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遥想啼笑皆非的校园往事 下一主题:过年说年2
过年说年
[楼主] 作者:zkoct  发表时间:2015/02/27 15:32
点击:5880次

 

 

 

                                    过年说年

 

                                                    文:白马非马

 

 

    小时候,在我们老家每个小孩都记得一首童谣: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宰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说明那个年代,小孩子是非常盼望过年的。过年好啊,过年有新衣穿,小小子有炮放,小姑娘有花戴,更重要的,过年有肉吃,那时候,一年到头,生产队才会集体宰猪,大人孩子才都能见到荤腥儿。
    宰了猪,要排队抓阄,然后一次分肉。那年月,谁家分肉的时候赶上了硬肋(最肥的部分)都会喜形于色,一个是可以炼油,一个是肥肉禁吃啊;不幸赶上血脖或后座(比较瘦的部分)就会垂头丧气起来。
    腊八不过就是吃一顿各种杂粮煮出来的腊八粥,家家再泡上一些为大年三十吃饺子准备的腊八醋。接下来的日子又归于平淡了,所以,这个童谣是对盼年的孩子们的一种安慰罢了。
在我的老家,年其实有三个,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三都叫小年,腊月三十是大年,并不是月份牌上在正月初一标明的那个春节。
    第一个小年,其实就意味这整个节日的开始,从这一天开始,每天的日程都用民谣安排好了:二十三,年糕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现在我们通常听到的说法是二十三,糖瓜粘。但是,小的时候,我们通常是买不起糖瓜的,虽然也知道那是祭灶用的贡品。二十二那天,母亲会提前把一些粘米泡好(是一种高粱米,吃起来有点苦,不像江米那样香甜),又泡上一些干的红枣和少量红糖,还泡好了夏天准备好了的干苇子叶,二十三一早,在大锅里放上适量的水,放上篦子,在篦子上铺好苇叶,然后把那些吃的东西(现在似乎流行食材这个词汇)搅拌好均匀摊放在苇叶上面,大约有五公分厚的样子,然后盖锅烧火,水开了,苇叶的香味先出来了,往往惹得我们不住咽口水。
    后来我工作后家庭条件改善不少,但是,我们家里依然保持了二十三年糕粘的传统,糖瓜当然也不再是稀罕物,中午、晚上的饭食也逐渐丰盛起来,而且,我还总是陪着父兄喝上几杯,只是,心头却也再也没有了以往小时候的那种期待,不管是对大年,还是小年。

 


    过年说年2

 

