少,但是很寻常的文字,照样能写出让人感觉优美的诗歌,很平常的意境,也照样能让人觉得美,而一些文字华丽的作品反而不能为人们所接受,这里面,除了一些警句之外,还有许多我们看不到的但可以感觉到的东西。诗歌绝不是靠文字赢得观众的,而是靠她的音韵。

“横看(平声)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平直的语言,却很优美。在这里,音韵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妨把诗中的字,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变换一下平仄,并不去掉韵脚:“横看(读仄)是岭侧是峰,高低远近都不同。不知庐山真容颜,只怪身在山谷中”。是不是大不一样呢?我们这里完全不按照格式的平仄,就失去了诗歌的抑扬顿挫,但是还好,还保留了韵和定句定字,要是把这些全改了,那就真的不必分行了。

我们再想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很多人都喜欢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们来看,每段四句,每一段用韵位置相同,每一段字数基本一致,偶有不一致,也是个变数,总体还在统一的格式当中。这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复沓,并把节奏整齐划一起来,我们读起来节奏感非常强烈,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快感。正是这种诱发人们快感的创作手法和技巧,才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种节奏,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是诗人用他的创作,激发了我们心中的那种共鸣。诗歌的共鸣绝不是单靠文字实现的,在《诗经》中,又一些诗歌的文字几乎毫无意义,但它们照样可以流传,究其原因,就是诗歌作品触动了我们身体里的某根神经,这根神经是与生俱来的,不管你认不认识字,上没上过学,是文盲还是学者,是富贵还是贫穷,这根神经就是你身体里的音乐感。

音韵是用来辅佐文字创作并使人产生愉悦感的,而并不是故弄玄虚,自我束缚。千百年来,人类创作诗歌,甚至其它文体,逗不曾离开过音韵,假如你否认这一现象,那并非是你创作时没有使用音韵,而是你自己不知道罢了。一首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诗歌,绝对是那种读起来使人舒服,朗朗上口且富余节奏感的,乱七八糟毫无章法的文字组合起来,就算使用了再华丽的文字,也不可能流传很久。当然,充当旁类笑料的除外。

所以说,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想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是与人们审美观所一致的,尤其是与人们潜伏在身体里的那种原始冲动相吻合的。早期私塾中那种摇头晃脑的背诵方式,京剧里的唱腔,西皮原板,流水板,西皮二六之类,之所以容易学也容易唱,就是因为它们有着与人类内心相吻合的节奏,而散板既不易学也不易唱更不易记忆,就是因为它太散了,有些凌乱而又节奏不明确。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365388.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有没有要藏头的? 下一主题:树长成这样,蛮怪的
 [2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6/06/23 23:50 

洋洋大作,收益,受益! 回帖已出,等待放行。晚安各位。
 [3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6/06/23 23:50 

八十年代后期参加自学考试那几年,是学习了关于中国文学的多门功课,其中灌输在我脑海的还就是这: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而“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正是我在前几天欣赏多个版本的《沉思》时的感受,当二人芭蕾随着旋律同时淋漓。觉得很像这么回事了。


是的啊,编纂诗经的孔子,正是最推崇音乐,以至于会发出挺韶乐可以三日不食肉的叹息。


下面,公子就有点偏激,要求太严苛了啊:
我们说,没有特定的节奏感,没有完整体系音乐性的文体不是诗!一首诗可以没有任何意义,但绝不能没有音乐性。把握不好诗歌的命脉,我们就会离这个文体渐行渐远。诗歌绝不是仅用来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的文字,就算你想用富余感情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意思,你也完全可以使用其它文体,而不单单只能依靠诗。对于诗歌的理解,我们决不能仅仅基于文字之上,而是要从她本身的独有的特点出发。
还是要与时俱进的。现代诗而已。

公子特别强调的格式,我大不以为然。时代发展了,这个个性解放百花齐放的时代,诗歌也该有新的丰富表达形式。今人再熟用古体诗,我也觉得略略可笑不合时宜,我们还能比过古人吗?

