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芦圩有老乡【原创】 广西真是钟灵毓秀之地,把天下名山秀水尽揽怀中,以桃源仙境般的神韵招徕文人雅士游山赏水。那些先富起来的大亨,握有炙手可热权力的显达贵人,职务不高但作用非同小可的公务员,以及操弄滑稽洋相暴富起来加入外国国籍"假洋鬼子",精神上厌倦了波诡云谲尔虞我诈的官场竞争,舌尖上倦怠了灯红酒绿的山珍海味,听视觉上疲劳了钢筋水泥的森严壁垒和喧嚣的靡靡之音,有条件返璞归真风雅起来,把触觉延伸到清幽恬淡鸟语花香的南国山水,借以休憩一下疲倦麻木的灵魂,修复一下疲惫的身心。 一时间,江南水乡那些枕河沉睡的古镇喧闹起来,川流不息的脚步将古镇的宁静搅乱踏碎,猎奇探幽的目光又瞄向以前不曾涉猎的云贵两广地区,原本藏愚守拙的芦圩古镇,从此就被外乡人搅碎了沉迷昏睡的梦。各级官员政要、电影电视掮客和艺术家,五颜六色的外国人,寻古探幽的考古专家和南腔北调的古镇发烧友,趋之若鹜,填街塞巷,芦圩在沉睡百年以后睡眼蓬松地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芦圩古镇地处广西中部平原,浸润了绮丽山水钟灵毓秀的灵气,在遥远的过去,因为水陆交通便利,其经济文化辐射范围很广,曾经是商贸漕运重镇,人烟稠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凭借繁华的商贸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芦圩古镇跻身广西"四大圩镇"之列,获取"小桂林"的桂冠。近六百年岁月的沧桑,没有淹没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山清水碧的桃源风光,遂成为今天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人们赏游消遣的绝佳胜地。 今天看来,芦圩古镇就象历经沧桑的贵妇人,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矜持着凛然傲骨,宠辱不惊地惯看春花秋月,冷对世事变迁。时光黯淡了曾经樯帆如林的繁华,却掳掠不走恢宏大气的灵魂。如今,街道两旁紧密排列着元、明、清至民国期间所建的上百家商铺,看去就像一条龙,各个铺段恰似一节节龙身,由北向南蜿蜒伸展开去,鳞次栉比,勾肩搭檐颇为壮观。厚实的大门木板泛着沧桑古韵,斑驳的墙壁显现年代久远的印渍,廊柱林立,翘檐欲飞;雕花窗棂与图案栅栏,纹理精细,朴素典雅,沉淀着岁月飘摇的痕迹。 沿着青砖石板铺就的古街道悠闲漫步,依稀可见古镇集市当年的浮华风韵,一楼是临街店铺,二楼黑黢黢的窗户正对着街道,临窗静坐,可将街市的热闹景象一览无余。遥想当年,各家商号的内眷千金足不出户,养尊处优,或临窗女工,或百无聊赖凭窗观赏市井繁华景象,借以打发漫长寂寥的时光。今天看来显得狭窄局促的街道,当年人流熙攘,南北货物摆满了街市,赶街的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银饰叮咚,小伙子们精神抖擞,满目含情物色梦中情人,更给这鼎沸的市场增添了喜庆的韵味。如今,物是人非,风光不再。那些曾经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的临街商铺,现在成了当地居民的住房,杂物陈列,一派宁静安详,只有饱阅世故的阁楼木雕、窗棂栅栏和油漆斑驳的木门还能折射出往昔的富贵。 据说,芦圩当时并不繁茂,只是由圩南同仁街头几家姓"卢"的人摆粥铺,卖粥谋生,乡邻百姓称它为"卢家粥铺"。后来此地居民逐渐增多,商贾云集,遂成为大圩市,人们习惯叫它"卢圩",遂得其名。直至解放前,芦圩的寺庙、古刹、祠堂还是星罗棋布,老一辈的人至今还常唠叨,解放前的芦圩有三多:老街道多,古建筑多,做生意的人多。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文明进步,芦圩古镇显赫的经济地位受到挑战,逐渐式微,终于没落沉寂下来,从此风光不再。 芦圩古镇乃今天宾阳(古称滨州)县城所在地,与当地老居民搭讪闲谈,他们都说自己祖先是来自北方的山东人。据有关史学家翻阅族谱发现,他们的祖籍地几乎是同一个地名:山东青州府。这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说明,和其它地区红衣瑶族、壮族等先祖来自山东一样,大多数芦圩人就是齐鲁人的后裔,是从遥远的山东迁徙过来的。《宾阳县志》也有"......宋以后,北方和中原(主要是河南、山东)的汉族人相继迁入"的记载,而这些汉族"迁入者",大概主要就是当年随狄青南征后驻屯留下来的兵士,战争结束后,大量卸甲归田的士兵留恋这风光秀美的田园风光和丰腴的土地,不再北归滞留在边疆繁衍生息。所以,芦圩古镇到处是中原文化遗址,到处沉淀着中原文化的元素,从这里就可以找到确切的答案了。真想不到,远隔千山万水的广西腹地大山深处,竟然居住着恁样多我们山东老乡的后裔。笑脸相逢不相识,不知芦圩有老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