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田秉锷:超 越 仁 智 的 拥 抱 下一主题:田秉锷:孤舟横海照月华
田秉锷:一 路 花 雨 是 平 生
[楼主] 作者:菜九段  发表时间:2013/02/07 10:11
点击:111次

 

--《郑正画集》序

 

碧柳垂丝,连翘吐金,海棠如丹,梨花似雪,正是一年春好。

与董尧先生相约,访郑正先生于彭城西关。

郑正先生的生活,近年来为城乡双栖--徐州西郊五十里萧县刘套镇有其故园,徐州市内有其新居;城市、乡村轮流住,既领略都市的繁华与虚饰,又领略乡村的恬淡与平静。虽然这和我的生存状态有相似之处,但我仍不敢断言,在轻而易举的空间转换中,郑正先生的精神固恋是否还依然是小村庄、黄河滩、绿柳居、老梨园呢?我说出自己的疑问,董尧先生说,郑正先生乡居者多,城居者少,他太恋家了。

"恋家",对一个老农民与一个艺术家而言,其含义与影响每每大不同。老农恋家,安土重迁,他的实践与思维可以合二而一;艺术家的恋家,则在土地之外,有着更多形而上的思缕。具有一种心思即可种地,具有十种思维才能进入艺术创造。

闻叩门声,先生出,依然笑容可掬,依然卓尔伟岸,决无望九老翁萎靡之状。我瞬间的感受是:天年之福,固不可人人得之,惟仁者寿、劳者康也。

预知我们造访,先生早已烹茶相待。茶香与花香、书香、墨香相映,让人眩然于日月同辉、少长咸宜的谐和之中。

近期,人民美术出版社将推出郑正先生的书画合集。依例,书前必置一序文;鉴于我曾为老耘(刘惠民)先生的书画集草拟过序文,所以,郑正先生、董尧先生并出版方,皆有意嘱我为序。

谈话无主题,亦无旋律。犹如春风从田野、林间穿过,带来了麦苗的清新之气、菜花的馥郁之香,复糅合了远处桃花、梨花的断续清氛,逐渐酝酿成一种春天的眩惑。那该是一种"画境"吧,有如郑正先生的花鸟、山水画之境;又该是一种"诗境"吧,有如局外人读画而醉的诗心与诗梦......

当我依次打开郑正先生在二十年间出版的多个画集,我们的交谈突然变成了"画外音"。

画在,则丹青含情;书在,则点划有义;"情"与"义"俱在,而"画外音"则在穿越时空之后变成了不绝如缕的艺术回响和生命回响。

突然间,我清醒了自己在这一刻所应具备的身份:一个倾听者,一个记录者,一个在画外游走却可以与画家进行心灵对话、进而暂时放弃"自我"的"非我"。

就在获得这一份清醒的同时,我从自己的躯壳中解构而出,以无形无质的纯精神状态飞向郑正先生的七彩画界。一瞬间,诸多平面的画幅,都有了多维的具象;而寂静的画面之外,则平添了风语、鸟鸣、还有郑正先生的朗朗笑声。飞翔于这视像的界域,我感知的是一个画家从青春到白首的艺术沧桑。

世人说惯了"人书俱老"或"人艺俱老",可极少有人感同身受地体味这"俱老"背后的人生艰辛或艺术执着--稍一不慎,这"书"字、"艺"字就湮灭了,留下的惟有一个"老"字。当生命与"创造"疏离后只剩下一个空壳的"老"字,那才是最悲凉的"不得善终"。郑正先生可谓幸也!望九之岁,身心俱健,米寿之年,丹青不老,而且有新作、新集行世,这让我大为惊诧与感动。

我与郑正先生相识是经过了董尧先生的引荐。既造访过他在刘套的村庐,又造访过他在徐州的楼宇,既看过他写字作画,复与之品茗谈心,偶尔也曾举杯痛饮、尽兴方休。在距离之外、相望之中,我领悟到君子交、淡如水的清纯与疏朗。描述这种忘年交的关系,或可用"相知无疑、相和无碍"来表示。

而董尧先生与郑老的关系,则在乡谊之外,增加了诸多"同甘共苦"或"同命相怜"的况味。董尧先生今年八十有二,他与郑正先生、刘老耘先生是同乡文友,共同的政治命运,相近的文化追求,使他们彼此深知。所以既有人称他们三人为"刘套三杰", 也有人称他们为"龙城三友"。惟知之深,反言之简。

