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年的曲阜师范学院,还没有从文革毁坏的颓败中苏醒过来,古老低矮大门的东西两侧,两层青砖灰瓦的教学楼到处是墨写的标语,烙印上"文革"与批林批孔的印记。教学楼南面青砖铺成的甬道被武斗时揭起砖头做武器弄得破败不堪,裸露出黄土和成堆的瓦砾,无言诉说着昔日的峥嵘岁月(我们开学一年后才逐一修复),甬道两侧的成行的冬青也像长了秃疮一样,时常有一块没有"毛"。西区家属院和西教学楼之间到处垃圾堆积,颓垣断壁一片萧条。一排排老师的住房还是苏式瓦房,灰黑的屋顶树立着如林的烟筒。 最使人惊奇的是学校中心部位有座很大的图书大楼,图书楼的后面一路之隔,竟然还有一块十几亩地的苹果园,不管社会风云怎样变幻,兀自随意茂盛地生长着。这汗牛充栋的图书楼和朝气蓬勃的苹果园,给我们的课余生活提供了无限的了乐趣,演绎了许多故事。 这片郁郁葱葱的苹果园是我们交谊小憩的平台。东风浩荡阳光和煦的春天,修剪得很有形状的苹果树花开了,灿如粉霞,莹白似雪,芬芳馥郁,引来蜂飞蝶舞,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从春徂秋,这片难得的果园一片葱绿,里面树荫浓密,是乘凉读书的好去处。平时上课期间,各系的同学们都按部就班地在教室里学习,只有外语系的同学经常三三两两的在果园里背诵单词。课余时间,苹果树下人影幢幢,欢歌笑语;夕阳西下,果林里不乏男女幽会的身影。同学散步,老乡聚会,都要到这片果园里来。我们曾经感慨地说,这片果园是我们忠实的朋友,伴随着我们一起经风雨见世面。 虽然苹果树上挂果很多,然而能够长大到成熟的却寥若晨星,原因是从青青涩涩象青杏那样大的果妞妞开始,大家就隔三差五的摘下来尝鲜,长到鸡蛋那样大小的时候,酸酸甜甜的就很有味道了。我们经常摘下几个大而圆的半大苹果,在水龙头下洗干净了拿回教室里慢慢享用,反正我们有的是时间(其他系同学上课期间我们可以随便走动),那个小教室一般也没有人过去,更不用担心老师看见。即使主编老师看见了,问我们怎会有青苹果的,我们也实言相告,老师也一笑置之。有这样多馋嘴的学生旷日持久的"扫荡"果园,那些苹果的命运可想而知了。戴艳华同学大呼过瘾,她一反平日的淑女矜持之态,央告我们说,我天天扫地抹桌子,你们天天摘几个苹果来吧!我们面面相觑,哈哈大笑。 等到秋季苹果熟了的季节,苹果树上凡是伸手可及的地方已经没有几个苹果了,只有高高的树梢头上还有些命大的苹果在上面摇曳成熟诱人的身姿。后勤部门每年都在苹果晒红脸的时候集中摘取,然后按照比市场低一些的价格分配给教职工。我们经常被邀请去参加摘苹果的劳动,这是很惬意的活动,我们到果园里去,登梯爬高或攀援上树,把树梢枝头的苹果摘下来,这时候的国光苹果才是真正滋味,咬下去甜中带酸,齿颊生香。我们贪婪地想多吃一些,谁知眼馋肚饱,也就是吃上两个就再也没有食欲了。后勤主任说学校也不在乎苹果能够收获多少,它的主要作用也就是给农技系的同学做教学实验实习用。不管怎样说,经常到果园里偷吃"禁果"的事还是充满野趣的。 苹果园南面的学校图书楼更有无穷的乐趣在里面。大家有事无事的常跑图书楼,不光是文化课学习的需求,更是精神干渴的自解。粉碎"四人帮"后,文化教育从严苛的禁锢枷锁中解放出来,就像久旱逢甘雨一样,我们对于阅读大量的中外名著有着浓厚的兴趣。文革中我们蹉跎岁月,一事无成,现在很想把失去的时间和青春夺回来。虽然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可是大家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每次上课结束时,老师都会开列出一串书名,让我们到图书馆借阅,以配合课堂教学。其他系的同学只是借阅文艺小说,而我们却是五花八门:文史资料、文学作品广泛涉猎,这样,我们和中文系的同学就成了图书馆里的熟客常客。 文革期间许多珍贵的学习资料都被列为"封资修大毒草",科学的春天来了,很多湮灭尘埃的史料重见天日,禁书毒草成为香饽饽。如果借阅到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外面又不能买到,我们就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据为己有。按照图书馆的有关规定,丢失和损坏图书要按照原书价格的两倍或三倍赔偿。那时候的图书,大部头小说也没有超过一元钱的一本的,更不要说那些党史、文史资料之类的,也就是两三毛钱的定价,三倍罚款也就一元之内搞定。这样,我们就经常到图书馆办理赔偿图书的手续,合法化地把那些自己认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收归己有。还自我安慰的说,孔乙己说过读书人窃书不算偷,何况我们是花钱买来的呢! 现在看来,我们收藏的书籍还是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最起码客观的反映一个时期的文史研究成果。凭良心说,我们那时太自私了,把列在图书目录上的重要资料"买下来",以后的学生想看也就看不到了。好在不久以后就开放图书市场,大量的文史资料再版重印,不然,我们的作为一定会影响后来的师弟师妹的学习的。 说来可笑,图书楼里有美女,这也是有些同学经常跑图书大楼的另外一个原因。图书管理员中有个漂亮的"图书西施",窈窕的身姿,一根"小芳式的大辫子"垂到臀下腿弯,姣好的面容,一笑俩酒窝特别醉人。那些机关工厂来的学员,依侍自己的经济基础和身份,别有用心的与之搭讪拉呱,希冀能够碰撞出情谊的火花,猎取意外收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凑热闹的人也很多,于是就有了人满为患的奇观。年岁很高的图书馆长说,自从你们七六级的同学来了以后,学习气氛空前高涨,学校有点像学校的样子了。他哪里知道这纷纷攘攘的人流里竟然还有恁多的同学是来饱眼福的呢。 有位知名作家说"人不能单靠吃米活着",精神文化饥渴的人对书本的钟爱和占有甚于偷吃苹果,只是做法有点不太光彩。单调沉闷的学习生活,经过我们的扮装演绎荡起快乐的涟漪,展示出富有快意的另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