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红楼梦》的现代性解读(一)导言 下一主题:雨打柳叶
花开无声落地痕
[楼主] 作者:书虫  发表时间:2012/11/26 11:15
点击:327次

        

 

 

                             花开无声落地痕【原创】   

 

 

  芦圩古镇(南街)完整地保存下来几家百年老宅大院,诸如"蔡氏书香古宅"、"黄氏家居"等,都是富贵豪绅的私家宅院,就象苏州周庄的沈宅一样,举步踏上文物,抬眼即见文化遗产。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黄氏家居,是南街众多老宅古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不仅建筑布局极得章法,石雕木刻精美传神,重要的是里面尘封着名门大家的衰落史,蕴藏着女主人黄阿婆令人一咏三叹的曲折故事。
  坐落在南街中段的黄氏家居,院落幽深深几重,是典型的南方四进院构造。大门虽略显陈旧,但仍不失昔日辉煌的风韵,白色蝙蝠造型的石雕门神为民间石雕之精品,几百年来忠诚护卫和庇佑主人的福祉,默默注视着老宅的兴衰变迁。大门旁斑驳的"功名柱"上镌刻着"壬午科乡试中式三十二名举人黄士超"、"大清光绪捌年仲冬月"等字,表明了宅子老主人非同寻常的显赫身份。
  第二进院落的四方天井有些空旷寥落,一百多岁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女主人黄阿婆,正和几位老人围着桌子心无旁骛地打麻将,玩意正浓。偶尔的麻将碰撞声更增添了无尽的寂静,懒洋洋地阳光斜照在院子里,生命的迹象在这里沉稳而庄重。对于闯入他们生活的不速之客,几位老人习以为常,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如今这座空荡荡的老房子里只有黄阿婆和一位耳朵稍背的阿婆与其相伴而居,两位阿婆身板都还硬朗,生活上的一切尚能自理。几位老邻居每天都来串串门,陪两位老人说说话,打几圈麻将,一起守候这寂寞无声的夕阳时光。
  近看具有传奇色彩的黄阿婆,满头银丝,脸上深深地刻着岁月风雨的年轮,一根木拐杖放置一旁,虽是已经一百多岁老寿星了,但思维依然很清晰。谈起黄氏家族的发家史和辉煌的过去,老人家剥茧抽丝娓娓道来。清代雍正年间,黄氏祖先从广东南海县上颂柏村来到宾阳,主打经营布匹丝绸生意,因诚实本分又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钱财日丰。咸丰年间,黄家的先人黄裕辉在南街购地建造了这座黄氏家居定居下来,子孙繁衍,各承其业,成为当地的显贵大户。
  但是,出身贫寒的黄阿婆嫁到黄家并没有享受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命运似乎和她开了个玩笑。她出生在宾阳一个小村子的陈姓农家里,家境贫寒难以养活,三岁时便被卖给人家做养女,到了十七岁养父母亲托媒人给她找婆家,希望她嫁个好人家能够衣食无忧。她怀着美好的憧憬坐着大红花轿欢天喜地出嫁到"名门望族"黄家,不过很快发现黄家并不像媒人所说的那样兴旺发达,黄氏家族早已没有了原先的辉煌与风光,昔日的名门望族已经变得非常没落,全家人口众多,祖上留下的大宅院里,上上下下住满了人,平日里常有孩童从外屋窜到里屋打打闹闹,嬉戏玩耍,很是热闹。
  可是这么一大家子的生计确是个实际问题,她的婆婆早年丧夫,一个寡妇带着四个孩子艰难度日,就连给自己儿子操办婚事的钱也是东挪西借凑起来的。更没料到的是丈夫比她大七岁,还是轻微弱智,根本没有能力养活一家人。黄阿婆虽无奈,却也只能认命,里外操持家事,帮助婆婆打理一家子的生活。风来雨去,时移境迁,倏忽间就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
  花开无声,落地有痕。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黄阿婆的丈夫去世以后,黄家人也陆陆续续搬离老宅过自己的日子去了,黄氏家居逐渐冷清下来,只留下无儿无女的她守着这间老宅不离不弃。黄家的子孙很多,遍布在宾阳、南宁、柳州、桂林及广州等地,只在清明节回来祭祖。黄家儿孙几次想把她接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可无论怎么说,黄阿婆就是不愿意搬离这座抛掷青春和洒满汗水的老宅,她的生命似乎已经和这座老宅融合成一体。
  如今,年事已高的黄阿婆要靠政府的救济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她常常步履蹒跚地拄着拐杖到集市去买菜,有时也有好心人帮她买菜做饭。除了流溢着沧桑、孕育着往事的老宅可以向人们图解岁月沧桑的变迁,或许只有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能讲得清"黄氏家居"的故事了,而她自己正如老宅里的古董一样,恰是黄家老宅百年历史的最好诠释和见证。

