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今天是11年前正式建坛日,还有谁... 下一主题:驶向远方的大海
“三夏”支农割麦子
[楼主] 作者:书虫  发表时间:2014/02/26 09:54
点击:139次

  一九七七年麦收季节来临了,一天早饭后,当中文系的同学安稳地在教室里聆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们却要按照院党委的统一安排,步行几里路到曲阜城郊夏家村参加"三夏"支农割麦子的劳动。人生就是有得有失,我们《破与立》学报编辑部的几个同学,平时沾院直部门的光,有机会看内部电影,还经常持有曲阜县革委会和曲阜驻军某炮团赠送的"贵宾券"到县大礼堂观看专场演出,这的确很风光也令人羡慕不已。但是,外人却不知我们也要做出奉献:经常牺牲听课时间,随着编辑老师参加院直部门的各种活动的。
  那天,夏家村百亩麦田的场面很是壮观:学大寨科学种地的示范田里,籽粒饱满秸秆壮硕的小麦在热辣辣的太阳底下随风起伏,麦浪翻滚。田头地埂随处可见迎风招展的红旗、醒目的毛主席语录牌和农业学大寨的标语牌。曲阜县各党政机关、驻军部队、曲阜驻地各大中专学校的老师、济宁市直机关的领导按照预先划定的区域排兵布阵,镰刀飞舞,到处都是躬身弯腰割麦子的人群。显得热闹隆重的是有大众日报社、人民日报社等各级宣传媒体的记者云集田间,还有小型飞机在天上盘旋拍摄,采集火热的三夏生产宣传资料:真是人欢马叫,一片热气腾腾的丰收景象。
  我们六个学生由编辑部党支部书记郝晴兰和彭利铗老师带领(其余老师在家里值班),每个人拿着后勤部门发给的并不锋利的镰刀,头上戴着当时很时髦的行头--《决裂》电影里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师生所戴的那种大草帽,脖子上扎着一条白毛巾,像模像样地融入火热的劳动场面里去。曲师院领受的割麦任务很繁重,但是我们编辑部分到的活计却很轻松,一共20垄麦子,二百米的长度。哈哈,这在我们手里就是小菜一碟。我们五个男同学每人四垄,其余两个老师和女同学负责捆扎割倒的麦子,割麦子的劳动在没有任何动员仪式的情况下有板有眼地拉开了序幕,逐渐掀起了高潮。
  我们弯腰塌背,右手紧握镰刀,左手有节奏地合拢麦秸,不缓不急地割起来。这是个讲究耐力和技巧的活计,如果只知道用蛮力死拉硬拽,镰刀显得木钝,会把麦子连根拔起,吃力费事不说,功效慢差。把镰刀以水平的姿态伸出去,在攒成一簇的麦秆底部轻巧地往自己跟前拽,割完麦子留下的麦茬一般高低,很整齐很好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动作很规范潇洒,一个小时下来,腰酸背痛不说,握镰刀的右手掌上已经起了两个血泡,左胳膊被麦芒扎得火辣辣的,汗也顺着额头留到眼睛里,浸泡得眼睛睁不开;两鬓的汗珠成串地溜下来,把脖子里毛巾弄湿了,这时候,好看的白毛巾在脖子里就是虐待人的工具了,整个脖子火辣辣的不好受,干脆把它拽出来掖在裤腰带上,这样脖子清爽多了。抬眼看去,近百亩的地块上人如海,歌如潮,老动的场面很是热烈动人。
  我们几个同学你追我赶,一鼓作气地割下去,很快就在所有割麦子的队伍里遥遥领先,我们清楚,照这样的进度,一个上午完成今天割麦子的任务是有把握的。我们直起腰喘口气稍微休息一下,回头看看俩老师和那个女同学正在很吃力地捆麦子。他们把一根事先截成段的草绳铺在地上,然后把我们割下来一顺头摆放在地麦子抱起来放在稻草绳上,使劲勒草绳子捆紧了,最后一捆捆头朝上竖在麦田里,费时费力。两个老师在后面急得直嚷嚷,直抱怨不如拿镰刀割麦子省力气。他们不断地直起腰来,用手轻轻地敲打后背,估计一定是腰酸背疼了。想想也是,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的高级知识分子,乍干农活肯定会很有些吃不消的,他们不象我们从农村来的学生,干惯了又脏又累的农活,割麦子也是驾轻就熟的事。
  接近晌午的时候,我们终于浑身疲乏地割倒最后一棵麦子,扔下已经很迟钝的镰刀,灰头土脸地一屁股坐在地上喘粗气。这时候,所有参加割麦子的人都闭嘴噤声了,连近邻"曲阜水利专科学校"一直唱歌的同学们也沉寂下来,气氛有点沉闷。热空气在麦茬地里浮动,完成任务的人都累得就地躺在麦子上,用草帽盖住脸小憩,恢复体力。只有硕大的蚂蚱,长腿的蟋蟀,还有慢吞吞爬动的癞蛤蟆,趁机寻找自己的安乐窝,逃避自己的危险。顺麦垄看去,远处老师他们一起一落捆麦子的身影在阳光下分外扎眼。我们几个对一下眼神,觉得不能再休息了,转回头去帮助老师捆麦子。我们两个人一组合理分工,很快就把所有割倒的麦子捆扎完了,全部任务胜利完成。
  正午时分,总算是把送午饭的汽车盼来了,白面馒头和肉片炒芸豆。我们赶紧放下已经有点钝的镰刀,稍微洗一下打血泡的手,就席地坐在割倒在地麦子上,抓起馒头,盛上一碗肉菜,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劳动过后吃饭,饭是多么香啊!我特意看看两位老师,他们早已没有了平时的矜持和优雅,和我们一样也是狼吞虎咽地吃馒头吃肉,也不再挑剔肥肉瘦肉了,大概体力劳动就是使人饿得快,饥不择食吧。
  一闲下来,手上的血泡却疼起来,手掌有点麻木肿胀的感觉,不由得感慨老百姓种粮食的辛劳艰苦来。想想平时在餐厅吃饭的时候,很多机关工厂来的同学,往往只吃那个白面馒头,而把把全肤面(连麦皮一起粉碎加工而成的黑粗面)馒头扔到泔水缸里去,气得工人师傅围着泔水缸里冒尖的黑馒头堆高声吆喝:"你们也是贫下中农出身,也是党员干部身份,咋就这样糟蹋粮食啊,你们还是毛主席的好学生吗?"望着眼前汗流浃背收割麦子的人们,看看又肿又疼带血泡的双手,心想,真该让那些不知道珍爱粮食的同学下地割麦子,体味一下种庄稼的艰辛,不然,不稼不穑,他们哪里懂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呢。
  下午的活就有点轻松了,我们往拖拉机上装麦个子。当时领导分配任务时规定,各单位所割下来的麦子,还要自筹运输车辆运到夏家村各个生产队的麦场上去。我们学院来了两辆个头很大的四轮拖拉机,很快就把所有的麦子运到社场上去了。回学校的时候,我们是坐在颠簸的拖拉机拖斗里唱着歌回去的,一天的疲劳随着晚霞和高昂的歌声随风而去。
  现在看来,区区百亩小麦,两台收割机不用一天就轻松搞定,哪里用得着这样大动干戈地搞人海战术?可那时候,生产力发展滞后,"四个现代化"还只是个美丽的口号,我们只有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血汗铸成"意志的收割机",把来之不易的丰收抢回家去。对我们来说,少听了几节课,即使很累也没有怨言,不是我们被政治概念洗傻了脑子,而是通过这样活动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信念和责任,在社会实践大课堂里收获了一种成长的自豪。几十年过去了,三夏支农割麦子的事历历在目,就像发生在昨天。


