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心 海 漫 游 --栾晓明 《血月》序
人生充满误解,朋友也不例外。在徐州的文学小圈子里,我与栾晓明先生相识二十多年,是来往不多,交情不浅的朋友,竟然误解他只能写"诗"而不善"小说"。直到有一天,电话拨过来,说小说集即将刊布,缺一序文,踅摸半天,也只有劳你说几句真话了。闻言大惊大喜,随之便哑然失笑:我之孤陋,固不可饶恕,晓明的不善指山说磨,不能借海扬波,也是一个现代作家走向大红大紫的障碍呀! 遭逢盛世,文化普及,获取"作家"的身份认证是很容易的。不够美满的是,大作家多有,好作品少无,这让芸芸众生减却了对那个光彩称号的敬意。我曾经预测,当今,在中国,一切"伟大"都将贬值。"作家"本不伟大,何能幸免?"作家",或许正在蒸发为一种与创作、与作品无涉的虚拟头衔,以致在文学的荒园里每一个稻草人都有一顶吓不退雀儿的帽子。 默默写作,默默发表,现又默默结集,晓明用他低调值的身份显示,酝酿着高质量的文学创作,即此一点,便与文坛上的嚣嚣诸公形成巨大反差。人各有志,不能勉强,自信者沉默,我相信晓明是这样的写家。 秋日临窗,我在逍遥的阅读中走向晓明的精神世界。淮海大地,百里煤海,古城徐州,千家万户,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晓明小说的关注点就是这一"空间"的人世沧桑啊!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地方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真实的"徐州"与"徐州人"借了小说形态走向世界,不论打几个折扣,这都是一项功德性的文字积累。我固执于"空间"真实,是厌弃了当代名作家们肆无忌惮的"幻造"中国的行政区划。省是假省,市是假市,县是假县,更遑论人物的赵钱孙李。据说,是怕引起文字官司。其实,这种政区幻造之风折射的是文学环境的粗鄙和作家人格的孱弱。 "空间"仅仅是一个"场",生命场中的命运线纵横交错,勾连出生活的喜怒哀乐和人物的生老病死。有幸被作家捕捉到,写入作品,虽改头换面,对原型而言,皆是一种羽化登仙的缘分。加一倍的苦难,与加一倍的欢乐,都是作家赋予的,因而一切客观性的现实主义都以主观性的理想主义为基点。作品,其实是作家理想形态的符号化体现。站在这个视点上浏览晓明《血月》中的二十篇小说,我首先惊异于其故事的残酷性和倾向的一致性竟能贯穿始终。我理解了何谓直面人生,何谓创作良知。 《洋槐花》还有些田园牧歌的柔情,《吃阳光》、《血月》已经触到了低层受侮辱、受奴役者的苦难与醒悟,而在《恐龙吞吐着腥风》及《塌陷路》里,小人物的本能伸张与生活吁求即已造成了权势者的麻烦,由此触及到的是一个近乎永恒的人道主题。生灭在一瞬间,荣辱在一瞬间,当生活的河面恢复平静时,婚庆的鼓乐早已在后人的记忆中删除了前人的痛苦。掩卷反思,晓明的小说确实将悲天悯人播种在了我的心田。 有功利的写作,没有勉强的阅读。因而用阅读者的现在时感受来衡估作者的过去时创作,真伪易判,高下易判,成败亦易判。我无法进行全面的横向对比,就我零零碎碎的阅读感受而言,收入本集的大多数篇章当之无愧的是"文学"、是"文学精品",是大浪淘沙后有可能存之久远的"文学经典"---而当今,不少入"文学"之流的"宣传品",因为有电视、电影的改编形态,正摇身一变为"艺术"。"作家"背叛"文学",总拿"商业"为借口,但谁能让春花秋叶峥嵘四季呢?太阳也会落,何况粗糙的文字、媚势的思想! 写作很慢。不是横竖撇捺写起来慢,而是感受人生、消化悲喜颇费时日。晓明弄文学三十年,粹然成编者,仅此小说一集。烈火炼钢,流水淘金,小说中的旷达语、智慧语、禅机语、善良语,哪一句不是作者面壁自审、自励的结晶?宁可慢些,也要好些,栾晓明先生有这份作家的自爱。 二十多年前,我讲授外国小说时曾虚说好故事、好结构、好语言的"三好"标准。这是老掉牙的不能与时俱进的陈词旧调。但我以为据此颇能方便地分辨良莠。"三好",极难做到。观之当今文坛,有"一好","二好",已属佳作。借了这标准审视栾晓明先生的小说,我以为"好故事"是他的拿手菜,语言其次,结构再次。他的小说结构并不存在毛病,多篇横比,只是变化少。他的语言,绘声绘色,精炼凝重,决无拖泥带水之处,且又以描摹劳动者歪打正着的声口为绝招。诗人修养,小说家情怀,双修双得,故能如此。我欣赏晓明将客观描述与主观自白缠绵交织的铺排方式,这增加了语言的黏稠度或浸透性,但忌不要走过头,那样又可能牺牲了语言的自然和表述的明快。在语言锤炼的终极,站着思想;最后,很可能是精神的透明度、自由度选择了与之相应的语言表述。因而,我们又可以这么论定:小说家其实是哲学家。他们与一般学院派哲学的不同就在于每每是在全局性地拷问了荣与辱、成与败、乐与苦、生与死之后,又决绝地放弃全局而把玩个别的人、个别的事,借手心的一滴水,追怀大海之梦。 栾晓明先生肚里有很多故事,写在小说里的,微乎其微。他若有心,可以写出更多更美的小说。大器之成,期以时日,松柏不与桃李争色,又何疑焉?写作毕竟很苦,向自己心海的漫游比向大千世界的寻觅还艰辛。清晰于人生一世的精神归宿,再想一想可以承担的道义之责,让我们各有选择。 2005年11月
出自田秉锷《江湖心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