    虽然我们那里说的是"二十三、年糕粘",但是,还是有"糖瓜祭灶"这个说法的,只是,糖瓜到底要花钱买,并不是哪家都有那闲钱去买的。至少,我的记忆中,我们家就似乎没有买过,当然,我倒也并不是没吃过,有时候,从我姥姥家会拿来一点儿,都是像一面面小鼓一样的形状,硬得很,嚼起来很香、很甜,也很粘牙。
    如今全国大物流,天津这里卖的糖瓜种类也丰富了许多,除了我刚刚提到的那种小鼓一样形状的以外,我今年买到的还有不规则圆柱形状的,更像腐竹,据卖家说是产自东北。可惜,我是只能买,不能品尝了。就知道这东西如今并不受欢迎,所以,也仅仅买了几块钱的,当我很有点兴奋地告诉老婆孩子吃糖瓜的时候,没想到,二位都是一副不屑的表情,还是在我硬性规定了,过小年必须吃糖瓜,他们俩才很不情愿地分别尝了一个,然后就放到一边无人问津了。
    糖瓜很甜很粘,专门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用来祭灶,据说就是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时候嘴巴很甜,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又给粘住了说不出来,在人们使用了这种小手段后,只能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而别无选择。
    灶王爷是谁呢?有多种版本,比较被接受的一种说法是说他姓苏名吉利。但是,我们老家却有着另外一种传说,这灶王爷可比姓苏的更是大名鼎鼎多了,乃是那擅长直钩钓鱼的姜子牙。"封神演义"最后一回是姜子牙归国封神,封来封去,把所有神位都封遍了,他的师弟申公豹被塞了北海眼,应该说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想不到那申公豹却并不着恼,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姜子牙,塞了北海我也是正神,你呢?你看看还有什么神位能留给你自己?姜子牙听了也是皱眉,是啊,所有神仙都封过了,自己怎么办呢?一回身看到了灶台,终于计上心来,朗声对申公豹道:某家便封自己为灶君便是,于是,我们就有了灶王爷。
    别管灶王爷是谁,各地小年也不统一,有二十三,有二十四,甚至还有的是二十五,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这却基本是统一的。所以,并不一定都是小年祭灶。说起祭灶,我总能联想起北宋状元三度为相的吕蒙正(不是三国吕蒙哈)。吕蒙正少时家境贫寒,衣食无着,甚至留下到寺庙混饭被和尚羞辱的轶事,也就是本来敲钟后开斋,和尚看不惯蹭饭吃的贫寒书生吕蒙正,偏偏先开斋,后敲钟,苦读中的吕蒙正赶去吃斋却连残羹冷饭也不剩了。赶上大年二十三,吕蒙正当然也是买不起糖瓜来祭灶的,于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一盏清泉一炷烟,送君直上九重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蒙正文章不值钱!
幸好北宋还是相对开明的,是金子终究要发光,吕蒙正最后高中状元,为贫寒之士争了一口气。吕蒙正后来三度拜相,在他致仕之后,皇帝问及他哪个儿子可以大用的时候,他推荐了自己的侄子,就是后来也当了宰相的吕夷简。所以,是不是我们可以认为,灶君还是挺负责任的,在玉皇面前没少给他美言呢?

 

 

 

    过年说年3

 


    无论小时候在老家,还是现在在天津,春节都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目,那就是贴春联、贴吊钱儿(我们老家叫贴对子和贴挂钱儿)。
    那个时候,对子不像现在一样,都是买的现成的。基本每个村子都有一到两位所谓的学究儿,全村的春联都是出自他们的手书,一般人家都是买了红纸,剪裁好后拿到学究儿家里,请人家当场出词儿,一挥而就。别看是农村土学究,其实有的还是相当有一套的,要老词儿有老词儿,要跟形势也一点不落后。像中国最古老的对子"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我就是从一个学究笔下学到的,那是村里的会计请学究帮忙,学究信笔写下了这十个字,会计当时不乐意了,说是给别人都写十四个字,比如毛诗中的"春风杨柳万欠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什么什么的,怎么只给他写这么短,又不是纸不够长。学究当场解说,这十个字可大有讲究,出自古代皇帝孟昶笔下,大家就都跟着起哄,笑话会计没学问。后来我听说,那会计曾经藐视过学究儿,这年,学究是故意写这对子,就知道可以得到小小地报复会计一把的机会。
    那时候,除了对子、横幅(横批)之外,有的家庭还要请学究帮忙写上一些条幅,比如贴在屋子里面墙上的"抬头见喜"、贴在大门对着的墙上的"出门见喜"之类。我说学究儿有学问,那可不是夸张,有些对子,堪称绝对。比如,我就见过专门用于贴在大马车上的对子:远近逍遥过,连环运道通,到现在让我想破脑袋肯定也想不出更妙的来,不服不行。
    学究儿们在大年二十九之前肯定都是非常忙的,二十九是最后一天,通常家家都会在二十九下午把自己的并不富丽,甚至说得上破旧的住宅妆点的红红火火,无非就是图个吉利。
    我舅舅在他们村子里也是这样一个学究儿,他的毛笔和砚台是永远不允许我们动上一动的,他的字也从来不会随随便便乱丢弃,爱惜字纸,在他看来就是尊重圣人了。不过,我后来多少懂点书法,看我舅舅的字却怎么也想不起是那种体,问他本人,他竟告诉我,啥体不体的,就是买卖字儿罢了。我们村子里也有两个学究儿,其中一个就是我以前说过的忘年交,现在已经谢世多年了。后来的学究儿是我的一个堂弟,其实,他只够半个,另外半个是我本人,也就是说,我们俩和着才够一个,他正经学过柳体,我呢,帮忙出词儿,只是,到他开始接班儿写对子的时候,很多人家已经开始买现成的了,所以,我们的生意就没兴隆起来。
    那时候,谁家也没有现成的胶水,或者现在的透明胶带纸,都是用面和上水在炉子上现用现加工成糨糊,我们说打糨子,然后,再把去年的对联从门框上撕掉,用清水把门框刷干净,这才贴上新的对子。
    只是,我发现,很多家庭是不懂得上联、下联的区分的。学究儿还是延续了以前自右向左、自上向下的书写习惯,但是,多数家庭却都按照现在的习惯贴对子,所以,和横批总是无法搭配得当。我曾经告诉我另一个堂弟,他贴反了,让他趁着糨子没干揭下来重贴,他却认为我说的不对,正说着,他爹(也就是我堂叔)出来了,反倒说,贴上就行,嫌我捣乱,气得我再也不管他们的闲事了。不过,现在想来,堂叔也没错,别管怎么贴,都能红红火火,这就够了。如今,我家也是买现成的对子,错了,今年的还不是买的,是中国移动送的,完全是当今书写习惯,我不是也只能跟着它的读法贴吗?所以啊,有些事情,真没必要较真儿。

