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狄仁杰之入相也,师德实荐之;而仁杰不知,意颇轻师德,数挤之于外。太后觉之,尝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能谨守边陲,贤则臣不知。'又曰:‘师德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亦可谓知人矣。'仁杰既出,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际也。'" 娄师德举荐狄仁杰出仕入相,并不示惠让狄仁杰知道;及遭受狄仁杰的排挤,又不抱怨其恩将仇报。从他身上可以感受到"以德报怨大度美,雅量包容君子风"。人际之间,"包容"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很难,因为真正具有雅量包容的君子,既要能容人之长,更要能容人之短,容人之怨。 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深。他们合伙做过生意,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而是他家里穷呀。"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而且他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这时,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且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的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决辞掉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劝说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国。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郑板桥与袁枚都是清代文坛上的大家,均才华横溢,郑板桥曾做了一首《赠袁枚》,中有"君有奇才我不贫"的佳句。古来文人相轻的事情屡见不鲜,而郑板桥对袁枚的学识却不仅没有嫉妒之心,反把他的"奇才"视为自己的财富,令人敬佩其容人之长的胸襟。 苏轼和章惇本来是情谊深厚的朋友,但在变法政见上持有不同观点而分道扬镳,苏轼因故被贬谪去惠州,又被旧友章惇落井下石贬到更远的儋州。后来苏轼遇赦北归,碰巧章惇获罪被贬到雷州半岛。苏轼并没有幸灾乐祸,反倒写信请友人安慰开导章惇之母。这种以德报怨的品格更成为千古佳话。 古笔记中记载两僧的问答很有趣。一僧问:"世间有人打我、骂我、辱我、欺我、吓我、骗我、谤我、轻我、凌辱我、诽笑我以及不堪我,如何处之?"一僧答:"只是忍他、敬他、畏他、避让他、谦逊他、莫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话虽诙谐,却不乏深刻的道理:如果能够做到光风霁月,真心容人,再深再厚的误解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冰消云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