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三次去呼市了,是参加一个朋友孩子的成人礼,到了内蒙必然要品尝正宗的蒙餐,要感受草原的广阔寂静,要体验草原夜晚的篝火,要聆听蒙族歌手原汁原味的演唱,朋友安排的行程把这些都体验到了,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把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总的感觉是:那的人豪爽、质朴、侠义,那的歌高亢、厚重、苍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呼市待久的人,即使是汉族,大多数也能大碗的喝酒,大块的吃肉,熟知许多的蒙歌。土生土长的当地人,随便拉出一个人来,那没有任何修饰的嗓音唱出的蒙歌,都能憾人心魄。 或许是性格的原因,或许是骨子里带的某种情节,我喜欢异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我喜欢吃肉,喜欢喝酒,我更喜欢草原的风土人情,喜欢那份厚重、纯朴、苍凉、侠义、豪爽的人性。 朋友安排了当地最正宗的绿色蒙餐的饭店体验蒙餐,可惜我没有记住那绕口的蒙族名字,饭前参观了设在一楼的绿色农场、绿色牧场的图片,蒙古族人的饮食特点,蒙古族元朝时历代皇帝的照片、年号和蒙古的版图及历史变迁,还有蒙族人的生活习俗,比如少年的成人礼。 不知道此礼节起源于何时何地,是否整个蒙族都是这般,或者只是少数蒙族的分支才有的习俗(没有查到有关资料),但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我们汉民族的新婚之礼,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伴随着马头琴激昂的旋律,孩子12岁的成人礼开始,在司仪(主持人)的频频诱导下,孩子谈兴趣、谈理想、谈对家人们的情感、谈和小伙伴们的关系、以至于谈学习、谈抱负、谈对英雄和英雄人物的理解和作为蒙族人的骄傲 我真的很佩服主持人卓越的才能,莫说孩子、大人在其阴阳顿挫带有磁性的语音的盘诘中,一时激动、一时平静、一时流泪、一时笑颜如花,情绪完全被其掌控;而一懵懂的少年竟然在其循序善诱下,谈出作为成年人都不得不佩服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后来才知道这个司仪是专做孩子成人礼业务的,难怪 总之全场的情绪被其调动,长辈们用纸币插接成的一个又一个象征圆满、财富、祝福的同心结,在孩子脖颈上的戴上,在仪式过后再摘下,戴上再摘下象征着成长、强壮、健康的面圈儿(我这样称呼他,是用一个个烤制的像面包一样的东西穿起来形成的圆环),也是被长辈们抬起来套在脖子上,同时递上红包,做完仪式后再摘下来,套上再摘下不厌其烦,渐渐地同心结连成片,面圈儿垒成山长辈们接过孩子敬上的美酒,戴上孩子敬献的哈达,吻一下孩子的额头,一声声美好的祝愿伴着马头琴欢快的节奏在众人的耳边回响、回响
蒙餐主要以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奶制品有奶茶,自制酸奶,奶油炒米,奶皮子;羊肉以手扒羊肉最著名,其次是烤全羊——羊排、羊背、羊腿,卤制的羊杂、羊汤等。朋友们喝着闷倒驴、套马杆儿、奶茶,吃着羊肉,那叫一个香,我本就爱吃羊肉,那些自制酸奶、奶油炒米和素凉菜更是来者不拒,除了奶茶有点咸,开始时喝不惯,不久就完全融入了蒙族的氛围,渐渐地感觉是否自己本就流有蒙族的血液。 四位司仪率领着四对歌手(一个琴师、一个歌手)代表主家向在场的每一位来宾献歌、敬酒、敬献哈达,这个仪式把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蒙族少女高亢、嘹亮的歌喉让人心醉,我虽听不懂蒙语,但祝福的深意我还是懂得,不知不觉中接过少女用银碗敬献的美酒敬天、敬地、敬父母(依蒙族习俗右手无名指沾上白酒,与拇指向上轻弹,一敬苍天;向下轻弹,二敬大地;扶抹前额,三敬父母;敬罢一饮而进)然后一饮而尽,双手合什、低头感谢少女敬献的哈达,不知是美酒、美味、天籁之音让我头在飘,还是本来就在梦里。 不知是宴席中就有这道菜,还是临时、或特意上的佐酒菜,一种蒙族的特产"风干牛肉干"在家主答谢到场客人的过程中出现在了餐桌上,看着那些司仪在布袋中随意抓了一把摆在盘子中的大拇指粗、一寸多长的条状、已变成黑中透着暗红的牛肉,很多人不敢问津,而我却忍不住馋蜒欲滴了。看看本桌上多是我们内地来的朋友,我也就不客气的当了一把解说,据说这牛肉干是蒙族老阿妈把牛肉切成条,挂在背阴的地方,隔段时间把肉拿下来摔打,直到风把肉中的水份带走。我们吃的是熟牛肉做成的,真正牧民的风干牛肉是生的。看着朋友用手撕着风干牛肉,一丝丝地放入口中,津津有味地嚼着,我也拿起一块左右一拧分成几块儿放入口中,慢慢的、慢慢的咀嚼,肉慢慢的、慢慢的变软膨胀,嘴里慢慢的、慢慢的胀满,然后肉慢慢的、慢慢的融化真的不同于任何牛肉干,原汁原味,满口生香,再喝上一杯白酒就连我这对食物极为挑剔的人都不得不夸赞这世间难得的美味。暗自感叹主家朋友的用心良苦。 席间穿着民族服饰歌手的歌声此起彼伏,原汁原味儿的蒙古歌曲和马头琴的演奏,让我们真正领略了内蒙人的豪放。献哈达时,每人三杯(一杯一两)的67度的套马杆儿更让我们感受到这个马背民族的豪爽、好客与热情。有酒力不支的头一次到内蒙来的同行,苦着脸说:"我实在是不行了!受不了了!",我只是对他笑笑心里想:"今天这才哪儿到哪儿,明天你会领受到更原始的蒙古风情,烤全羊--篝火晚会"这让我们同来的很多人很期待,也有些害怕,毕竟蒙古人太能喝了。
|