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日本外务省《关于尖阁群岛领有权的基本见解》详细阐述了日本对钓鱼岛的领土主张。. 日本民众对此的接受程度如何?这并没有很严格的调查结论。但日本不少电视台都有一些不太正规的调查方法,比如说在街头随机找人询问之后统计,大致看来,支持日本政府在钓鱼岛和竹岛主张的民众大概是70%多,是主流认识;剩下的15%的人,认为"不懂"或者"不关我事";也有反对政府立场的,还不少,大约有10%。 按中国的语境,这10%大概就是所谓的"日本奸",不过,他们的生活没受什么影响,对日本人来说,这种认知分歧被看做是很正常的。 | |
爱国基调:多数人不会首先从"领土不可侵犯"、"爱国主义"去考虑问题 钓鱼岛、竹岛这种争议领土,日本民众大多数不会首先从"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爱国主义"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日本问题专家俞天任与众多日本同事交流这些问题,通常听到的话就是:"这个小岛离台湾这么近,真的是日本的吗?这个小岛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有很多经济价值,可以让政府不惜和中国搞得如此僵硬吗?"说到韩国的独岛:"无非是一点水产资源,日本人口现在已减少了,反正也消耗不了那么多资源,分点给韩国也没关系。" 从这一点也许可以看到,日本民众的确不像"中国人"这样,把"爱国主义"看做一个至高的东西,石原慎太郎这样的"爱国右翼"就曾感慨,"日本没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日本已经堕落为个人主义之国,(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连带感已经消失了。" 事实上,日本战后,"爱国主义"很长时间内都是一个有点负面意义的词,直到安倍晋三当首相,才在2006年把"爱国主义"写进了日本教育基本法。 | |
批评政府:政府把中日关系搞得乱七八糟 一位民俗学的旅日留学生,询问了一些亲中派人士,他们对于争端最主要的态度并不在钓鱼岛本身,而是批评政府的处理方式。"岛是谁的先放一边,日本政府处理方式糟透了。" 日中友好协会的一期报纸,上面严厉谴责了购买钓鱼岛事件对中日关系的恶劣影响。有趣的是此新闻并未指出"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只是认为日方对钓鱼岛的处理上"太恶劣","没有考虑中方心情"。而对中国友善的《朝日新闻》,也批评日本政府不顾风险触及中方的底线。这些观点可能代表不少温和派日本人的态度。 | |
抵制中国货:没有因为钓鱼岛抵制中国货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数据,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高达3449.1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3%,连续两年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进口总额增长了20.0%,达1834.22亿美元。除通讯设备、衣物和食品外,生产不断向中国转移的汽车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也有所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对华贸易收入赤字约为219亿美元,较上年增幅6倍。 至于抵制中国货,现在日本满地是中国制造,对绝大多数的日本民众来说,不可能因为钓鱼岛纠纷去做这样的事情,只会出于产品质量、安全、性价比等市场因素进行自己的选择,因此,除了"毒饺子"事件,日本没有出现过大规模抵制中国货的行动。 | |
中国人安全:游客和留学生生活不受影响 这是一个旅日学生的描述:早上我穿着印有中文的原大学文化衫坐地铁,打工的时候,日本老太太还是每天会送我自己亲手做的饭团,来开会的客人也不会因为看到我带着印有"宋"的名牌而横眉竖眼,在饭店吃饭的时候也依旧和同学用中文聊天。因为我上班的地方就在靖国神社的边上,8月15号那天,路上被戒严,警察也不会因为我们用中文聊天对他们拍照而给我们什么特别照顾。 旅日学生阿徽,在询问日本民众对于钓鱼岛的态度时候,这些日本民众即便知道双方立场是有冲突的,也会很友好的对待对方。大部分日本民众潜意识里是认为一对一的民间交流和领土纠纷时两码事。"你们在日本没事吧,最近乱,别没事出去,多注意安全啊",一些中国人担忧的这个问题并不存在。 | |
游行示威:"爱国主义"的右翼没多少人搭理 东京也会有针对钓鱼岛的示威游行,但通常都是几百人的规模,大部分日本人对这个问题态度其实是不感兴趣。天天在银座新宿竖着彩旗拿着喇叭喊的日本右翼,并不怎么受人待见,旅日人士张志浩描述,"好几次我都发现围观拍照的是中国游客,日本人行色匆匆,没工夫搭理他们"。 不过,就算日本名声最臭的政治流氓-右翼,在举行抗议活动时也不敢采用过激行为,用"打砸抢"等方式来宣扬自己的爱国情绪,而是老老实实守规矩,游行示威也秩序井然。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中国的爱国民众实在有理由"耻笑"这些日本民众了,比较之下,日本民众的确表现的不够"爱国"。 | "不爱国"的日本人怎么炼成 |
教育决定了日本青少年的爱国方式 日本战后,防"爱国主义"如洪水猛兽 战败后,日本开始反思,他们认为教育的错是很大的一个原因。军国主义的教育,让年轻人效忠天皇,天天唱君之代,升日章旗,宣扬武士道精神,崇尚国粹主义和皇国史观,用狂热的爱国主义把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培养成了敢为国家献身的人肉炸弹。 于是,教育领域成了日本社会开始反省的排头兵,而大中小学校的教师,可能算是社会中思维最活跃最开放的人群。日本的教师们成立了发起运动的组织--日本教职员组合,这个组织在战争结束时的规模非常大,参加的日本教师比例甚至达到了90%。他们反对一切战争时期的教育模式,国歌,不要唱了,国旗,不许升了,天皇,不许提了,甚至连"爱国"这两个字都成了教育界的屏蔽词。 | |
"宽松教育":培育青少年自主精神,整体、团队、服从意识进一步削弱 日本战后对教育的重视,除了对专业知识、技术方面人才的培养之外,同时高度管理化、机制化了的教育体制培养出了日本整体民族的团队、勤奋、敬业的精神,在快速成长的发展态势下,这些精神不断输入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舞台中去。但后来的政府对教育环境进行的"宽松政策"给日本孩子们的国际竞争力带来了冲击。 "宽松教育"实施之后,一方面,导致学生学力降低;另一方面,学生们越来越趋向根据个人喜好、个人选择个性化的发展,这也削弱了强调整体、团队、服从、敬业等和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相契合的东西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分量。 | "不爱国"的另一面:关系切身利益毫不退让 |
反核游行已成定期节目 日本人更在意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 经过战后60年的发展,日本国民已经养成了独立自由的思维方式,很难因为"爱国主义"而产生巨大的群体效应,更不可能因为"爱国"而让渡个人的利益,但是,这样的国民却更让日本政府"头疼"。因为,这些国民在捍卫自身切身利益上,可谓是毫不退让。 比如,去年大地震后,日本各地连续掀起了大规模反核电游行,规模为日本近年来所罕见,完全不是钓鱼岛、竹岛示威的规模可以比较,这是因为福岛核泄漏之后,民众认识到核电政策关系到自己的安全,必须站出来为自己说话,维护自己的利益,否则可能会成为利益集团的牺牲品。直到现在,"反核"的游行示威还在持续,每到周末,首相官邸周围便挤满了游行示威的人群。 在其他诸如食品安全、官员廉洁等关系切身利益的方面,日本民众也发挥出这种坚持不懈、毫不退让的品质,对政府实现零容忍。 |
这里不做价值高低的判断,只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两个国家,两种不同的"爱国"方式,会给您带来怎样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