 

    过年说年4

 



    说完了对子,咱再说说挂钱儿(天津这里叫吊钱儿)。
这挂钱儿,据说也和姜子牙有关。话说那姜子牙封罢诸神,他那嫌贫爱富的老婆也向他讨封,姜子牙也够损,你不是嫌贫爱富吗,就封你她为穷神。但是,姜子牙又怕她进了穷人家,穷人的日子更没法过,于是,又给她定了个规矩,叫"见破不入",只能进富人家。百姓们为阻挡穷神进门,逢年过节就用破纸条挂在窗户上,慢慢地随着岁月更迭,破纸演变成现在的挂钱儿。
    挂钱儿是用一张长方形的很薄的红纸制作的,通常都是用模具刻出来的,至少,我没注意过有用手工剪纸制作的。通常,上部为各种比较吉利的图案,比如鲤鱼、谷穗、富贵花之类,中部是大片的万字不到头,在这些卐的中间则是一个巨大的福字。下部是渔网格做底子,衬出吉祥话四个字,可以是"四季平安"、"招财进宝"、"年年有余"、"风调雨顺""家和人富"等等。纸的最下面则是穗状的流苏。
挂钱儿通常也是腊月二十九贴,贴在窗户的外面窗框上,只贴上面一溜,而不是整个糊在上面,若有微风吹过,整个挂钱儿在风中轻轻飘摆,确实显得祥和喜庆。
    今年,我的外甥女婿一家三口提前就来给我拜年了,我问起他们是不是准备了对联、吊钱儿(入乡随俗,我在天津也这样叫,说挂钱儿他们就不懂了),外甥女婿说他才不贴那些东西呢,我问为什么,还以为人家不信这些老例儿呢,结果,人家不是不信,说起来还一套儿一套儿的呢。他先是反问我,这吊钱儿贴完,将来如何处理?我说,到时候,揭下来扔掉就是了。他就说,您还是不懂啊,你这样,还不如我不贴好呢。那得等正月二十五添仓的时候才能揭,而且,揭下来也不能扔,要放到米囤面缸之类的底下,压一年,一直到来年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候才能拿出来焚化了呢。让他说的我反倒有了几分惶恐,不过,我贴这东西并不是为了防止穷神进门的,就是为了好看,图个红火,所以,该怎么处理还怎么处理就是了。
    昨天忘了说了,除了贴对子以外,当年,我们老家也贴现在非常盛行的"福"字儿,当然也是请学究儿帮忙写的,另外,装粮食的地方还会写一些"米满缸粮满囤"之类的吉祥话儿,箱柜之类上也会贴上"招财进宝"、"金银满柜"、"丰衣足食"之类的斗方,学究儿们往往还会把这些字儿进行一下艺术的组合,比如,"招财进宝"四个字会被写成看起来是一个字的样子。到处都贴的很红火,一来热闹,二来呢,也反映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一种期盼。

