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 墨,是文房四宝中不可或缺的。墨的发明,是劳动人民的文化。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故而得名,自唐代始,历来为文人骚客们所推崇,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之美誉。更有文人如此描绘徽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逾数十幅,未耗三二分也”。 徽墨是一种艺术的综合品,常有名人字画浮雕于墨上,平添了徽墨的艺术品味。它特征鲜明,技艺独特,内涵丰富,品种繁多,是历代文人至爱之物。古有云:“文有徽墨者,有如名将之有良马也!”焦、重、浓、淡、清是徽墨在色泽上的五个层次,墨色历千年而不褪。徽州油墨黑润似漆,淡墨丰韵传神,用之书画,妙趣横生,变化无穷。 徽墨从作用上,可分为“挥洒自如的书画墨,止血消炎的医药墨,无荤无腥的僧尼墨,馈赠亲朋的礼品墨”等等。从形制上又有不成套的零锭墨以及集而成套的集锦墨。从原料质地上,则又有“松烟墨,油烟墨,朱砂墨,五彩墨”等等,果真是洋洋洒洒,五彩纷呈。 徽墨的制作,经过了炼烟,洗烟,熬胶,拌料之后,就进入了一个出神入化的步骤---成坯定型。在成坯中,揉墨捶打是制作的关键。艺人们以娴熟轻盈的手法,使胶质油墨在手掌与台面之间或舒展,或卷曲,或聚拢,或珠散。墨下与台面,上与掌心若即若离,艺人的手掌和着他们内心既定的节奏揉搓,墨便被赋予了灵性,或铿锵,或柔媚,或豪放,或婉约。。。。。。或铁骨铮铮,或柔情似水,此般内容,非浸淫书画多年且有深悟者,不能体味。艺人们在揉墨中,不时地对墨加以捶打,使之结构致密,表面光滑,富余韧性。捶打也是极有分寸的,都是赶上揉搓的间隙,且恰和节奏点,铜锤适时适力地捶下,毫不拖泥带水,既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又使力道贯透墨体,但也只是力道贯穿油墨,正如一武术行家,使的是隔山打老牛的内家功力。 定型的模具也是十分讲究的,多请匠人雕刻成各种图案,多见山水草木,生肖鸟兽,更有精品会雕琢人物仕女,名人字画之类。墨在入模具前一定要保证适当的柔软度,入模后用绞盘逐渐加压,待压不下去时,静止三两分钟,使墨成型,然后慢慢取出。这样,雕扣出来的墨画面清晰完整,纹路分明。等墨稍干,修剪边缘,即可晾晒。 晾晒须在常温下进行,使之自然风干,但决不可暴晒于阳光下。一般晾墨都在室内进行,既避免阳光直晒,又减少尘土沾染。在晾晒过程中,墨往往会出现变形,这就需要及时矫正。简单的是定期翻动墨身,使墨身凹陷能够回复。如发现变形已晚,则须用木块夹住墨身,用麻绳缠绕。缠绕时用两根铁钉较紧,待麻绳力道用尽时立即停止,且使两根麻绳力道一致。如此一段时间以后,墨会自然回复平直。一般晾晒少则一两月,多则半年,全由季节天气,以及墨的名贵程度而定。 在晾干以后,就可以对墨进行打蜡,描金,包装出厂了。制作徽墨的过程由于完全保留了人工操作,所以工序繁杂,制作时间长。但人工制作的徽墨,则大大保留了墨与笔,笔与人,人再与墨之间的恰当融合,使用起来,色泽黝而能润,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徽墨在千百年来不仅满足了文人墨客的需求,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条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见证文化衰落与繁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