诗歌的音乐性这点,是不该否认的,白话分行,正好是顺应气息和音节的阅读节奏,许多的诗歌完全可以不分节成篇,但内容虽一致,形式则完全不同了。

公子说“诗歌绝不是靠文字赢得观众的,而是靠她的音韵。”这音韵说啊!但我觉得兼顾音韵的意境第一重要哦。音韵次之。

举例徐志摩这首诗,公子的音韵格律说真的是昭然于众了。可我不以为然哦,太刻意了啊。我推崇天然去雕饰,一切随着阅读内蕴来,思想决定形式。尽量兼顾形式就是。

诗经的音乐感的确经典,许多的篇章都是一咏三叹多有重复。

最后这段彻底点睛,刹那征服了俺的一颗老心脏,呵呵。
尽管今日心身交瘁,被哥哥的身体焦心得早已眩晕,还是被公子的大作深深吸引。

高啊!石三。
博闻强记,若非那生计,我们要读到公子多少的佳作!
时隔经年,作文的风格更加自然浑熟深刻中肯!

敬请欣赏点睛之笔:

所以说,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想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是与人们审美观所一致的,尤其是与人们潜伏在身体里的那种原始冲动相吻合的。早期私塾中那种摇头晃脑的背诵方式,京剧里的唱腔,西皮原板,流水板,西皮二六之类,之所以容易学也容易唱,就是因为它们有着与人类内心相吻合的节奏。




[楼主]  [4楼]  作者:s石三公子  发表时间: 2016/06/24 01:07 

我以前也持你之观点,嘿嘿
 [5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6/06/24 09:25 

对【4楼】说:
我努力也最后否定此观点 :)
 [6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16/06/24 17:23 

久违公子,问好!
独有见解可贵。
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想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是与人们审美观所一致的,尤其是与人们潜伏在身体里的那种原始冲动相吻合的。
这个观点终极
 [8楼]  作者:诗剑无邪  发表时间: 2016/06/25 11:42 

问好公子!问好鹰兄!

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想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是与人们审美观所一致的,尤其是与人们潜伏在身体里的那种原始冲动相吻合的。

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以及其创作并得以流传的基础。

※※※※※※
<IMG alt="" src="http://fudei.nease.net/chang/21.GIF">
 [9楼]  作者:书卷女人  发表时间: 2016/06/28 09:35 


1、古人擅长且喜欢读诗、诵诗,即便平常百姓,也会念出声音来,并且还要配合肢体动作比如摇头晃脑之类,将那古诗的气息、声韵、情感通过诵读而表现得更加夸张。这是读者配合作者进行再创作的一面。

2、古诗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讲究格律,甚至为了一个字而夜半“推敲”僧人柴门,就是考虑如何让诗读起来有乐感、有味道、有美感。这是作者配合诵读者屈就、附和的一面。


3、到了现代社会,从形式上来说,大声读诗、诵诗少了,甚至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已经边缘化了。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去谈诗歌的魅力、诗歌的神韵、诗歌的意境,已经奢侈甚至变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4、仍然很佩服石三公子的诗词素养,那种娓娓道来的风格,风雅而魅力十足。

 [10楼]  作者:诗剑无邪  发表时间: 2016/06/29 16:02 

对【9楼】说:
书里冰心最有名,
卷卷事事爱伤情。
女墙红柳东风树,
人品花香秀水清。


※※※※※※
<IMG alt="" src="http://fudei.nease.net/chang/21.GIF">
 [11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6/06/29 19:42 

对【10楼】说:诗剑小弟藏头诗是我们天骄独特的风景,赞!
 [12楼]  作者:书卷女人  发表时间: 2016/06/30 09:10 

对【10楼】说:

  妙手、高手!

 

  谢谢! 

[楼主]  [13楼]  作者:s石三公子  发表时间: 2016/07/06 01:28 

对【12楼】说:才女过奖

石三文不登大雅 学不及小儿 搬弄些文字 也多是记问来之  作文也就当交份作业 等你们这些师辈斧正 其中多有妄言 请批评指教 不胜感激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626069545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