 

 

 

    过年说年5

 


    除了对子、挂钱儿以外,还有一种过年用来渲染喜庆气氛的东西,那就是窗花了。
    窗花是贴在窗户玻璃或窗户纸上的一种剪纸,这一习惯,至少在北方过春节的时候,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现在,应该说是更方便快捷了,只要花上不多的银子,各式各样的窗花立马就可以在街头摊点上买到,而且,也不像过去只是红纸剪成,而是花花绿绿各种颜色都有,很多窗花都是多彩的了,有的甚至动用了高科技,能够发光、发亮。而过去,窗花则统统都要经巧妇用剪刀一下一下精雕细刻才成。
    我小的时候,老家的窗花就都是用红纸剪裁出来的。通常的做法是先要把红纸几次对折,然后才一点一点非常精细地用剪刀裁剪出来,我记得当时我家里就保留有白纸的样品,要过年了,母亲会叠好红纸,然后对照样品慢慢下剪刀,母亲的手并不巧,所以,通常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剪好一副窗花,往往开始我还兴致勃勃地在旁边看着,后来就等不及了,便到一旁玩自己的。剪好以后,母亲再细心地一点一点打开开始对折的部分,就形成了两个、四个或八个成型的剪纸,然后再对称地分别贴在窗户玻璃相应的位置上。那红纸非常薄,而且两面都是红色的,不是用来写对联的那种比较厚的单面红纸。复杂的剪纸我是没信心学的,但我记得当时还是学会了一种,那就是剪囍字,当然,开始我还是用白纸练习的,因为红纸比较金贵,练会了才舍得用红纸,虽然我剪出来的不是很好看,但母亲还是让我剪过好几年,这让我非常开心。
    我姥爷弟兄七个,姥爷行大,他的弟弟们我就依次称呼为二姥爷、三姥爷......。手最巧的是我的六姥姥,其实,她也只比我母亲大上五六岁的样子,可惜,六姥爷早逝,六姥姥拉扯几个孩子,却也相当不容易。可能与早年守寡有关,六姥姥脾气不好,因此也没有好的人缘。六姥姥可能是我众多姥姥中最漂亮的一个,个头不高,脸色白里透红,漆黑的头发永远水亮亮地梳理得非常整齐,一双小脚真可以说是三寸金莲。母亲私下里说,六姥姥简直就像画里的人,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六姥姥有洁癖,所以,很少有人敢到她的家里串门,她也几乎不与别人走动。但是,六姥姥家的大舅舅一直很喜欢我,所以,每次我到姥姥家,总会到六姥姥家串门,有时甚至会在他们家吃晚饭,每每这种情况发生,我姥姥、我舅妈都会指责我,生怕我会把六姥姥家弄脏了,惹她不高兴。好在,我在六姥姥家也相当小心,不敢多说多道,也不敢随意翻动东西,现在想来,其实六姥姥也没要求我什么,只是她家里的安静与干净,自然而然就感染了我罢了。
    六姥姥虽然人缘不好,但每到年前的几天,她家里足可以被前后左右的街坊邻居踏破门槛儿,而且,来的都是女人,都是手拿红纸来求六姥姥帮忙剪纸的。只是,大家也都懂规矩,正房是不会进去的,只在东厢房。东厢房的堂屋里摆着一张八仙桌子,六姥姥端坐在桌子后面的太师椅上,来到人则只有站着,虽然八仙桌子两边还摆有条凳。只有比六姥姥年龄大或辈分高的女人才会坐在条凳上,而六姥姥是始终帅不离位的。很多时候,倒是我敢于坐在六姥姥的下首,但也不敢乱说乱动。
    六姥姥手巧是远近闻名的,与我母亲不同,六姥姥剪窗花从来不用看样品(我们也叫模子),而是想要什么,就可以剪出什么。我记得,我母亲只是剪一样东西的时候不用模子,那就是大公鸡叼蝎子,那是我家每年必贴的一个窗花,母亲说,贴了那个,就一年不会被蝎子、蜈蚣、马蜂等叮咬。六姥姥这里则全不一样了,通常,来的女人报上自己所要的东西,六姥姥接过红纸,三几下折叠完毕,然后,仿佛不假思索地,两只小手运剪如飞,往往是和对面的女人对话未毕,六姥姥已经放下了剪刀,把剪好的东西递到了对方手里。女人会非常小心地展开折叠好的剪纸,然后,其他女人就都围了过去,接着就是唏嘘赞叹声。每每此刻,六姥姥不动声色,我反而非常得意地晃头晃脑起来,仿佛是我刚刚亲自剪出了得意的作品。六姥姥高兴了,也会轻轻拍一下我的头,现在想来,就如同她在爱抚一只小狗一般,当然,六姥姥家里是不养任何小动物的,只养了很多花草。如果那些女人提不出要求,六姥姥则凝神屏气一小会儿,然后折纸,下剪子,完全按照自己冥想中的物品,一气呵成。即便是这样,最后也依然是满堂彩。看六姥姥剪窗花,那时候,也是我的一种享受。
    转眼间,母亲不在了,六姥姥离开人世也已经快有三十年了吧,连同她的没有流传下来的剪纸绝活,因为不用模子,可以说,每一幅剪纸,实际都是六姥姥的即兴创作,所以,我以为,六姥姥不是匠人,而是艺术家。如今,过年的时候,每每家里贴窗花,我还偶尔会想起我的六姥姥,心头就有了一丝的惆怅,虽然有时候会有挥之不去的感觉,但为了不破坏吉庆的氛围,也只能让它停留心头,而已。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361471.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遥想啼笑皆非的校园往事 下一主题:过年说年2
[楼主]  [2楼]  作者:zkoct  发表时间: 2015/02/27 15:42 