董尧先生插言:郑先生被社会公认的成就有两点,其一,他一生从艺,衰年变法,将自己的绘画艺术推进到一个炉火纯青、美轮美奂的境界;其二,他一生诲人,有教无类,在广角辐射的师道传承中,壮大了"龙城画派"的队伍,促使萧县成为中国著名的"国画之乡"。

听着董尧先生的提示,我陷入悠悠的遐想。一个画家、书家,博得虚名易,达于精绝难;独怀一技易,广授百徒难。而郑正先生的卓绝之处即在于他以近乎普罗米修斯的情怀,将艺术的火种,撒向莽原,完成了绘画艺术在局部地区(如安徽萧县,如江苏徐州)向"庶民"的倾斜及向"民间"的回归。

我问郑老,一生授徒多少。他说:在学校教授美术课,那就算不清了。仅以1985年退休回乡创办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院"计算,即已有二百余人学而有成、并以书画为业。接着,郑正先生历数这些弟子们的社会背景:耕者、贾者、屠者、医者、渔者、林者、游学者、执教者、家居者并失业者......一近笔墨丹青,则皆为书家、画家。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郑老或近之。

当不少老人以"风烛"之态,畏惧于无常之手在黑暗中突然叩门时,郑正先生正在为年轻后生打开窗户,让阳光射入。"畏死"与"珍生"一体两面,而郑正先生则于高年高寿之岁,尽情让自己的、他人的生命承受日华七彩、星月清辉,并时时沐浴在鸟语花香之中。写下这主观性表述,我即知道已经超出了美术的疆界,正在延入人生哲学的领地。谁又敢断言,画家的艺术营造绝缘于灵魂的召唤、或艺术的画幅隔膜于信仰的皈依呢?郑正先生选择生命的乐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因而他一生都有花雨相随。

郑正先生出身于耕读世家。其舅父萧龙士先生,自幼研习书画,并受业于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师。一生擅长大写意花鸟,为安徽画坛领军人物。郑正先生自幼在舅父指点下学画,尽得形神兼备之道。1949年春,青年郑正随萧龙士、刘惠民二先生入京,谒见齐白石先生。白石老人观郑正画兰竹长条,连呼好好,即于画幅题词:"足下正在妙龄,竟能坚持不辍,将来君像板桥不足道也。"

时代不靖,人生多舛,虽九死而不悔,郑正先生始终没有放弃画笔。与郑板桥的桀骜孤持相异,郑正先生则在与庶民百姓打成一片时获得人生的理解和艺术的赞誉。他的写意花鸟除宗法于萧龙士先生外,每每有白石老人的自然天趣、怡然生机,此正可告慰于前贤、而启迪于后昆。师承之道的确立,或在电光石火之间,自与束脩之礼无关。

向郑正先生告辞后,我与董尧先生行走在春风春阳里。说了许多话,都围绕着郑正先生。我们的一致评价是:

郑正先生一生的艺术成就,大收获在下半生--七十以后的画作,构图简约,笔力苍雄,墨色之润濡,意境之点化,每有出人意想处;

他将个人创作与教化弟子相结合,实现了双赢--此非简单的"教学相长",而是在普及了审美教育之后的审美创造,实现了一变为十,十变为百的艺术裂变;

郑正先生在农村,以家为校,开展艺术教育,附带还引动了"花鸟画、山水画重回田园、山林"的呼唤......

话题落到艺术的价值空间与艺术家的生存空间。我们一时无语。

在我的心里,依然憧憬着那个曾经响彻云天的诺言:艺术为人民服务。其实,庶民百姓是十分现实的,当艺术名家、大家的艺术品在拍卖行瞒天过海时,庶民百姓用墨笔在大红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福"字,贴在家中,也记在心上。这让我有些相信:当许诺者背弃诺言时,人民并未绝望。而郑正先生则选择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因而书画艺术,已成为他与人民的共同关注。

20124月于彭城

 

出自田秉锷《江湖心雨》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328582.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田秉锷:超 越 仁 智 的 拥 抱 下一主题:田秉锷:孤舟横海照月华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040961742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