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时间,一家人围坐,边吃各种美味佳肴喝酒,边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还有小孙子胡闹腾嚷嚷着要看手机游戏玩"酷跑",其乐融融。看着眼前没吃多少的菜肴,浅酌慢饮比较不错的白酒红酒,脸前浮现出从前和父亲在老家过年的情景。 父亲健在的年头,他过年喝酒离不开烤火,这好像是一种古老的仪式,一直到他去世。年三十(除夕)晚上,父亲就把早已晒干的一个大树疙瘩(大树根)放在堂屋中央的大火盆上,用干树枝点火引燃,满屋子的乳白烟气蔓延开来。这个大树疙瘩一直燃烧到那年初二的晚上,然后熄灭,留待来年除夕继续点燃。我们就在这氤氲烟气的堂屋里边喝酒,边烤火,边扯开古老而悠长的话题,话从前,谈古今。这火盆不光能够提供热量驱寒,还能够用来温酒,父亲用一把锡酒壶装酒,放在通红的木炭里,只有小会儿,酒就被温热了,温热的酒香,弥漫在老屋里,渲染了年味。现在想来,父亲是用薪火相传的仪式祭奠逝去岁月,憧憬美好的明天,似乎他一年所有的操劳和辛苦,都随着烟雾和酒气飘飞而去。 父亲一辈子的嗜好就是吸烟喝酒,而且有骄人的酒量。改革开放之前,母亲在生产队干活,父亲在国营英庄农场每月有30多块钱的工资,我们兄弟姊妹六人,张嘴吃饭的人多,家境捉襟见肘,平时是轻易不喝酒的,只有在过节或者来亲戚的时候,父亲才会过把酒瘾,还要看酒瓶待客,不舍得尽兴喝。 有一次,大约是在某个国庆节的傍晚,母亲按照传统方法,慢火煎炒我在生产队稻田的泥潭里里捉到的鲫鱼和小杂鱼,久违的鱼香味直往鼻子里钻,引诱得我们垂涎欲滴了。父亲破例亲自动手把大门楼东侧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安放饭桌摆上菜肴,满脸笑意又有点羞赧地对我说:"你跑得快,到门市部给我打两毛钱的酒吧!"我拿起玻璃酒瓶,沿着村西生产队条田地里的斜路,跳沟过坎狂奔而去,不到十分钟,三两多散发浓郁酒香的古郯老白干酒就摆放在饭桌上。 父亲兴致很高,用不大的酒盅浅酌慢饮。他先是深深地抿了一口酒,细细品味咂摸醇厚绵长酒香,然后直夸好酒。那时我不会喝酒,看着满手老茧满脸皱纹的父亲这样陶醉在酒中,很是奇怪,寻思等以后我有了工作,一定要买最好的酒给父亲喝,让他喝个够,喝个痛快。说起那个年代,供销社门市部卖的的散白酒是纯粮泥池酿造,比起现在所谓的"XX酒王"要好得多,没有酒精勾兑一说。父亲喝酒时那溢于言表的满足感染了我们的心境,饭桌上盈满祥和幸福的气氛。可是这点酒对父亲来说实在是不够打牙祭的,大约是酒瘾被勾上来了,我再次一路小跑去给父亲沽来两毛钱的散酒,惹得母亲翻白眼,老大不高兴。父亲那晚喝得很高兴,稍微有点醉意,跟我们兄弟姊妹讲起解放前他当学徒吃不饱穿不暖、挨骂受气的往事。 到一九八五年前后,我们姊妹都陆续参加了工作,父亲也从农场里退休赋闲在家,有时间也有条件喝酒了,再也不是"囊中羞涩少沽酒"的状况了。不过,父亲还是坚持每天中午喝一次、不喝过量酒也从来没有喝醉的好习惯。再后来,父亲的酒品牌有了提升,变成了整箱的各类大曲酒,什么兰陵、古郯大曲,什么江苏著名的"三沟一河(双沟大曲、汤沟大曲、高沟大和洋河大曲)等。再以后换成各类特曲酒,到了九十年代,统统变成各类"酒王"了。收购酒瓶的每次到父亲那儿都会抱怨各式各样的瓷酒瓶太多,不值钱,他们就喜欢普通的玻璃酒瓶。 在喝酒这件事上,父亲还有与时俱进的趣事。早先他在农场上班的时候,有一次他到食堂吃饭时路过农场职工门市部,柜台上摆放着很多青岛啤酒,于是他就买了一瓶,打算喝掉啤酒留着酒瓶打酱油。在职工食堂的饭桌上,他倒了一小碗啤酒刚喝了一口,就"哇"地一声吐到地上,他说象马尿一样太难喝了。于是,就倒竖酒瓶,咕嘟咕嘟往地上倾倒。旁边吃饭的青岛知青姚某一看急眼了,急忙阻止说:"吴大爷,你别往地上倒,我给你喝干净多好!"他对嘴竖起酒瓶一饮而尽,临了意犹未尽地说,再有一瓶就稍微过瘾了。父亲睁大眼睛问那青年,这马尿就这样好喝吗? 一九八○年春,我和爱人托关系在临沂给他买了一辆刚问世的小三轮车,轻便灵活很实用。他非常钟爱,整天拭擦得透明瓦亮,赶集上街骑着三轮车呼呼生风去买酒买菜,往往还要买成捆的啤酒,他开始接受新鲜事物了,经常独酌自饮啤酒。一来二去,习惯成自然,他很喜欢喝啤酒了。原来,生活习惯和爱好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改变的。 "壶里乾坤大,酒中日月长"。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年,午晚两餐,一壶美酒就是他生命的伴奏曲,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各种美酒,父亲很惬意满足。在滨州医学院工作的女儿、女婿孝顺他,连茅台和五粮液也是经常上桌的。现在每次去给父亲上坟,我都不忘记用最好的酒祭奠父亲,让他在天国里继续享用芬芳的美酒,也以此寄托我们做儿女的思念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