不好意思啊,本来想发在一起的,西陆不让,发了就要审,验证码还总出问题,只好单发了。

谨此,恭贺天骄论坛生日快乐!

※※※※※※
欢迎光临随缘楼
 [4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5/02/27 18:27 

老哥好。我家那个看到您的这系列很感兴趣,说晚上回来读读。

我排版他等我出门,就看到了。

我趁机向他介绍了您一下,他觉得您不错。

五部分整理在一起,我来搞定哦。

 

 

 [5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15/02/27 19:49 

合集在这儿了。
很好的民俗随感!继续~
 [6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5/02/28 00:55 

不知道为什么,大男人们人到中年了都记忆这么好,似乎对儿时风土人情等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书虫兄是一个,您是一个,老红柳兄是一个,我家这个也是一个。
这些风俗跟我们这里有的不同,但却勾起同样的过年回忆。
[楼主]  [9楼]  作者:zkoct  发表时间: 2015/02/28 21:00 

谢谢单纯帮忙编辑整理!
得到你家先生欣赏,我很欣慰。替我表示感谢!

※※※※※※
欢迎光临随缘楼
[楼主]  [13楼]  作者:zkoct  发表时间: 2015/03/01 09:46 

多谢鹰兄支持!羊年发洋财!
不知怎么,总发不出,有的过后又发出去了。

※※※※※※
欢迎光临随缘楼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304259300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