 

 

    

   

 

 

 

   

 

 

    院子里的花草不知人间忧愁,兀自茂盛生长,给寂寥的老宅院增添些许生机:

 

 

   

 

 

    经常有游客驻足观赏:

 

 

   

 

 

 

    经常有老阿婆来闲聊做伴:

 

 

 

   

 

 

 

    

 

 

 

    

 

 

 

   

   

 

 

 

    

 

 

 

   

  

 

 

     

 

 

 

   

 

 

    打打麻将,就成了波澜不惊岁月里的插曲:

 

 

   

 

 

 

   

 

 

    如果没有人来,黄阿婆也会自己摆龙门阵,聊以打发光阴

 

 

   

 

 

 

    很多的时候,黄阿婆坐在门前,闲看周围的景物: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326806.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红楼梦》的现代性解读(一)导言 下一主题:雨打柳叶
 [2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2/11/26 12:10 

书虫兄和行僧姐多产,还是俩语文老师出身的勤于笔耕 :)
肯定有图片了,我搬去。
 [3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12/11/26 12:23 

百岁老人和古宅
是人生和景致的浓缩。
书兄将笔下人物和古宅写活了。欣赏游记!
[楼主]  [4楼]  作者:书虫  发表时间: 2012/11/26 13:04 

对【3楼】说:

又忘了调节图片间距,现在好忘事了。

[楼主]  [5楼]  作者:书虫  发表时间: 2012/11/26 13:06 

对【2楼】说:
写写字,动动脑子,防止老年痴呆发生。一举两得。
 [6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2/11/26 16:32 

对【4楼】说:

别,您可千万别像我等没记性的,呵呵

还指望着多读一些您的回忆录什么的,记忆减退怎么行?那天还跟孩儿她爸说起书虫兄的记忆何以这么好,他的记忆也不错,我这个乱联系的对他说“似乎男人比女人们的记忆好,肯定是你们没生过孩子没伤过元气,少管家务身体好的原因,你们若不是多喝酒多抽烟,那要多长寿!”

中午来了人,弄好图放入后聊天完补上了午觉,刚来读呢。

 

 

 [7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2/11/26 17:36 

芦圩的这样特写,书虫兄给完成得丰满完整有血有肉。

听上去似乎这里是免费开放的,政府真该支持好好保护啊。是因为老太太从一百年前一直生活在这里是这里的真正主人政府不好收回去吧?

这黄氏大院就更没听说过了,书虫兄这篇无疑又是芦圩的重要文字资料之一。

特别感叹于老人家的心态,一般人是不会有的。若驻足的时间足够,您还可以听到更多的故事了。

 

 

 

[楼主]  [8楼]  作者:书虫  发表时间: 2012/11/26 18:47 

对【6楼】说:

男人有点小嗜好不是坏事,那点小嗜好不断点燃生活情趣,寄托情感,交流信息。

从前(好汉不提当年勇),我临睡前筹划几件事,第二天按部就班都能够落实,不会遗忘。现在记在本子上的事,不看见本子,就忘了。倒是过去很遥远的事历历在目,如数家珍。

 [9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2/11/26 18:50 

对【8楼】说:

您的记忆还真会自选,以前事儿印象深刻不就够了?

还是趁以前的记忆还清晰,赶紧写一些回忆录什么的吧,谁知道以后容易忘记以前的记忆否。

[楼主]  [10楼]  作者:书虫  发表时间: 2012/11/26 18:51 

对【7楼】说:

已经是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是旅游推介景点。估计等老人过世以后,这诺大的宅院就该收归国有了。

在历史上,经得起折腾的长寿的,大都是女性,海南岛南山寺的百岁老人,大都是老奶奶。

[楼主]  [11楼]  作者:书虫  发表时间: 2012/11/26 19:06 

对【9楼】说:不会忘记的,那些生活艰辛而又屈辱的经历,铭心刻骨。

我从上小学四年级起在家里就没有立足之地,到处找地方睡觉,大队仓库、民兵站岗的社场屋,小伙伴家里,都曾是我栖息的窝。从小就有几次接近死神,可又奇迹般地活过来了。高中毕业第一次吃苹果,参加工作是在1973年当民办教师,才第一次穿上棉鞋。上大学毕业成家立业的苦恼,桀骜不驯性格的惩罚,诚实正直的不合时宜,工作出众屡遭嫉恨报复……张口就来。

 [12楼]  作者:hsrbcx  发表时间: 2012/12/01 12:44 

写物与写人,融为-体;是篇好散文;拜读了;
这样的民宅,皖南也甚多;都是曾经辉煌的见证;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564540863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