【附记】

  "三夏"就是夏收、夏种、夏管。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三夏"这个词了,就和很多文革词语淡出人们的生活一样,废除了集体所有制以后,承包土地后都是自主经营,三夏这个诞生于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特有概念,走完了自己的路程,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时候,每到夏秋季节,各县区、各公社都要成立"三夏生产指挥部",由各级一把手挂帅,并派出大量工作组到各管理区蹲点包片。秋季,同样要成立"三秋生产指挥部"(秋收、秋种、秋管),还是原班人马,换个招牌。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337320.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今天是11年前正式建坛日,还有谁... 下一主题:驶向远方的大海
 [2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4/02/26 11:11 

嘿,我少女时代也天天嚷着三秋三夏呢,那时小,割麦子参与得少,但却常去拾麦穗的

小学五年级我还成了我们班里勤工俭学拾麦穗第一名,似乎得了4.2块钱。

 [3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14/02/26 15:35 

不用人海战术也不行啊
书兄将那个时代热火朝天的干劲和热情描写出来了,呵呵,分享了。
[楼主]  [4楼]  作者:书虫  发表时间: 2014/02/27 20:28 

对【3楼】说:
就是。生产力落后,只有人海战术。
[楼主]  [5楼]  作者:书虫  发表时间: 2014/02/27 21:46 

对【2楼】说:

勤工俭学的事,我们经常干。

文革期间,我是毛泽东思想宣传单重要成员,经常到田间地头表演节目。已经到大学报到了,差点被艺术系或者数学系要去,那是,我坚持要学中文。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107441425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