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无声落地痕【原创】
芦圩古镇(南街)完整地保存下来几家百年老宅大院,诸如"蔡氏书香古宅"、"黄氏家居"等,都是富贵豪绅的私家宅院,就象苏州周庄的沈宅一样,举步踏上文物,抬眼即见文化遗产。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黄氏家居,是南街众多老宅古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不仅建筑布局极得章法,石雕木刻精美传神,重要的是里面尘封着名门大家的衰落史,蕴藏着女主人黄阿婆令人一咏三叹的曲折故事。
坐落在南街中段的黄氏家居,院落幽深深几重,是典型的南方四进院构造。大门虽略显陈旧,但仍不失昔日辉煌的风韵,白色蝙蝠造型的石雕门神为民间石雕之精品,几百年来忠诚护卫和庇佑主人的福祉,默默注视着老宅的兴衰变迁。大门旁斑驳的"功名柱"上镌刻着"壬午科乡试中式三十二名举人黄士超"、"大清光绪捌年仲冬月"等字,表明了宅子老主人非同寻常的显赫身份。
第二进院落的四方天井有些空旷寥落,一百多岁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女主人黄阿婆,正和几位老人围着桌子心无旁骛地打麻将,玩意正浓。偶尔的麻将碰撞声更增添了无尽的寂静,懒洋洋地阳光斜照在院子里,生命的迹象在这里沉稳而庄重。对于闯入他们生活的不速之客,几位老人习以为常,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如今这座空荡荡的老房子里只有黄阿婆和一位耳朵稍背的阿婆与其相伴而居,两位阿婆身板都还硬朗,生活上的一切尚能自理。几位老邻居每天都来串串门,陪两位老人说说话,打几圈麻将,一起守候这寂寞无声的夕阳时光。
近看具有传奇色彩的黄阿婆,满头银丝,脸上深深地刻着岁月风雨的年轮,一根木拐杖放置一旁,虽是已经一百多岁老寿星了,但思维依然很清晰。谈起黄氏家族的发家史和辉煌的过去,老人家剥茧抽丝娓娓道来。清代雍正年间,黄氏祖先从广东南海县上颂柏村来到宾阳,主打经营布匹丝绸生意,因诚实本分又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钱财日丰。咸丰年间,黄家的先人黄裕辉在南街购地建造了这座黄氏家居定居下来,子孙繁衍,各承其业,成为当地的显贵大户。
但是,出身贫寒的黄阿婆嫁到黄家并没有享受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命运似乎和她开了个玩笑。她出生在宾阳一个小村子的陈姓农家里,家境贫寒难以养活,三岁时便被卖给人家做养女,到了十七岁养父母亲托媒人给她找婆家,希望她嫁个好人家能够衣食无忧。她怀着美好的憧憬坐着大红花轿欢天喜地出嫁到"名门望族"黄家,不过很快发现黄家并不像媒人所说的那样兴旺发达,黄氏家族早已没有了原先的辉煌与风光,昔日的名门望族已经变得非常没落,全家人口众多,祖上留下的大宅院里,上上下下住满了人,平日里常有孩童从外屋窜到里屋打打闹闹,嬉戏玩耍,很是热闹。
可是这么一大家子的生计确是个实际问题,她的婆婆早年丧夫,一个寡妇带着四个孩子艰难度日,就连给自己儿子操办婚事的钱也是东挪西借凑起来的。更没料到的是丈夫比她大七岁,还是轻微弱智,根本没有能力养活一家人。黄阿婆虽无奈,却也只能认命,里外操持家事,帮助婆婆打理一家子的生活。风来雨去,时移境迁,倏忽间就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
花开无声,落地有痕。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黄阿婆的丈夫去世以后,黄家人也陆陆续续搬离老宅过自己的日子去了,黄氏家居逐渐冷清下来,只留下无儿无女的她守着这间老宅不离不弃。黄家的子孙很多,遍布在宾阳、南宁、柳州、桂林及广州等地,只在清明节回来祭祖。黄家儿孙几次想把她接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可无论怎么说,黄阿婆就是不愿意搬离这座抛掷青春和洒满汗水的老宅,她的生命似乎已经和这座老宅融合成一体。
如今,年事已高的黄阿婆要靠政府的救济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她常常步履蹒跚地拄着拐杖到集市去买菜,有时也有好心人帮她买菜做饭。除了流溢着沧桑、孕育着往事的老宅可以向人们图解岁月沧桑的变迁,或许只有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能讲得清"黄氏家居"的故事了,而她自己正如老宅里的古董一样,恰是黄家老宅百年历史的最好诠释和见证。
院子里的花草不知人间忧愁,兀自茂盛生长,给寂寥的老宅院增添些许生机:
经常有游客驻足观赏:
经常有老阿婆来闲聊做伴:
打打麻将,就成了波澜不惊岁月里的插曲:
如果没有人来,黄阿婆也会自己摆龙门阵,聊以打发光阴
很多的时候,黄阿婆坐在门前,闲看周围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